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九重天印象隨筆(精選2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jīng)典的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隨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重天印象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1
吊腳樓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住宅,也叫作吊樓,一般坐落在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湘西、鄂西、貴州等地區(qū)。
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備齊木料,土家人稱“伐青山”,一般選椿樹或紫樹。因為椿、紫的'諧音 “春”、 “子”較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稱為“架大碼”,在梁上還要畫上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堅柱”,主人選黃道吉日,請眾鄉(xiāng)鄰幫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眾人齊心協(xié)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立屋堅柱之后便是釘椽角、蓋瓦、裝板壁。富裕人家還要在屋頂上裝飾向天飛檐,在廊洞下雕龍畫鳳,裝飾陽臺木欄。這就又是一間精美別致的土家人民居——吊腳樓誕生了。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即節(jié)約土地,造價又較廉。
吊腳樓的上層很通風,也很干燥,更可以防潮,是居室;下層用來做豬圈牛欄或用來堆放雜物。
我們現(xiàn)在的房屋大多是別墅,再差一點兒的也就是公寓了,所以我想,我們這里的民居是不是也就是這些別墅啊,公寓了呢?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2
在我第一次看見吊腳樓的時候我就愛上了它,它獨具匠心的設(shè)計和精妙的構(gòu)思使我十分驚訝。而且它還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它的整個身子都是靠著幾根柱子支撐起來的.。
吊腳樓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吊腳樓半為陸地,半為水,多依山就勢而建,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一般的規(guī)模為一棟4排扇3間屋,結(jié)構(gòu)為: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臥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這不僅方便,還十分美觀。曲廊還配有欄桿,部分人家的欄桿上還有樸素典雅的花紋,帶著淡淡的木香,使人神清氣爽。
吊腳樓有幾種形式,分別是:單吊式、雙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制作時先要備齊木料,土家人稱它為"伐青山",一般選用椿樹或木梓樹,然后加工大梁和柱料,土家人稱為"架大碼",第三道工序名叫"排扇",就是把梁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最后是"立屋豎柱",主人要擇吉日請眾鄉(xiāng)鄰幫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眾人一起將一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立屋堅柱之后便是釘椽角、蓋瓦等。
土家族人還在屋前屋后栽花種草,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種桃,因是"喪"、"逃"諧音,不吉利。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腳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yōu)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它獨特的外表和豐富的作用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想到這里,就好像那渾身上下散發(fā)著香味兒的吊腳樓還環(huán)繞在我身邊似的……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3
吊腳樓,也叫“吊樓”,它分布在苗族,壯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湘西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靠水而建,依山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這樣節(jié)約土地,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層關(guān)牲口或用來堆放雜物。
今天,我和表哥也建造了一棟吊腳樓。我們的建造的吊腳樓是用立體拼插積木做的,我們一開始看見這個拼插吊腳樓的時候,偶非常地不以為然,都覺得非常簡單。哥哥說:“這個玩具對我來說就是小菜一碟,我都拼過1000片的拼圖了,它對我來說沒有任何的難度。”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讓哥哥對我刮目相看,就說:“我從小玩樂高,對我來說根本沒有什么挑戰(zhàn)性,半個小時就能完成!庇谑牵液透绺缍计炔患按卣故咀约旱谋绢I(lǐng)。
可是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當我們拆開包裝的時候,我倆驚呆了,我們看到圖紙的標識根本不是我們的想象的那樣。于是我和哥哥先進行整理排列,根據(jù)字母分類“ABCD”分別放在一起。順序排好后,我們再進行分工。哥哥看圖紙,我負責找,哥哥再來拼。別覺得拼很簡單,有時候也需要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插上,每一步都很重要。
在拼插的`時候,累得我的眼睛都花了,哥哥拼得手都酸了我抬頭一看表,我們足足拼了三個小時,最后終于拼好了。原來,建造一個房屋,不但需要有足夠的體力,而且還需要了解這個物體的結(jié)構(gòu),這樣才能建好。
我們把作品放在家里最顯眼的地方,給我們的吊腳樓找一個合適的家。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4
在湘江與資江交匯流入洞庭湖的江邊,有一個名叫臨資口的千年古鎮(zhèn)。該鎮(zhèn)全是由一半建在江水中,一半建在堤岸上的吊腳樓組成。兩三百棟水與樓一色,天與人合一,古色古香的吊腳樓連成一片,近看像一艘雕龍繪鳳,一眼難以望到頭尾的木船?吭诮;遠看似一條長長的彩龍在江邊搖頭擺尾般地游弋與嬉水。
清晨,一輪紅日從清澈的江水中冉冉升起,江面波光粼粼,霧靄氤氳,此時的吊腳樓靜若處子,形如粉黛,仿若天際間投下的一處海市蜃樓;夜幕初降,江面漁火點點,漁歌悠揚,繁星倒掛,新月如鉤……如此映襯下的吊腳樓則宛若一首流動的音符,混合著月光曲、漁光曲、炊煙曲、搖籃曲,還有簰鼓調(diào)、櫓歌調(diào)、杵衣調(diào)、情歌調(diào)、花鼓調(diào)……淡然緩緩而又深沉凝重地吟唱著,余音裊裊,千年不絕。
臨資口古鎮(zhèn)始建于東晉時期,居民多以打漁擺渡為生,開始只是一片祖先們用于捕魚小憩或晾曬漁網(wǎng)的地方。鄉(xiāng)親們在臨江堤外的江中豎起幾根木樁或石柱,再在上面用樹皮和茅草當蓋,作為臨時的居所。后來,隨著古鎮(zhèn)人口日增(多時達到三千多人),江中舟帆日盛,鄉(xiāng)親們便模仿打造大型座船的方法像建造祖屋一般,將吊腳樓精心建成了一片永久性的建筑了。一幢幢一棟棟你擠著我、我靠著你,手握著手、肩并著肩、頭連著頭的吊腳樓,時刻彰顯著水鄉(xiāng)人們團結(jié)互助的精神風貌,以及與大自然既和諧共處又頑強拼搏的不屈不撓的意志……總之,每次走近,其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和深厚的歷史氣息總是撲面而來,讓人流連忘返,如癡如醉。
吊腳樓臨江而立,依岸而筑。年少的我曾多次目睹鄉(xiāng)親們精心建造吊腳樓的情形:只見他們先是把水桶般粗的長杉木或百年柞木樹干用斧頭將底部削尖,由船載入江邊,再用榔頭或石夯合力錘擊,將長木鍥入江中,然后是眾人合力豎木架、裝排柵、安窗戶、鋪板壁、釘椽角、蓋屋瓦……采用的均是排扇結(jié)構(gòu)、雕花格窗、木欄扶手、飛檐翹首、走馬轉(zhuǎn)角……木梁和木架之間均由鐵鑿打眼,用特制的榫頭連接,整棟樓亭不用一顆鐵釘。初見一樓,似乎有些歪歪斜斜、晃晃蕩蕩,但一排排相互連在一起則有如千年古城般的堅固與巍峨。走在吊腳樓前那條用整塊整塊的麻石鋪就的古道上,聞著街道兩旁飄逸的炸薯片、炸臭豆腐,烹油條、烹油餅,烤地瓜、烤土豆的香味;不經(jīng)意間看著從樓亭間進進出出,美輪美奐,扭腰擺臂的漁姑少婦;聽著從江邊飄來的陣陣情歌漁曲,還有從擺渡船及放簰筏上傳來的吱吱呀呀、梆梆嗵嗵的簰鼓櫓聲……不由讓人放慢腳步,舒綬心緒,頓釋一切喧囂與浮華。
水鄉(xiāng)的吊腳樓離水面一般只有三至四屋。一樓叫火堂,也稱堂屋,門楣雕龍繪鳳,梁柱刻鳥畫魚;堂中的內(nèi)墻邊均設(shè)有一火塘,內(nèi)置三角鐵架,作煮飯、炒菜、熱水之用;火灶頂部則懸吊著一排鐵架,上面掛滿了經(jīng)炭火長期熏制烘烤的臘魚臘肉、臘雞臘鴨以及豬血豆腐、筍干野味等食物;二樓、三樓為正屋,供家人起居;樓頂一層為閣樓,乃一家之中待嫁姑娘的閨房。其間尤以臨江寬大窗戶的雕繪尤為精致,有的在上面雕有荷花蘭草、牡丹杜鵑,有的則繪有鴛鴦戲水、玉鳳求凰等圖案;四周的木板墻壁上則掛滿了姑娘們自己精心編織的花衣彩裙和傳統(tǒng)的湘繡;花窗兩端用特制的木棍自由撐起,在臨江的上空有如開啟一把芳香四溢的花傘。姑娘們在閣樓的閨房中或刺繡、或編制漁網(wǎng)、或梳妝打扮,遇上龍舟競渡或漁曲情歌對唱,閣樓上的'姑娘便會不顧羞澀地從花窗間伸出大半個身子,邊縱情對唱,邊將留有自己記號的繡球拋向舟中的如意郎君……此時樓角風鈴叮當,情歌此起彼伏,歡歌笑語聲攪碎滿條江水!暗跄_樓上美人多,一天到晚唱情歌;哪天你從樓下過,小心情歌砸了頭。”
鐘靈毓秀的江水和古色古香的吊腳樓就這樣從古至今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心靈手巧、能歌善舞、自由浪漫、性野多情的女人。她們記錄、創(chuàng)作、傳唱的上百首《洞庭漁歌》曾被申報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組建的“水鄉(xiāng)女子演唱隊”則把洞庭漁歌與水鄉(xiāng)情歌唱遍三湘四水,并在地方組織的歌詠比賽中多次獲獎。一位水鄉(xiāng)詩人這樣吟哦道:郎才女貌拋銹球,水天一色美盡收;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做夢也風流。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因湘水與資水在古鎮(zhèn)邊交匯,經(jīng)年不息地從吊腳樓旁汩汩流過,故因該處又被譽為“合水之地”。因“合”與“活”諧音,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則被稱為呷“活水”的人。還因常有活水可吃,這里的女人美麗,男人聰明便不在活下了。生活在吊腳樓里的美女多、簰鼓佬多、能工巧匠多曾譽滿湖湘。簰鼓佬,又稱簰客,是指常年在瀟湘、漓湘、蒸湘“三湘”和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中撐筏放簰之人。過去,上游地區(qū)有大量的木材、藥材、楠竹、桐油、茶葉等山貨須走水路運往內(nèi)陸和沿海大中城市,吊腳樓里的簰客們便會把幾十、上百立方米的木頭緊緊捆綁在一起作為水上運輸工具,像駕船一樣通江達海。整個排筏,用木頭層層疊疊壘成,不用一口釘子,一個鐵馬達,全用經(jīng)石灰水浸泡過的長嫩竹皮破成細條,編成麻花狀的竹纜捆綁。竹纜是扎簰的最好材料,遇水后更加柔軟,又具有韌性,不折不散。一排排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木排竹筏順江而下,更像一排排流動的吊腳樓在江水中游移,情景幽然古樸,場面蔚為壯觀。
簰鼓佬雖名不見經(jīng)傳,但在靠水吃水的鄉(xiāng)人們心中卻堪稱英雄與奇士。一個優(yōu)秀的簰鼓佬不但要身體強壯,頭腦靈活,而且還要學會識地理、觀天象、懂水法等“金牌水手”的全套本領(lǐng)。也因如此,在我的成長記憶中,智勇雙全的簰鼓佬迎娶的大多是家鄉(xiāng)吊腳樓里最漂亮、最賢淑、最會唱情歌的美女。吊腳樓里因培育和哺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神奇、智慧、勇敢的簰客,使其又增添了許多美麗的故事和傳說。
離開故鄉(xiāng)日久,家鄉(xiāng)吊腳樓的倩影還時常進入我的夢中……其古樸、自然、浪漫、靜美、舒緩、溫馨,還有團結(jié)、拼搏、擔當、忍韌、堅強等美好元素,則常常讓我回味與懷念。
漁歌不絕霞飛晚,留得古樓聽雨聲。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5
我出生在五峰灣潭土家族自治區(qū),從小生活在土家吊腳樓里。在這里,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我那可愛溫馨而又不失古老氣息的家。
站在房子外的空地上,我家就像一座古老的城堡。背靠青山,房子邊上還有一棵松樹和一棵桂花樹。
走進房子內(nèi)部,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三扇天藍色的玻璃窗,然后就是靠著墻放的”鋁盤桌”,現(xiàn)在農(nóng)村人都用這個。因為是用鋁做的,中間有一個凹下去的地方,可以打開,像個大盤子,所以叫”鋁盤桌”。冬天里就將柴禾點燃后放進去,大概四五分鐘后就會發(fā)熱,還可以將鍋放在上面炒炒菜,下點面條吃。
右手邊是房間,走進房間里還有一扇門,里面也是房間。最里面的這所房間還有一扇門,打開后是陽臺。因為本來家的地勢偏高,這里又是二樓,所以視覺很好,視野開闊,整個村子盡收眼底,可謂是”一覽眾山小”。
回到客廳,往左手邊走,進去后是一間空間很大的屋子。右手邊是做飯的地方,直走是兩間臥室。做飯的地方旁邊有一扇門,是后門。出去后是一塊不大的.空地,后面是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竹林外圍著一圈圍欄,里面養(yǎng)著雞,大約有二三十來只吧。還有一只可愛的、毛茸茸的小狗狗,叫嘟嘟。但與雞隔開了,不然我家就”雞飛狗跳”了。
回到廚房,向左邊走,是洗澡時用的火坑房,可以在這里燒水、烤火。
再繼續(xù)走是堂屋,是太爺爺睡的地方,大門上還一邊貼著一個門神。
再向左邊走就是我爸爸媽媽的睡房了。
還有最下面一層,用來養(yǎng)一些家禽,有一頭老黃牛和三只小豬。最頂上一層是屯放雜物的地方,有一些干柴、玉米棒和一些廢品。
這就是我家,雖然是用木頭做的,有一些簡單,但每天都聞著花草樹木的清香,這種生活你們享受過嗎?歡迎你們來到我可愛美麗的家鄉(xiāng)游玩!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6
吊腳樓,顧名思義就是離開地面的樓房,是土家族獨特的居住所。
吊腳樓一般在湘西地段,被稱為“活化石”。與他同樣是“活化石”的還有大熊貓、中華鱘、銀杏樹。這四樣“民族瑰寶”經(jīng)歷了歷史的變革,成功保存到了今天,F(xiàn)在仍然興旺,不曾衰敗。關(guān)于吊腳樓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多年以前,土家族的居住地經(jīng)常發(fā)大水,并且地面很潮濕,大禹看到后,想盡辦法把土家族的住所往上抬,于是,吊腳樓就這樣被大禹發(fā)明出來了。
至于吊腳樓的搭建方法,是先用竹子或者木頭搭建一個空中平臺,然后搭建四壁,最后搭建房頂。主體完成后,再把里面裝飾一下,一個完美的家就誕生了。
吊腳樓上可以住人,樓下還可以養(yǎng)各種動物,最大化的利用了空間。并且,吊腳樓可以架設(shè)在各種普通房子都無法架設(shè)的地方,吊腳樓用的.都是原生態(tài)材料,在房間里找不到一根釘子、一點水泥、一滴油漆,不會對人有任何傷害。
暑假,我有幸看到了真正的吊腳樓。撫摸著搭建它的竹子,我真想讓所有人都來看一看,感受一下我們巴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土家族的吊腳樓是宜昌獨特的風俗之一。土家族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等著你來發(fā)現(xiàn)喲!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7
在湘西、鄂西、貴州等地區(qū),你總能看到那一座座依著山,傍著水的木頭小屋,那就是土家人一道亮麗的風景—吊腳樓。
吊腳樓是土家人智慧的象征,把房子做成如此奇怪的形狀,好像一塊塊拼在一起的豆腐干,方方正正。幾個房間合理放置,客廳在實心的土地上,其它房間都是懸空的,靠四根杉木柱子支撐,既可以通風,又能防止毒蛇野獸的 攻擊。上住人,下放物,節(jié)約空間,造價低廉。怪不得稱為巴蜀文化的活化石呀!
吊腳樓被分為三層。上層是客廳;中間是起居室,但有規(guī)矩,外人不可進入;下層可以用來堆雜物,也可以養(yǎng)家禽。
要是你去土家做客,你就一定會被請進客廳。一進屋,你會感到一股清涼的空氣撲面而來,陽光射進小屋里,暖洋洋的。只覺得身在空中閣樓,放眼望去,天空的顏色,鳥的顏色,花的顏色,蟲子的`顏色……與吊腳樓一起匯成了一幅巨大的油畫。
吊腳樓的每一塊,每一寸都是別樣的精致,刻滿了圖畫,有高山流水,百花爭艷,瓜果飄香,蟲鳴鳥叫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8
傳說土家人祖先因家鄉(xiāng)遭了水災才遷到鄂西來,那時這里古木參天、荊棘叢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們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獸襲擊。人們?yōu)榱税踩蜔饦漭踊,里面埋起竹子?jié)節(jié),火光和爆竹聲嚇走了來襲擊的野獸,但人們還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后來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辦法:他讓小伙子們利用現(xiàn)成的大樹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鋪上野竹樹條,再在頂上搭架子蓋上頂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飯睡覺都在上面,從此再也不怕毒蛇猛獸的襲擊了,這種建造空中住房的辦法后來就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吊腳樓。
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依山的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guī)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jié)構(gòu)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臥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從前的吊腳樓一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當蓋頂?shù),現(xiàn)在,鄂西的吊腳樓多用泥瓦鋪蓋。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備齊木料,土家人稱“伐青山”,一般選椿樹或紫樹,椿、紫因諧音“春”、“子”而吉祥,意為春常到,子孫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稱為“架大碼”,在梁上還要畫上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堅柱”,主人選黃道吉日,請眾鄉(xiāng)鄰幫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眾人齊心協(xié)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立屋豎柱之后便是釘椽角、蓋瓦、裝板壁。富裕人家還要在屋頂上裝飾向天飛檐,在廊洞下雕龍畫鳳,裝飾陽臺木欄。土家人還在屋前屋后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yōu)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土家族愛群居,住吊腳樓。所建房屋多為木結(jié)構(gòu),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zhuǎn)角,古色古笆,院后有竹篁,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屋,松明照亮,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9
我來重慶許久了,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山城十八梯的吊腳樓。
吊腳樓的屋頂歪歪的,隨時像要倒下去,卻又穩(wěn)穩(wěn)當當?shù),給我一種神奇的感覺。
它的兩頭尖尖的,又彎彎的,有點兒奇怪,從上往下看,不像個樣子,從前看就更不像個樣子了。
現(xiàn)在看到的吊腳樓大多是八十年代建造的,自然是有些破舊了,可還能住。
我畫國畫時,周老師曾告訴我: “吊腳樓是老重慶也是老山城的標志,以前人們都住在這兒,一般建在離江近的地方,再種上幾棵黃葛樹,每天居民們互相打招呼,可美了!”
這樣,吊腳樓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畫了一幅《山城遺韻》,選用的題材就是在江邊的吊腳樓, 古山城的文化我覺得用吊腳樓是最好的詮釋吧。
十八梯的吊腳樓是重慶的經(jīng)典吊腳樓,磚紅的墻,曬衣架上的蜘蛛網(wǎng),使得它有一種古色古香的味道。
古韻依依的吊腳樓,與周圍輝宏的高大寫字樓形成了對比,也是古老與現(xiàn)代進步的對比。
它們象征著老一代重慶人的生活狀況,象征著西部重慶的歷史。
每年,我都會去十八梯一次,看那吊腳樓。
那木檐瓦縫上的野花野草或默立或飄搖,仿佛讓我聆聽它們?yōu)槲抑v述老重慶的故事———“重慶大轟炸”、“防空洞慘案”,聽他們向我哭訴自己受到的傷害:有的被轟炸時給毀了;有的沒有及時修復,倒了;有的.遭到后人破壞,嚴重失修,也搖搖欲墜了。
看它們那被時光沖淡了的面容,卻總能看到歲月從前的影子———每天,人們從樓上下來去買菜,小孩在快樂地玩耍,老人們在黃葛樹下擺擺龍門陣、打打牌,賣小商品的人喊著“買涼面嘍!——有涼蝦,也有冰粉,快來買哦——”
現(xiàn)在那里已被保護成了景區(qū),往日的喧囂熱鬧早已不復存在,只剩得那空空的吊腳樓,已沒有葉的枯樹了。
可它的繁榮早己被銘記,被印在我的心里了。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10
沅陵,是一片美麗的天地,放眼瞧,河邊、道路、房宅,處處都美麗。一直美到天邊,美麗無限,美得醉人!尤其美麗的是鄉(xiāng)間的吊腳樓。
這種樓房雖然只有兩三層高,但它卻“吊”在水面和山腰,好像空中樓閣。樓檐角上翻如展翼高飛的大鳥,很是漂亮。
每到放假,我都會去外婆家。走近村口,吊腳樓前依然站著思念著我們的外婆,她用目光編織著密密的思念,牢牢地系住我。婆孫倆進屋后,裊裊的炊煙升起一面藍色的旗幟,也升起方言很濃的`鄉(xiāng)音。之后,我和外婆一起說笑,坐在火塘邊吃飯,徐徐吹來的涼風,很是涼爽。
站在樓閣上,放眼看去。一座座吊腳樓上都掛著紅辣椒,讓我想起了父親紅膛膛的臉。墻上掛著熏黃的臘肉,香味誘人……
清澈的河水從村莊中流過,吊腳樓懸于沿河兩岸,根根木柱撐起一棟棟小巧玲瓏的房子,撐起了一個個甜蜜溫暖的家,這里的人們生活幸福而快樂。
說到這,我不禁想起沈從文筆下黃昏薄暮中的吊腳樓的風姿:“入夜那臨江窗戶中的燈光像星星在水上閃爍,那一座座吊腳樓的背景映在清流之中,宛如水下世界,十分清晰。白天那擠滿沿河的村民們,把河水弄起陣陣漪漣,悠悠的蕩開去,卻像一抹一抹會心的微笑,河在兩岸的掩映中更加美麗”。
吊腳樓像少女依著青山,睡得那么香甜。久久的渴盼伸進水里,系往遠方的帆。猛然醒來,推開臨江的窗戶。漁歌悠悠,白云翩翩。
點評:小作者有敏銳的想象力和高明的語言表現(xiàn)力,為我們描繪出一種非同尋常的詩意境界。隨著他的筆觸,我們仿佛回到了鄉(xiāng)村,尋回了永違的鄉(xiāng)情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11
有的人喜歡青磚紅瓦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有的人青睞矗立直上光彩奪目的電梯房,有的人喜愛色彩繽紛溫馨浪漫的洋樓,而我卻對那古樸而滄桑,神奇而別致的瑤家的吊腳樓情有獨鐘。
吊腳樓是瑤家的一張名片。大山深處,山勢陡峭,平地較少,民居依山而建、依水而立,別具一格。一種是依山坡用樹木搭建,背靠青山、面向秀水,幾根筆直粗壯的杉木,支撐整個木樓,仿佛幾位瑤家漢子用臂膀托起瑤家的夢想;另一種是在山坡尋找一小塊平地,四壁用小木條扎成,上面蓋上杉皮和茅草,猶如“千個柱頭下地”。如果你游走在崇山峻嶺間,有幸看到那一座座依山而建,依水而筑的木樓,不用問,不用猜,眼前的吊腳樓會告訴你,這就是神秘美麗的瑤山。
吊腳樓是瑤家的一道風景。朝陽初升,微風徐徐,山花浪漫,百鳥歡唱,在云霧繚繞的香杉林海叢中,若隱若現(xiàn)的吊腳樓,如一個個妙齡女子,身披一襲薄霧的綠紗,楚楚動人,讓人有一種春心蕩漾的萌動。夕陽西下,群山沐浴在余暉的彩霞中,波光粼粼,炊煙裊裊,牧笛悠悠,使人如夢如幻,更覺夕陽無限好,而那依水而傍的吊腳樓,宛如一位充滿閑情雅致垂釣的老者,仿佛親歷“一篙一櫓一漁舟,一個艄公一釣鉤,一拍一呼還一笑,一人獨釣一江秋”的畫面。
吊腳樓是瑤家的一座天堂。天堂瑤寨,依偎在馮河岸邊,夜幕降臨時,木樓前那一盞盞燈籠猶如天上街燈,點亮瑤寨,照亮行人回家的路,同時燃起了瑤胞心中的希望。梆梆的長鼓聲,嘞嘞嘿、沙由沙沙原生態(tài)的瑤歌也會從古樸的吊腳樓里傳出,傳向肅靜的大山深處,仿佛人間最美的天籟之音在心間飄蕩;老的小的圍著火塘,一碗泡茶,一碟酸菜或是一盤花生和瓜子,聽阿公談古論今,看阿婆飛針走線,聽著,聽著,月光躲進了云層,孩子們也接二連三打著哈欠,趴在桌上,倒在阿婆阿公的懷里,嗅著杉木的清香,早已插上夢幻的`翅膀。
吊腳樓是瑤家的一種文化。據(jù)瑤族文史的記載:“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這就是瑤族祖先艱苦遷徙的生活,由北方到南方,從游耕到定居。隨著時光的流逝,那古老滄桑的吊腳樓,飽經(jīng)歲月風雨的磨礪,不僅目睹了瑤家兒女出生、成長、衰老,也見證了瑤家的貧窮、富裕、強大。穿透那迷漫的云霧,遙望那人與自然和諧而居的吊腳樓,不僅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標志,同時也飽覽瑤族的文化印記。頓時,心靈得到大自然的洗禮與凈化,感覺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散發(fā)著靈性,仿佛瑤族同胞的智慧、勇敢、勤勞、淳樸的高貴品質(zhì)深深浸入心底。
瑤家吊腳樓,我的向往,我夢里的故鄉(xiāng)。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12
二十年后,再次來到湘西吊腳樓,發(fā)現(xiàn)的是它另一番獨特魅力。錯落不一的吊腳樓群中,有顯示著濃重歷史的老式吊腳樓,也有展現(xiàn)著今日風采的新式吊腳樓。一老一新,成了鮮明的對比。
來到過節(jié),還是那條由青石板撲鋪成的路,還是那條滔滔的線河,人們把這兒的原貌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唯一變的是鄉(xiāng)親們的言行舉止,還有寨中的整體容貌。因為這里成為了著名的景區(qū)后,鄉(xiāng)親們接觸的人群多了起來,隨之時間的變化。大家的.素質(zhì)和整體容貌大有改觀,這樣才能與寨中的美麗風光渾然一體。站在橋上,放眼望去。河邊依偎著一排優(yōu)雅租入的柳樹‘街上傳來人們的交談和買賣聲;板車碾過青石板時發(fā)出“咯搭”的清響,還有近處水車發(fā)出的流水聲。但最令我著迷的,還是那吊腳樓的樣子,一排的吊腳樓,僅有幾根粗壯的柱子支撐,屹立在山河中。一陣風吹過,輕輕地搖晃起來,讓人不禁有些擔心,但它就是“前后前后”輕輕地晃動,似乎有些抒情、柔和之意。著如詩如畫般的景象,讓我陶醉其中。
走進某戶人家,老老少少都拿出了待客的點心,熱情地很。屋內(nèi)的陳設(shè)是極其簡單的,沒有多少電器,不過這樣這樣更能顯示那份獨特的民俗文化。樓下的花草,有了驚人的統(tǒng)一,都種上了賞心悅目的杜鵑和鐵樹。微風拂過,花草也就隨之搖曳風中。
風景的美麗,環(huán)境的幽靜,迷人的風俗,獨特的文化。村民們住在這舒適、宜人的環(huán)境中,悠然自得地生活著……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13
巍巍吊腳樓,殷殷土家人,千載風雨中,土家兒女情。
一個小小的生命,亮開嗓門的那一刻,便揭開了我人生的序幕,當我睜開眼,第一眼映入我眼簾的便是吊腳樓。
似樓,似我,似春。春暖花開,鳥語花香,紛紛擾擾的日子如煙似霧,從頭頂飄過,落在吊腳樓上,掛在那翹起的屋角上,風兒吹過,搖搖晃晃,經(jīng)不住陽光的誘惑,把我的思緒捎向遠方。
你,似畫,柔情似水;似詩,剛健雄壯。我曾經(jīng)以為你只不過是一座依山傍水、通風納涼的好去處,是一座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樓,是一座低矮得時常讓人忽略的樓。然而你在我心中播下的是種子,收獲的是希望。
似樓,似我,似夏。我躺在樓里,把自己當成世界,將自己塞進畫里,似乎有一絲亂,但又很合理,單調(diào)的基色裝扮著你,暴露的骨架支撐著你。
沒有狂躁侵擾你,沒有喧鬧打擾你,沒有清脆的風鈴聲陪伴你,這讓你反而多了一分嬌柔,多了一分火熱,多了一分柔美!
似樓,似我,似秋。波瀾不驚的日子如煙散去,日子像瘋長的藤,漸漸爬滿你的身軀,消磨著你,風兒似乎不再溫柔,雨滴似乎不再多情,猝不及防,淡去了你的激情,將你的棱角磨得平整光滑。你每天都在失去,在滋長,因為你在塑造一個有缺憾的自我,猶如斷臂的維拉斯,但缺憾是完美的`依存,你更依賴于這種依存。
然而,不經(jīng)意間,你的梁柱上不知何時又掛上了一串串紅彤彤的辣椒,一個個金燦燦的玉米,一串串美麗的笑聲。
似樓,似我,似冬。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滌蕩,你早已隱匿于歲月的深潭,你釋放著自己醉人的氣息,展現(xiàn)自己亮麗的風景。
當落葉從空中飄落到你的腳下,融入大地時,你像一位老者,矜持而平靜地迎接它的到來。
當雪花紛紛揚揚地飄到你身上時,你無聲無息,讓它們盡情地吸收你的熱量,讓它們慢慢地在你的懷抱融化,漸漸溶進你的身軀,沒有一絲痕跡,沒有一聲悲嘆,淡去了你,但溫暖了我。
四季的吊腳樓,四季的柔情,滋潤了你,溫暖了我,更溫暖了我的四季。
你那向上高高翹起的尖尖的角,不知是否還掛著我的回憶?多情的雨滴,是否還承載著我對你亙古不變的情絲呢?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14
在湘西鳳凰或武陵山旁,你總能看到那一座座倚著山,傍著水的木頭小樓。這就是獨具湘西魅力的土家族吊腳樓。
吊角樓的一般居住者土家族人,他們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jié)構(gòu),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說起吊角樓,它不但是土家族賴以生存的住房,也是鄂西土家族地區(qū)最復雜而有最能顯示富有的一種典型的建筑形式。隨著經(jīng)濟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進步,吊角樓成為土家族地區(qū)的.一種普遍建筑,就其結(jié)構(gòu)而言,各地區(qū)的吊角樓大同小異,它們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正屋和廂房(即吊角部分)的上面住人,廂房的下部有柱無壁,用來喂養(yǎng)牲畜、堆放雜物,所以稱吊角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15
在湘西地區(qū),坐落著許多星星點點的吊腳樓建筑群。
吊腳樓是土家族人智慧的象征,把房子做成如此奇怪的形狀,好像一塊塊拼在一起的豆腐干,方方正正。幾個房間合理放置,客廳在實心的土地上,其他的房間都市懸空,靠杉木柱子支撐,既可以十分通風、干燥,還可以防止毒蛇和各種野獸的攻擊,上住人,下放物,節(jié)省空間。怪不得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我雖然沒有去過吊腳樓,但是媽媽去過,聽她說吊腳樓的整個樓層共三層:上、中、下。上層是客廳,是全家人休息的'地方,專門用來招待客人。第二層就是他們起居的地方,但有規(guī)矩,外人是不能進去的。第三層是用來放雜物的地方,還可以養(yǎng)一些家禽。整一幢屋子,全是由杉木拼起來的,立在水邊,好似一只大老虎在水邊蹲著。
要是你去土家族人家做客,你一定會被接到吊腳樓的客廳,也就是上層,一入屋,你定會感受到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陽光斜著從窗外照入屋內(nèi),仿佛是一束束光箭射入屋內(nèi),不冷不熱,暖洋洋的。只覺自身在空中閣樓,放眼望外,花的色彩;樹的色彩;人的服裝的色彩;蟲子的色彩;還有那鳥兒的色彩,似乎組成了一副巨大的油畫,耀眼而又美麗,出自于大自然這一獨具匠心的畫家手中。
吊腳樓是中國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每一塊、每一寸地方都是那樣的精致,刻滿了圖畫,有高山流水、蟲鳴鳥聲、百花爭艷、瓜果豐收,似乎與大自然合為了一體。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16
土家人建造的吊腳樓,多建筑在風景秀麗之處。土家族建造的.吊腳樓,體現(xiàn)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倘若你到過那里,你會發(fā)現(xiàn),土家人聚居的地方,環(huán)境非常優(yōu)美:竹林掩映,綠蔭茹蓋;溪水環(huán)流,清澈如鏡;云霧繚繞,空氣清新;牛哞羊叫,百鳥爭鳴。其間一幢幢飛檐翹角、黑瓦白脊、曲折回廊、廊柱下垂的吊腳樓,那就是土家人飲食起居,日常生活的住所,也是土家族人唱歌跳擺手舞,搶龍門陣的場所。
土家人世代居住的吊腳樓,已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它詮釋著土家人的生活、勞動、智慧與追求。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17
踏上土家族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遠遠望去,在一片綠色的土地上,點綴著數(shù)以千計的吊腳樓。這就是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的土家民居。
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吊腳樓三邊懸空,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靠柱子支撐,高懸地面既通風,又能防毒蛇、野獸,樓下還可放雜物。優(yōu)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
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先要備齊木料,用當?shù)氐姆窖哉f,這叫“伐青山”,備木料一般選用椿樹或紫樹,椿諧音“春”,紫諧音“子”!按骸薄白印贝砑,意為春常大,子孫旺;接著是“架大碼”,就是加工大梁及柱料,在梁上還要畫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然后就是“排扇”,就是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
榫頭,排成木扇;最后是“立屋成柱”,主人選一個吉日,請左鄰右舍幫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眾人一心齊心協(xié)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來,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表示慶賀又一座吊腳樓的誕生。立屋豎柱之后就開始蓋瓦、裝飾房屋。富裕人家還要在屋頂上裝飾向天飛檐,在廊洞下雕龍畫鳳,裝飾陽臺木欄。
從前的吊腳樓將就朝向,坐西向東、坐東向西。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應該是全部都懸空,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式建筑。
現(xiàn)在的吊腳樓比“干欄”成功的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這就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腳樓。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18
我外婆家住在湘西西北的一個土家小山村,這里群山環(huán)繞,綠樹成蔭,滿目蔥翠;在清幽的山林中,隱隱約約地呈現(xiàn)出十幾戶人家,他們世世代代的屋子都是用木頭做的。
外婆家的屋子是一棟吊腳樓,由片片青瓦蓋成的坡屋頂,大塊大塊的青石板壤成的地面,遠遠看往就像一個精致的玩具木盒,點綴在綠色的叢林中。在吊腳樓的中間,有一間大屋子是堂屋,這里是外婆一家世世代代祭祖的地方?拷梦莸谝婚g是火房,屋子中間是由四塊大條石圍成的方形火坑。這里是外婆一家烤薰臘肉的'地方,也是媽媽兒時聽外婆唱搖籃曲的地方……。緊挨著的是廚房,接下來是兩間臥房,最外的是箱房,也是吊腳樓的位置,很大,共有三大間。按照土家習俗,箱房是姑娘們繡花的地方,可是,我的媽媽沒有繡過花。由于她六歲就出門讀書,十多歲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就參加了工作。
這樣的屋子架柱是用木頭做的,四周都是用規(guī)則的木板裝成的,連地面`頂棚都展上了木板。住這樣的木屋子冬熱夏涼,但是,要留意防火。
清晨,外婆家的吊腳樓上炊煙裊裊升起,薄霧還沒有散盡,雞叫聲,犬吠聲,牛羊的鈴鐺聲,與冉冉升起的太陽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我愛外婆家的吊腳樓!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19
踏進土家族人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他們就住在那依山就勢的吊腳樓里。
吊?腳?難不成是吊著腳的樓房?土家族吊腳樓的一大特點就是有腳。這個腳不是指人的腳,而是木柱子,吊腳樓沒有地基,蓋在半山腰上半邊懸空,由木柱頂住,遠遠望去,就像一只只坐著的老虎。
吊腳樓不但外部奇特,內(nèi)部也很有特色。走進吊腳樓,來到了下層,下層是用來關(guān)牲口、堆放雜物的。沿著繞樓曲廊,可以去上層,曲廊邊有圍欄,在離地五六十米的小道上掉下來那還了得。上層的中間是堂屋,在堂屋左右的`兩個房間叫做饒屋,饒屋主要是用來居住、做飯,而饒屋又被中柱一分為二,前半是用來取暖的火坑,后半是臥室。
吊腳樓還有很多作用:一旦跑上樓,你就再也不用擔心被野獸吃掉了,它們不敢進來,進來也上不了樓。吊腳樓通風、干燥、防潮、美觀,難怪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九重天印象隨筆 篇20
土家人建造的吊腳樓,多建筑在風景秀麗之處。土家族建造的吊腳樓,體現(xiàn)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倘若你到過那里,你會發(fā)現(xiàn),土家人聚居的地方,環(huán)境非常優(yōu)美:竹林掩映,綠蔭茹蓋;溪水環(huán)流,清澈如鏡;云霧繚繞,空氣清新;牛哞羊叫,百鳥爭鳴。其間一幢幢飛檐翹角、黑瓦白脊、曲折回廊、廊柱下垂的吊腳樓,那就是土家人飲食起居,日常生活的住所,也是土家族人唱歌跳擺手舞,搶龍門陣的場所。
土家人世代居住的吊腳樓,已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它詮釋著土家人的生活、勞動、智慧與追求。
這篇《我心中的吊腳樓》是篇中考作文。作者對土家吊腳樓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土家吊腳樓是一首凝固的詩,古樸、簡約而情韻悠長,是一片充盈土家風情的.樂土。作者對吊腳樓這一文化符號有著本真的認識。
文章選擇三個典型的吊腳樓的場景:清晨、黃昏、月夜,概括的描述出自身的感受,這既是對現(xiàn)實生活充滿詩意的描述,又是一種理想生活境界的追求,表現(xiàn)土家族人民追求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理念,也是作者對溫馨和諧生活境界的追求。
【九重天印象隨筆】相關(guān)文章:
九九重陽節(jié)隨筆03-10
倒霉的一天情感隨筆11-11
母親節(jié)的一天隨筆04-20
軍訓第一天隨筆05-26
寒假最后一天初中隨筆09-27
軍訓隨筆第二天05-25
開學第一天隨筆03-14
第二天軍訓隨筆05-06
軍訓第一天隨筆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