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根隨筆摘抄 推薦度:
- 培根隨筆讀后感 推薦度:
- 培根隨筆讀后感600字 推薦度:
- 培根隨筆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培根的隨筆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應(yīng)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松。那么,什么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培根的隨筆,歡迎閱讀與收藏。
培根的隨筆 篇1
隨筆,亦稱雜文,為散文之分支,為議論文之變體,兼議論抒情之特性;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常借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之見解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歐美隨筆,自法國蒙田始,情感生活、天地萬物,談笑之中,無不涉及。然十七世紀英國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培根,位高權(quán)重、目標宏遠,其《隨筆集》雖名從蒙田,而寫法卻與傳統(tǒng)迥然不同,凸顯縝密思維、大家風范。
作為大政治家與唯物哲學的先驅(qū),在培根的隨筆里你找不到抒情的內(nèi)容,更多的是更具實用性的議論文。文題清一色的“談……”“談……”整齊劃一。文章的起承轉(zhuǎn)合也頗為規(guī)整,如第一篇《談?wù)胬怼罚扔谩妒ソ?jīng)》人物的話“真理為何物”開篇,到當下人們偏愛虛假的現(xiàn)狀,由古至今,再引用幾條古人精辟的論述說明追求真理是“自身的唯一仲裁”。最后,用分析與對比,揭露了謊言的丑陋,總結(jié)全文。一篇議論文,名言做血液、排比做肌肉;骨架則是自己精妙的概括:“歷史使人明智;詩詞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談學養(yǎng)》“德行猶如寶石,鑲嵌在素凈處最佳”《談美》:“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論友誼》……這些句子多用對仗和排比,多放在文章開頭或結(jié)尾,信手掂來幾句,都不失為精妙格言。這樣一篇論文,在千字的篇幅內(nèi),便被塑造的有理有據(jù)、有血有肉。其他隨筆,大抵如此,更體現(xiàn)了培根文字的深刻老練、道理明白,
所以讀完他的隨筆,我聽不到他靈魂深處的絮語,也不想再和作者猶如朋友般談心,到好像是在聽一名高人賜教、一名法官判案。
培根隨筆的題材,既沒有“論悲傷”、“論口才”這種個人化的色彩,也沒有“論宇宙萬物”、“論靈魂永生”這種飄渺唯心的色彩,他熱衷的是人、社會、國家的利害關(guān)系。工作之余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隨筆,談?wù)剣艺嬲龔姶蟮姆椒ǎ務(wù)勛诮探y(tǒng)一的利弊……隨筆竟成為了他抒發(fā)個人建樹的平臺。培根,一位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新興貴族,一個才華橫溢的.政客,對治國處世都思考出了一套體系與說法?上У氖牵谖恼轮行麚P節(jié)儉的他,卻過著連母親都看不過去的闊綽生活,又因受賄從大法官權(quán)力頂峰跌落,這個理性的人還是擺脫不了世俗的糾纏;蛘哒f,他其實是一面論述,一面提倡利己主義,大有中國古代法家的氣息。因此,讀他的隨筆,我也讀出了不少對底層人民一貫的冷漠,以及一個政客有些令人討厭的圓滑。
正如培根所說:“人類智慧和知識的形象將在書中永存;它們能免遭時間的磨損,并可永遠得到翻新!睂τ谝槐緯,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們不得不感謝培根,他的集子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培根,分享了他來之不易的人生智慧,并在無數(shù)人的理想中傳承。
培根的隨筆 篇2
宗教既是人類社會底主要維系,那末要是它本身能居于統(tǒng)一底真正維系之中,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關(guān)于宗教的爭執(zhí)和分裂是異教徒所沒有的惡事。原因是異教徒底宗教并無任何固定不移的信仰而只有儀式和典禮。他們教會中底主要宗師和長老乃是詩人,從這個就可以想到他們底宗教是什么樣的一種宗教了。但是真正的上帝有這種性質(zhì),就是他是個“忌邪的神”;因此他底崇奉和宗教便決不容有混雜和伴侶。
所以我們想關(guān)于教會底統(tǒng)一說幾句話,所說的.是其結(jié)果如何;其界限如何;其方法如何。統(tǒng)一底結(jié)果(僅次于得上帝底喜悅,而得上帝底喜悅是至善至美的)有二,一是對教會以外的人的,一是對教會以內(nèi)的人的。對于前者,無疑地異端和分裂是各種丑事中之最丑者;真的,這兩樁事甚至比傷風敗俗還壞。因為,如同在肉體上創(chuàng)傷或割裂是比一時不良的體液為劣,在精神上亦復(fù)如此。所以再沒有比“統(tǒng)一底破壞”更能使在外者不入教堂,在內(nèi)者急欲出外的了。因此,到了這種情形的時候——就是,有的人說“看哪,他在曠野之中”。又有人說:“看哪,他在密室之內(nèi)”。那就是說,有的人在異端的秘會里找尋基督,又有人在教堂的外表上找尋基督——在這種時候我們底耳中須常有那句話——“不要出去”。
●賞析:
我對宗教懷著一些敬畏的情緒,看到電視里朝圣的人們,看到教堂里虔誠禱告的人們,總覺得會有些東西高于三尺神明,讓這個世界多了些神秘的色彩。我想宗教是一種信仰,有信仰的人們,總是會對所作所為有所顧忌,有所期待,絕望之時不忘,得意之時不忘,所以人生得以平和從容,也不枉一種恩賜。想起一個朋友去澳大利亞后就入了基督教,我雖然有時無法理解,卻為她的虔誠感動。
培根的隨筆 篇3
前幾天翻開了很久沒看的培根隨筆集,記得我曾經(jīng)以培根所寫的|《論讀書》寫過一篇口頭作文參加過比賽,那次比賽對于我來說使一次新的挑戰(zhàn),記得,那位老師和我說了題目后,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培根的'那篇文章,
論讀書中講到讀書之用有三:一是:心曠神怡、二是:增趣添雅、而三是:長才益智。這三點我深有體會,但卻不覺得如此,我深感的是,我從來不會如此認為,但是這確實真正的原理,愛學、想學那就一定會覺得所講的沒錯。
我這次,我所看到的這篇就是人人都有的——憤怒。培根的筆者翻譯得很好,人之所以會有怒是因為人很脆弱,經(jīng)不起波折,但是易發(fā)怒者,脾氣就必定會很暴躁,但是大部分人卻無法克制發(fā)怒的傾向,所以培根就說“憤怒乃人之常情,但不可因發(fā)怒而犯罪!
看完這篇文章,我發(fā)現(xiàn)自己也如此,易發(fā)怒,但卻從未反省。也學這就是人吧。
培根的隨筆 篇4
《培根隨筆集》是一本博學的書,是一本智慧的書。本書給我感觸頗深,讓我讀出了晦澀難懂的理論,也讀到了印象深刻的小故事。而《論逆境》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個章節(jié),第一句話“人們希望得到順境的好處,但卻會贊賞逆境的'好處!本臀宋。人生不可能總會一帆風順,總會有些逆境。逆境只是一種經(jīng)歷,但生活中并不全是逆境。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彼嬖V我們:人只有在逆境中,才會使心志得以磨練,使才干得以增長,使生命綻放光芒。我們身處其中,都必須經(jīng)過諸多困難與挫折的洗禮,正所謂逆境與挫折總是如影隨形。
小時候,我們似乎也遭遇過一些不順,父母的責罵、老師的批評,同學的譏諷。這些都令我們難過傷心好一陣。但試想:如果沒有父母的責罵,也許我們會因一些不良習慣而影響終生;如果沒有老師的批評,或許我們還在錯誤中沉淪;如果沒有同學譏笑,我們就不能感受真摯友情的重要。人生道路不會一帆風順,而逆境是造就人才的一把銼,可以讓你成功,也可將你打敗,人才往往是從困難中,摸爬滾打直到他握住了成功的鑰匙。作為一把雙刃劍,逆境對于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我們既要謹慎把握,又要大膽拼搏,才能靈活使用這把雙刃劍。
作為青少教師,我們的人生之路還很漫長,沿途會有許多逆境的雙刃劍擋道,當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在攻關(guān)中幾經(jīng)失敗時,受到打擊和壓抑時,總之,在一切不太順利的境遇中,我們不要悲觀失望,怨天尤人,應(yīng)該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朝著選定的目標不懈地登攀。
培根的隨筆 篇5
很多人喜歡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培根,我不喜歡!我討厭培根,他站在貴族和父權(quán)的角度。我討厭培根,他詭計多端,老于世故。我討厭培根,他思想功利,深諳官場運作。
然而前兩天看了《培根隨筆》,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和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zhí)著,對政治的激情,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以及永不輕易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tài)度。
我突然意識到:‘哦!“有這樣一個熏肉,”
在這幾十篇短文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由既有美又有德的男皇帝寫的。這是一部關(guān)于美的經(jīng)典作品。重點是人應(yīng)該如何對待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善如寶石,鑲嵌自然之美;擅長美容的人無疑是最美的,但是漂亮的人不一定要長得帥,只需要有端莊的氣度和令人愉悅的儀態(tài)!笆堑,形式美勝于色美,舉止優(yōu)雅美勝于形式美。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外貌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nèi)涵,只有外表只是一個身體,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美呢?所以,人可愛是因為漂亮,而不是因為漂亮才可愛。
看完這本書,突然想到人并不是完美的,每個人的理想信念都是不一樣的。當然他們追求的東西和追求的夢想也是不一樣的。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別人,也不要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評判別人。況且人是有兩面性的!要看別人的優(yōu)點,吸取精華,彌補自己的不足,為以后漫長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一本好書可以讓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nèi)说囊簧!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深思,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學邏輯修辭使人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讀書的感覺《培根隨筆》。
培根的隨筆 篇6
以往只知培根就是那個喊出“知識就是力量”的科學家,閱讀他的隨筆過后,方覺此人學問之豐富,思想之復(fù)雜,身份之多樣。他是個淵博的文學家,語言簡潔,文筆優(yōu)美;他是個深刻的哲學家,探索真理,感悟人生;他還是個出色的政治家,胸懷大志,精明強干。他洞明俗事,通曉人情,不免略顯老于世故,工于心計;他深諳官場操作,推崇男權(quán)、貴族、功利主義;他還身為法官,被控受賄,鋃鐺入獄,名望盡失。
總而言之,培根的一生既是追求權(quán)力的`一生,也是追求知識的一生。不過這不妨礙書中內(nèi)容對于當時仍有進步意義,對于現(xiàn)在仍有賞析價值。
此書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整體來看,每一篇章說理透徹,見解獨到,似乎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拆開來看,警句迭出,妙語連珠,每一句話似乎都足作為名言,流傳后代。論及修身,則有“培養(yǎng)新習慣之初可尋求幫助,就像游泳新手拿漂浮物保持平衡一樣;但是過些時候就應(yīng)創(chuàng)造不利條件,就像優(yōu)秀舞者故意穿厚底鞋練習一樣”;論及齊家,則有“父母愛在孩子幼時鼓勵互相競爭,往往造成他們成年之后失和”;論及治國,則有“為人君者不可憑借民怨是否合理來衡量其危險,那樣就把民眾想得太理智了”。
除此之外,作者還常引用前輩的智慧精髓,恰如其分,錦上添花,《論死亡》一文可謂這種手法的結(jié)晶。首先形容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斥其懦弱愚陋之態(tài),并且通過塞內(nèi)加的“伴隨死亡而來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提煉上文;接著尋求克服這種恐懼的激情,得出復(fù)仇之心、榮譽之心、悲痛之心等等,其中較難理解的厭倦之心,又以塞內(nèi)加的“思及長年累月勞于一事單調(diào),撒手人寰的尚有厭倦無聊的人”作為詮釋;最后提及死亡的恩惠,譬如奉獻犧牲、升往天國,甚至“生前遭到妒忌的人死后會受愛戴”,此詩出自賀拉斯之手。
正如他在《論讀書》之中寫道:“史鑒使人英明,詩歌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謹慎,物理使人沉穩(wěn),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變”,這本幾乎觸及人類社會各方各面的書,不可謂不使人獲益匪淺。
培根的隨筆 篇7
今天讀了讀《培根隨筆》寫的我看也看不懂,哎!真慚愧啊。不過我試著讀了幾篇。在這數(shù)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guān)于"美"的經(jīng)典之作,語言簡潔,內(nèi)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yīng)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nèi)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jié)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fā)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tài),是后天的,是內(nèi)在美的折射表現(xiàn),在三者中最高。
《論美》。這是一篇關(guān)于"美"的佳作,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有內(nèi)在美和外在美。本文著重論述人應(yīng)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的問題。
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美的定義究竟是什么呢?是內(nèi)在美重要,抑或是外在美?
我本人十分贊同培根先生的觀點---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jié)合起來。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本人認為,外在美要建立在內(nèi)在美的基礎(chǔ)上,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單單只有外在美的軀體,永遠都散發(fā)不了高貴的氣息。
在街上往往會見到一些外貌非凡的人,衣著也十分高貴,但口中總是說出一些與他們外在身份不相符合的話語。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
一個外貌美的人可以瞬間迷倒他身邊的人,但真正令人欣賞和尊重而耐看的人,是擁有能力,內(nèi)涵和氣質(zhì)的!
所以與其花時間裝扮自己的外貌,不如把時間用在吸收知識,豐富自己的閱歷和提高自己的內(nèi)在素質(zhì)上。
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培根的隨筆 篇8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
《培根隨筆》共五十八篇,內(nèi)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文筆優(yōu)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由發(fā)人深省的獨到見解。
《論美》。這是一篇關(guān)于“美”的經(jīng)典之作,語言簡潔,內(nèi)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yīng)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nèi)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jié)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fā)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毙误w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tài),是后天的,是內(nèi)在美的'折射表現(xiàn),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nèi)在,他們雖然具有令人羨慕的外貌,卻由于缺乏優(yōu)美的修養(yǎng)而不配得到贊美。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jié)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財富在培根看是德能底行李,不可或缺也不能丟棄,但又會對德行產(chǎn)生妨礙,甚至會為了它而失去或影響德行。而且財富的增長的原因,一是勤奮;二是交易公平的好名聲。如果是那些不經(jīng)過正當渠道來的錢,去得也會更快。還有捐款的多少和時間不應(yīng)由本身的財富和生命來決定。
培根的隨筆 篇9
讀書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書是人的精神食糧,書是逆境中的安慰,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
在這個假期,我讀了《培根隨筆》,使我受益匪淺。
佛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杰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聰慧伶俐,被伊麗莎白女王稱為”朕的小掌璽大臣!
《論報仇》中培根說:”只有為國家公益而行的報仇才是正義的。“《論逆境》中培根說:”人的美德如同珍貴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燒中才會散發(fā)出最濃郁的芳香。正如惡劣的品質(zhì)會在幸福的邊緣中被顯露一樣,最美妙的品質(zhì)也正式在逆境中釋放光輝的!啊墩摵蜕啤分信喔f:”和善是人類的.一切精神的道德品行中最宏大的一種!啊墩撚亚椤分信喔f:”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許多事情來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假如有一位知心的摯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了,由于他將擔當你未完成的事情!墩撟x書》中培根說:“學問能塑造人的性格!
在這本《隨筆》中,培根談?wù)摿苏、?jīng)濟、宗教、愛情、婚姻、友情、藝術(shù)、教育和倫理等話題,幾乎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培根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讓知識帶有溫度。
對所談及的問題均有發(fā)人深省的獨到見解。在他的談?wù)撝,透露出培根不同的共性?cè)面——熱衷于政治的培根,自強不息的培根,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這本書以其簡潔的語言,美麗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占據(jù)了重要地位,讀之如同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甚至轉(zhuǎn)變一生命運,猶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倍疫@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1626年4月9日,本書的培根逝世了,但他的精神仍會永垂不朽。
培根的隨筆 篇10
弗朗西斯·培根,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最重要的哲學家,被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而他的《隨筆》,篇幅雖不長,但短小精煉的文字卻擁有振聾發(fā)聵的力量。
談死亡
大多數(shù)人都懼怕死亡,我也不例外。其實一位言者說得對:“死亡的聲勢比死亡本身更恐怖!彼劳霰臼且凰,但死亡前的呻吟、面無血色、親朋哭泣等卻讓死亡變的`恐怖。
但像凱撒大帝等英雄豪杰,他們對死亡卻看得很淡,死亡臨近還能面不改色。這是為什么?因為他們擁有一個偉大的人生。還有一些人,他們不畏懼死亡,因為他們死在追求偉大人生理想的路上,他們死而無憾。所以我們也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大膽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所熱愛的東西,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死而無憾。
談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很那消滅的,只能用習慣來將其改變和抑制。培根在這篇隨筆中交給了我們一些改變天性、養(yǎng)成習慣的好方法:我們給自己定的任務(wù)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有時我們可以循序漸進,有時也可以立即而徹底地改變壞習慣,或者走到與壞的天性相反的極端。同時養(yǎng)成習慣不能一鼓作氣,要有所間斷?上胍獜氐诅P除一個惡習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時在不經(jīng)意間人的天性就會暴露出來。所以為了徹底鏟除惡習,我們可以消除惡習的引誘,或經(jīng)常和它親近,從而使它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對人的影響非常大,但一些卑劣的天性也是根深蒂固、難以鏟除的。所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來抑制和改變我們天性中的卑劣之處是十分重要的。
培根的隨筆 篇11
前些日子,我讀了《培根隨筆》這本書,讀后感想很大。
這本書主要講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簡潔,警句迭出,深受各國人民喜愛。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shù)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guān)于“美”的經(jīng)典之作,語言簡潔,內(nèi)涵深刻,充滿哲理!懊馈北旧硎莻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yīng)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nèi)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jié)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fā)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毙误w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tài),是后天的,是內(nèi)在美的折射表現(xiàn),在三者中最高……
這本書很不錯,建議大家都去讀一讀。
培根的隨筆 篇12
1、強者,可能會倒下一千次,但總會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來,踉蹌前行。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我贊美強者,也期望自我能得到強者的認同
2、機巧的人輕視學問,淺薄的人驚服學問,聰明的人卻能利用學問。因為學問本身并不曾把它的用途交給人,至于如何去應(yīng)用它,那是在學問之外,超越學問之上、由觀察而獲得的一種聰明呢!
3、人生充滿競爭。人生其實就是在踢一場足球,那白色的球門便是一種永恒的誘惑,只要你一息尚存,就務(wù)必去爭搶,去沖撞,去射門,只要那些“見不得人的競爭”還沒有從我們的生活里絕跡,只要平庸比才華有時更容易讓人賞識,只要人世間還產(chǎn)生著庸俗和諂媚,那么,這個世界上,人們對百米賽跑的歡呼,就絕不僅僅僅是一種陶醉,而是一種渴望和期盼!不好只喜歡看著別人去競爭,而自我卻不敢去和別人競爭;不好只喜歡與比自我弱的對手競爭,而不愿與比自我強的對手競爭。
4、我不是害怕六月的考試,我是害怕六月的離別。
5、研究道理、認識道理和相信道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6、“結(jié)婚之前,睜大雙眼;結(jié)婚之后,半閉眼
7、幸福中并非沒有憂慮和煩惱,而逆境中也不乏慰藉與希望。妻子是青年時代的情人,中年時代的`伴侶,暮年時代的守護。無事忙和包打聽往往嫉妒心重。因為了解別人的事情絕不是因為這些麻煩與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guān),因此他肯定在窺探別人的禍?v橫那個得到了一種看戲的樂趣。一個只顧自己事務(wù)的人是找不到多少嫉妒的理由的,因為嫉妒是一種好動的情緒,喜歡逛大街,不肯在家待:“好事之徒?jīng)]有不心懷叵測的!
8、當然古羅馬的隊偷襲了敘拉古王國,歲的大科學家阿基米得徹夜未眠,正在地上畫他的幾何圖形?吹奖羌馍系睦麆,白發(fā)老人從數(shù)學的迷霧中驚醒。他從容不迫地對羅馬士兵說;“等一下殺我的頭,再給我一會兒工夫,讓我把這條幾何定律證明完畢,可斷不能給后人流下一道還沒有求解出來的難題!”
9、中考砸高考懷哭:為什么他們不把我當回事!高考輕輕地撫摸著他,說:沒關(guān)系,三年后我會讓他們付出代價的!
10、友誼不僅能使人從感情的風暴中解脫出來,進入陽光燦爛的日子,而且任何一種平靜的討論都能理順使人不安的思緒。
11、我曾因不得志而嘆息。那個聲音對我說:慨嘆是弱者,奮進才有用武之地。
12、失敗對于無能的人來說是無底洞,但是對于那些敢于面對失敗的人來說,它是成功的腳尖上的一塊石頭。
13、信念是割不斷,催不垮的。信念只因心靈的枯朽而消失。信念的火種一旦熄滅,燃燒的生命也就停止。
14、珍視生命,就要惜時如金;待到碩果累累時,才有真正的快樂。
15、裝模作樣的習慣,其實只是一種軟弱和不慎重造成的狡猾,并不是高明的謀略。
16、友誼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友誼,生活中就不會有愉快的和諧。
17、我一直無法理解安靜、內(nèi)向和害羞的小學我經(jīng)歷了這么多年變成了這個鬼。
18、只有初三才明白,那些年被體育占據(jù)的日子,都是在這個學期全部回歸的感覺。
19、黑板上的倒計時,與其說是倒計時到中學的那一天,不如說是倒數(shù)到中學生活結(jié)束的那一天。
20、生命絕不只是對春華秋實的滿足,更多的是對酷暑嚴寒的承受。
21、有些老人很可愛,因為他們的風格優(yōu)雅美麗…雖然有些年輕人長得好看,但他們不應(yīng)該因為缺乏教養(yǎng)而受到贊揚。
22、請記住:準考證、鉛筆、橡皮、尺子、三角板、量角器、指南針、中性筆、草稿紙、手表、記事本、礦泉水、自信和微笑。
培根的隨筆 篇13
但是用平凡的話來說,幸運所生的德性是節(jié)制,厄運所生的德性是堅忍;在倫理上講起來,后者是更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幸運是《舊約》中的福祉;厄運是《新約》中的福祉;而厄運所帶來的福祉更大,所詔示的上帝底恩惠更為明顯。然而即在《舊約》之中,如諦聽大衛(wèi)底琴音,就一定可以聽見與歡頌一般多的哀歌;并且圣靈的畫筆在形容約伯底苦難上比在形容所羅門底幸福上致力得多了。幸運并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并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在針工與刺繡中,我們常見,若在一片陰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漂亮的花樣,比在一片淺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種暗郁的花樣悅目得多;從這眼中的樂趣上推斷心中的樂趣罷。無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經(jīng)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賞析:
讀完這段話,想起來的先是“塞翁失馬焉知非!,想來古往今來,人們對磨難的認識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我又想起來老師曾經(jīng)講過的小故事,只記得主題是如果不能戰(zhàn)勝苦難,那就沒有資格說苦難是財富。是啊,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但若在磨難之中孱弱得死去,又如何說苦難是一筆財富呢。所以,我們必須有面對厄運的勇氣,讓厄運鍛煉我們,讓生命更加完整。
【培根的隨筆】相關(guān)文章:
《培根隨筆》隨筆05-17
培根隨筆摘抄11-10
關(guān)于培根隨筆05-15
培根隨筆句子12-06
《培根隨筆》作文10-27
培根隨筆范文10-08
《培根隨筆》隨筆(5篇)05-17
《培根隨筆》隨筆5篇05-17
培根隨筆經(jīng)典語錄02-04
培根隨筆閱讀心得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