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隨筆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

時間:2024-07-03 21:49:55 隨筆 我要投稿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11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xiàn)形式靈活自由。想要找更多優(yōu)秀經(jīng)典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11篇)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1

  上大學時,常常當我在燈下聚精會神讀書時,燈突然滅了。這是全宿舍同學針對我一致作出的決議:遵守校規(guī),按時熄燈。我多么恨那只拉開關(guān)的手,咔嚓一聲,又從我的生命線上割走了一天。怔怔地坐在黑暗里,凝望著月色朦朧的窗外,我委屈得淚眼汪汪。

  年齡愈大,光陰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一天又一天,日子無聲無息地消失,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驀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萬多個晝夜,它們都已經(jīng)不知去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其實,光陰何嘗是這樣一條河,可以讓我們佇立其上,河水從身邊流過,而我卻依然故我時間不是某種從我身邊流過的東西,而就是我的生命。棄我而去的不是日歷上的一個個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歲月;甚至也不僅僅是我的歲月,而就是我自己。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華,而且也找不回從前的我了。

  當我回想很久以前的我,譬如說,回想大學宿舍里那個淚眼汪汪的我的時候,在我眼前出現(xiàn)的總是一個孤兒的影子,他被無情地遺棄在過去的.歲月里了。他孑然一身,舉目無親,徒勞地盼望回到活人的世界上來,而事實上卻不可阻擋地被過去的歲月帶往更遠的遠方。我伸出手去,但是我無法觸及他并把他領(lǐng)回。我大聲呼喚,但是我的聲音到達不了他的耳中。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死亡,從前的我已經(jīng)成為一個死者,我對他的懷念與對一個死者的懷念有著相同的性質(zhì)。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2

  可是,我仍然不相信時間帶走了一切。逝去的年華,我們最珍貴的童年和青春歲月,我們必定以某種方式把它們保存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了。我們遺忘了藏寶的地點,但必定有這么一個地方,否則我們不會這樣苦苦地追尋;蛘哒f,有一間心靈的密室,其中藏著我們過去的全部珍寶,只是我們竭盡全力也回想不起開鎖的'密碼了。然而,可能會有一次純屬偶然,我們漫不經(jīng)心地碰對了這密碼,于是密室開啟,我們重新置身于從前的歲月。

  當普魯斯特的主人公口含一塊泡過茶水的瑪?shù)氯R娜小點心,突然感覺到一種奇特的快感和震顫的時候,便是碰對了密碼。一種當下的感覺,也許是一種滋味,一陣氣息,一個旋律,石板上的一片陽光,與早已遺忘的那個感覺巧合,因而混合進了和這感覺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昔日的心境,于是昔日的生活情景便從這心境中涌現(xiàn)出來。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不乏這種普魯斯特式幸福的機緣,在此機緣觸發(fā)下,我們會產(chǎn)生一種對某樣東西似曾相識又若有所失的感覺。但是,很少有人像普魯斯特那樣抓住這種機緣,促使韶光重現(xiàn)。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忙碌著外在的事務。我們的日子是斷裂的,缺乏內(nèi)在的連續(xù)性。逝去的歲月如同一張張未經(jīng)顯影的底片,雜亂堆積在暗室里。它們?nèi)栽谀抢,但和我們永遠失去了它們又有什么區(qū)別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3

  曾在孤獨寂寞時翻看到“靈魂只能獨行!,曾在矛盾自責時瀏覽到“越在乎,越卑微!,也曾在許多個夜晚巧遇到“不管生命多么短暫,我們要笑著生,笑著享樂,笑著受苦,最后笑著死,這才不枉一生。”,周國平先生的文字,讓人心安,讓人釋懷。即使還處在這青春懵懂的歲月里,讀著他所寫的,似乎也能從平實中透過一些力量來撫慰我,也能從樸素中洞悉一些真理來指引我。

  有人說,周先生的文字,讓人有一種站在鏡子前,審視自己,體會自身的懦弱,無知,虛偽,置之死地而后生,從而變得堅強,他鏗鏘有力的話語,顛覆著思想的創(chuàng)作,不用重蹈覆轍不用學習見者,一步一句,寫出了創(chuàng)者的內(nèi)心,坦率而又熊勇。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話都能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仿佛參透了我們的心智一般,撩撥著我們大腦那一根最敏感最隱秘的神經(jīng),讓人愛上他的言語,悄悄打開自己緊閉的心門。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shù)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墒俏壹炔辉溉淌軐Ψ降姆ξ,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边@一段話細細品味之后,才發(fā)現(xiàn)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曾幾何時,我會思前顧后,我會揣摩他人的'內(nèi)心,害怕自己的羞怯與敏感得不到內(nèi)心一直渴望的友情,我會盡量地融入才不會那么顯得格格不入,我會賣力地捧場和捧腹大笑,我小心翼翼地觀察著,我在意他人的評價?芍車较壬脑拝s帶著我走向一片寂靜的土地,那里寂靜無人但我能清楚聽到自己的心聲,那里沒有交往的擔憂和煩悶,只有敢于做自己的一份坦誠與真實,只有青春年少所畏懼害怕的孤獨。其實,孤獨并不可怕,周國平先生作為先者早已告訴了我答案:“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天才孤獨,孤獨者自足。”、“如果不擅交際是一種性格的弱點,那么,不耐孤獨簡直是一種靈魂的缺陷了”,而他也曾說“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還認為,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這句話放在現(xiàn)實中的確如此,朋友之間也會產(chǎn)生“豪豬效應”,果真距離產(chǎn)生美。

  周國平先生的散文風格總會略帶一些哲學思想,他像個親切的老者,讀他的散文總像是面對面地與他交談,他也會如同講往事一般緩緩道來,語重心長地總結(jié)人生真諦,告訴你城市喧囂,告訴你紅塵紛擾。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4

  詩人之為詩人,就在于他對時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詩便是他為逃脫這流逝自筑的避難所。擺脫時間有三種方式:活在回憶中,把過去永恒化;活在當下的激情中,把現(xiàn)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來永恒化。然而,想像中的永恒并不能阻止事實上的時光流逝。所以,回憶是憂傷的,期待是迷惘的,當下的激情混合著狂喜和絕望。難怪一個最樂觀的詩人也如此喊道:

  時針指示著瞬息,但什么能指示永恒呢

  詩人承擔著悲壯的使命:把瞬間變成永恒,在時間之中擺脫時間。

  誰能生活在時間之外,真正擁有永恒呢

  孩子和上帝。

  孩子不在乎時光流逝。在孩子眼里,歲月是無窮無盡的`。童年之所以令人懷念,是因為我們在童年曾經(jīng)一度擁有永恒?墒,孩子會長大,我們終將失去童年。我們的童年是在我們明白自己必將死去的那一天結(jié)束的。自從失去了童年,我們也就失去了永恒。

  從那以后,我所知道的惟一的永恒便是我死后時間的無限綿延,我的永恒的不存在。

  還有上帝呢我多么愿意和圣奧古斯丁一起歌頌上帝:你的歲月無往無來,永是現(xiàn)在,我們的昨天和明天都在你的今天之中過去和到來。我多么希望世上真有一面永恒的鏡子,其中映照著被時間劫走的我的一切珍寶,包括我的生命?墒牵抑,上帝也只是詩人的一個避難所!

  在很小的時候,我就自己偷偷寫起了日記。一開始的日記極幼稚,只是寫些今天吃了什么好東西之類。我仿佛本能地意識到那好滋味容易消逝,于是想用文字把它留住。年歲漸大,我用文字留住了許多好滋味:愛,友誼,孤獨,歡樂,痛苦在青年時代的一次劫難中,我燒掉了全部日記。后來我才知道此舉的嚴重性,為我的過去歲月的真正死亡痛哭不止。但是,寫作的習慣延續(xù)下來了。我不斷把自己最好的部分轉(zhuǎn)移到我的文字中去,到最后,羅馬不在羅馬了,我借此逃脫了時光的流逝。

  仍是想像中的可是,在一個已經(jīng)失去童年而又不相信上帝的人,此外還能怎樣呢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5

  當今圖書市場上的一個顯著現(xiàn)象是,由于世界文學經(jīng)典名著已無版權(quán)問題,出版成本低,而對這類書的需求又是持續(xù)不斷的,銷售有保證,因此,為了賺取利潤,許多書商包括一些出版社匆忙上陣,紛紛組織對原著毫無研究的譯手快速制作,甚至抄襲拼湊,出現(xiàn)了大量選題重復、粗制濫造的所謂名著譯本。問題的嚴重性在于,這些粗劣制品的泛濫必定會對大批青少年讀者造成誤導,甚至從此堵塞了他們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學的道路。

  從什么樣的譯本讀名著,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名著是在名譯之后誕生的。當然,這不是說,在有好的中譯本之前,名著在作者自己的國家和在世界上也不存在。然而,確確實實的,對于不能直接讀原著的'讀者來說,任何一部名著都是在有了好譯本之后才開始存在的。譬如說,有了朱生豪的譯本,莎士比亞才在中國誕生,有了傅雷的譯本,羅曼·羅蘭才在中國誕生,有了葉君健的譯本,安徒生才在中國誕生,有了汝龍的譯本,契訶夫才在中國誕生,如此等等。

  毫無疑問,有了名譯并不意味著不能再有新的譯本,只要新的譯本真正好,仍會得到公認而成為新的名譯,例如在朱生豪之后,梁實秋所譯的莎士比亞,在郭沫若之后,綠原所譯的《浮士德》,也都同樣成了名譯?墒,我想特別強調(diào)的是,一部名著如果沒有好的譯本,卻有了壞的譯本,那么,它就不但沒有在中國誕生,相反可以說是未出生就被殺死了。

  壞譯本頂著名著的名義,實際上所展示的是譯者自己的低劣水平,其后果正是剝奪了原著在讀者心目中本應占有的光榮位置,代之以一個面目全非的贗品。尤其是一些現(xiàn)代名著,包括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重要著作,到了某些譯者手下竟成了完全不知所云的東西。遇見這種情形,我們可以有把握地斷定,正由于這些譯者自己讀不懂原著,結(jié)果便把無人讀得懂的譯本給了大家。只要我們直接去讀原著,一定會發(fā)現(xiàn)原著其實明白易懂得多。

  一部譯著之能夠成為名譯,絕不是偶然的。從前的譯家潛心于翻譯某一個作家的作品,往往是出于真正的喜愛乃至偏愛,以至于終生玩味之,不但領(lǐng)會其神韻,而且浸染其語言風格,所以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漢語的對應物。傅雷有妙論: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錢鐘書談到翻譯的“化”境時引述了一句話,與傅雷所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好的譯作仿佛是原著的投胎轉(zhuǎn)世。我想,之所以能夠達于這個境界,正是因為喜愛,在喜愛的閱讀中被潛移默化,結(jié)果原作者的魂好像真的投胎到這個譯者身上,不由自主地說起中文來了。

  這樣產(chǎn)生的譯著成功地把世界名著轉(zhuǎn)換成了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于是能夠融入我們的文化進程,世代流傳下去。名譯之為名譯,此之謂也。在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這樣的譯家是越來越稀少了。常見的情形是,首先瞄準市場的行情,確定選題,然后組織一批并無心得和研究的人搶譯,快速占領(lǐng)市場?梢詳嘌裕眠@種方式進行翻譯,哪怕譯的是世界名著,如此制作出來的東西即使不是垃圾,至多也只是遲早要被廢棄的代用品罷了。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6

  我們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盛產(chǎn)名人的時代。這當然要歸功于傳媒的發(fā)達,尤其是電視的普及,使得隨便哪個人的名字和面孔很容易讓公眾熟悉。風氣所染,從前在寒窗下苦讀的書生們終于也按捺不住,紛紛破窗而出。人們仿佛已經(jīng)羞于默默無聞,爭相吸引傳媒的注意,以增大知名度為榮。古希臘晚期的一位喜劇家在緬懷早期的七智者時曾說:“從前世界上只有七個智者,而如今要找七個自認不是智者的人也不容易了!爆F(xiàn)在我們可以說:從前幾十年才出一個文化名人,而如今要在文化界找一個自認不是名人的人也不容易了。

  一個人不拘通過什么方式或因為什么原因出了名,他便可以被稱作名人,這好像也沒有大錯。不過,我總覺得應該在名人和新聞人物之間做一區(qū)分。譬如說,掛著主編的頭銜剽竊別人的成果,以批評的名義詆毀有成就的'作家,這類行徑固然可以使自己成為新聞人物,但若因此便以著名學者或著名批評家自居,到處赴宴會,出風頭,就未免滑稽。當然,新聞人物并非貶稱,也有光彩的新聞人物,一個恰當?shù)拿Q叫做明星。

  在我的概念中,名人是寫出了名著或者立下了別的卓越功績因而在青史留名的人,判斷的權(quán)力在歷史,明星則是在公眾面前頻頻露面因而為公眾所熟悉的人,判斷的權(quán)力在公眾,這是兩者的界限。明晰了這個界限,我們就不至于犯那種把明星寫的書當作名著的可笑錯誤了。

  不過,應當承認,做明星是一件很有誘惑力的事情。誠如杜甫所說:“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弊雒餍菂s能夠現(xiàn)世兌現(xiàn),活著時就名利雙收,寫出的書雖非名著(何必是名著!)但一定暢銷。于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許多學者身份的人現(xiàn)在熱中于在電視屏幕上亮相。學者通過做電視明星而成為著名學者,與電視明星通過寫書而成為暢銷作家,乃是我們時代兩個相輔相成的有趣現(xiàn)象。人物走紅與商品走俏遵循著同樣的機制,都依靠重復來強化公眾的直觀印象從而占領(lǐng)市場,在這方面電視無疑是一條捷徑。

  每天晚上有幾億人守在電視機前,電視的力量當然不可低估。據(jù)說這種通過電視推銷自己的做法有了一個科學的名稱,叫做“文化行為的社會有效性”。以有效為文化的目標,又以在公眾面前的出現(xiàn)率為有效的手段和標準,這誠然是對文化的新理解。但是,我看不出被如此理解的文化與廣告有何區(qū)別。我也想像不出,像托爾斯泰、卡夫卡這樣的文化偉人,倘若成為電視明星——或者,考慮到他們的時代尚無電視,成為流行報刊的明星會是什么樣子。

  我們姑且承認,凡有相當知名度的人均可稱作名人。那么,最后我要說一說我在這方面的趣味。我的確感到,無論是見名人,尤其是名人意識強烈的名人,還是被人當作名人見,都是最不舒服的事情。在這兩種情形下,我的自由都受到了威脅。我最好的朋友都是有才無聞的普通人。世上多徒有其名的名人,有沒有名副其實的呢?沒有,一個也沒有。名聲永遠是走樣的,它總是不合身,非寬即窄,而且永遠那么花哨,真正的好人永遠比他的名聲質(zhì)樸。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7

  女人搞哲學,對于女人和哲學兩方面都是損害。

  這是我的一則隨感中的話,發(fā)表以后,招來好些抗議。有人責備我受了蔑視女人的叔本華、尼采的影響,這未免冤枉。這則隨感寫在我讀叔本華、尼采之前,發(fā)明權(quán)當屬我。況且我的出發(fā)點絕非蔑視女人,我在這則隨感中接著寫的那句確是真心話:老天知道,我這樣說,是因為我多么愛女人,也多么愛哲學!

  我從來不認為女人與智慧無緣。據(jù)我所見,有的女人的智慧足以使多數(shù)男人黯然失色。從總體上看,女性的智慧也決不在男性之下,只是特點不同罷了。連叔本華也不能不承認,女性在感性和直覺方面遠勝于男性。不過,他出于哲學偏見,視感性為低級階段,因而譏笑女人是長不大的孩子,說她們的精神發(fā)育介于男性成人和小孩之間。我卻相反,我是把直覺看得比邏輯更寶貴的,所以對女性的智慧反而有所偏愛。在男人身上,理性的成熟每每以感性的退化為代價。這種情形在女人身上較少發(fā)生,實在是值得慶幸的。

  就關(guān)心的領(lǐng)域而言,女性智慧是一種塵世的智慧,實際生活的智慧。女人不像男人那樣好作形而上學的沉思。彌爾頓說:男人直接和上帝相通,女人必須通過男人才能和上帝相通。依我看,對于女人,這并非一個缺點。一個人離上帝太近,便不容易在人世間扎下根來。男人尋找上帝,到頭來不免落空。女人尋找一個帶著上帝的影子的男人,多少還有幾分把握。當男人為死后的永生或虛無這類問題苦惱時,女人把溫暖的乳汁送進孩子的身體,為人類生命的延續(xù)做著實在的貢獻。林語堂說過一句很貼切的話:男子只懂得人生哲學,女子卻懂得人生。如果世上只有大而無當?shù)哪行灾腔,沒有體貼入微的女性智慧,世界不知會多么荒涼。高爾基揶揄說: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個這么壞的世界,因為他是一個獨身者。我想,好在這個獨身者尚解風情,除男人外還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性別,使得這個世界畢竟不算太壞。

  事實上,多數(shù)女人出于天性就不喜歡哲學。喜歡哲學的'女人,也許有一個聰明的頭腦,想從哲學求進一步的訓練;也許有一顆痛苦的靈魂,想從哲學找解脫的出路?上У氖,在多數(shù)情形下,學了哲學,頭腦變得復雜、抽象也就是不聰明了;靈魂愈加深刻、絕望也就是更痛苦了?吹揭粋聰慧的女子陷入概念思辨的迷宮,說著費解的話,我不免心酸。看到一個可愛的女子登上形而上學的懸崖,對著深淵落淚,我不禁心疼。壞的哲學使人枯燥,好的哲學使人痛苦,兩者都損害女性的美。我反對女人搞哲學,實出于一種憐香惜玉之心。

  翻開歷史,有女人而成為大詩人的,卻找不到一例名垂史冊的女哲人,這并非偶然。女人學哲學古已有之,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伊壁鳩魯都招收過女學生,成績?nèi)绾,則不可考。從現(xiàn)代的例子看,波伏瓦、蘇珊朗格、克莉斯蒂娃等人的哲學建樹表明,女人即使不能成為哲學的偉人,至少可以成為哲學的能者。那么,女人怎么損害哲學啦這個問題真把我問住了。的確,若以偉人的標準衡量,除極個別如海德格爾者,一般男人也無資格問津哲學。若不是,則女人也不妨從事哲學研究。女人把自己的直覺、情感、務實精神帶入哲學,或許會使哲學變得更好呢。只是這樣—來,它還是否成其為哲學,我就不得而知了。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8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中說:“只有從那些哲學思想的首創(chuàng)人那里,人們才能接受哲學思想。因此,誰要是向往哲學,就得親自到原著那肅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師!睂τ诿恳粋有心學習哲學的人,我要向他推薦叔本華的這一指點。

  叔本華是在談到康德時說這句話的。在康德死后兩百年,我們今天已經(jīng)能夠看明白,康德在哲學中的作用真正是劃時代的,根本扭轉(zhuǎn)了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方向。近兩百年西方哲學的基調(diào)是對整個兩千年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的反省和背叛,而這個調(diào)子是康德一錘敲定的。叔本華從事哲學活動時,康德去世不久,但他當時即已深切地感受到康德哲學的革命性影響。

  用他的話說,那種效果就好比給盲人割治翳障的手術(shù),又可看做“精神的再生”,因為它“真正排除掉了頭腦中那天生的、從智力的原始規(guī)定而來的實在論”,這種實在論“能教我們搞好一切可能的事情,就只不能搞好哲學”。使他惱火的是當時在德國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是黑格爾哲學,青年們的頭腦已被其敗壞,無法再追隨康德的深刻思路。因此,他號召青年們不要從黑格爾派的轉(zhuǎn)述中、而要從康德的原著中去了解康德。

  叔本華一生備受冷落,他的遭遇與和他同時代的官方頭號哲學家黑格爾適成鮮明對照。但是,因此把他對黑格爾的憤恨完全解釋成個人的嫉妒,我認為是偏頗的。由于馬克思的黑格爾派淵源,我們對于黑格爾哲學一向高度重視,遠在康德之上。這里不是討論這個復雜問題的地方,我只想指出,至少叔本華的這個意見是對的:要懂得康德,就必須去讀康德的原著。

  廣而言之,我們要了解任何一位大哲學家的思想,都必須直接去讀原著,而不能通過別人的轉(zhuǎn)述,哪怕這個別人是這位大哲學家的弟子、后繼者或者研究他的專家和權(quán)威。我自己的體會是,讀原著絕對比讀相關(guān)的研究著作有趣,在后者中,一種思想的原創(chuàng)力量和鮮活生命往往被消解了,只剩下了一付骨架,軀體某些局部的解剖標本,以及對于這些標本的博學而冗長的說明。

  常常有人問我,學習哲學有什么捷徑,我的回答永遠是:有的,就是直接去讀大哲學家的原著。之所以說是捷徑,是因為這是惟一的途徑,走別的路只會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最后還是要回到這條路上來。能夠回來算是幸運的呢,常見的是喪失了辨別力,從此迷失在錯誤的路上了。有一種普遍的誤解,即認為可以從各種哲學教科書中學到哲學,似乎哲學最重要最基本的東西都已經(jīng)集中在這些教科書里了。

  事實恰恰相反,且不說那些從某種確定的教條出發(fā)論述哲學和哲學史的教科書,它們連轉(zhuǎn)述也稱不上,我們從中所能讀到的東西和哲學毫不相干。即使那些認真的教科書,我們也應記住,它們至多是轉(zhuǎn)述,由于教科書必然要涉及廣泛的內(nèi)容,其作者不可能閱讀全部的相關(guān)原著,因此它們常常還是轉(zhuǎn)述的轉(zhuǎn)述。一切轉(zhuǎn)述都必定受轉(zhuǎn)述者的眼界和水平所限制,在第二手乃至第三手、第四手的`轉(zhuǎn)述中,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遞減,平庸性遞增,這么簡單的道理應該是無須提醒的吧。

  哲學的精華僅僅在大哲學家的原著中。如果讓我來規(guī)劃哲學系的教學,我會把原著選讀列為惟一的主課。當然,歷史上有許多大哲學家,一個人要把他們的原著讀遍,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以一本簡明而客觀的哲學史著作為入門索引,瀏覽一定數(shù)量的基本原著,這個步驟也許是省略不掉的。在這過程中,如果沒有一種原著引起你的相當興趣,你就趁早放棄哲學,因為這說明你壓根兒對哲學就沒有興趣。

  倘非如此,你對某一個大哲學家的思想發(fā)生了真正的興趣,那就不妨深入進去?梢云谕,無論那個大哲學家是誰,你都將能夠通過他而進入哲學的堂奧。不管大哲學家們?nèi)绾斡^點相左,個性各異,他們中每一個人都必能把你引到哲學的核心,即被人類所有優(yōu)秀的頭腦所思考過的那些基本問題,否則就稱不上是大哲學家了。

  叔本華有一付嫉世憤俗的壞脾氣,他在強調(diào)讀原著之后,接著就對只喜歡讀第二手轉(zhuǎn)述的公眾開罵,說由于“平庸性格的物以類聚”,所以“即令是偉大哲人所說的話,他們也寧愿從自己的同類人物那兒去聽取”。在我們的分類表上,叔本華一直是被排在壞蛋那一邊的,加在他頭上的惡名就不必細數(shù)了。他肯定不屬于最大的哲學家之列,但算得上是比較大的哲學家。

  如果我們想真正了解他的思想,直接讀原著的原則同樣適用。尼采讀了他的原著,說他首先是一個真實的人。他自己也表示,他是為自己而思考,決不會把空殼核桃送給自己。我在他的著作中的確撿到了許多飽滿的核桃,如果聽信教科書中的宣判而不去讀原著,把它們錯過了,豈不可惜。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9

  自古以來,不知多少人問過:時間是什么它在哪里人們在時間中追問和苦思,得不到回答,又被時間永遠地帶走了。

  時間在哪里被時間帶走的人在哪里

  為了度量時間,我們的祖先發(fā)明了日歷,于是人類有歷史,個人有年齡。年齡代表—個人從出生到現(xiàn)在所擁有的時間。真的擁有嗎它們在哪里

  總是這樣:因為失去童年,我們才知道自己長大;因為失去歲月,我們才知道自己活著;因為失去,我們才知道時間。

  我們把已經(jīng)失去的稱作過去,尚未得到的稱作未來,停留在手上的稱作現(xiàn)在。但時間何嘗停留,現(xiàn)在轉(zhuǎn)瞬成為過去,我們究竟有什么

  多少個深夜,我守在燈下,不甘心一天就此結(jié)束。然而,即使我通宵不眠,一天還是結(jié)束了。我們沒有任何辦法能留住時間。

  我們永遠不能占有時間,時間卻掌握著我們的命運。在它寬大無邊的手掌里,我們短暫的'一生同時呈現(xiàn),無所謂過去、現(xiàn)在、未來,我們的生和死、幸福和災禍早已記錄在案。

  可是,既然過去不復存在,現(xiàn)在稍縱即逝,未來尚不存在,世上真有時間嗎這個操世間一切生靈生殺之權(quán)的隱身者究竟是誰

  我想像自己是草地上的一座雕像,目睹一代又一代孩子嬉鬧著從遠處走來,漸漸長大,在我身旁談情說愛,尋歡作樂,又慢慢衰老,蹣跚著向遠處走去。我在他們中間認出了我自己的身影,他走著和大家一樣的路程。我焦急地朝他瞪眼,示意他停下來,但他毫不理會。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越過我,繼續(xù)向前走去了。我悲哀地看著他無可挽救地走向衰老和死亡。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10

  許多年以后,我回到我出生的那個城市,一位小學時的老同學陪伴我穿越面貌依舊的老街。他突然指著坐在街沿屋門口的一個丑女人悄悄告訴我,她就是我們的同班同學某某。我趕緊轉(zhuǎn)過臉去,不敢相信我昔日心目中的偶像竟是這般模樣。我的心中保存著許多美麗的面影,然而一旦邂逅重逢,沒有不立即破滅的。

  我們總是覺得兒時嘗過的某樣點心最香甜,兒時聽過的某支曲子最美妙,兒時見過的某片風景最秀麗。幸福的歲月是那失去的歲月。你可以找回那點心、曲子、風景,可是找不回歲月。所以,同一樣點心不再那么香甜,同一支曲子不再那么美妙,同一片風景不再那么秀麗。

  當我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時,我明明知道,人類的彩色攝影技術(shù)已經(jīng)有了非凡的`長進,但我還是找不回像幼時看的幻燈片那么鮮亮的色彩了。失去的歲月便如同那些幻燈片一樣,在記憶中閃爍著永遠不可企及的幸福的光華。

  每次回母校,我都要久久徘徊在我過去住的那間宿舍的窗外。窗前仍是那株木槿,隔了這么些年居然既沒有死去,也沒有長大。我很想進屋去,看看從前那個我是否還在那里。從那時到現(xiàn)在,我到過許多地方,有過許多遭遇,可是這一切會不會是幻覺呢也許,我仍然是那個我,只不過走了一會兒神也許,根本沒有時間,只有許多個我同時存在,說不定會在哪里突然相遇但我終于沒有進屋,因為我知道我的宿舍已被陌生人占據(jù),他們會把我看作入侵者,盡管在我眼中,他們才是我的神圣的青春歲月的入侵者。

  在回憶的引導下,我們尋訪舊友,重游故地,企圖找回當年的感覺,然而徒勞。我們終于悵然發(fā)現(xiàn),與時光一起消逝的不僅是我們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當年的人、樹木、房屋、街道、天空組成的一個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們當年的愛和憂愁,感覺和心情,我們當年的整個心靈世界。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11

  弄了一陣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問我:尼采對你的影響很大吧有一回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響嘛,我對尼采的影響更大。其實,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chuàng)造。這就的確存在人與他所讀的書之間相互影響的問題。我眼中的尼采形象摻入了我自己的體驗,這些體驗在我接觸尼采著作以前就已產(chǎn)生了。

  近些年來,我在哲學上的努力似乎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就是要突破學院化、概念化狀

  態(tài),使哲學關(guān)心人生根本,把哲學和詩溝通起來。尼采研究無非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種方便的學術(shù)表達方式而已。當然,我不否認,閱讀尼采著作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但同時起作用的還有我的氣質(zhì)、性格、經(jīng)歷等因素,其中包括我過去的讀書經(jīng)歷。

  有的書改變了世界歷史,有的書改變了個人命運。回想起來,書在我的生活中并無此類戲劇性效果,它們的作用是日積月累的。我說不出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是什么,也不太相信形形色色的世界之最。我只能說,有一些書,它們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在我的心靈歷程中留下了痕跡。

  中學畢業(yè)時,我報考北大哲學系,當時在我就學的上海中學算爆了個冷門,因為該校素有重理輕文傳統(tǒng),全班獨我一人報考文科,而我一直是班里數(shù)學課代表,理科底子并不差。同學和老師差不多用一種憐憫的眼光看我,惋惜我誤入了歧途。我不以為然,心想我反正不能一輩子生活在與人生無關(guān)的某個專業(yè)小角落里。懷著囊括人類全部知識的可笑的貪欲,我選擇哲學這門凌駕于一切科學的科學,這門不是專業(yè)的專業(yè)。

  然而,哲學系并不如我想像的那般有意思,刻板枯燥的哲學課程很快就使我厭煩了。我成了最不用功的學生之一,不務正業(yè),耽于課外書的閱讀。上課時,課桌上擺著艾思奇編的教科書,課桌下卻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等,讀得入迷。老師課堂提問點到我,我站起來問他有什么事,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說來慚愧,讀了幾年哲學系,哲學書沒讀幾本,讀得多的卻是小說和詩。我還醉心于寫詩,寫日記,積累感受。現(xiàn)在看來,當年我在文學方面的`這些閱讀和習作并非徒勞,它們使我的精神趨向發(fā)生了一個大轉(zhuǎn)變,不再以知識為最高目標,而是更加珍視生活本身,珍視人生的體悟。這一點認識,對于我后來的哲學追求是重要的。

  我上北大正值青春期,一個人在青春期讀些什么書可不是件小事,書籍、友誼、自然環(huán)境三者構(gòu)成了心靈發(fā)育的特殊氛圍,其影響畢生不可磨滅。幸運的是,我在這三方面遭遇俱佳,卓越的外國文學名著、才華橫溢的摯友和優(yōu)美的燕園風光陪伴著我,啟迪了我的求真愛美之心,使我愈發(fā)厭棄空洞丑陋的哲學教條。如果說我學了這么多年哲學而仍未被哲學敗壞,則應當感謝文學。

  我在哲學上的趣味大約是受文學熏陶而形成的。文學與人生有不解之緣,看重人的命運、個性和主觀心境,我就在哲學中尋找類似的東西。最早使我領(lǐng)悟哲學之真諦的書是古希臘哲學家的一本著作殘篇集,赫拉克利特的我尋找過自己,普羅塔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的未經(jīng)首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猶如抽象概念迷霧中聳立的三座燈塔,照亮了久被遮蔽的哲學古老航道。我還偏愛具有懷疑論傾向的哲學家,例如笛卡兒、休謨,因為他們教我對一切貌似客觀的絕對真理體系懷著戒心?上У氖牵軐W家們在批判早于自己的哲學體系時往往充滿懷疑精神,一旦構(gòu)筑自己的體系卻又容易陷入獨斷論。相比之下,文學藝術(shù)作品就更能保持多義性、不確定性、開放性,并不孜孜于給宇宙和人生之謎一個終極答案。

  長期的文化禁錮使得我這個哲學系學生竟也無緣讀到尼采或其他現(xiàn)代西方人的著作。上學時,只偶爾翻看過蕭贛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因為是用文言翻譯,譯文艱澀,未留下深刻印象。直到大學畢業(yè)以后很久,才有機會系統(tǒng)閱讀尼采的作品。我的確感覺到一種發(fā)現(xiàn)的喜悅,因為我對人生的思考、對詩的愛好以及對學院哲學的懷疑都在其中找到了呼應。一時興發(fā),我搞起了尼采作品的翻譯和研究,而今已三年有余,F(xiàn)在,我正準備同尼采告別。

  讀書猶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塊耽得太久也會膩味的。書是人生的益友,但也僅止于此,人生的路還得自己走。在這路途上,人與書之間會有邂逅,離散,重逢,訣別,眷戀,反目,共鳴,誤解,其關(guān)系之微妙,不亞于人與人之間,給人生添上了如許情趣。也許有的人對一本書或一位作家一見傾心,愛之彌篤,乃至白頭偕老。我在讀書上卻沒有如此堅貞專一的愛情。倘若臨終時刻到來,我相信使我含恨難舍的不僅有親朋好友,還一定有若干冊知己好書。但盡管如此,我仍不愿同我所喜愛的任何一本書或一位作家廝守太久,受染太深,喪失了我自己對書對人的影響力。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相關(guān)文章: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02-22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14篇02-23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15篇)02-22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11篇05-13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集合11篇)05-13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合集11篇)05-13

周國平經(jīng)典隨筆集錦11篇05-13

周國平哲理散文精選08-21

周國平的語錄27條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