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隨筆

洛陽龍門石窟隨筆

時間:2023-03-23 13:35:53 隨筆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洛陽龍門石窟隨筆

洛陽龍門石窟隨筆1

  我和爸爸去了白馬寺后,隨后就乘53路公交車到了離洛陽市區(qū)南12公里的龍門石窟。這里兩山對峙,滿山翠柏,長橋飛架,清泉綠水,伊水從其間北去,形成了一座天然門闕。秦大將白起戰(zhàn)韓魏聯(lián)軍的“伊闕大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隋朝建都洛陽,宮南門正對伊闕,因皇帝都自喻“真龍?zhí)熳印,從而開始把“伊闕”改稱“龍門!

洛陽龍門石窟隨筆

  據(jù)資料記載:龍門石窟現(xiàn)存洞窟兩千四百三十五個,造像十萬余尊,碑刻題記共八百余塊。此外,龍門石窟還保存著豐富的佛教藝術(shù)建筑和書法等方面的實際資料,是人們公認的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它和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崗石窟被稱為我國的三大藝術(shù)寶庫。

  龍門石窟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火燒洞、蓮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羅僧龕、千手千眼觀音龕等等、等等。在眾多佛窟中,我最喜歡的是雄偉、壯觀、體態(tài)最大、型態(tài)最美、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露天石刻奉先寺。奉先寺的主尊佛像為盧舍那,聽講解員說:大佛高1714厘米,頭部400厘米,僅耳朵就長達190厘米,比一個人還要高出一截。在佛經(jīng)中,盧舍那的含意是“諸惡皆除,眾德悉備,凈色遍照法界”,是佛在顯示美德時那種理想的化身。盧舍那一泓秋水般深邃的雙目向下俯視,默默傳導(dǎo)著他的安祥與慈愛。盧舍那全身著衣的雕刻,只是隨衣掛線,僅寥寥數(shù)筆,顯得樸實無華,洗煉流暢。我仰望著大佛,他面容飽滿,眉目修長,身披輕紗,一雙睿智的雙目向胸下俯視,似乎在向人們傳送著慈愛和安祥。我對的我們祖先竟能開創(chuàng)出這么高大、這么精美的大佛,實實令人嘖嘖稱奇。但令人可惜的是,這樣一尊莊嚴、樸素、美麗的大佛小臂以下,幾乎崩塌殆盡。盡管如此,可在人們的眼里,依然泯滅不了盧舍那的美貌。反而讓人更感到了美的聯(lián)想,所以大佛盧舍那在世界的東方,永遠是一顆璀燦的藝術(shù)明珠。

  在奉先寺,盧舍那是主尊佛,他的左側(cè)是她的大弟子迦葉。迦葉的刻石造像高1030厘米,立于履蓮束腰臺上,F(xiàn)在的.迦葉像已經(jīng)十分殘破,但從殘存的面部依稀可見他飽經(jīng)滄桑的神韻。

  主尊佛盧舍那的右側(cè),是釋加牟尼一位最小的弟子阿難。阿難刻像高1030厘米,赤著雙足,立于束腰臺上。阿難出家時只有十幾歲,是個小王子,養(yǎng)尊處優(yōu)。出家后,盡管經(jīng)過磨煉,還是擺脫不掉少年的稚氣。他頭光圓,面頰豐滿,眉目疏朗,睿智中依然透出著幾分稚樸與憨厚,讓人看了憐愛之情油然而生。在奉先寺的佛像中,阿難的刻像算是保存得完好的了。除了他的雙手殘破外,其神態(tài)、外貌都雕刻的栩栩如生。

  在正面三尊佛像的兩側(cè),還有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侍從待立。他們的面部豐滿圓潤,雙目俯視,雕刻精美細致。

  除此而外,奉先寺的左右兩廂,各是一天王一力士,都是佛的護法神,雕刻的手法上同樣獨具匠心。天王頭束髻,戴寶冠,身披甲,面目威嚴,形象顯露出一個“武”字,力士兇悍怒目,令人望而生畏。這里的菩薩端莊、文雅,天王力士的威風(fēng)凜凜,全讓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演義的淋漓盡致。

  游覽完了龍門石窟西區(qū),過了漫水橋,又看了東區(qū)的擂鼓臺南洞,擂鼓臺中洞,擂鼓臺北洞,千手千眼觀音佛龕,香山寺和白園等景點后,我站在高處,俯視著龍景區(qū)的翠柏遍山與伊河北水相映,宛如看到了一幅美麗的畫圈,我感到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太偉大了。它使我們詳細了解了各個方面的歷史,為我們這些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當我了解到龍門石窟的文物,遭到美、英、日、法、德等國的文物盜竊者,在我國的民族敗類的協(xié)助下成功地盜竊到世界各地,被他們私人收藏或陳列在他們的國家博物館里時,多么希望我們中華民族那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能早日回到自己祖國。

洛陽龍門石窟隨筆2

  完成了太原的工作,就碾轉(zhuǎn)來到古城洛陽,早就渴望到洛陽看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龍門石窟’,這次終于如愿以償,炎熱的夏季,洛陽的天空就像一間巨大的桑拿房,讓你喘不過氣來。早早起來在火車站附近乘坐81路公交車,1。5元的車票,一個小時就可到達‘龍門石窟’景點,景點人很多,不少外國人的身影夾雜在游客當中,景點門票120元,各地游客絡(luò)繹不絕。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為:山西云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和甘肅麥積山石窟。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shù)寶庫,早在1961年既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00年11月30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shè)部、國家旅游局聯(lián)合授予“全國文明風(fēng)景旅游區(qū)”。20xx年4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20xx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xié)會收錄為中國現(xiàn)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存窟龕數(shù)量中國之最。

  它位于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里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zhí)熳拥拈T戶嗎?古人為什么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后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xí)慣的稱為龍門了。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饼堥T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后。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統(tǒng)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yōu)越,于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jīng)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xù)續(xù)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guī)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據(jù)統(tǒng)計,東西兩山現(xiàn)存窟龕2345個、佛塔70余座。龍門石窟是我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fā)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xiàn)。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fēng)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云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zhì)樸。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fēng),達到了佛雕藝術(shù)的頂峰。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shù)史的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fā)愿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jù)。清代學(xué)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jié)構(gòu)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shù)、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y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

洛陽龍門石窟隨筆3

  洛陽有三絕,分別是“龍門石窟、洛陽牡丹和洛陽燕菜。”這天,我們一行人滿懷激動的心情去參觀了國家五A級風(fēng)景區(qū)——龍門石窟。

  那么什么是石窟呢?所謂石窟,就是在巖石山壁上開鑿的洞窟,再在洞壁上雕刻精美的佛像。這些中國古代石雕藝術(shù)的結(jié)晶,幾千年來,讓世人贊嘆。

  從入口向石窟的方向出發(fā),因為是早上,又有伊水河從石窟邊靜靜流過,心情當然是很好了。龍門石窟有上百個洞窟,但如果看了龍門石窟的五大之最,你肯定會感到驚嘆。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最丑的佛。最丑的佛像其實就是彌勒佛。在武則天當皇帝的這段期間,她一直說自己是彌勒佛的化身。她的大臣為了討好她,派人修了這尊佛像。但這時,武則天因太老,將要病逝,于是,工匠們以飛快的速度修建,因此造成佛像比例不均勻。當佛像還有一半沒修好時,探子來報:“別修了,老太太已經(jīng)駕崩了!”工匠們一聽,便拿起工具回家了。聽了導(dǎo)游講的故事,我們又看了一眼佛像,又哈哈大笑起來。接著,我們又看了最美的佛像—觀音菩薩,她身長才85厘米,身子扭成優(yōu)美的S型,她左手將垂柳搭在肩上,右手提凈瓶,體態(tài)悠閑。人們稱她是八小時以外的菩薩?上У氖,這位女菩薩美麗的臉龐被八國聯(lián)軍毀掉了,于是,人們又稱她為東方維納斯。聽完了這個故事,遺憾和遐想在我心中。要是女菩薩的.臉龐還在,那該多好!隨后,我們又看了萬佛洞,這里佛像最多,有好幾萬個呢!雖然這里的佛像多,但個個都十分精致,這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

  在萬佛洞中,最小的佛像只有2厘米,我從心底佩服那些古人們,佩服古人們的心血和智慧!龍門石窟,古代石雕藝術(shù)的結(jié)晶,世界頂尖級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不得不向你致敬。

洛陽龍門石窟隨筆4

  要實現(xiàn)一個愿望,有時需要漫長的時間,我上小學(xué)時,課本扉頁上就有龍門石窟的那尊雄偉端莊的大佛,我常久久地凝視著它,希望長大了,能看大佛去!這個愿望,直到0610月14日,我參加廈門春暉國旅“夕陽紅專列絲綢之路萬里游”,才得以實現(xiàn)。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我國三大石窟之一,它在洛陽城南13公里處的伊水河畔。洛陽有兩條著名河流,一為洛河,一為伊河,都在洛陽城南,河之北為“陽”,洛陽因在洛河之北而得名。

  洛陽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古都,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起,歷史上先后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長達1500多年。悠久的歷史留給洛陽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和旅游資源。走進這個城市,仿佛走進一座天然碩大的博物館。你每走一步,都可能踩在古代建筑物的遺址上,它的地下都可能埋藏著無盡珍貴的寶藏。想到這,我的步伐放輕了,仿佛我一踩動就會驚動地下的寶藏。

  洛河與伊河在洛陽城東北匯合,流入黃河,它是黃河在河南的最大支流,河水清澈,不像黃河水那般渾濁。龍門石窟所在的山叫“龍門山”,它與香山隔水對峙。龍門山又稱西山,香山又稱東山,兩山相對,望之若闕,所以又稱“伊闕”。至于為何叫“龍門山”,乃是伊水流經(jīng)此地,兩山夾一“口”,這口叫做“門”。至于“龍”,諒是指山形的。這里,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春秋戰(zhàn)國時即有“闕塞”之稱。

  龍門山高不過百米,是座花崗巖山體的低山,綿延一公里。它石質(zhì)松碎,故不能全挖大石窟、雕大石像,能工巧匠們是根據(jù)石質(zhì)而確定石窟與佛像的大小的,整個山體都是層層疊疊、大大小小蜂窩般的石窟。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石窟、石龕2100多個,里頭造像十萬余尊,佛塔40余座,題記碑碣3600余品。大的佛像高達17米多,而小的僅兩厘米。

  石窟始鑿于北魏遷都洛陽的公元494年前后,歷經(jīng)隋、唐等7個朝代、400多年的大規(guī)模營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其間經(jīng)歷風(fēng)霜雨雪的侵蝕,戰(zhàn)火盜賊的損毀,許多石窟已經(jīng)沒了佛像,只余蒼老的洞窟見證歷史的滄桑。

  走入龍門,實際上是走過橫架于伊河上的石拱橋的近岸拱門,一眼便見右手旁的龍門山山坡上密密匝匝的洞窟,山腳下參觀的人群熙來攘往、絡(luò)繹不絕。著名的寺洞依次有禹王池、潛溪寺、賓陽三洞、摩巖三佛、萬佛洞、老龍洞、蓮花洞、奉先寺等。若時間來得及,還可以參觀奉先寺旁的唐字窯、藥方洞、火燒洞、石窯寺等。它與敦煌石窟不同,參觀不受限制,洞窟較淺,有的只要登數(shù)級臺階就能入洞,有的站在洞口可以直接往里看,一目了然。麻煩的是游人挨挨擠擠,摩肩接踵,要看個清楚明白,實在難。要拍張照,更不可能。我一邊看,一邊擔(dān)心限定的參觀時間過了頭。雖然,每次大巴啟動前,導(dǎo)游都會清點人數(shù),但讓人在車廂里等候你,你心不安;且遲到上車,就有許多眼睛叮咬著你,讓你夠難受的。

  許多名點,我們未能參觀,如以“龍門二十品”著稱、碑刻匯聚、展示書法藝術(shù)精品的古陽洞;以140余古代藥方刻石的藥方洞;刻有15000尊佛像的萬佛洞等。

  規(guī)模居龍門石窟之首的是“奉先寺”。名寺,實際上是一個南北寬36米,東西長40米的大石窟。崖面雕刻佛祖、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巨像九尊,故又稱“九間房”或“九龕洞”。石窟內(nèi)的盧舍那大佛通高17米,是龍門石窟中體型最大、形態(tài)最美、藝術(shù)價值最高的雕像。“盧舍那”意為“諸惡皆除、眾德悉備、凈色遍照法界”,是佛在顯示美德時一種理想的化身,是“三身佛”中的.“報身佛”。

  盧舍那佛居中趺坐,頭微前傾,雍容典雅,服飾紋路清晰,衣服褶皺宛然。我頓時被吸引住了!擠在人流中細看,盧舍那佛前額豐滿,雙眼聰穎,微翹的薄唇以及微露笑意的面孔,使人覺得她是一位充滿智慧慈祥的女性。全窟布局主次分明,兩側(cè)的天王、力士佛像稍小,但都威武雄健,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周圍洞壁上滿是佛像,環(huán)拱著盧舍那佛像。

  據(jù)說,奉先寺是唐武則天捐助脂粉錢二萬貫而建的,大佛的面容則是以武則天為“模特”塑造的。石窟中人頭攢動,無法留照,正在為難,郁郁走下臺階,見路旁小攤正在出售盧舍那佛像,只一塊錢就能買一張,于是買張帶回來。時至今日,我還時常拿出來品嘗。

  龍門石窟對面的香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的寓居地,山不高,連綿起伏,綠蔭蔥蘢,樓閣寺廟掩映其間。橋東琵琶峰下的蒼松翠柏中有白居易墓,近在咫尺,卻未能拜謁,戀惋之心,溢于言表。

  曹植寫過《洛神賦》,洛河因之受我向往,我?guī)е鴽]能見洛河一面的遺憾離開了洛陽,不想車出城時駛上一座橋。司機說:這就是洛河了!我急忙把頭探出窗外,只瞥一眼洛河水,但也帶給我一種快慰的心情。

洛陽龍門石窟隨筆5

  龍門石窟,又名伊闕,在洛陽伊河兩岸,南北長約1公里。北魏時,開始營造,歷經(jīng)五朝,延至北宋,前后約四百余年,F(xiàn)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shù)量之多,居中國三大石窟之冠。1961年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現(xiàn)為國家5A級名勝古跡景區(qū)。它是佛教與中國的結(jié)合,是佛教與石雕的融合;它是佛教中國化的展覽館,是佛教雕藝化的演示廳。

  潛溪寺——時代化。在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大窟為潛溪寺。據(jù)資料介紹,為唐高宗初年雕造。高與寬各約9米,進深近7米,窟頂淺刻一朵大蓮花,因寺下泉水涌流而得名。洞內(nèi)造像,為西方三圣。居中而坐的,為阿彌陀佛:身體勻稱,衣褶簡樸,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富有時代感。其弟子迦葉與阿難,凝重樸素,自然生動,富有生氣。處于兩側(cè)的,是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比例舒適,線條流暢,體軀適中,豐滿敦厚,神態(tài)溫雅文靜,富于人情味。其護法天王,身披鎧甲,高顴大目,體魄雄壯。仔細觀看,不難發(fā)現(xiàn):“破斥南北、禪義均弘”之后,佛教時代化的趨向更加明顯。在造像藝術(shù)上,不同于北魏,更接近于唐代:不再是北魏的遠離塵寰,超凡脫俗,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唐代的充滿濃郁感情,富于人間情味,近似唐人的自然形體。像主佛阿彌陀佛,體態(tài)豐腴典雅,神情慈祥睿智,完全是一位成熟的唐代女性。豐腴健美,正是唐代化的典型寫照;健康豐滿,正是時代化的審美特征。

  賓陽洞——生活化。歷時24年,開鑿時間最長。左側(cè)的,為賓陽南洞。居于中央的,是主佛阿彌陀佛:臉形稍長,面部豐潤,嘴唇厚大;胸部微隆,衣紋自然,身材高大。侍立兩旁的,是二弟子和二菩薩。其中,迦葉飽經(jīng)風(fēng)霜,深諳世故;二菩薩身著披巾,飾有瓔珞。正中的,為賓陽中洞:由南而北,依次是過去世燃燈佛、現(xiàn)在世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世彌勒佛。主佛釋迦牟尼造像生動,接近于生活人物:體態(tài)修長,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翹,表情溫和,神采飄逸?唔斒邱仿⌒危盟泼晒虐;地面刻大型蓮花,如同艷麗地毯。如此形式,類似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前壁兩側(cè)下層,原有《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為中心,前簇后擁,組成禮佛行列;描述了禮佛的盛大場面,反映了當時的'帝后生活?上П蝗髓彵I,現(xiàn)珍藏于美國。右側(cè)的,為賓陽北洞。處于中間的,是主佛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jié)跏趺坐,雙手平分,指著天地。陪侍兩邊的,是二弟子和二菩薩。洞內(nèi)前壁上,各雕一天王。細細觀賞,就能體悟:造像風(fēng)格上,應(yīng)是現(xiàn)實的反映;服飾裝飾上,當受生活的影響。

  萬佛洞——世俗化。開鑿于唐永隆元年,位于西山中部北端。西面正壁,為主佛阿彌陀佛:發(fā)紋波狀,面龐豐圓,神情靜穆祥和;雙耳垂肩,雙肩寬厚,衣紋簡潔流暢;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豐腴為美的審美觀念,表現(xiàn)出雍容大度、儀態(tài)軒昂的造像風(fēng)格。雕于左右的,為二弟子:迦葉老成持重,阿難溫順摯誠,一種世俗之人的情態(tài)?淘趦蓚(cè)的,是二菩薩:體態(tài)嫵媚,裝飾華麗,一派唐代宮廷貴夫人的打扮。站立兩旁的,是兩尊天王:身著鎧甲,足踏夜叉,一副孔武威赫的模樣。南北兩壁,刻有15000尊小佛,展示的是唐代佛祖弘揚佛法、眾生虔誠聆聽的場面。洞外南壁上方,刻有觀音菩薩立像:發(fā)髻高束,面部豐潤,長頸細腰,胸部豐滿,體態(tài)健美;身軀扭動,頭頸微斜,曲線優(yōu)美,含蓄端莊,姿態(tài)微妙;充滿了唐代女性的韻味,飽含著唐代女子的魅力。壁基下部,有12個伎樂人:舞伎衣帶飄逸,舞姿翩翩;樂伎或吹或拉,或彈或奏。所使用的是唐代流行的傳統(tǒng)樂器,所展現(xiàn)的是唐代宮廷的坐部樂隊。相互映襯,接近于肉眼可見的凡胎世俗;和諧一體,顯現(xiàn)出大唐帝國的繁榮昌盛。

  雙窟與惠簡洞——政治化。雙窟,南北并排,且有共同前室。北窟是三世佛造像,主尊為釋迦牟尼,南北兩側(cè)是二弟子和二菩薩。南窟造像蘊涵深長,主尊是彌勒佛,刻有脅侍二弟子與二菩薩,南北兩壁雕有小千佛。釋迦牟尼與彌勒并列,表現(xiàn)了武則天宣揚自己是彌勒下世,但有礙于李治在位的實際情況;意味著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二圣臨朝,同御朝政。史載,唐高宗“自顯慶以后,多苦風(fēng)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詳決”;而武則天威勢與帝無異,時稱二圣。惠簡洞,開鑿于唐咸亨四年,是法海寺惠簡法師專門為唐高宗、武則天祈福所修造的。主尊彌勒佛,寓意武則天:面相豐滿圓潤,極富女性魅力;神情溫文沉靜,頗有君臨天下的氣度。處于左右的,是二弟子和二菩薩。石窟南壁,有造像題記:伏愿皇帝圣花無窮,殿下諸王福沿萬代;莺喸谔峒盎实叟c諸王的同時,以彌勒佛的造像突出武則天,其用意昭然若揭。說白了,就是借彌勒佛為武則天稱帝造輿論。自然,無論是雙窟,還是惠簡洞,政治色彩都很強烈。

  蓮花洞——本土化。窟頂正中央,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蓮蓬飽含蓮子,周圍疊壓花瓣,直徑3米多,立體感很強。環(huán)繞蓮花的,為六身飛天:她們頭挽花髻,細腰長裙,衣帶飄逸,體態(tài)輕盈;她們手持樂器,或手捧果盤,乘風(fēng)飛翔,姿態(tài)優(yōu)美。無論是蓮花,還是飛天,都是北魏時期的“中原模式”。居于正中的,是主尊釋迦牟尼:5米多高,以立姿呈現(xiàn),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似為由印度來中國游說講經(jīng)。隨侍左右的,為二弟子:迦葉手執(zhí)錫杖,似長途跋涉;阿難致禮肅立,似持重憨厚。緊靠二弟子的,是二菩薩:清秀華麗,端莊嚴肅。南壁排有許多佛龕,龕楣裝飾各有特點:有帷帳式的,有火焰紋的,有辯法的故事,還有禮佛的形象。細觀小龕楣,品味火焰紋,帶有本土特色:火焰向內(nèi)收,到中間再向上形成火苗;火焰紋之上,南北兩側(cè)各有一組眾生聽法像,表現(xiàn)文殊菩薩和維摩詰辯法的情景。其上部是帷幕,呈現(xiàn)出中國民俗畫的特點。顯然,佛教文化與本土文化結(jié)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佛雕藝術(shù)。

  奉先寺——圣賢化。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為唐高宗李治所創(chuàng),曾得到武則天兩萬貫的助施,竣工于上元二年。它雕像精美,技藝精湛,是龍門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像龕。居于中間的,是主尊“大盧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給人以高大至極之感,具備了磅礴無比的圣賢氣勢;面相豐圓,方額廣頤,莊嚴典雅,給人以溫和睿智之感,充滿了古代社會的圣賢氣質(zhì);眉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給人以深深同情之感,刻畫出理想化了的圣賢形象;略作微笑,兩耳長垂,衣紋簡練,給人以殷殷關(guān)切之感,成就了封建社會的圣賢象征。尤其是大佛眼睛,含蓄靈活,深遂秀美,畏而不懼,敬而可親;雖高高在上,但卻有親近之感,使人感到大慈大悲,具有無窮無盡的圣賢魅力。鐫于兩旁的,正是一種烘托:二弟子慈祥虔誠,二菩薩端莊矜持,恰恰正襯了圣賢主尊;天王橫眉怒目,力士威武暴躁,正好反襯了圣賢大佛。奉先寺,不光反映了審美時尚,而且展示了圣賢理念。

  繼續(xù)向南,參觀古陽洞、藥方洞和皇甫公窟。越過大橋,進入伊河?xùn)|岸,游覽擂鼓臺三洞、看經(jīng)寺與香山寺。抬眼西山,浮想聯(lián)翩:龍門石窟,是佛教的博物館,是佛雕的藝術(shù)館;是盛唐雕刻藝術(shù)的代表,是人類美術(shù)史上的杰作。是它,實現(xiàn)了佛教與中國的質(zhì)變,促成了佛教與石刻的飛躍;是它,完成了佛教中國化,成就了佛教雕藝化;是它,鑄就了中國佛教,生成了中國佛雕。龍門石窟,藝術(shù)魅力永恒,美學(xué)價值永存!

【洛陽龍門石窟隨筆】相關(guān)文章:

洛陽龍門石窟作文04-18

洛陽龍門石窟導(dǎo)游詞05-11

洛陽龍門石窟導(dǎo)游詞10-05

洛陽龍門石窟導(dǎo)游詞范文10-07

關(guān)于洛陽龍門石窟的導(dǎo)游詞10-05

洛陽,這個城散文隨筆10-07

龍門石窟作文11-11

洛陽的作文通用04-21

洛陽美食攻略10-01

洛陽實習(xí)報告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