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精選11篇)
在平日的生活或工作學習中,我們有時會因某件事或某個人而產生新的想法,為了更好的記憶,我們可以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那么,感悟的文章一般都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 篇1
“家風,”一個令人深受感悟的詞語成就了我,使我不禁覺得心中滿滿都懷著感激之情。在生活中,我熏陶著那獨一無二的好家風。它伴著我成長,讓我從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變成一個積極向上、謙虛、誠實守信的女孩兒。
那是一個冬日的早晨,我和媽媽去菜市場買菜,順便買了面包和豆?jié){做早餐。這時,我看見一個角落里,圍著一群人,好像在討論著什么。好奇心驅使我走過去,鉆進人群里,嗬!原來是一位頭發(fā)斑白衣衫襤褸的老奶奶呀!
“這個老奶奶是怎么回事呢?被車撞了?迷路了?”一團疑云掠過我的腦海。一打聽,才知道這位老奶奶的'兒子不孝順,見老奶奶沒有勞動能力,嫌棄她沒有勞動能力,身體不好還要花錢看病,所以,干脆就把老人趕了出來,老人無家可歸,想到自己辛苦把兒子養(yǎng)大成人,竟落得如此下場,不禁淚如雨下,真是太讓人生氣了。
看著老奶奶那可憐的樣子,我連忙把手中的面包和豆?jié){給老奶奶吃。然后拽著媽媽的衣角,說:“媽媽,讓老奶奶到我家住吧!”圍觀的群眾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這時,從人群中出來一位干部模樣的阿姨,說:“這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如先把老人送回家,我給他兒子做做工作,實在不行,就向上級匯報!眹^的群眾拍手叫好。老奶奶激動得熱淚盈眶,我和媽媽也開心的笑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彪S著時間的腳步,潛移默化成了我家的家風,它就像溫柔的春風撫摸著我的我的心田,讓我心中的花兒絢麗綻放。朋友,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傳統的文明之花開遍滿中華。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 篇2
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尚,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中華民族有著勤儉持家、誠實守信等優(yōu)良家風。我們要在前輩的教導下繼承及發(fā)揚這些優(yōu)良傳統。在生活中,父母常教導我要傳承這些優(yōu)良傳統。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太陽七色的光芒匯成耀眼的白亮,蔚藍長空之上,游蕩著幾只雪白的綿羊。舉目四望,一片明亮中,點綴著幾許陰涼。媽媽帶著6歲的我到市場上市。市場里人山人海,商品琳瑯滿目。我們來到一處賣菜小攤,我拿起三把油菜花詢問價錢。油菜花本是一把六元,可當我給了那滿臉皺紋、飽經風霜的老伯伯五十元之后,他卻找給我四十二元。我心中竊喜:嘻嘻!太好了,多賺了十元。得快點離開,不要讓老伯伯發(fā)現。我連忙拿起老伯伯找還的錢和三把油菜花,牽著媽媽離開市場。媽媽問我:“怎么這么急躁?”我得意地把多找的錢拿給媽媽看。媽媽卻拽著我,告訴我:“孩子,你不能這樣做。我們要做誠實的人。誠實,就是要正直而真實。這是我們家的傳統家風。不能因貪小便宜而不講誠信,快把錢還給老伯伯,知道了嗎?”我愧疚地點點頭。媽媽帶我來到剛才那處小攤。我拿出剛剛老伯伯多找的十元,扭扭捏捏地走向老伯伯,并對老伯伯說:“伯伯,對不起。您剛才多找給我十元,可我因為貪小便宜,沒能及時還給您。對不起,希望您能原諒。”說完,我把十元還給老伯伯。老伯伯用他粗糙的手輕輕撫摸著我的'頭,和藹可親地對我說:“孩子,沒關系。只要知錯就改,你就是個好孩子!”就在這一瞬間,我被深深感動。
因為有好家風,我在生活中漸漸養(yǎng)成勤儉持家、誠實守信、勤儉持家、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看重親情、拾金不昧、勤奮好學等良好的性格與習慣。這將讓我一生受益無窮。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要和諧的前提是無數個家庭的和諧,家庭要和諧離不開良好的家風。讓我們一起傳承美德,讓勤儉持家、誠實守信、勤學向上、尊老愛幼等良好家風飄進各家各戶,共建和諧美好的社會!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 篇3
中華美德,源遠流長,在學校老師經常教育她們要尊敬師長,孝順父母,助人為樂,拾金不昧。書本上也能學到許多誠信友善、舍己為公的故事,我想作為一名小學生,不僅應該弘揚中華美德,把優(yōu)良的傳統發(fā)揚下去,還要弘揚家風、踐行家訓。
說到家風家訓,我就想到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爺爺奶奶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奶奶常說要珍惜每一粒糧食,不能糟踐東西,那時候我還小,不以為然,而現在我長大了,明白了這一粒糧食飽含了多少艱辛,我懂得這就是奶奶的家風。
姥姥姥爺都是工人,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媽媽在我剛剛上小學的.時候常常教育我:要勤奮刻苦,自立自強,不要不勞而獲。在我家,爸爸媽媽從來不嬌慣我,我她們洗衣、收拾房間,幫媽媽洗碗、擇菜,給姥姥捶背,給姥爺讀報紙,我通過她們的表現獲得了老師的信任和家長的喜愛。
她們零零后是祖國明天的太陽,她們一定要把祖國“大家”的優(yōu)良品德發(fā)揚光大,把“小家”的優(yōu)良傳統傳承下去。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 篇4
家風、家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好的家風家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推動了中華民族不斷向前,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一個處在好的家風家教的人,會在其好風氣的影響下得到好的發(fā)展。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很清楚的表達了身邊的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發(fā)展很重要。“孟母三遷”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在成長過程中有好的家庭背景,對一個人的發(fā)展有十分巨大的影響,這是每個人都不能否認的。而且我們起初的發(fā)展就在家里,家風家教也就自然對我們的發(fā)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一個好的`家風家教可以促進一個人健康的成長,有助于一個人走向成功。就我自己而言,我覺得我家的家風家教是比較棒的,基本上沒有什么封建教條的限制,有的是那種有助于我們發(fā)展的助力,有的是有助于我們人生的指明燈,有的是束縛我們犯錯的警告,總之感是提供了一個適合成長的環(huán)境。
家風家教是人生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的家風家教是一個成功人士的必備。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 篇5
何謂家風?這確實是一個充滿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與元素的概念,雖短短的兩個字,卻飽含中華傳統文化漫漫承襲中的力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歷來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使命。齊家即飽含著家風的規(guī)范,養(yǎng)成和浸潤。因此,家風是社會歷史發(fā)展下的文化積淀,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具歷史傳統的核心氣質。
隨著時代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生活的所有領域皆衍生出無數的新鮮事物,人們的生活與心靈無不承接著前所未有的時代沖擊,一切仿佛都在與歷史告別。快節(jié)奏和高強度的行進中,急功近利,唯利為止,潦草盲目,信仰缺失,世俗淡薄,責任殆盡等速朽的生活姿態(tài),消解著國人沉積了幾千年的傳統觀念,面對世態(tài)萬象,現實中的人們不由重新對傳統文化精神進行深入認知與思考,并再次回返其深處,以一種全新而彌足的深刻,走向對民族精神的深沉敬意,而這種對傳統的回返本身,無疑更具有特殊意義。如何讓每個人成為一個正大光明,知書達理,生活嚴謹,寬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成為一個有情懷有情操的人,并構建美滿家庭,進而構建和諧社會,這是當下中國所面臨的莊嚴追求。
托爾斯泰的《復活》中一句經典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睘槭裁凑f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為什么又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細究起來,除了人的機緣與命運差異,最重要的恐怕要從家風中尋找原因。
人誕生與家庭,成長與家庭。家庭是人生幸福之源,也是生命中遮風避雨的港灣。任何人的幸福都不可能離開家庭的生息,呵護與滋養(yǎng)。我自幼接受良好的家風的熏陶和父母的'教誨:家和萬事興,但“和”的前提在于家風,在于“大有大樣,小有小相”,就是說大人凡是要以身作則,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否則就將是“大無大樣,小無好相”,意即“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作為子女的我們,自然也是何苗逢春,日復一日,長年累月潛移默化的接受著這樣的熏陶,可見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品德的培養(yǎng)是多么重要。
很難想象,一個品行惡劣的父親,如何能讓耳濡目染其言行的孩子不沾染惡習?也很難想象,一個粗俗不堪,出言不遜的母親,如何能培養(yǎng)出知書達理的子女?同樣,一個家庭如果夫妻終日冷眼相對,抑或大吵大鬧,孩子純潔的心靈能不留下抑郁的陰影嗎?
曾經,我看到一些父母,貪圖享樂,自私自利,動輒惡言相對,甚至大打出手。上行下效,他們的子女自然也自私自利,你爭我奪,混不講理,更多的一些父母,平日里不思進取,無所事事,只知道怨天尤人,卻要求自己的子女要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要實現父母此生未曾實現的理想。此種要求,未嘗不可,可若當自己的孩子正學習時,做父母的卻當著孩子的面要么沉醉于打牌娛樂,大聲喧嘩,要么癡迷于電視節(jié)目,在孩子面前大呼小叫。如此言傳身教,全然不顧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從小,父母教導我,要踏實勞動,要忠誠老實,要尊老愛幼,要謙恭禮讓,要助人為樂,有了種種日積月累的熏陶,自小就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也在互助友愛中,一步步健康成長,終于成為知書達理,團結友愛,孝敬父母,熱愛生活,愛崗愛家,努力工作并自立于社會的有用之人。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而國家是一個由千百萬個小家庭組成的社會大家庭。良好的社會風氣需要從每個家庭中形成,更需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只有這樣,我們每個人才會健康快樂,我們每個家庭才會幸福溫馨,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而又充滿活力。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 篇6
凡在家睡覺,即便是在周末,父親也總是在早上七點準時叫我起床,雖是一件小事,卻包含著很多“規(guī)矩”。我認為,從這“起床”之事來談家風再合適不過。
起床要“快”,即要求做事雷厲風行、迅速果斷。到了冬日,起床時“緩一緩”“再睡會兒”便成了很多人的常態(tài),但在我家,這是“明令禁止”的。父親眼里容不下“磨磨蹭蹭”的狀態(tài),因此每當聽見父親的起床“號聲”,我便只能蹬開被子,迅速起床!袄讌栵L行、迅速果斷”也成了我家做任何事的一個要求。年幼時雖對此諸多不解,可隨著邁入工作崗位、進入社會熔爐,對此也有了新認識。人們常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父親之所以要求我們“雷厲風行、迅速果斷”,就是想讓我們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大浪潮下“先人一步”,而不是因為惰性、拖延而留下遺憾。
被褥要“整”,即要求處事注重細節(jié)、一絲不茍。起床可不是簡單的“身體起”,還需要將睡覺“工具”處理好,被褥“整”否,是父親對我們起床工作的第二項考核指標。若持隨意態(tài)度,使被褥褶皺、折疊不齊,那么等待我的`就是一場“疊被直播教學”。父親常言道:“時刻記住:細節(jié)決定成敗!”在我家,事事都逃不開“細節(jié)”二字,寫字不能潦草、房間務必潔凈、脫鞋需擺整齊......父親說:“一件件生活小事看似無足輕重,卻含義頗多,從這一個個細節(jié)中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品質,故處事注重細節(jié)、一絲不茍十分重要!
著裝要“凈”,即要求做人端端正正、清清白白。談到起床總離不開著裝這個話題。在我家,穿衣著裝同樣有要求,過于褶皺的衣物不可穿、沾有油漬的衣物不可穿、指甲不可留太長......按父親的話說:“出門在外,給人的直觀印象很重要。穿衣著裝雖不必昂貴,但要務必干凈。這能給人留下好印象,而不是反感的差評。”在父親眼里,做人就要像穿衣著裝一樣,著平平整整、干干凈凈的衣物,做端端正正、清清白白的人物。如今社會誘惑很多,想要取得成功,就要抵住誘惑,在是非面前堅定正確立場,做到“為所當為”,才能在復雜社會中找準屬于自己的奮斗方向。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 篇7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但人世間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山——父愛。讓我無法超越,只有一生追隨,努力靠近。每當想起與父親生前相處的點滴,教我慚愧,催我自新。父親一生平凡,工作能得到領導認可、群眾信任,對子女來說就是最大的財富,可受用一生。
父“關照”塑逆境向上品格。從宜賓師范畢業(yè)分配到長寧工作的我滿懷信心,估計應分配到鄉(xiāng)鎮(zhèn)中心校任教。因為,我既是班上團支部書記,又是校三好學生,難道不應高看一眼、厚愛一分嗎?后來才知父親已給我“疏通”關系,分配到“交通靠走、宣傳靠吼、護院靠狗”的三個鄉(xiāng)鎮(zhèn)接壤之地——井江鄉(xiāng)下寨小學。當時之郁悶、苦惱,現在仍記憶猶新。父親知道我一時難以接受現實,晚上回家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孩子,你是下寨村考上的.第一個師范生,是我的驕傲,也是村上的自豪,難道你就沒有想過家鄉(xiāng)窮的根源在哪里嗎?沒想過用你所學知識改變一下村上百姓的后代嗎?父親的反復勸導,讓懵懂的我幡然醒悟,爾后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通過一年早出晚歸的教學、家訪、付出,班里數學平均成績從33.3分提高到80.7分,名次一下從全鄉(xiāng)第十二名升到第一名;語文平均成績從56.6分提高到78.7分,名次從全鄉(xiāng)第八名升到第一名,學生人數也從接手時的23人增加到37人,直到3年后離開,創(chuàng)下寨小學教學成績之先河,受到區(qū)鄉(xiāng)領導和學生家長一致好評。雖然離開下寨小學三十多年,教學業(yè)績仍在家鄉(xiāng)流傳,激勵著一批批后來者。每當憶及此事,心中對父親又增加一份尊敬,是他給初入職的兒子人生一筆寶貴財富,讓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兒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叩謝敬愛的父親,讓我學會從平凡做起,困難求真,逆境圖強。
父“另類”立擔當作為榜樣。父親平凡一生當過兵、代過課、賣過布、擔任過鄉(xiāng)管委會主任。不管到那個部門、那個崗位,從未訴過苦、埋過怨,更不要說與組織討價還價、挑肥揀瘦。父親身上發(fā)生過這樣一件趣事。任區(qū)財政所長期間,一位縣領導到基層檢查工作,父親曾與他同過事,對父親工作較滿意,想與父親吃個飯、聊會兒。父親拒絕了,拿著草帽就下村處理群眾問題去了。事后問父親為什么不去?“吃啥飯,村上農民兄弟還等我去解決一大堆矛盾糾紛,哪有時間閑聊,百姓的事等不起。”父親說得是那樣談定,為民辦事又是那樣堅決。父親工作四十余年,不論在什么崗位總把工作放第一位,群眾事裝心中,從沒因私事耽誤過工作。“踏實做事、清白做人”是短暫一生寫照;“言出必行,事必躬親”是勤奮一生縮影。父親用言行立標桿、樹榜樣,讓子女們一絲不敢在思想上有所放松、行動上有所放縱。唯有一生努力工作、銳意進取,不畏艱辛、不懼犧牲,方可告慰父親在天之靈。
提筆成文、回憶點滴、倉促之間、難表心意,惟能躬耕進取,以不負父親所望!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 篇8
中國自古就進行家風建設,自周朝周禮的設立以來,君臣父子、禮儀廉恥便不斷延續(xù),流傳千年?呻S著現代世界文化的交融,人們對于傳統的遺棄愈發(fā)嚴重,對于道德的建設無比匱乏,而對于家庭教育更是有拋諸腦后之嫌,難道中國人不需要家風了嗎?
“天下之本在于家”,可見,中華民族歷來便重視家庭。傳統的家庭美德,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家風家規(guī)家訓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是古圣先賢家庭教育的結晶。從古至今,如諸葛亮戒子民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優(yōu)秀家訓廣為流傳,其中的名篇名句也激勵著如今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家訓最早可追溯的周公告誡侄子周成王的《誡伯禽書》,訓導伯禽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優(yōu)良美德。即便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也要以桀、紂為鑒,不能丟掉謙遜的美德。而周成王也成為開創(chuàng)“成康之治”的一代明君,這與他所接受的'家風教育也是息息相關的。
優(yōu)秀的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立身之本。被譽為“華夏首望”的簪纓世族瑯琊王氏便有家訓傳承千年,曰“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這代代傳承的家訓對家族的穩(wěn)定繁榮,對族人的道德教化、倫理指導和優(yōu)良家風的形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家族人才輩出,亦得益于此。
優(yōu)秀的家風家訓對孩子也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風的好壞,難免會影響子孫后代。古有《孟母三遷》,便是孟母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氛圍,而孟子能夠被尊為“亞圣”,學富五車,與其幼時母親的良苦用心是分不開的;而有的家庭,家風不正,孩子從小就缺少良好的家風熏陶,缺乏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自身尚且品行不端,又談什么報效祖國、振興中華呢?
由此觀之,家風家訓的重要性。好的家風家訓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縮影,是中華美德最現實的傳承。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應為建設好家風共同努力,攜手并進!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 篇9
傳統中國重家風。家風琳琳瑯瑯,概括起來,不外乎家國天下、耕讀傳家、積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幾個關鍵詞。揚州個園有兩副楹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唯儉與勤”、“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就體現了這一點。家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來卻很少被提起。在種種“神回答”中,雖有調侃,但也見其式微。
有人講,現在談家風,并沒有多大意義。言下之意是,家風大多充滿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好人、老實人,可社會現實常常是“老實人吃虧”。有聲音稱,當下社會除卻成功別無信仰,而且為了成功可以拋棄一切。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做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太累了,甚至難有出頭之日。但必須看到,這會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這種狀況不會延續(xù)只會削弱。而且,我們處在同一條船上,誰也不能獨善其身,誰也不能做社會責任的“逃兵”。這種責任,是存在的理由,也是活得更好的保證。
有人講,家風向來是大戶人家事,與一般百姓關系不大。這是一種誤解,文人重家風,但家風并不只是文人事。許多人家,雖然沒有專門家訓,但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風,由此也構成了特色的家教文化。
有人講,現在家族意識不斷消減,此時談家風不合時宜。家庭單元的縮小化是一個趨勢,但再小也有家庭,也有家風存在的意義。這些年來,有關富而不貴,以及“富不過三代”的話題,為有些人焦慮為有些人樂道。這同樣可以從家風上尋找一定原因。富是指物質、錢財,而貴是指素質、教養(yǎng)。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第一課堂,一個人的成長有沒有受到好的家風熏陶,是完全不一樣的。有什么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財富觀。對于不少人來說,家風的好壞甚至影響和決定人的一生。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 篇10
“勞模精神就是,能持守匠心,不好高騖遠、不急功近利,執(zhí)一業(yè)終一生,在每個當下成為的自己!
“勞模精神就是,始終把自己牢牢‘釘’在基層這片最有養(yǎng)分、最有熱情的土壤里。為民之心和腳步,總有一個在路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大廈是靠一磚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點一滴創(chuàng)造得來的。廣大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是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楷模。
時代大潮浩浩湯湯,正是這一顆顆平凡而又不凡的小小“螺絲釘”,聚集在一起形成強大合力,鼓舞自己也散播熱能,牢牢錨定前行方向,埋頭苦干、默默奉獻,推動時代不斷向前。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邁入新階段、開啟新征程、奮進新時代,需要我們緊緊依靠人民、始終為了人民,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匯聚強大正能量;需要我們再接再厲、一鼓作氣,懷揣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以豐富的'勞動實踐創(chuàng)造,以忘我的拼搏奉獻,以“干”字當頭的務實行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以勇挑大梁的擔當,在不懈的勞動創(chuàng)造中詮釋“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的時代新內涵。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勞動創(chuàng)造,鑄就了過往令人矚目的成就,也必須依靠勞動創(chuàng)造,我們才能在新征程上劈波斬浪,奮勇爭先,創(chuàng)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 篇11
古語說得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孕育了無數的優(yōu)秀傳統美德,其中很多傳統美德是以“家風”的形式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的。如尊老愛幼、勤儉節(jié)約、謙恭孝順、善良禮讓、以和為貴這些美德通過一代又一代的言傳身教,在現代社會積淀、傳承和弘揚,形成一個家庭的價值共識,也形成了全民共識。
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孝順的家風需要每一位父母給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樣,良好的家風才能代代相傳。
媽媽是個大孝女,不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媽媽總能照顧的面面俱到。記得那年秋天,奶奶生了一場大病情況非常糟糕。媽媽知道了這件事,帶著我急忙趕到醫(yī)院,當媽媽看到奶奶那黑白交錯的亂發(fā)、瘦不經風的身子時,媽媽鼻子一酸,頓時,嘩嘩流水集成大海,隨后,媽媽鏗鏘有力的說:“媽,女兒不甘心您有這般享福的年齡就早早離開人世,女兒不甘心!”自此以后,媽媽在家與醫(yī)院之間來回奔波。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和爸爸去醫(yī)院看奶奶,透過病房窗戶,我看到奶奶的臉稍有了一點光澤,頭發(fā)也非常油亮,一種淡淡的薰衣草味,身子也漸漸變得健康的了,聽醫(yī)生說奶奶的'病情大有好轉。爸爸的眼睛紅了—這是對媽媽孝心的感動;這是對媽媽視婆婆為生母的感動。經過媽媽一個月的精心照料下,奶奶順利出院,難道這般尊老、敬老、孝老的心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可是,在很多的家庭中,常?梢钥吹竭@樣的情景:吃過飯后,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父母卻在忙碌著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關照,而父
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這種現象,使子女不自覺地養(yǎng)成嬌慣、任性、懶惰、自私的不良習慣。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你的人,最包容你的人,最舍得花時間陪你的人,一定是父母。孝與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感激父母,善事父母,體現的是人內在的品質。兒女最需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報答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
現在,家風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其實,家風是個古老話題,對家庭成員而言,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會有什么樣的處世態(tài)度。孝敬父母,關愛父母,就是一種最重要的家風。好的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別的東西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某種品德和力量的源泉。就是說,做兒女的,在好的家風熏陶下,會用好的家風內容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從而成就自己的一生一世。
【《中華好家風》心得感悟】相關文章:
中華好家風征文11-16
中華好家風的征文11-19
中華魂中華好家風征文11-17
中華好家風征文最新12-07
中華好家風征文優(yōu)秀12-07
學生中華好家風征文11-19
中華好家風征文【精】11-19
【推薦】中華好家風征文11-19
【熱】中華好家風征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