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緣堂隨筆讀后感通用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經(jīng)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緣緣堂隨筆讀后感通用,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通用1
《緣緣堂隨筆》是豐子愷先生的一部書,這部書分成四小冊,每小冊有許多小故事,篇篇短小精煉。四冊疊在一起是厚厚的,實際翻開卻毫無負擔,每篇故事筆墨不重,大多三四頁。偶有一兩篇長些,語言也毫無累贅之感,讀到結(jié)尾反意猶未盡了。
“過年”,可謂是其中的長篇了,每段講述了一件件小事,把過年里每天的習俗都交代得干干凈凈、明明白白。豐子愷先生寫的過年,連年酒上擺雞的擺法都有講究。雞頭向著誰,誰要免職,所以上菜的時候要特別當心。過年廿三晚上要拜灶神,家家燒赤豆糯米飯,送灶后要忙著打年糕。廿七夜過年,是個盛典,白天要忙著燒祭品,晚上要買花炮來放。這花炮種類繁多,有雪炮、流星、金轉(zhuǎn)銀盤、水老鼠、萬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從它們的名字就不難想象光彩奪目的樣子。廿七的夜晚,遠近各處的炮竹之聲不絕,豐先生廿七夜的感受與我們是不同的。我們窩在家里,一臉不耐的抱怨炮竹聲惱人,豐先生卻形容“想見這時候石門灣的'天空中定有無數(shù)年菩薩饜足了酒肉,騰空駕霧歸天去了!蓖潜衤曋械囊雇恚粋如此無趣,一個卻帶著奇幻的色彩,神秘而美麗。
文中我們感受了一個熟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遙遠的傳統(tǒng)習俗,復雜而絢爛,繁瑣而熱鬧。依稀記得兒時的我們雖然過著簡樸的年卻也是有著種種童趣和年味的,一群伙伴會在夜晚提一盞燈籠走在夜色中,雖然忘了那時的童謠,卻還是有一絲韻味的。那時的煙花也是簡單的,一盞蝴蝶煙火都能讓我們看的歡呼雀躍,但時下漫天的煙花縱然絢麗卻少了觀眾。鎮(zhèn)上的人家已經(jīng)沒有了送灶神、燒豬頭、擺年酒等習俗。無奈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氛圍越來越淡,如今過年,幾乎都是幾家人聚在一起吃飯,各自回家,孩子們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游戲,大人們則大多在打牌麻將中消磨時間。似乎只有打牌能讓氣氛活躍起來,更時尚的過年方式就是外出旅游了,我宅在家里無趣,倒是發(fā)現(xiàn)古鎮(zhèn)上一些環(huán)境、節(jié)目都透著年的熱烈氣氛,只是走到哪里都是人頭攢動,匆匆折回算是感受了一番年味。
“過年”蘊含了生活中的文化,展現(xiàn)了一段段故事,講述了許多人的輝煌與黯然淡,也講述歷史的厚重。豐先生常從漫不經(jīng)心的閑談中點出文章的主旨,灑脫的文字中透出深意。借書中一段話“這部作品的魅力已入他的抒情漫之。初讀十分清淺——像清茶,然細細玩味,竟余味無窮——如米酒。”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通用2
印象中“豐子愷”是一位畫家,雖然知道他也有很多文學作品但卻極少接觸,只知道小學時學過他筆下的《白鵝》罷了。
但這個假期我閱讀了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這本書不像大多數(shù)名著那樣厚的令人皺眉,然而對這本書我有著數(shù)不盡的好奇,便直接略過了目錄,享受起豐子愷的筆韻,好似一只蠶在咀嚼著桑葉似的。
豐子愷先生的語言很與眾不同,好像有絲幽默,可讀起來卻一點兒也不像開玩笑。就這樣一頁,兩頁……每一篇文章不多,只有三、五頁,可老有寫地方不好好說話,弄的我似懂非懂,說這我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的道理,很妙!不斷的疑惑、思考,薄薄的一本可算是結(jié)束了。
合上書,在陽光下又咀嚼著:它的.每篇文章都很妙,有時覺得是一支歌,時而很熟悉,時而又令人思索;生活是五線譜,而每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個跳動的音符。文中有說過:孩子才是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他們才能用最純潔,最真實的眼睛看待這并不完美的世界。想想身邊,有多人展現(xiàn)著成熟的為人處事的方法,有多少人在羨慕所謂的“成熟”我想這是一種連你失去了也不會發(fā)覺的東西罷?晌覀儏s總是帶著一顆不完整的心,去質(zhì)疑他們最真摯,純潔的心靈。
很多大人對小孩總說:“一個小孩子懂什么!蔽也⒉徽J為童真并不等于懵懂,孩子們會用他們的眼睛和心去看去想;蛟S總有人指著小孩的行為說很傻的時候,或許還沒有真正的成熟吧。有人跟我說過,長大長大,長的是心和眼睛,經(jīng)歷的多心便會慢慢成熟,眼睛也能更加多分辨是非,更重要的是要用眼睛去看出自己于他人的差別而不是攀比,眼睛能更好的填補這個不完美世界,同時也能描繪出自己的世界。
當時的我對這番話并沒有多么深的理解,我只是想長大罷了,但是慢慢的成長,而我卻更留戀從前,但是豐子愷先生讓我一點一點的拾起從前。
回憶落了些灰,伴著淡淡的清香,孩童時的目光,笑容,樂觀……在書中找回童年的自己。
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真是應了那句“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座屋子讓我找到我所丟失的和我所盼望的,也是不虛此行!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通用3
《緣緣堂隨筆》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豐子愷先生的三個燕兒似的孩子了。在他們身上,豐子愷先生將自己的期望寄予,把自己的羨慕奉上。只因為,孩子們是將全身心的全部全全公開的的真人,這點我也為之羨慕。
“我似乎看見,人的心都有表皮。這表皮的質(zhì)量和重數(shù),依個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單層的紗布包的,略略遮蔽一點,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瓏的姿態(tài),隱約可見。有的人的心用鐵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無論如何摸不出,不會皺,而真的心的姿態(tài)無論如何不會顯露了!薄拔壹胰龤q的瞻瞻的心,連一層紗布都不包,我看見常是赤裸裸而鮮紅的。”
做人太假,有些事必須將自己欺騙:我并不想吃這個呀,應該給妹妹吃。于是,人們就稱這為“謙讓”。我對這種行為表示心很累,背著自己的意愿走,越走越走,也就越遠去了。對我總是來不及習慣,不能夠習慣。自然和諧的總是最美的,因為它們保持本質(zhì)的純潔。最美的人是兒童,兒童的一顰一笑無不是由心使然,舉手投足都不曾造作。他們是豐子愷都羨慕憧憬的人兒,如此真實如此可愛,他們的心是自由的,他們也是自由的,他們更是屬于自由的'。
然而這羨慕中也默默夾帶了幾絲不忍——孩子們最后終會成長,也終將會失去當初的真,變成大人,變成為和這世上多數(shù)人一樣時,他也會發(fā)出感嘆:
“我眼看見兒時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xié)、屈服起來,到了一種像小綿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笾暯,亦猶今之視昔’,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
世界仿佛是一個極大極復雜的網(wǎng),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全部都附在這張大網(wǎng)之中,一直有些人永遠都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如果有把剪刀就好了,那樣不就可以把這張大網(wǎng)“咔嚓”剪破,這樣,也就能看清事情的全部真相了吧?
然而,在照相與繪畫中,豐子愷先生依然選擇了自然。我想,這是一種介于“美”與“真”而又超越其兩者的物質(zhì)吧?豐子愷先生的話總是深刻的,我也漸漸品得其話中香瓊。時間因它的的順延性與不可逆轉(zhuǎn)性,使得我們的人生唯一。而擁有過一顆赤紅的,純真的心,對于一次人生又是如此的重要。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通用4
經(jīng)過半個學期,計劃已經(jīng)看到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了。對于這本書的前面部分寫道關于親情,關于作者家的孩子們一些故事讓我頗感親切。
“唉,我們本來也是同他們那樣的,誰造成我們這樣呢?”這樣一個成功的作家還有什么疑問,還會什么樣的深刻哲理要請教于不懂事的孩子們呢!恐怕是那天真與純真吧。
在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一個四歲小孩眼中最快樂、最喜歡的一件事竟是大人眼中的“逃難”,一次緊張而憂患的經(jīng)歷?吹竭@里時,我著實也心中一驚,那種槍林彈雨的狀況,當作是一次一家人的旅行這也是內(nèi)心足夠強大了吧,一個小孩的眼中所有景物和人的色彩、情調(diào)都是自己調(diào)配的。就像這個四歲小孩他眼中的快樂并不愛別人的惶恐不安所影響,他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中,別人的`一切都與他無關!八艹啡ナ篱g事物的因果關系的網(wǎng),看見事物本身的真相。他是創(chuàng)造者,能賦給生命于一切的事物。”為什么他能,而我們都不能呢?他們是大自然的寵兒,而我們在他們面前顯得渺小。那有人說我們是城市現(xiàn)代的寵兒。不,城市現(xiàn)代沒有寵兒,只有為這城市中的金錢所奔波的奴。
要說起大人與小孩子的區(qū)別,那可是表現(xiàn)在眾多方面,就比如說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人說話時的語氣很委婉,而小孩是口無遮攔的,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兩個孩子爭著說自己好的行為也是眾多普通的。那時,我也只是搖了搖頭默默離開,認為下孩太過于驕傲自滿,不懂得人情世故罷了。現(xiàn)在讀后深感自己的錯誤之大。大人們總是會拐彎抹角地說自己好別人不好,是以一種虛偽的、陰險的方法,然后把謙虛、聰明、賢惠等美名攬在自己的身上。好不丑劣的行為。
其實這種狀況每一個人都是有的,在我小時候,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嬉戲的時候,如果有不高興的時刻,我不會隱藏,要不就大聲地哭鬧,大聲地呼叫,從來不會隱藏在心里。這幾年來,當我遇到別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冤枉我時,我不再像曾經(jīng)那樣沖動了。我想這或許就是豐子愷筆下我們所謂的”童蒙“與自己的差異了吧。
其實,這樣想來我們這些不是孩子的人在一步一步走向真正的昏蒙。孩子們是誠實的,相反的,我們則為一種虛偽,一種社會所厭惡的惡習,是社會價值觀所不贊成。
想著想著就不愿再想象自己這個惡人,只想回到從前陽光下想說就直說,也不需戴著有色眼鏡看世間萬物!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相關文章:
《緣緣堂隨筆》讀書筆記10-23
《緣緣堂隨筆》讀書筆記10-26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12-21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09-12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09-12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10-11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范文08-09
讀《緣緣堂隨筆》有感(精選12篇)08-05
培根隨筆讀后感培根隨筆論美讀后感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