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文化畢業(yè)論文

跨文化交際論文

時間:2024-05-18 13:17:12 文化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精選)跨文化交際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際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跨文化交際論文

跨文化交際論文1

  一、關于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形成,我國人民對于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有了新的期許,在現(xiàn)代社會中,想要獲得成功,就需要具備良好的交際表現(xiàn)能力。在跨文化的語境中所認為成功的交際是能夠帶來發(fā)展機會、財富以及和平的;失敗的交際會使得敵對局面、偏見以及沖突產(chǎn)生。在科技水平的迅猛發(fā)展中,我們正在經(jīng)歷的社會形勢是多種多樣的,如:信息化、全球化以及網(wǎng)絡化等,不斷地豐富著我們的生活。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交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講外語和理解外語時都應該遵循該外語的語用規(guī)律及文化規(guī)則。對于法語的口語教學而言,這也是一種跨文化交流的行為,語言的不同使得其表達的意識也會有差異,在法語中時常使用到的詞匯用漢語解釋意境就可能很大不同。如:在法語中有著非常豐富的代詞,代詞用法比較復雜,因而學生在沒有熟練掌握的情況下,使用法語代詞會變得非常困難。針對于您(vous)和你(tu)在法語中的用法,我們在課堂或者課后的練習中已經(jīng)習慣了使用tu,隨后在某些非常正式的場合也會將tu脫口而出,顯然這意味著交際錯誤出現(xiàn)了。另外,與tu所對應的動詞有著簡單的變位,因而學生更加喜歡在表達上使用到tu,長時間下來他們容易將語言場合忽視掉,這樣錯誤語域的選擇是外語學習中的大忌。因此,我們需要十分的重視對學生這方面的教育,逐步將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能力加強,盡可能的將錯誤語境的現(xiàn)象減少。如:中國自古有“愛屋及烏”的說法,法國也有著Qui m'aime,aime mon chien的說法,翻譯過來就是“愛屋及狗”?梢,中法兩國巨大的文化差異,也體現(xiàn)在人們對于寵物的不同態(tài)度,若是學生沒能夠很好的掌握到、認識到這一點,就很容易發(fā)生語境錯誤,對于跨文化的交流非常不利。

  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法語口語交際的能力

  根據(jù)著名學者Gudykunst的理論,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包括基本交際能力系統(tǒng)、情感和關系能力系統(tǒng)、情節(jié)能力系統(tǒng)和交際方略能力系統(tǒng)。語言場合的忽略,錯誤語域的選擇,是國人在外語學習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為了防止在跨文化交際中有以上問題出現(xiàn),形成良好的交際氛圍,教師就需要承擔起課堂組織者的任務,不斷地進行教學模式的轉變和探索,以期學生能夠掌握到更多的語言知識,并熟練的將其引用在語言交流中,從而將語言交際鮮活的吸引力感受到,有助于將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提高。

  (一)教學環(huán)境的營造。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歷史,自教育興起以來,我們就一直延續(xù)著“彬彬有禮”這一教育形式,從而國內的學生大多給人內斂的感覺,因此筆者發(fā)現(xiàn),在法語教學中,班上的學生總是上寫作、詞匯以及閱讀等方面表現(xiàn)的異常優(yōu)秀,但是在口語表達中卻猶如啞巴,開口卻說不順暢極具化,這是他們學習的弱點。尤其是對于性格非常內向的學生來講,一旦要求讓他們用法語表達或朗讀他們立馬變得害羞、膽怯,這主要是因為內心的不自信,總是害怕出錯,若不及時對他們的這一弱點進行糾正改善,那么時間已久,必然學生的口語表達只會越來越落后。此時,教師需要將輕松活躍的一個課堂氛圍營造出來,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的講解知識點,認真的關注每一個學生,及時對他們不良的學習方法進行糾正,如:筆者在課堂中若是發(fā)現(xiàn)學生在表達中語法或發(fā)音錯誤,我不會立馬將他們的思維打斷,有時對于不太重要的錯誤就直接忽視,并且不斷地鼓勵學生踴躍表達,這樣一來學生會在口語的學習中不斷增加學習興趣和動力,勇于在法國人面前開口表達,更好地開展跨文化的交流。

  (二)教學模式的豐富。

  在課本內容講授時,筆者還會向學生講解一些有關的法國傳統(tǒng)文化,筆者認為相關文化的講解不是在某一時刻覺得有必要才講的,而是需要在課堂的始終都有貫穿,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到更多的外語知識,并且能夠保持學習的熱情。如:在Jeanne d’ArcàChinon這一閱讀課中,筆者會將法國一戰(zhàn)時期發(fā)生的重要事件或有趣故事講述給學生,安排他們在課后查閱相關的法國戰(zhàn)爭歷史資料,在下一次課堂上鼓勵學生在老師及全班同學面前表達自己課后學習的成果,這樣一來學生不但能夠對已經(jīng)掌握到的課本知識進行鞏固,還能夠間接的將自身對知識運用的能力提高。

  (三)趣味角色的扮演。

  現(xiàn)代化的教學課堂形式多樣,正如筆者就會根據(jù)課本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作為互動性活動的一種,其自身所帶的趣味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需要交際雙方協(xié)力合作,以自身立場為出發(fā)點,不喪失母語的本性,并充分地與不同文化溝通。在扮演活動的過程中,筆者會將一個故事的背景提前設計出來,隨后將兩個以上的角色提供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形式進行真正的交流。如:車票購買的過程是跨文化交際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筆者安排兩個學生上臺來演示整體的車票購買的流程,分別扮演購票者和售票者,要求他們必須清楚地表達出票種車票時間以及目的地等信息。

  (四)課外活動的利用。

  對于一門外語的學習,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的不僅是課內的理論知識,還有課外的實踐積累。筆者在法語教學中,會提前安排學生對法國文化進行了解,如:舉辦一場法國傳統(tǒng)的舞會或者展開法語知識的競賽等,筆者就曾組織過有關法國的情境表演、圣誕舞會、戲劇表演以及詩歌朗誦等。大多活動是根據(jù)經(jīng)典故事或者課本內容改編的,對于這種自導自演再創(chuàng)作的形式,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起到鍛煉作用。

  結語

  對于法語學習者而言,為了更好地展開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須遵循法國的社會規(guī)范和文化規(guī)則,注重語言在實際場合的應用。教師則應該在口語教學中進行法國文化的滲透,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論文2

  一、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的模式

  基于以上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的現(xiàn)狀,我們可以看到當前中國大學英語教育的體制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的種種弊端。一方面,老師為了追求成績讓學生死記硬背、搞題海戰(zhàn)術,另一方面,學生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只能著眼于成績的提高,二者相互影響、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大學生畢業(yè)后,英語單詞記住不少,卻沒有幾個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用的上的;語法背的滾瓜爛熟,等有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個問路的外國友人時卻突然語塞,抑或發(fā)現(xiàn),外國友人視乎也有一些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這種英語教育體制導致當代的大學畢業(yè)生在英語的運用能力上更多的體現(xiàn)在讀和寫,在聽和說的方面有所欠缺,從而出現(xiàn)了我國特有的“啞巴英語”的現(xiàn)象。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必要性

  1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

  語言作為文化的承載體之一,也是文化最重要的承載體。同時語言也是人們交流和交往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交流和交往最重要的途徑,所以,語言、文化、交流三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而隨著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全球一經(jīng)濟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漸漸的局限于本族內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不能滿足經(jīng)濟的需要,所以,要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不同的語言必然會蘊含不同的文化,和其他民族之間的交流就是我們所指的跨文化交流。過去,我們曾經(jīng)有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認為語言學習就是語言學習,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能和其他民族的人進行語言交流。說這是一個誤區(qū)是因為,語言和文化是“捆綁”的,文化不可能失去語言這一載體傳承和發(fā)展,語言也不可能單純的作為交流的工具而絲毫不蘊藏文化在其中,所以這種割裂語言和文化的`方式是錯誤的。只有掌握了該民族的文化,才能在交流的時候講語言運用的嫻熟。例如,有些國家是以右為尊,有些國家是以左為尊的。除了禮節(jié)方面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帶來的不同之外,還有些在語言的交流之中是不完全按照語法規(guī)則去講話的,所以,在掌握其文化,有助于對其的理解,因此,社會文化背景是語言交流的前提和基礎。綜上所述,跨文化交際是一個多方面、多角度的概念,除了語言的交流,還有相互習慣的尊重與思考,自身文化與他族文化在不斷的接觸、沖擊、融合。而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缥幕浑H能力不僅體現(xiàn)在對語言的運用的嫻熟的程度,還包括情感能力、認知能力、行為能力等多層次的能力。

  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用語言之一,說英語的國家也有很多,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我們在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不一樣,這些不一樣都屬于文化的范疇,我們在與之交流的時候掌握其文化,有助于我們隊其所表達的意識的理解,同時,可以提高在交流時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并可以展現(xiàn)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素質。此外,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可以在與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時候,潛移默化的彰顯我國文化的精髓,并感受外國文化,這樣可以更好將我國的文化發(fā)揚和傳承,同時可以在吸收外國文化的時候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因此,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尤其重要性。

  三、大學生英語教育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

  1大學生英語教育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的基礎

  我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有學以致用之說,學習英語也不例外。最初學習英語的目的也是為了在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的過程中、在文化傳播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和世界接軌。而要想和世界接軌,就要對世界有一定的認知度、對各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有一定的交際能力。所以說,大學生英語教育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

  2跨文化及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英語教育的最終走向

  英語教育在我們當前的教育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即便從初中開始算起,到大學畢業(yè),我們有十年的時間在學習英語,在這十年的時間里,單詞量可能會不斷的豐富,但是語法規(guī)則是固定的就那么幾種,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從最初的簡單的對話,到后期的學習外國名著的片段,已經(jīng)是一個不斷向其文化層面深化的過程。所以說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是英語教育的最終走向。

  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在大學生英語教育中的滲透

  1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要想在大學生的英語教育中潛移默化的滲透跨文化的交際能力關鍵在于教師。首先,教師要樹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理念。教師畢竟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制定內容,并根據(jù)自身和學生的基本情況采用相應的教學方式。其次,教師要有相應的國外化素養(yǎng),在講課時候,將一些外國的風土人情適當?shù)拇┎逶谡n堂上,這樣既豐富了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程度,又可以經(jīng)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之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改變學生的英語學習觀念

  改變學生以應試為主的學習觀念。當今我國教育體制使得當今的學生學習,單純的就是為了升學、拿證。這種教育體制下的大學生學習英語卻不說英語,學習十幾年英語卻不會說英語,所以一定要改變當今學生的思想,把學生從應試的誤區(qū)里拉回到現(xiàn)實的生活中,讓學生知道并懂得學以致用的道理,幫助并鼓勵學生建立提高學生學習外國文化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有意識的去了解英語所承載的文化。

  3教材編寫

  在英語教材的設計上應該注重英語文化的融合。我們課以通過閱讀我國古代的小說了解我國的古代的社會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通過閱讀英文小說來了解英語國家的誰會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所以,我們在教材的設計上可以選擇英文小說中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篇章,同時,還可以選擇一些劇本中的節(jié)段作為英文教材中課文。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多媒體、新媒體等先進的科技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可以找一些基于國外名著編寫的教材的部分的應試資料,讓同學們更加形象直觀的了解國外的文化。

  4教學方式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改變原有的教和講的教學方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主動的攝取英語文化的意識和和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和教育大綱的要求給學生找一些相應的電視劇、電影和歌曲,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與同學一起觀看,并在學生不懂得時候給學生講解,使學生輿情娛樂,在放松的狀態(tài)即可受到英語文化的熏陶。教師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分享一些好的英文歌曲、電影、電視劇給學生,這樣可以不把英語化的熏陶局限在課堂上,利用學生的業(yè)余時間去學習英語、品味英語文化。這種課后的學習方式也不用擔心會失控,因為微博、微信等都是具有很好的互動性的。教師可以把英語課文改編成劇本,或者將英文名著改編成劇本,給學生設計相應的角色,在劇本的排練和演出的過程中,使同學設身處地的感受英語文化的內涵,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教師還可以把一些藝術品的照片及其產(chǎn)生的背景介紹給同學,讓同學們了解英語國家的審美觀,因為審美觀也是文化的概念之一。學校和教師可以請一些外國教師或者是外國留學生來到學校里近距離的和學生接觸和交流,增加同學英語實踐的機會,讓同學體會到跨文化交際的實際應用。

  總之,當今的大學英語教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教師要提升自身的英語文化修養(yǎng),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的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重英語文化的滲透,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素養(yǎng),這樣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專業(yè)知識和跨文化交流的多元化需求。

跨文化交際論文3

  引言

  中國英漢對比語言學主張對語言的各種結構進行共時和歷時研究,以探尋探求民族語言和民族精神之間的關系,這些理論為我們英漢對比文化語義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總體上來看,對于英語和漢語的詞語, 是能夠從語法以及語義和語用等三個層面上進行對比研究,實際上,語言中充滿了文化活動的印跡,語言的各個層面無不體現(xiàn)著民族文化心理、無不隱含著民族文化傳統(tǒng),這就是語言的人文屬性,也是語言與文化對比研究所追尋的根本目標。

  每個文化個體的行為通常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其所屬文化的文化行為準則,即使某些文化個體帶有很強的個性化行為特征。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按自己的行為準則行動時,同時也以自己的行為準則衡量對方的行為方式。在這個文化行動場中,交際雙方都能找到自己的行動依據(jù)。而在不理解陌生文化的行為方式時,則需要將這些行為方式放置到第三個行動場,也就是包括各種陌生文化行為符號的交際行動場。在這個充滿矛盾和沖突的第三交際行動場中,雙方需要不斷審視自己和對方的行為方式,嘗試合理闡釋對方行為,捍衛(wèi)自己的行為,最終通過協(xié)商確定可以為交際雙方所認可和接受的交際行為。這個交際場也是跨文化交際中最容易產(chǎn)生跨文化誤會和沖突的地方,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交際場景中需要交際雙方不斷思考和協(xié)商的部分。該部分存在于雙方直接面對面的交際中,如對話、示意等,以及交際雙方的心理活動過程中,具有非物質性和動態(tài)性的特點,最終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符號予以傳達和確認。

  一、英漢語言對比研究

  (一)雙語角度

  北外陳文伯教授就是從雙語的角度進行對比,出版的《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英語習語趣談》這兩本書,都是從文化的角度對英漢習語的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的差異進行描寫分析,在語言國情學和國俗語義學理論的指導下,一些外語工作者紛紛從事漢外的國俗語義詞語對比研究,探索兩種(或更多)語言中民族文化詞語所包含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并總結其中的異同,幫助學生在學習外語詞匯概念意義的同時了解其民族文化涵義。其實英語中的詞匯是有以下差異性特點的:詞匯的并行、沖突以及詞匯的空缺、偶合,這樣情況下就導致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對客觀世界認識不同,文化的差異,以及社會制度的差異等等。

 。ǘ┱Z義角度

  1998年,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老會長、湖南師范大學劉重德教授提出了:英語語言學的.微觀部分,主要是分為應用研究和理論兩個研究部分。理論部分主要就是包括八部分:英漢比較語篇學、英漢比較語法學、英漢比較語音學、英漢比較語義學、英漢比較修辭學、英漢比較文體學、英漢比較詞匯學、英漢比較語用學等這幾個部分,在應用部分就是要將這些理論應用進去,還可以進行英漢語義的比較和英漢語法以及教學、語篇等的比較,這就能夠得出,英漢語言學的比較范圍是很寬泛的。連淑能學者也是認為,文化的積淀就是詞語,是能夠比較明顯的反映出文化的特點的,漢英文化語言學主要是就是對于語用、語篇、語法、語音、語體以及語義等等與文化相聯(lián)系的部分。

  有關英語詞匯和漢語詞匯的對比研究已經(jīng)有了二十年的歷史,而且成績非同凡響,英漢詞語的對比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對比語言學這門學科的在世界各個國家的建設,促進了語言的教學和語言間翻譯的發(fā)展。這種觀點不僅僅讓我們把文化看作是“知識”和“行為”,更重要的是把文化當做一種“意義”,以培養(yǎng)學生對目標語文化進行文化移情(empahty)。探討了詞語的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的差別,重點分析了詞義、成語和典故,諺語和格言,比喻和聯(lián)想,委婉語和禁忌語,敬語和謙語,文體,言語變體,身勢語等方面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二、對比語言學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

 。ㄒ唬┲参镱愒~匯文化意蘊對比

  在漢語和英語中,一些表示植物的詞匯所表達的含義往往是一樣的,比如漢語中的“玫瑰”,在我國古代就有無數(shù)關于它的絕美詩詞,唐代詩人徐寅的 “橄艷盡憐勝彩繪,嘉名誰贈作玫瑰”,不僅贊賞它的鮮艷,更將玫瑰比作花中明珠。就算是延伸到現(xiàn)代,玫瑰都依然表達著著美好的愛情或是好的事物的代表。然而,實際上,很多中英文的詞匯還是不盡相同的,聯(lián)想意義也是不一樣的,我國的荷花就是象征一種純潔、高雅,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因為荷和合時相同音的,所以荷花就是代表著和諧和平和團結合作的意思,但在英語的表達意思中,荷花是表示lotus,肅然是意義相同,但是英語中的lotus卻是讓人聯(lián)想到荷馬史詩中希臘神話,代表的就是忘憂果的意思。

  漢語和英語當中,也存在著一些這樣的詞匯:它們意義相近,但是含義不同。比如“柳樹”,一種表示植物的詞匯,在漢語當中代表的就是不舍得和別離,正是因為“柳”、“留”兩個漢字雖然聲調不同,但是拼音確是一樣的。但是willow在英語當中卻是不同的,中國文化中的柳樹和英語文化中的willow有著極為不同的意思,它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憂傷的心情,最親愛的人離開了,然而,柳樹在漢語和英語中所表達的涵義卻是不一樣的,一個表達的是中性詞,另一個表達出來的卻是情感消極的詞語。

 。ǘ⿺(shù)字類詞匯文化意蘊對比

  其實無論是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在一開始的時候,數(shù)字代表的就是一種計算的符號,是沒有什么其他的意義的,而恰恰就是中西文化以及價值觀的差異,數(shù)字在兩個國家之間就代表了本國各自不同的文化內涵。在我國的文化里面,因為“四”和“死”雖聲調不同,但是拼音一樣,所以也是諧音,人們很容易想到不吉利不好的一面,甚至是晦氣。這和西方人迷信忌諱“十三”,忌諱“十三”如出一轍,假如某個月份的十三日恰好和禮拜五重逢的時候,人們更是覺得禍不單行。

 。ㄈ﹦游镱愒~匯文化意蘊對比

  中英文所代表的意義當中,雖然有的動物詞匯表述的意義是一樣的,但讓人聯(lián)想的意思卻是不一樣的,在漢語當中,龍所代表的就是積極的意思,也就是真龍?zhí)熳拥拇,但是在英語當中,龍雖是和漢語所表達的意義一樣,但是給人們反映出來的聯(lián)想意義卻是不一樣的,西方人認為龍是殘害生靈的怪物、魔鬼,所以我們這里就可以總結出,有很多表示動物的詞匯在漢語和英語當中所表述的不同含義,有些時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在漢語和英語的表達中,有一些指示意義相同的表示動物的詞匯,也有一些聯(lián)想意義相同的詞匯,但是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比如貓頭鷹,在兩個國家的意思中,都有著死亡和不吉利的一面意思,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貓頭鷹也表達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意思,希臘女神雅典娜就是和貓頭鷹站在一起的,所以說在英語中有一句as wise as owl,就是表達人的智慧。但是也是有很多詞匯中英所表達的意思就是相同的,比如蜜蜂在我國象征的就是勤勞的意思,英語中也有像蜜蜂一樣忙碌的語義,as busy as a bee,這就能看出,在中英文章有一些詞匯的聯(lián)想意義也是一樣的。

  三、結束語

  隨著中國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隨之變得越來越頻繁,在不同的語言之間進行系統(tǒng)地對比,分析和研究,不僅對語言的教學、社會交往、語言文字翻譯有極大的幫助,而且對母語自身的研究也是有積極的意義的。對不同語言間的對比和分析,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到語言間的差異和聯(lián)系,因而提高我們對語言的研究水平和程度。在跨文化間的交流和交往中,對比語言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實現(xiàn)交流的愿望。

  參考文獻

  [1]遲蕾蕾.跨文化交際中英漢體態(tài)語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xx.

  [2]張彥群.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及原因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xx.

  [3]張雅楠.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語言個性[D].長春工業(yè)大學,20xx.

  [4]王磊.語言與文化的跨文化交際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xx.

  [5]韓健.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下的中美《憲法》語篇對比分析及文化闡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xx.

  [6]布占廷.英漢語言學書評語篇中的負面評價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xx.

  [7]蘇章海.對比語言學元語言系統(tǒng)的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xx.

  [8]白萍.從對比語言學的角度研究英漢語序的對比[D].成都理工大學,20xx.

跨文化交際論文4

  [論文關鍵詞]網(wǎng)絡語言 網(wǎng)絡交際 跨文化交際

  [論文摘要]信息社會網(wǎng)絡語言得到了發(fā)展。網(wǎng)民通過網(wǎng)絡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形成了獨特的語言特點,促進了網(wǎng)絡交際的發(fā)展。網(wǎng)絡交際是跨文化交際的新視點,它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

  隨著我國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和網(wǎng)民的不斷增加,網(wǎng)絡語言也隨之迅速發(fā)展,一些網(wǎng)絡用語更是頻繁地滾動在人們的口頭舌間,這種現(xiàn)象引起了廣泛關注。目前關于網(wǎng)絡語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它的結構形式、性質特征、產(chǎn)生動因、使用規(guī)范等方面。本文試圖從網(wǎng)絡語言的形式特征入手來淺析一下它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一、網(wǎng)絡語言的形式特征

  網(wǎng)絡語言的研究者基本認為網(wǎng)絡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主要指與網(wǎng)絡有關的一切語言;狹義的是指在聊天室和BBS上使用的語言。本文研究的是狹義的網(wǎng)絡語言。

 。ㄒ唬┚W(wǎng)絡語言的形式有多種,

  常見的有下面幾種:

  數(shù)字類:如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7456(氣死我了);

  漢語拼音類:如GG(哥哥)、MM(妹妹)、DD(弟弟)、P(臀部)、BT(變態(tài));

  英文縮略類:GF(女朋友)、BF(男朋友)、DIY(自己動手做);

  漢字類:醬紫(這樣子)、偶稀飯(我喜歡)、恐龍(丑女)、偶像(嘔吐的對象)。

  以上列舉的這幾項只是最普遍的形式,還可以分的更詳細些,如漢英混雜等,本文就不在此詳析。

 。ǘ┚W(wǎng)絡語言的特點

  通過網(wǎng)絡語言的主要存在形式,我們再來看看網(wǎng)絡語言的.特點:

  1。簡潔明快。網(wǎng)絡語言之所以發(fā)展迅速,受到很多人的青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言簡意豐的特點,這也符合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讓我們來看下面的文字:“大蝦,你好油墨,粉絲,偶倒!边@是說:“大俠(高手),你太幽默了,說話很會拐彎抹角,我暈倒了!睆闹锌梢钥闯鼍W(wǎng)絡語言的簡潔。

  2。反叛和戲謔。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網(wǎng)絡語言是網(wǎng)民內心真實思想的流露。家庭的負擔,工作的壓力,社會的競爭,人際關系的復雜,使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少年承受著強大的心理壓力,網(wǎng)絡語言正好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宣泄的平臺。因此,大量的網(wǎng)絡語言包含了針砭時弊,描繪現(xiàn)實的內容,來達到自嘲、釋放和宣泄壓力、不滿的目的;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人們的內心的反抗意識。

  3。新穎和創(chuàng)造性。由于網(wǎng)絡的匿名性和開放性,可以使人們任意發(fā)泄自己的情感,同時又可以將自己的真面目很好地隱藏起來,因此網(wǎng)民們大膽自由地自創(chuàng)了一些便捷的語言符號進行語言規(guī)則重組來傳達自己復雜的思想意識,如給傳統(tǒng)詞匯注入新的意義:天才(天生蠢材)、蛋白質(笨蛋+白癡+神經(jīng)質)、潛水艇(沒水平)、釣魚(追女孩子),還有形式雜糅的情況,英語字母、符號和漢字混用:P9(啤酒)、I服了U。

  4。開放性。薩丕爾說:“語言就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中國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燦爛輝煌,令人景仰,就是因為它兼容并蓄。從西漢張騫通西域,到后來的佛教文化的大量涌進,再到近代的西學東漸,中國文化無不是積極吸收對自己有用的營養(yǎng)。在信息時代,網(wǎng)絡文化也呈現(xiàn)出了它開放的一面。據(jù)統(tǒng)計,互聯(lián)網(wǎng)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英文信息,很多網(wǎng)語也是由英文字母或是英語詞的縮寫形式構成,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對傳統(tǒng)文化造成了沖擊。

  二、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和文化的載體。由于在網(wǎng)絡交流中,人們惟一可以依據(jù)的就是語言,因此語言的功能在網(wǎng)絡交際中被發(fā)揮到了極限。跨文化交際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交往。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主要是語言交際的過程,那么網(wǎng)絡語言的發(fā)展和特點必然會對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影響。筆者主要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推動了跨文化交際領域和范圍的擴大。網(wǎng)絡的發(fā)展是跨文化交際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將居住在不同地區(qū)的人們聯(lián)系起來,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縱橫交錯的全球跨文化交際的龐大格局。

  2。為跨文化交際者提供了平等交流的空間。在傳統(tǒng)的跨文化交際中發(fā)表觀點者會受到身份、地位的限制,同時還存在著對自己不利的顧慮。網(wǎng)絡交流具有開放性和匿名性的特點,因此它可以更好的實現(xiàn)言論自由和平等。

  3。可以豐富語言系統(tǒng),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網(wǎng)絡使不同領域的不同地域的人們在一起交流,使新詞語,新觀念不斷地出現(xiàn),從而豐富了語言詞匯。

  4。實現(xiàn)資源共享。網(wǎng)絡加強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認識和了解,有利于吸收和借鑒他人或他國的長處,為我所用,共同進步。正如“硬幣有正反面”,網(wǎng)絡交流也為跨文化交際帶來了挑戰(zhàn):

  1。許多網(wǎng)語是以英文形式出現(xiàn)地,大多網(wǎng)上信息是用英文發(fā)布地。針對這種情況,有人對英語的這種霸主地位對漢語的影響感到擔憂,有“文化霸權”說。網(wǎng)絡語言的“英語化”傾向,使網(wǎng)民在網(wǎng)絡交流時不得不人為的進行漢語英語化的改造,遵從網(wǎng)絡語言對傳統(tǒng)語言的變異規(guī)則。

  2。網(wǎng)絡交流也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文化包括某一特定社會成員所共享的信念、價值、行為、風俗等。我們中華民族擁有自己悠久的穩(wěn)固的文化傳統(tǒng),但在網(wǎng)絡時代,它正受到西方文化的滲透。

  3。由于生長的文化背景不同,網(wǎng)絡交流無法更好的用肢體語言來輔助言語交際,因此造成誤解的情況也是時常發(fā)生的。我們是阻止不了網(wǎng)絡的發(fā)展和應用的,但我們可以對它進行引導和規(guī)范,面對挑戰(zhàn),我們可以做以下幾點:

  1。加強對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傳播。中華文化燦爛悠久,我們應心存自豪感,相信我們的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加強我們文化的傳播可以讓外人更好的了解中國,促進中國和國際的接軌,這也離不開借助網(wǎng)絡的力量。

  2。政府給以重視,加強對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同時開展和外國的網(wǎng)絡合作,比如我們在本文開頭提到的“中美網(wǎng)絡語言教學項目”。

  3。積極展開網(wǎng)絡教育并提高國民的素質修養(yǎng),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教育。因為青少年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快速的接受力,最容易受網(wǎng)絡的影響,而且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弱?缥幕浑H的范圍越來越寬,也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因此加強教育不但可以抵制不良影響而且可以增進他們對異域文化的了解,減少誤解的發(fā)生,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長。

  參考文獻:

  [2]黃月勝。論西方網(wǎng)絡文化的強勢傳播與影響[J]。江西社會科學,20xx。

  [3]陳榴。網(wǎng)絡語言:虛擬世界的信息符號[J]。新華文摘,20xx(6)。

  [4]高永晨。網(wǎng)絡交際: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新視域[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1)。

  [5]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湖北教育出版社

跨文化交際論文5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旅游英語的教學僅僅需要教授英語的技能、基本知識、旅游知識,還需要為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條件。目前,我國旅游英語教學中啞巴英語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學習了相關的基本知識,卻無法在實踐中得到運用,對于教學來說可以說是失敗的。隨著國際間的交流越來越普遍,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英語教學的方式也發(fā)生了重大改變。

 。ㄒ唬┱Z言在相應的文化下才有實際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同樣一句話,放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涵義,因此文化對于語言的影響是很大的。語言可以說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一種文化理念,透過賦有語言的文化,人們可以了解該民族的歷史人文、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不懂得文化,就無法對語言進行準確的理解和深入的掌握,可以說,脫離了文化學習語言無法領悟語言的精髓,就學不好語言。旅游英語同樣需要結合國外的文化學習,要掌握英語學習的背景,在這個基礎上理解好語言所帶來的涵義。

 。ǘ┛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學目的所決定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是為了交流,而不僅僅是為了學習,也就是說語言是一種媒介,聯(lián)系著背后的人與人。對于旅游英語的學習者來說,僅僅掌握英語的語法、句型、詞匯和語音規(guī)則是遠遠不夠的,一門語言發(fā)展了那么多年的歷史才凝練而成,是在積淀了很深入的文化基礎上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恰恰是讓學生能夠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英語交流。因此,在旅游英語的教學目標中,語言、旅游知識的教學與文化的教學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否則就容易產(chǎn)生誤解導致交際失敗。

  二、跨文化交際在旅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對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教學存在著比較大的爭議,涉及到語言的專業(yè)能力其教學方式應該有所創(chuàng)新,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目的,主要存在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點:

 。ㄒ唬┙虒W方式陳舊,沒有創(chuàng)新

  目前雖然有些教師已經(jīng)開始注意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旅游英語教學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些學校將語言知識的教學放在整個教學的重要位置,對于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卻懶得花心思。英語的學習僅僅在卷面上,只是為了考試,對交際沒有提供相應的設備和場所,其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和改善。

  (二)對目的與文化的學習

  現(xiàn)在有些旅游英語的學習者過多的注重西方文化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甚至放棄了對自己語言的理解和掌握,而是硬生生的去理解西方的歷史文化、價值理念以及行為方式,對漢語的學習卻不怎么上心,這種削減式的學習做法同樣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跨文化交流,是在良好的掌握母語文化的基礎上,對外語的文化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形象。脫離了母語去學英語,為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ㄈ┱Z言的應用能力較強

  事實上,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就無法進行溝通和交流,但是當語言能力達到一定的高度和流利程度后,文化障礙也會顯得比較突出,這主要是指此時語言失誤很容易獲得對方的諒解,即使發(fā)生了溝通不暢的情況,也會被誤認為是一種認為的故意的語言行為,這種導致的文化交際上的沖突風險會更大。

  三、如何在旅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針對旅游英語的教學目的和當前的教學方式,需要在語言的學習中注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采取以下幾點為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

 。ㄒ唬┻\用教科書教授詞匯蘊含的文化內容

  在旅游英語的學習中,最為基本的就是英語詞匯,可以說這是學習外語最最基礎的內容,這些詞匯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這些英語詞匯的產(chǎn)生、消亡以及新陳代謝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例如“Friday”這個詞在英美人眼里就有著特殊的文化意義,它是指耶穌受難的日子,這也就產(chǎn)生了周五一系列不太好的內容。而相對的“Sunday”是耶穌復活的日子,于是就有與之相關的比較好的涵義。教師可以在教授詞匯的過程中,將這些文化的內涵講給學生聽,就會使整個教學增添生趣。

 。ǘ⿲⒘私庹Z言的文化作為課下作業(yè)

  課上的時間是有限的,尤其是進入大學,一周兩三節(jié)課并不能教授英語的全部內容,任何老師都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教授完,因此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需要利用課下的時間。教師進行授課后,可以作為作業(yè)布置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的體會詞匯、語境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段的意義,擴大學生的外語語言和文化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體會交際的成就感,尋找交流的環(huán)境,促進他們對語言的鍛煉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ㄈ┢刚埻饧處熃淌谡n程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學習一門外語,尤其是在國內沒有那么好的語言環(huán)境的條件下是何等困難,旅游英語的教學中應該聘請外籍教師參與教學,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交流欲望,而且還能夠將關于文化的內容做更好的理解。外籍老師,尤其是英美教師,他們知道在什么場合下應該說些什么內容才不被引起誤會,這恰恰是中國教師所缺乏的,即使是在國外呆了一兩年的中國教師,也無法達到較好的語言文化的理解水平,因此,聘請外籍老師對于學生的聽力以及口語都將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從旅游英語專業(yè)學習的角度來說,和將英語的老師接觸是有必要的。

跨文化交際論文6

  摘要:茶文化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 歷史悠久, 內涵豐富, 可以弘揚傳統(tǒng)美德, 展示文化藝術, 提高自我修養(yǎng), 熏陶情操, 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 推動社會進步, 有利于我國的經(jīng)濟貿(mào)易發(fā)展.本文主要通過簡要介紹跨文化交際的由來與含義, 分析在跨文化視角之下的茶文化中, 如何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培養(yǎng), 通過茶文化的精髓帶來的啟示, 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茶文化精髓;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啟示;

  茶文化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其社會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 展示傳統(tǒng)藝術, 提高自我修養(yǎng), 熏陶情操, 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等方面。茶文化中蘊含著的豐富傳統(tǒng)美德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xiàn), 是歷代人民所推崇的, 經(jīng)歷了千百年的歷史積淀形成的, 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教化作用。茶文化中的傳統(tǒng)美德主要包括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堅忍不拔、謙虛謙恭、勤儉節(jié)約、相互尊重等, 它在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起著很大的積極作用。

  1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

  1.1 由來與發(fā)展歷史

  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實際上是從英語翻譯過來的[1], 稱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從廣義上講,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國家或者不同民族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所進行的交流;狹義的意思是指不同國家或者不同民族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下使用同一種語言來進行的對話。喬姆斯基和其他著名語言學家提出了“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概念, 這些概念推動了跨文化交際的產(chǎn)生, 是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的基礎。在這之后, 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第一個將“跨文化交際”的概念提出來。我們國家對跨文化交際領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戴曉東、何道觀、高永臣等國內學者對跨文化交際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從多個角度闡明了自己的觀點。近年來, 跨文化交際領域的研究越來越多, 這實際上順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 也有助于漢語的推廣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1.2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際的語境 (具體情景) 和交際者的得體性 (規(guī)范的社會行為與社會價值觀) 、有效性 (交際的目的可以達到) 的交際行為能力[2]。交際行為的得體性是指交際者所進行的交際行為達到了在交際語境中的社會文化的目標與期望。行為的得體性取決于交際行為存在的具體場景和接觸的對象, 在一定的場合得體的行為在其他場合可能是不恰當?shù)。交際能力是對交際雙方能力的判斷。雙方的關系也會影響交際行為的得體性。有時候人們會為了建立新的規(guī)范或關系而違反規(guī)范的社會行為的方式。

  除了交際行為的得體性之外, 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包括交際效果的有效性。有效的溝通是指成功的溝通代表著一種滿足, 效率指的是即時性和溝通的速度。一般來說, 高效率的溝通被認為是更有效的, 因為高效率意味著低消耗 (如時間, 精力等) ;但是, 只有效率并不會就有好的交際效果。交際行為的得體性和交際效果是否有效決定了交際的質量。在有著不恰當?shù)慕浑H行為、交際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 交際的質量就會變得最低。高質量的交際使交際者能夠達到交際目的, 同時交際行為也符合特定的交際場景的一種文化習慣。

  2 跨文化的茶文化

  茶文化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有著無窮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 所以它能夠從古代一直延伸到現(xiàn)在。除了中國, 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有自己的茶文化, 如英國下午茶的習俗。現(xiàn)代語言學家分析一個文化的時候會比較傾向于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 所以我們在從跨文化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時候, 也可以從精神與物質兩個方面開始。茶文化的物質層面主要包括茶葉、茶具和茶飲。從茶葉的角度來說, 中國的茶葉種類很多, 大至可分為六類, 比較而言, 英國茶葉的種類就很少, 主要的茶葉來源依賴于進口。就茶具而言, 中國的茶具主要用陶瓷、木、竹木、紫砂、玻璃等制成, 表現(xiàn)出自然的魅力;西方的茶具傾向于使用金、銀等金屬材料, 充滿了英倫風與奢華之感。在茶飲方面, 不同地區(qū)的人喜歡的茶類不盡相同;西方國家的人喜好則比較單一, 比如說英國人, 就愛喝紅茶。飲茶時, 中國人以清飲為主, 講究茶在嘴中回味無窮的味道、由苦變甜的自然風味;西方人主要是調飲, 講究口味的獨特性。精神層面的茶文化包括了與茶有關的風俗習慣、茶文化的內涵以及茶文化的精神追求。在飲茶的習俗方面, 我國有“三道茶”之類的飲茶習俗, 而西方有下午茶等習慣。在精神內涵方面, 中國人在飲茶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希望在飲茶時能夠與自然相結合, 感悟到自然之美;西方人則更注重茶的實用性與功效性, 希望自己的個性與自身獨特的魅力通過飲茶的過程展現(xiàn)出來。

  3 茶文化精髓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啟示

  “和”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 “靜”是中國茶文化的靈魂, “怡”是說中國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賞之道,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它給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帶來了啟示。

  3.1 教師要轉變觀念

  大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大學主要通過英語教學來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學界也普遍認可并接受這樣的教學理念。在英語中有效溝通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然而,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 大學英語教學過分強調形式, 強調注重封閉刻板的模式與死板的語言、詞匯、語法等, 但卻忽視了語言的多樣性, 復雜性和及時性等特點。只傳授語言作為一種知識, 實際上是一個離開大學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教學改革以來, 雖然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但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仍然不強?缥幕浑H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際的語境 (具體情景) 和交際者的得體性 (規(guī)范的社會行為與社會價值觀) 、有效性 (交際的目的可以達到) 的交際行為能力。所以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 教師應根據(jù)提高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 摒棄舊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觀念,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學校來說, 要努力轉變現(xiàn)有課程的內容與形式, 適應現(xiàn)實社會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的需要, 要建立新的課程的內容與形式, 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2 學校要全面更新教材

  合適的教材有助于學校與老師開展英語教學, 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如果沒有合適的教材, 那么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工作目標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所以我們就要進行教材改革, 要實現(xiàn)教材改革, 首先就要求編寫者要樹立多元化教學建設的理念。教材編寫者應該是多變量的, 教材要多樣化, 一個是可以反映不同培養(yǎng)訓練理念的風格, 二者可以編入茶文化的內容, 順應社會的需要。

  3.3 要有合格的教師保障

  針對我國目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 我們應實行關注教師的需要、以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所謂的“關注教師的需要”, 也就是說, 我們在要求教師盡職盡責的同時必須給老師們以人文主義的關懷, 考慮到英語教師的現(xiàn)實生活中與教學中所面臨的壓力, 我們應該在注意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 多給教師一些人文主義的關懷, 建立公平公正的優(yōu)秀教師的評價標準, 鼓勵教師大膽進行科研創(chuàng)新。只有考慮到英語教師的現(xiàn)實生活中與教學中所面臨的壓力, 給予老師更多的人文主義關懷, 幫助英語教師減壓, 老師才會有更多的經(jīng)歷放在鉆研如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題上, 只有老師的積極性提高了, 教學效果才能更好, 才能更快的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4 結語

  茶文化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有著無窮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 從茶葉的角度來說, 中國的茶葉品種很多, 中國居民喜歡喝綠茶, 講究茶到嘴中, 回味無窮, 味道由苦變甜的自然風味。中國的飲茶之人在飲茶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希望在飲茶時能夠與自然相結合感悟到自然之美, 有三道茶之類的飲茶習俗, 就茶具而言, 中國的茶具主要是用陶瓷或者竹木做的, 表現(xiàn)出自然的魅力。這些都與西方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茶文化的精髓是和、靜、怡、真。它啟示我們, 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 應根據(jù)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要求, 摒棄舊的教學方式,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校還要全面的更新教材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嚴瓊瓊, 王偉因.大學英語課堂學習者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xx (11) :56-60.

  [2]潘崇塹, 閆安飛.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程設置研究[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xx (4) 68-72.

  [3]曹霞飛, 高璐銀, 李道路.非英語專業(yè)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高等教育, 20xx (8) :96-98.

跨文化交際論文7

  摘要: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有多方面影響,本文從思維與表達方式的差異、非語言交際差異、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價值觀念的差異等四個方面 ,分析產(chǎn)生交流障礙的原因,指出了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對避免跨文化交際的失誤,較少國際交流中的誤解,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涉及交際和文化兩個概念。從一定意義上說交際即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文化得以形成。而文化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概括地講,文化即是人們所思、所言、所為、所覺的總和?缥幕浑H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fā)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不同的民族創(chuàng)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所以,對于來自不同文化本經(jīng)的人們走到一起,交際必然會出現(xiàn)故障,及時有效的克服這些交際障礙是跨文化交際取得成功的關鍵。這對促進國際間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交流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筆者從思維與表達方式的差異、非語言交際差異、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價值觀念的差異等四個方面來分析產(chǎn)生交流障礙的原因,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 思維與表達差異對交流的影響

  思維方式的差異首先造成的就是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在信息編排上,中國人習慣于形象思維,在文章中,為了使文章鮮明、生動、形象,經(jīng)常使用華麗的詞藻、大量的形容詞和豐富的比喻。然而對于西方人來講,由于感情基礎的差異,閱讀習慣的不同,華麗的詞藻一般只能減少傳播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視為空話冗詞和夸大宣傳。根據(jù)西方的寫作風格,在英語寫作中,西方人比較注重邏輯的緊密和事實的陳述,習慣于低調陳述,而不習慣于用詞強烈。

  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在思維方式的差異上,中西文化思維方式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中國人含蓄委婉,思維方式具有意會性,而西方人則很直接,屬于直觀性。中西方在寫信的表達方式上就有不同。西方人在表達這自己的意愿時比較直接,開門見山的將自己的所要求寫在最前面,后面才會講一些寒暄的客套話。而中國人則會很含蓄委婉的提要求,一般到信的末尾才是真正要談的問題,前面都是寒暄。不同的寫法反映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初次見面就喜歡問對方的年齡,婚姻,收入狀況以表示關心,而西方人對此就比較反感,他們認為這些是個人隱私,他人無權過問。如果問西方女士“How old areyou?”她們很可能會回答“It’s a secret!”西方人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年輕而富有朝氣,希望自己保持年輕的心態(tài),所以不喜歡提及實際的年齡。再如中國人交談中常遇到的“你去哪兒?”“你在干什么?”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冒昧而不受歡迎。

  二、 非語言交際差異

  非語言交際差異是指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tǒng)稱之為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其中包括眼神、手勢、身勢、微笑、面部表情、服裝打扮、沉默、身體的接觸、講話人之間的距離、說話的音量、時間觀念、對空間的使用等等。一般而言,南歐地區(qū)的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國的.手勢運用頻繁且夸張;中西歐的國家如德國、英國、荷蘭等次之;而遠在北方的北歐諸國則又次之,因為他們幾乎不會使用手勢來表達任何訊息。

  三、 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

  歷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化蘊藏中,使中國的飲食更加博大精深。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遼闊國土的地域差異,四大菜系逐漸形成,四大菜系自成體系,各有特點,但共同點是用料復雜考究,制作方法復雜,口味、菜式多種多樣,令人驚嘆。

  由于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yǎng)。故西方飲食以營養(yǎng)為最高準則,進食猶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熱量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yǎng)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yǎng)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yǎng)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fā)達的食品工業(yè),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jié)省時間,且營養(yǎng)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fā)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jù)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四、 價值觀念的差異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方面表現(xiàn)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

  中國歷史悠久,包括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這種意識直接影響著現(xiàn)代人價值觀的形成。現(xiàn)代中國人依然較順從權威,尊重長輩,重視個人的身份,強調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世紀,英國的資產(chǎn)階級就推翻了封建統(tǒng)治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工業(yè)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徹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資本主義的民主思想也逐漸遍及整個西方社會。西方人崇尚個體,向往自由平等。這種歷史環(huán)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個體意識產(chǎn)生了很大的差異。

  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主流是為自我滿足而奮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張揚個性,強調維護個人利益,注重獨立自主發(fā)揮個人潛力,強化個人權利意識。個人主義是一切行為的準則,自我實現(xiàn)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獨立是實現(xiàn)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權神圣不可侵犯,是實現(xiàn)自我的保障。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是和合精神。中華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強調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在國家之間的關系上,主張親仁善鄰,協(xié)和萬邦。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與人為善的民族。

  不同文化背景里成長起來的人們,其價值觀理應有所不同,各有其長處。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為使中國走向繁榮、富強、走向世界,我們必須引進西方先進的文化觀念,摒棄其糟泊,吸取西方的平等、競爭、效率、個性解放等精神和意識,摒棄其拜金主義,物欲主義以及過分自我等意識。隨著現(xiàn)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和中國在世界的崛起,認識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價值觀差異對避免和解決交際中的沖突以及促進民族間的融合有著相當重大的意義。

  從上述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所產(chǎn)生的種種影響來看,文化因素是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礙的主要原因。諸多文化因素對跨文化交際具有一定的干擾和制約等負作用。因而,學習外語離不開對其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只有徹底解決因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種種交流障礙,跨文化交際才能成功。這是提高人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條根本有效途徑。

跨文化交際論文8

  摘要:日語是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是外語教學的核心之一,對于日語教學工作應給以足夠的重視。實現(xiàn)高等院校在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日語教學改革發(fā)展的方向。加強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當今日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傳統(tǒng)的教學、培養(yǎng)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趨勢,我國一些高校中對于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水平還有待于提高。為此,本文通過對跨文化日語教學的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高校日語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高校日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引言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速度不斷加快,中日貿(mào)易人員的往來日益頻繁,我國對于日語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漸加大,同時對于日語人才的質量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實現(xiàn)高質量的日語人才的培養(yǎng),不僅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掌握本國的文化,還需要去深刻地了解日本的文化,從而更加全面掌握日語的學習與應用。高校在日語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對日語的聽、說、讀、寫層面,卻忽略了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以下將針對高校在日語教學過程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進行分析研究。

  1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日語教學

  1.1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指實現(xiàn)本民族語言與非本民族之間語言交際的能力?缥幕牟町惒粌H僅是語言之間的差異,也包括文化背景方面的差距?缥幕浑H能力在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之間相互交流時,其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不同語言文化的人們在日常的交流過程中,在具備很強的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還需要掌握對方民族的行為方式、語言特色、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一些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使得自己的話語充分被理解,保證順利的溝通與交流。

  1.2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內容

  在高校日語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理解與把握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的主要內容。其中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面: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第一個方面要充分尊重對方,具有積極應對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交往的過程中,要保持平等、公平、公正,將彼此的尊重作為交流與互動的前提。因為中日之間存在地域文化的差異,所以語言也存在很大差異,在交流過程中,就需要集中注意力,深層次的了解與掌握對方的語言特點,在彼此尊重的條件下,達到令人滿意的交際效果。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第二個方面就是要具有深入了解對方本質特征的能力。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對方,才能使我們處于有利的地位。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也是一樣的道理。這就需要對對方的民俗風情、自然環(huán)境、語言特色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在交際的過程中,可以很好的融入對方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要不斷地學習對方先進的文化內涵,充分把握交際對象的本質,在進行友好交流的前提行下,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全面提高?缥幕浑H的過程中第三個方面是要具有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與洞察別人的移情水平。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正是因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才會產(chǎn)生文化的本質差異。對此,在交際的過程中,就需要具備環(huán)境的應變能力與適應能力。這就要求具有敏捷的思維與活躍的思想,在交際的過程中可以隨機應變。移情水平體現(xiàn)在交際的過程中,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處理問題。移情水平的高低與個人的綜合素質有很大的關系,移情水平高的人通常更為通情達理,常常從別人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反而,對于移情水平低的人,思維往往會受限制,不考慮他人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在溝通交際的過程中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為此,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別人移情水平的高低,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應對策略。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第四個方面是在交際的過程中盡可能多使用描述性的語言,切記盲目判斷?缥幕浑H過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遇到對方語言表達不夠完整和意思不夠明白的情況,不要盲目地做出肯定性或判斷性的回答,避免造成交流過程中誤會的產(chǎn)生,給彼此帶來不好的印象等一些負面的影響。為此,在交流中要多使用推測、試探性的口吻,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保證對方可以充分理解自己的意思。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第五個方面是要做到在交際的過程中能夠輪換交際方式。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溝通的各方要做到相互配合。當一方在表達自己的看法的時候,另一方應該保持安靜,注意傾聽,必要時可以做好記錄的工作。采用輪流交換交際方式,可以讓雙方都有機會去表達個人看法與聆聽的機會,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雙方關系的穩(wěn)定發(fā)展,有利于交流的順利進行。輪流的交換的交際方式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第六個方面是在交際的過程中具有應對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在交際的過程中,由于文化、地域、民族的差異,出現(xiàn)溝通交流的意外也是在所難免的。一旦發(fā)生意外的情況,出現(xiàn)尷尬的場面,這個時刻就需要雙方采用一定的方式來緩和情緒,打破這種局面,促使交流的正常進行。通過上述描述,可以充分看出,處理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應急突發(fā)問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交際雙方的交際能力與水平。

  2高校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2.1教學理念與模式過于傳統(tǒng)

  我國普遍高校的采用的都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停留在應試教育,過級考試等層面,缺乏必要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當前的日語教學過程中,忽視了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不能將日語的教與學從語法的學習中分離出來,還是依據(jù)聽、說、讀、寫的機械化的教學模式,仍然以牢記發(fā)音、語法、詞義等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理念下,高校日語的教學無論從教材的定制上、課程的設置上、教學的模式上都是以對日語的語言能力掌握為重點,從而忽視了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培養(yǎng)。針對課堂的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通常都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日語的學習任務,缺乏真正實施跨日語文化交際的基本訓練,學生對跨文化交際意識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大程度上阻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2.2師資力量不夠完善,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少

  跨文化交際意識應該也是一種雙向的意識,教師不僅僅是語言的教師,還是文化教師。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國一些高等院校在日語專業(y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仍然不足,水平普遍不高。一些高等院校雖然已經(jīng)設置了日語專業(yè)課程,由于經(jīng)費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方師資力量匱乏、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善,從而影響了日常的日語教育教學活動。與此同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雙向交際的互動過程,由于一部分日語教師能力的局限性,缺乏出國留學的背景,沒有真正體驗過日本生活,對日本文化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不能進行地道的口語交流,在授課過程中并非全日語教學,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要求較低,大量的理論教學替代了取代了日語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涉及的跨文化交際內容過少。這樣就造成了在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教學成效不顯著、不突出的問題,從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3高校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針對高校日語教學過程,提高學生日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做好如下幾點:

  3.1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

  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深刻掌握日本的文化內涵,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文化因素的灌輸,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校要在師資方面加大資金、人才投入力度,通過引入日語專業(yè)型、復合型人才來充實師資力量,充分提升高校對學生的日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水平。

  3.2要做好課程的改革,教材的調整

  在課程的改革中緊跟時代的發(fā)展的需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課程的.改革應該針對學生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層次的培養(yǎng)方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實踐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促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維模式形成。在日語教材的設計中,應該將日本文化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通過開展相關的日語文化交流活動,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3.3加強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

  在我國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踐性教育。采用強化實踐化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提高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從而達到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在學習日語語言文化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的機會,鼓勵他們去參加跨文化交際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校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一些日語培訓項目,如日語演講比賽、日語作文比賽、日本國情知識競賽、日語語音模仿比賽、日語書法比賽、日語翻譯競賽等。有意識地參加日語交際活動,加強日語的訓練。學校還可以借助第二課堂活動,來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目的。

  3.4重視師資培訓,組建較強的跨文化教學團隊

  學校還要重視對師資團隊的培訓與教育,而培養(yǎng)較強的跨文化教學團隊是一項系統(tǒng)性、復雜性的工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通過對師資隊伍的培訓不僅能夠提高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教學,而且還能提高日語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yǎng)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從教師自身出發(fā)來不斷提高他們的跨文化素養(yǎng),以便日后能夠根據(jù)教學大綱來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學?梢远ㄆ谘垖<乙哉f教式的方法或者實例體驗的方式進行講座和培訓,使教師了解和掌握跨文化外語教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組建一個較強的跨文化教學團隊。

  4結語

  我國的日語教育政策應該對高校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引起足夠的重視。高校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本文重點分析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所涉及的主要內容,針對高校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高校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從而為我國高校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婷.大學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冶金教育,20xx,3(2):79-81.

  [2]黃濤.探究高校日語教學改革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科學論壇,20xx,3(42):25-27.

跨文化交際論文9

  一、突破語言關,克服語言障礙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際的主要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載體。在同一環(huán)境下進行交流、從事貿(mào)易活動,就必須使用同一種語言,語言是市場營銷中的首要一環(huán),也是企業(yè)開拓國外市場的一大障礙。熟練掌握并應用這種語言對市場營銷中的交流合作至關重要,可以避免由于語言障礙引起誤解或沖突?朔Z言障礙是進行市場營銷管理的基礎和關鍵。

 。ㄒ唬┢占笆澜缤ㄓ谜Z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已被廣泛使用。到了九十年代末,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英語,且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人們從中獲取大量信息,這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英語信息,可見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已經(jīng)得到世界的認可和重視。對于一個即將或已走向國際市場的企業(yè)來說,普及英語語言知識和強化語言訓練刻不容緩。掌握交際對方的語言,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等等,市場營銷活動才能順利進行。

 。ǘ┝私庹Z言特點與表達方式

  語言的使用和習慣也隨地域的不同而各異。由于語言文化的背景和習慣不同,即使語言的使用準確無誤,有時候也會產(chǎn)生誤解。如不注意表達上的差別有時候就能鬧出笑話或失去良機。如聽到夸獎贊美之后,美國人愛說“謝謝”來回應,而中國人卻愛客套。有這樣一則笑話,一位軍官攜夫人去機場接一位美國顧問,美國人見到這位夫人便處于禮貌稱贊道:“你的夫人真漂亮”。這位軍官對此夸贊沒有按英語習慣的回答“謝謝!”,而是客氣地順口說:“哪里,哪里”。哪知這位美國人先是愣了一下,隨后只好馬上回答說:“從頭到腳都漂亮”。換言之,如果是在貿(mào)易活動交易時外國商人稱贊你的商品好,你若不了解其語言特點,順口說了“哪里,哪里”,就會被誤解為你對自己的產(chǎn)品信心不足。再比如,一位中國學生要去美國人家里當家教,主人問他:“你中文水平怎么樣?”,那人回答說:“還可以”。一句謙虛的話讓他失去了機會。所以,企業(yè)要進入國際市場進行市場營銷,企業(yè)管理者和企業(yè)員工還要了解其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克服母語習慣帶來的干擾,避免由于語言習慣引起的誤解和沖突,進而影響市場營銷的成功,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

 。ㄈ┮虻刂埔耍‘斶x用語言

  在市場營銷的過程中,我們會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打交道;即使是同一個國家,語言的使用亦不盡相同。而且,談判地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比如在加拿大,英語為其主要官方語言。但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與其法國后裔談生意,使用英語就不很適宜,而如果你能說上幾句法語,那么你的生意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處。再比如,比利時雖然屬于法語語系,但當需要你給比利時寄商品目錄時,如果你寫的是法語,那么就會遭到弗拉芒人的非議,因為那里講弗拉芒語的人要比講法語的人多,雖然二者都是比利時官方語言。所以要注意了解其語言特點,投其所好。

  二、熟悉文化差異,避免文化沖突

  學者竇衛(wèi)霖教授認為,在市場營銷中,文化因素是其成敗的關鍵。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尊重彼此文化是市場營銷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交際對方的文化是任何個人和企業(yè)都改變不了的,但文化差異卻是引起各國間交際障礙和矛盾沖突的根本原因。歷史上由于企業(yè)管理者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能更好地與對方合作國之間進行有效地交流和合作而導致營銷失敗以及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要去了解這種文化,熟知這種文化,進而融入這種文化,使這種文化成為我們市場營銷的促進因素。

 。ㄒ唬┝私馍鐣曀缀臀幕

  不同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也有各異的文化禁忌。要和某一國家有商業(yè)聯(lián)系,就必須悉通這一國家人們的習俗、信仰和文化禁忌。以避免由于犯忌而影響正常的生意往來。比如,在數(shù)字方面,中國人忌諱數(shù)字“4”和“7”,而加拿大人忌諱“13”和“星期五”,這也是墨西哥人所忌諱的,認為它們是不祥或災難。在摩洛哥,“13”被認為是一個消極的數(shù)字,而“7”則包含有積極地含義。再比如,各個國家對于花的顏色喜好也不盡相同,在中國人看來,紅色代表喜慶,黃色代表富貴,紫色代表尊貴;而紫色在西方國家則代表死亡,在日本代表悲傷;在墨西哥送花就應該注意了,在他們那里,紅色代表詛咒,黃花代表經(jīng)濟廣角死亡,紫色花為不祥之物,白色為驅邪之色。比利時忌用墨綠色,阿聯(lián)酋人喜愛棕色、深藍色,禁忌粉紅、黃和紫色;再比如,波士頓人喜歡綠色的龍須茶,而芝加哥人卻青睞同類中白色茶。在美國南部藍色系列的服裝是女人們喜歡的。在顏色禁忌方面導致的生意失敗就有兩個活鮮的例子。比如有一次日本向美國進口鋼筆,在包裝上犯了禁忌,遭到美國的反感,進而營銷失敗,因為日本廠商在銀色的鋼筆盒內使用的掛里兒是紫色的天鵝絨,紫色可是美國的禁忌色。另一個例子就是在加拿大,有一個廠商接收了一份訂貨單,內容是給加拿大生產(chǎn)一批毛線手套。由于廠家只顧完成既定任務卻忽略了色彩上的考慮,所以生產(chǎn)出的大紅色毛線手套遭到加拿大人的反感,生意宣告失敗,究其原因才發(fā)現(xiàn),加拿大人最喜歡的是深紅色。

 。ǘ┱莆丈虅斩Y儀與商談禁忌

  商務禮儀體現(xiàn)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在市場營銷活動中,了解各個國家的不同商務禮儀和商談禁忌相當重要。比如,中國人在一些正規(guī)場合,認為早到是一種守時和禮貌或者是誠意;而加拿大人則認為在談判場合不宜過早到達,稍晚幾分鐘他們也不會介意;再比如,南非的'商人做生意喜歡直來直去,說話大膽坦率,如果在南非做生意時手段過于細膩或者兜著圈子說話,他們會很不理解,而且這樣的生意多半會以失敗告終。在被稱為人種大熔爐的加拿大做生意時要因人而異,否則就會吃虧,因為在加拿大的商人中,有90%的人是法國和英國的后裔,做生意相對來說比較保守,在價格方面不喜歡頻繁波動。但是和英國后裔做生意與和法國后裔做生意手法也不同。比如和英國后裔做生意,其過程相當麻煩,從進入談判一直到價格決定,既耗時又艱辛,但一旦簽約,就代表百分之百成功了,一切盡可放心?墒呛头▏笠嶙錾庥质橇硪磺榫。法國后裔對客人和藹可親、關懷備至,但一旦進入談判則判若倆人,讓人難以琢磨,而且即使簽了約也會讓人感覺不放心。另外加拿大人不喜歡客人拿加拿大和美國相比,而喜歡客人談他們長處。如果你不了解各國家民族的特殊性,你的市場營銷等商務活動就會失敗。

  (三)增強法律意識和跨文化觀念

  法律是保障人們合法權益的法寶。進入跨文化國際市場,必須增強法律意識和跨文化觀念。產(chǎn)品進入國際市場之前,確保自己產(chǎn)品的專利權。事先對產(chǎn)品進行專利檢索或注冊,或到法律部門進行相關咨詢,或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查詢,做到有備無患。以避免由于不懂對方國情或法律而影響正常的營銷活動;也為了在營銷活動中一旦利益受到侵害而能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盡一切可能避免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各種不必要文化風險。

  三、注重企業(yè)文化,提高市場營銷管理水平

  企業(yè)文化是一種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理論,是一個企業(yè)特有的文化。西方學者羅伯特·布萊克與簡·穆頓提出,企業(yè)領導人的風格決定企業(yè)的經(jīng)營風格?梢娖髽I(yè)管理者在企業(yè)生存發(fā)展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市場營銷管理要把跨文化交際策略用于企業(yè)文化,以提升企業(yè)員工的整體文化素質和水平。在開拓國際市場之前,企業(yè)管理者要選派外語語言能力強的人到海外市場實地生活一段時間,一方面可以彌補語言不通造成的思維隔閡,另一方面還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文化;充分發(fā)揮當?shù)厝A人的作用,聘用其子弟到國內工作,以便更好的打入國際市場,促進市場營銷,推動企業(yè)發(fā)展?缥幕浑H作為企業(yè)走向世界的橋梁,在市場營銷中起著積極地推動作用,其策略在市場營銷中的正確使用能有效地為企業(yè)發(fā)展服務,使市場營銷順利進行,最終實現(xiàn)互惠雙贏。

跨文化交際論文10

  論文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必要性的論述,分析了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其中包括人生價值觀、風俗習慣、社會禮儀等,這一切就構成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還要使他們了解英語所依附和產(chǎn)生的英語文化。目前,中國對各類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避免地成了當前外語界的主要任務。怎樣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指本族語言者與非本族語言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環(huán)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

  二、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遵守著不同的交際原則,這些交際原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們蘊含著文化意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遵循什么樣的交際原則上,常常會受到他們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擾。

  1.價值觀念的差異:每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體系,它影響著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的思維模式及交際原則。比如說中國人提倡集體主義,相反,西方人更強調個人主義。例如英語某些單詞既有褒義色彩,又有貶義色彩,由于中西兩種價值觀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詞,我們常取其貶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多取其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

  2.禮儀習俗的差異:社會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沿襲下來的一種生活方式,習俗文化一般包括稱呼、問候、道謝、打電話、告別等。例如,中國人常用“吃飯了嗎?”作為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如按字面譯成“Haveyoueaten?”外國人聽起來就覺得很奇怪,有時會誤以為你要請他吃飯。

  中國學生學英語沒有學習母語的那種環(huán)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語言的同時一定要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三、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特質,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種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帶來的跨文化交際遇到文化障礙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認為:只注意語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因此,要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最佳效果,我們不僅要掌握語言本身的規(guī)律,而且還需要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四、在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1.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英語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許多英語教師對傳授語言知識,講解語法結構駕輕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際能力時,就會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識不夠豐富,語用能力不強,因而對英語語言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英語教師應到國外進修學習,親臨所學語言的民族文化氛圍,耳濡目染,親身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與文化差異。

  2.作好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適當穿插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諸如這些國家的歷史、地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風土人情等等。要讓學生明白,在交際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因為,即使使用的語法詞匯都正確,也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3.充分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網(wǎng)絡,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靠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掌握外語的需要。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如播放一些專門介紹社會情況的記錄片等,讓學生直接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

  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提高外語人才的素質以及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任務,需要我們廣大外語工作者認真探索,努力嘗試。

  參考文獻:

  [1].LinellDavis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xx.16-18.

  [2].胡文仲.英語教學中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國語,1986,4:10-11.

  [3].胡湘輝.英語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河西學院學報,20xx,7:8-9.

跨文化交際論文11

  摘要:世界經(jīng)濟的日趨全球化使得國際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強,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往日漸頻繁,國家更需要能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本文探討了如何以大學英語口語課程為平臺,通過挖掘口語教材中的文化內涵,以主題為單位系統(tǒng)地進行文化對比。通過輸入文化知識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口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模式

  近年來,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人在經(jīng)濟和生活方面聯(lián)系得越來越緊密。英語作為世界性的語言,是國際交往和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東西方文化背景、表達習慣的不同,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失誤。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要想進行順利的交流,就要有較好的口頭表達力和對其他國家文化的理解力,在口語教學時將語言和文化相結合,可以使學生既熟練運用了語言又了解了相關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及認知水平。所以,借助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yǎng)的意義

  許多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Perry和Southwell(20xx)指出:“許多學者都曾對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術語下過定義,雖然沒有一個定義被普遍接受,但是學者們所下的定義和所作的理論概括都承認“跨文化能力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效、恰當?shù)亟煌哪芰Α。張紅玲(20xx)的看法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定義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際知識,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跨文化環(huán)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懼怕,主動、積極、愉快地接受挑戰(zhàn),對不同文化表現(xiàn)出包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敝麑W者文秋芳(1999)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兩個板塊組成:前者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策略能力;后者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睆膶缥幕浑H能力的定義可以看出,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屬于文化的范疇。所以,有必要在語言教學時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助于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培養(yǎng)國際意識,提高人文素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減少跨文化交際障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加強大學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社會應用型人才。

  二、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基于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三個方面。從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認知上非常欠缺,因而在口語課堂上,主要通過知識輸入和實踐兩方面來進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ㄒ唬┥钊胪诰虼髮W英語口語教材中的文化內涵

  以大學英語口語教材為基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元素。如根據(jù)《大學英語基礎口語教程》第三冊第五單元主題“EducationandLearning”可以提煉出西方教育體制(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及大學教育)這樣的文化元素;從第六單元主題“FameandFortune”可以提煉出關于西方價值觀的文化元素;從第10單元“SpendingMoney”可以提煉出關于西方人消費觀的文化元素。根據(jù)各個單元呈現(xiàn)的`話題,可以將其歸納為人際關系、價值觀、家庭、教育、消費觀、飲食、節(jié)日等不同的主題,并對每個主題加以分析和討論。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教師應提供相關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將文化主題系統(tǒng)地引入到課堂,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原汁原味音視頻資料能幫助學生沉浸在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

  (二)強化中西文化的對比

  胡文仲(20xx)指出:“在日常的外語教學中從事文化對比,使得學生不僅在理性上對于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夠自覺地汲取語言中的文化信息。這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而且可以提高他們使用外語的準確性和得體性。”在口語教學過程中,應加入中國文化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對比,將中西文化的差異呈現(xiàn)出來。以飲食文化為例,西方人在宴請客人時通?紤]的是客人的愛好、口味,酒菜也是經(jīng)濟實惠,他們不求數(shù)量,不講究花色品種。而中國人請客吃飯,為了表示主人的熱情好客,通常要準備八道、十道或更多的菜肴(abouttencourses),還要講究菜色的搭配。很多情況下我們不是為吃飯而吃飯,而是為了顯示主人的感謝之情,好客與闊氣(hospitality&generosity)。又以價值觀為例,西方價值觀的核心是“individualism”,包括個人奮斗,獨立自主,保護隱私,追求自由與差異。這就是為什么大部分年滿18歲的西方年輕人不愿和父母同住,而老年人也不想處處依賴子女,喜歡獨居。在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文化的過程中,不僅能提高其文化適應性,也有利于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進而使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

 。ㄈ┳⒅貙W生實踐的課堂設計

  實踐是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重要方式。在有了一定的跨文化知識之后,教師要設置相應的跨文化交際的場景供學生實踐,以達到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1.案例分析可以就某一單元的文化現(xiàn)象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案例分析。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課前需要提供案例(文本或音視頻資料),要求學生提前就這一案例查找相關資料,進行案例分析,以便在課堂上順利開展討論。例如,學生在了解中西方價值觀差異后,可以提供一個典型案例,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進行案例分析。一位剛出國的中國留學生在公交車上看到一位上了年紀的美國老人,于是熱心地給老人讓座,可是老人立刻拒絕并且并不是很高興。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為什么這位美國老人不肯接受幫助?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國內的老人,他們會怎么做?為什么?與兩國文化有什么相關性?這種具體的案例分析能讓學生更形象地認識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在選擇交際策略時會做出更正確的判斷。2.角色扮演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能為其提供更多用英語交流的機會,這也是跨文化交際能力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場景,如面試、采訪、短劇再現(xiàn)等。學生在表演時,展示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空間距離、表達情感的聲調和語氣等,其他學生則一邊欣賞一邊從文化角度理解和分析表演中的情景。通過該活動,教師可發(fā)現(xiàn)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障礙和問題,也能幫助學生了解非語言交際包含的內容及重要性,幫助學生掌握一些非語言交際過程中應采取的恰當?shù)男袨楹蛻B(tài)度,進而加強其跨文化交際意識。3.影視作品賞析教師可以將原文電影和電視有效地應用于口語教學中,這不僅能讓學生習得原汁原味的英語表達,還能讓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西方社會的價值觀、文化和習俗。教師應根據(jù)主題選取貼近生活、學生感興趣的影視作品,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圍繞這一主題來欣賞影視作品。欣賞過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圍繞主題進行討論、發(fā)言,提煉作品呈現(xiàn)出的文化元素,還應鼓勵學生闡述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學生分析文化現(xiàn)象的能力。

  三、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除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讓學生了解多樣的文化,培養(yǎng)有深厚文化修養(yǎng)的高素質人才。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將文化和語言相結合,把語言知識傳授、語言運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融為一體,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及社會組織差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從而達到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論文12

  1、引言

  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中,我們通常會認為語言交際就是交際的全部過程,其實我們忽略了交際中的另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非語言交際。顧名思義,非語言交際就是除了純語言交際的一切的交際手段。在很多情況下,非語言交際甚至更具真實地傳遞信息、準確地表達感情的功能。所以說語言交際和非言語交際共同完成交際的過程。非語言交際中的成分有很多,只要不是語言,凡是能夠傳達信息的有形的或者無形的東西都可以算非語言交際的成分,甚至環(huán)境因素也是非語言交際的成分范疇。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相應的價值觀,傳統(tǒng)習俗和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這就導致了非語言交際之間的差異。其中體態(tài)語言和空間語言受文化差異的影響在非語言交際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所以本文將從這兩個方面來展示不同文化下的不同的非語言交際。

  2、體態(tài)語

  體態(tài)語又稱身體語言,就是在交際中使用身體姿勢或者動作來傳遞信息的一種無聲語言。下面將從手勢,眼睛接觸,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手勢語

  手勢語就是人們利用手掌,手指,手臂的動作來傳遞信息!拔帐帧边@個基本上是全球通用的手勢,有時候往往比一句話“歡迎”更能表現(xiàn)出你的友好。有些手勢語在不同文化內會有相似的含義,例如交警指揮交通的動作,基本上我們身處哪個國家都能很好的理解。但是我們更關注其中因為民族文化差異而引起的不同的非語言交際。比如說,一個簡單的動作—“翹大拇指”。在中國表示贊揚對方或者表示很滿意,而在澳大利亞這個手勢是非常粗魯?shù),極其不禮貌的,尤其在與人交談中更是忌諱這個手勢。又如,手心向下沖人打招手,在中國表示“請人過來”,在英國則表示“再見”,然而手心向上才是招呼人過來。食指和拇指組成一個圈,在中國和日本認為這個手勢指的是“錢”,而在希臘和意大利則是一種“猥褻”的手勢。把手放喉嚨上,俄國人表示“吃飽了”,在日本表示“被炒魷魚了”,在西方則表示“殺”這個動作。

  2.2 眼睛接觸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眼神的交流在表情達意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中國成語“含情脈脈”就是通過眼神這種非語言交際形象生動地表達出戀人之間的情愫。我們在交際中讀懂“眼語”很重要,不過也不要亂用“眼語”。如果你身處澳大利亞,最忌諱的就是盯著女士看,因為澳大利亞的女性是比較保守的,她們討厭陌生的眼光,也許你并沒有惡意,只是表示友好,不過也可能造成誤解。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異,各國人用眼睛表達意思的習慣也各不相同。同美國人交談時,要直視對方,會認為是對對方的尊重,但是英國人卻很少這樣。日本人同人交談時,不直視對方的臉,而是習慣把目光落在對方的頸部。

  3、空間語言

  空間關系學是非語言交際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人與人交際過程中對空間的需要以及對周圍空間的感覺?臻g語言就是利用空間距離來表達思想信息的。我們從身體距離和Privacy兩方面來闡述。

  3.1 身體距離

  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身體距離的遠近來反映民族間性格屬性的差異和人與人之間遠近親疏的'關系,因為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行為舉止。中國人口多并且密度大,所以在一些電影院,超市等公共場所,人擠人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見,我們也不會有侵犯他人或者是被侵犯的感覺。美國人十分重視自己的私人領域不受侵犯,即使是公共場合他們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在排隊的時候,他們也避免與人過度接觸,也要劃定屬于自己的領域范圍。同樣是排隊,在阿拉伯國家卻又是另一番場景。他們理直氣壯地擠進隊伍,認為這是他們的權利。他們愿意擠在一起,習慣感受對方身上的氣味。在中國我們經(jīng)常看到女性朋友之間有時候會手拉手或是互相挎著胳膊走路,而男性之間也會搭臂而行,這都表現(xiàn)了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可是在西方國家這種身體上的接觸則會認為是同性戀的表現(xiàn),會遭到人們的鄙視。

  3.2 Privacy

  對于Privacy,這是在跨文化交際中引起文化沖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漢語中,我們甚至找不到與 Privacy很準確的對應詞,從這方面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其中的差異有多大。例如,在中國家庭中,家人之間很隨便,進出孩子房間很少先敲門征得孩子同意才能進入的,所以中國人在對待個人空間上的意識比較薄弱,這與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觀念有很大關系。而在外國人眼中,人人都有各個完整,自由,獨立的領地,這也是上面提到過的,為什么外國人同人接觸時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的原因。同樣這點也能在外國人在對待Privacy的心理態(tài)度上得到體現(xiàn)。在外國家庭中,父母不經(jīng)孩子同意是不能進入房間的,更是不能私自動孩子的物品。英語國家的人要比中國人更注重個人物品的處置權。在他們的觀念中,他們的衣著為別人無權碰觸的私物,他們也許會欣賞或者評論別人的衣服,但是極少去觸碰,就如不輕易去碰觸他人身體一樣,除非是親密的朋友之間,但是碰觸時態(tài)度也必須嚴謹。反觀中國,確是另一番場景,我們會去摸一摸看看質地。甚至會詢問價錢等等。由于交際雙方處于兩種不同的空間行為體系中,所以在交往中最易引起文化沖突,歸根溯源還是兩種文化內涵的差異。

  4、克服文化交際障礙,提高非語言交際的能力

  由于非語言手段的復雜性和跨文化交際的多元文化因素的存在,所以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引發(fā)文化沖突,而恰恰非語言交際在交際中占據(jù)者舉足輕重的地位,要想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我們應該盡量克服文化障礙,提高非語言交際能力。

 。1)對本民族的非語言交際的文化規(guī)則應該有充分的了解,這是交際進行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非語言交際的規(guī)則下,才能去學習了解其他文化下的非語言交際的文化規(guī)則。如果我們連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那么在跨文化交際中就很難有所提高。

 。2)有意識地培養(yǎng)正確解釋別種文化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交際的過程中,提高觀察,評價,和恰當有效地實施非語言交際的能力。我們只有在實踐中養(yǎng)成有意識地觀察并正確解釋制約非語言交際的文化規(guī)則的習慣,在交際中才能適應具體文化,場合下的各種非語言交際行為。

 。3)通過多種途徑增加自己的見識,保持對非語言交際行為的敏感度。這些途徑主要包括:一,大量閱讀國外的書刊,雜志尤其是外國電影。電影是非常實用的,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量的非語言交際的文化規(guī)則都可以從電影中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二,多與外國人溝通交流,積極參加涉外活動,這是最有效直接的手段了。

  5、結語

  總之,人類的交際包括語言交際和非言語交際,運用非言語手段進行交際也是交際能力的一個方面。它們對語言交際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文化不同,非言語交際的規(guī)則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充分了解它們的差異和沖突,正確對待文化差異,排除干擾,相互尊重,平等交往,才能使交際順利進行。

跨文化交際論文13

  一、非語言交際指的是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鮮明性

  某些環(huán)境不適合使用語言交際,反而非語言交際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結婚時新娘穿婚紗穿秀和,新郎穿西服,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等等,特點十分鮮明。

  2.隱含性

  非語言行為的隱含性在許多場合得以體現(xiàn)。特別是軍事行動或警察辦案為了隱蔽用手勢表達信息,有利于戰(zhàn)場行動效果。以上這些都是非語言符號的隱含性所在。

  3.普遍性

  非語言交際行為普遍性的特點是超越文化、民族和國家的范圍,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交際手段:比如足球比賽和籃球比賽裁判的手勢各國球員都能明白,交通訊號,紅燈停綠燈行各國也都公認。

  4.輔助性

  非語言行為在交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語言交際處在輔助的從屬地位。

  5.原始性 非語言交際的產(chǎn)生早于有聲語言交際。喜怒哀樂都會表現(xiàn)在每個人的面部表情上,我們通過面部表情可知道這個人的心情。

  二、非語言交際的作用

  “絕大多數(shù)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它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币虼,非語言交際不只限于某一種行動或者某一種信息,而是涵蓋了多層面的行為和信息。具體來說,非語言交際在交際中有五個方面的輔助作用:

  1.重復(Repeating) 在告訴別人某一地點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用手指向地點所處的方位,用手勢加以重復。 2.補充(Complementing) 補充通常能夠對語言行為起到修飾和描述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時我們用非語言行為代替講話,可以傳達同樣的信息。有時在比較嘈雜的環(huán)境中見面說話聽不見大家需要打招呼問候,大家會用招手等肢體語言來代替。 4.調節(jié)(Regulating) 在交談中,人們可以利用點頭、搖頭、保持沉默等非語言行為向對方傳達信息并且以此來控制交際的進一步發(fā)展。

  5.強調(Accenting) 這個功能主要用來強調語言信息或其他非語言信息的特別或重要之處。比如,看足球比賽時你支持的球隊進球了,你吶喊的同時可能伴隨著跳躍、握緊雙拳等姿勢慶祝進球這些體態(tài)間的差別,顯示了語義程度輕重差別,其作用是強調。 非語言溝通可以大致分為:身體的行為,空間距離,時間。

  1.身體的行為 身體行為的人的身體動作傳遞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1)外觀及衣著。我們常說不要以封面判斷一本書,但是事實上,自古以來,人們注意他們的外表或服裝來判斷一個人的經(jīng)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特別是對于一個陌生人,我們傾向于外表和服裝來確定是否與其交談。

  (2)身勢。身勢指的是全身的短暫動作,就是人的一舉一動,說白了,就是肢體語言,這些動作是可觀察到的。中國、日本屬于動作較少的國家,而中東、拉美地區(qū)屬于動作比較多的國家,有人戲稱意大利人若是沒有上肢就不會說話了,可見臂膀對于他們十分重要。

  (3)手勢。手臂姿勢,通常稱為手勢。各個民族國家都用手勢表達一定的意義,但是同一種手勢在不同文化中卻可以表示不相同的`意義。比如:將手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國是警告、咸脅、恐嚇的意思,而在意大利、法國表示否定,我這兒沒有(你要的東西)的意思。

  (4)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往往能最真實地反映出一個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亞洲人喜怒哀樂不行于色,在面部表情上確實存在民族種族區(qū)別。

  2.空間距離 不同的文化群體對空間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這包括個人的領域、體距、對擁擠的態(tài)度、位置的定義等。歐洲國家的人在人多擁擠的時候會盡力回避,中國人可以接受,不會特別在意。

  3.時間觀念 人們早已注意到不同民族對于事件有不同的概念和態(tài)度。德國人特別準時,遲到在德國被認為是一件很沒素質的事,人人都要準時。人們說“節(jié)省時間或是消磨時間”,似乎把時間看成是可觸摸的實物。這種模式要求人們做事情要嚴格按照日程安排,即使沒有完成某一項工作,也不能影響下一步的進行,因此,事先的約定和日程安排對這種模式下的人們至關重要。多樣性時間的日程安排和事先的約定對人們來說沒有那么重要,因為他們可以隨時因為未完成的事情而更改之前的計劃。

  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非語言交際不是獨立存在的,脫離非語言行為配合的孤立的語言行為往往難以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而脫離語言行為,片面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及功能也往往是不科學的。非語言行為作為一種交際的重要手段,作為信息交際的輔助方式,其功能是語言無法替代的。

跨文化交際論文14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高職英語專業(yè)視聽說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探索視聽說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并提出如何在視聽說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語用能力和文化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具有能隨語境變化的語言交際能力。

  論文關鍵詞:高職,英語專業(yè),視聽說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在教學原則中指出:“打好扎實的語言基本功,注意各項語言技能的全面發(fā)展,突出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庇纱丝梢,外語教學的最終任務和目的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交際能力。英語視聽說課程在向學生介紹西方文化,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發(fā)揮著優(yōu)勢作用。

  一、高職英語專業(yè)視聽說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

  1.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差,英語交際能力薄弱

  高職英語教學往往過于注重語言書面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學生“聽”和“說”,特別是“說”的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足夠重視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很少強調學生應注意如何說話,何時說話和為什么說這些話。

  2.文化背景知識缺乏

  教育部有關文件明確指出,文化與語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筆者在“感恩節(jié)”當天的課堂上要求學生發(fā)言表達對“感恩節(jié)”的認識,結果大部分學生只知道有“感恩節(jié)”這個節(jié)日,對其起源和節(jié)日文化不甚了解。學生由于缺乏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將會導致不能恰當?shù)亍⒌皿w地與外籍人士進行有效的語言交際。

  3.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

  目前,高職院校的大部分教師在視聽說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教師依然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提供一定的視頻材料并進行大量的講解,此外,還播放不同的音頻材料練習聽力,而在口語方面的訓練較少,學生真正參與體驗的機會并不多。

  二、視聽說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

  1.視聽說教學更有助于聽力水平的提高,促進語言的輸出

  心理學實驗所提供的資料表明:人的'視覺吸收率為83%,聽覺吸收率為11%,二者結合吸收率可達94%。多媒體輔助的視聽說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融圖像、聲音和視頻動畫于一體的最真實生動的、易于理解的立體語言信息輸入,從而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緩解了學生在傳統(tǒng)聽力教學中的緊張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語言主體的注意力、吸收率,有助于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聽力材料的語境、主題和大概內容。通過提高對多維語言信息的理解,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特點、認知能力對所攝入的語言信息進行重組和加工,有效地實現(xiàn)語言輸出。

  2.傳輸文化背景知識,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指出,外語教學的原則之一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廣義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與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則指正確而且恰當?shù)剡\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其中包括交際能力和文化能力。

  視聽說教學不僅在傳達語言知識與訓練語言技能的同時,還傳輸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yǎng)語言學習者具有能隨語境變化的語言交際能力。視聽說教學中的視覺感知有助于學生直觀地了解和學習真實的交際情景。視聽材料以最直接、最真實、最準確的方式展示著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社會文化場景,生動形象地傳遞著西方文化的語言習慣、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以及行為準則等。視聽材料中豐富生動的體態(tài)語(bodylanguage)也有助于學生更加輕松、簡易地理解和掌握用英語與人溝通的交際習慣和交際技巧,實現(xiàn)用英語與世界上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人進行有效的交流。

  三、如何在視聽說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指的是對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掌握。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所在院校選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中的規(guī)范語言、純正的口音訓練學生語音方面的聽說技能。通過跟讀音標、單詞,練習繞口令、詩歌以及學唱英語歌曲等活動集中訓練學生正確的語音、自然的語調。在聆聽和跟讀名人詩作的同時,筆者在課堂上講解相關的語言點及介紹詩人的背景信息,使學生不僅體味英語語言的美,了解英語語言的精華,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從而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進一步開展。

  對于視聽說課堂的詞匯教學,教師不僅要指引和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充分利用話題、上下文、背景等語境信息把握詞匯在具體語境中的確切含義。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傳授相關的語法知識。

  2.訓練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

  在視聽說教學中,“視聽”是基礎,“說”是目的,是實踐語用能力的體現(xiàn)。首先,教師可以選取反映大學生和人們一般的日常生活“原汁原味”的情景會話,然后根據(jù)材料內容設置相關的主題討論問題,做好課堂教學的導入,激活學生已有的相關詞匯和背景知識,并對將要視聽的內容進行有效的預測。學生在觀看情景對話的過程中,邊看、邊聽、邊思考、邊做題,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媒體活動,使學習成為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動態(tài)過程。在完成檢驗理解能力的練習之后,教師應引導和組織學生分析話語的交際功能、語言習慣、語言表達方式、語用原則等,了解母語使用者是如何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最后,教師應利用或設計相似的情景,讓學生模仿視聽材料中的語言進行口語會話,從而鞏固對這些語用知識的掌握,訓練用英語交際的能力。社會文化因素是影響聽力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有時候學生在進行聽力活動時,由于不了解語言材料中的文化內涵,即使材料中沒有生詞和復雜的句子,也無法理解或誤解它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意識。對視聽材料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識,如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風俗傳統(tǒng)、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教師應充分利用視頻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引領學生去發(fā)現(xiàn)、認識和理解相關的文化知識,然后組織學生對其進行復述、總結和對比文化差異。

  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的指導原則下,視聽說課堂可以循序漸進地向更高一個層次側重訓練應用型技能,教師可以給學生觀看與大學生、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生活相關的視頻短片或電影。在一次教學實踐中,筆者選取了《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三單元的視頻短片“AmericanClass”,給學生播放兩遍,要求學生在觀看過程中自己識別當中的語言表達方式、語言習慣,發(fā)現(xiàn)相關的背景文化,同時用關鍵詞摘錄下主要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話重組這些語言信息,在小組討論中相互交流、歸納總結后派代表在課堂上表述,最后教師予以鼓勵性的評價以促進學生英語語用能力和文化能力的進一步提高。結果,學生在這種應用型的練習中表達了對美國大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了解,還談論了對中美大學課堂教學差異的認識。這樣,學生通過自我發(fā)現(xiàn)、分析、比較、理解和歸納視頻短片中的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知識和文化差異,自主實現(xiàn)了語言信息的輸入,并能夠較為正確和全面地描述視頻短片或電影,成功有效地實現(xiàn)了具有文化意識的語言輸出。

  學生在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語用能力的同時,了解認識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與外籍人士交際過程中就能很好地避免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真正實現(xiàn)正確、得體、恰當?shù)目缥幕浑H。

  英語視聽說課程作為一門綜合型的英語技能課,圖文聲并茂、練習形式多樣、文化背景知識豐富,課程教學突出教師傳授語言知識,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和掌握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具有能隨語境變化的語言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充分發(fā)揮和運用多媒體課件的交互功能,突出音頻和視頻的表現(xiàn)力,給學生最大限度的實踐機會,才能使英語學習成為一種輕松愉快、有意義又實用的有趣學習過程,真正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xx

  2 陳京京. 多媒體輔助下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xx,25(3)

  3 胡文仲,高一虹. 外語教學與文化[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 李映. 試論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層次性[J]. 外語界,20xx,(6)

跨文化交際論文15

  摘 要:口譯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交際時有用而便利的手段。口譯交流的不僅是語言,更是文化。合格的譯員必須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口譯教學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一意識。

  關鍵詞:口譯;跨文化交際意識;口譯教學

  口譯,作為一種有用的工具,能夠使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交際更為方便。口譯要面對的不僅是不同的語言,更是不同的文化。因此,口譯員不僅應掌握語言,也要熟知不同的文化。

  一、口譯中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交際學是在美國近三、四十年興起的一門學科,近十多年來也成為我國外語界的熱門課題。跨文化交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谧g員是跨文化交際意識的載體, 穿梭于兩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之中,廣博的文化信息基礎是完成跨文化交際的根本保證。因此,口譯員只有按照符合文化性的原則才能更好地運用語言,使譯語真正做到準確、得體、流暢。

  二、跨文化交際意識對口譯的影響

 。ㄒ唬┰~語概念差異

  由于漢英詞語在各自的概念上難以對等,因此漢英詞語不可能真正地對等。比如我們把“房子”譯成了“house”,而事實上“house”在西方指的是小別墅,就是兩三層的帶草坪的房子,因此,這種譯法有很大的問題。又如把“小吃”譯成“snack food”。在美國,“snack food”一般相當于中國人平時吃的“零食”。而我們的“snack food”足以給美國人當正餐。

 。ǘ┧季S差異

  其一,中國人喜歡用模糊的語言表達事情, 如“也許”、 “差不多”等,而西方人運用語言時比較注重準確性。其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偏向于迂回式,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偏向于直線式,這也對口譯產(chǎn)生影響。其三,中國人認為謙虛是美德,所以經(jīng)常會說一些謙虛的話,但是西方人士卻往往實話實說。所以,很多時候中國人的謙虛用語會被當作真的是能力不行,因而就會失去很多機會。所以,譯員應該考慮到聽話人的心理,采用歸化的方式來進行口譯。

 。ㄈ┱Z用差異

  不同民族和文化有不同的習慣表達方式,一句在某種文化中引起好感和友情的話,直接翻譯到另一種文化中,也許會引起誤解。例如,當西方人表達感謝時會說“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而中國人根據(jù)漢語的習慣回答“never mind”,西方人就會感到奇怪和不解了。這是因為“never mind”在西方人看來是接受道歉時的應答。

 。ㄋ模╋L俗習慣差異

  中西方的風俗習慣也有很大差異,體現(xiàn)在如何打招呼、告別、宴請等很多方面。比如中國人見面時會問“你吃過飯了嗎”等問題。如果譯員按照字面意思直譯,西方人就會認為中國人喜歡打聽別人私事,而實際上這是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相當于“hello”。如果一個美國人提出建議“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他僅僅是在邀請別人和他一起去吃飯,這句話并沒有包含誰付錢的信息。所以,這句話不能翻譯成“和我一起吃飯好嗎”,因為這句話在漢語里就暗含了講話者會付錢的信息。

 。ㄎ澹﹥r值差異

  在文化個性上,中國人崇尚群體價值觀念,而西方人推崇個人價值觀念。因此,在中國,個人主義是個貶義詞。而在西方,個人主義代表積極向上的精神。如果在口譯中忽略了中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造成文化沖突也就在所難免了。

  三、跨文化交際意識影響下的'口譯教學

 。ㄒ唬┨岣呖谧g教師的素質。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教師是關鍵。作為一名口譯教師,要有開放靈活的態(tài)度,努力提高語言文化素養(yǎng), 樂于接受不同的事物并對其保持高度敏感性。

 。ǘ┰O置真實的口譯場景。仲偉合指出,教師使用“三角對話口譯”、模擬商務訪談等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包括跨文化交際技巧在內的口譯技能。

 。ㄈ╅_設關于譯員母語的文化課程。譯員要把自己的文化介紹給其他文化,就要對自己文化熟練掌握。

  四、結語

  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曾講過:學習掌握一門外語,在較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下,大約需要5 年的努力;透徹理解一種文化,則需要20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口譯離不開文化,離不開跨文化交際。這無疑對口譯者提出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在口譯教學中,應不斷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口譯者更好地為口譯實踐服務,真正地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語言對比[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趙軍峰,蔣楠.論口譯者的跨文化意識[J].中國科技翻譯,1998(2):29-31

  [3]仲偉合.口譯訓練:模式、內容、方法[J]. 中國翻譯, 20xx(2):30-33

【跨文化交際論文】相關文章:

跨文化交際論文11-03

跨文化交際論文04-01

跨文化交際論文05-17

(優(yōu)選)跨文化交際論文05-17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論文03-23

跨文化交際畢業(yè)論文10-08

跨文化交際論文怎么寫10-08

跨文化交際英語論文10-09

跨文化交際碩士論文10-09

跨文化交際論文15篇【經(jīng)典】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