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學習方法

評論小說

時間:2023-02-09 23:13:18 學習方法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評論小說怎么寫

  文學評論是一種以作家、作品、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思潮作為評論對象的理論文體。小說文學評論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評論小說怎么寫,歡迎閱讀與收藏。

評論小說怎么寫

  評論小說 1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談《潘虎》的結構藝術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的這句詩,指的是大自然的景色美不勝收,忽而“山重水復”,忽而“柳暗花明”,把人們帶進一個美麗無比的自然天地。

  如果這句詩可以借用來形容文藝作品的結構的話,那么《潘虎》的結構正好可以與這種自然美景相媲美。

  在這個作品中,作者以其高超的技藝為我們安排了一個個極為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場面,產生在我們頭腦里的是一個個令人費解的疑團,作用在我們心理上的是一串串扣人心弦的懸念。

  它把我們帶進一個神奇的境地,置身于此而流連忘返。

  其中雖然沒有“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美景,卻有著峰回路轉、引人入勝的意味。

  其對讀者的吸引力絕不亞于陸游詩中所描寫的大自然的美景。

  作品一開頭,在簡單交代了“我”的身份及經(jīng)歷后,便出現(xiàn)了一系列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不明身份的農民跟蹤“我們”;他們的隊長叫“我們”去談談;去了后是對“我們”進行不明不白的一頓吊打;當“我”亮出共產黨員的牌子時,得到的是更嚴厲的斥責,他們的.隊長還威脅說要請“我們”“直架”;直到“我”說出自己是有組織的,并說出保人潘紹桃時,他們對“我們”的態(tài)度才稍微好了一點,給“我們”松綁,請“我們”吃飯;但吃過飯后又將“我們”綁了起來,拉著“我們”往深山老林里鉆;住宿時還派人監(jiān)視“我們”,還問“我”“還有什么話要說”……驚心動魄的場面一個接著一個。

  伴隨著這驚心動魄的場面的一個個出現(xiàn),讀者心中的疑團也一個個產生:不明身份的農民為什么要跟蹤“我們”?他們的隊長請“我們”去干什么?他們是怎樣的一幫子人?他們要把“我們”怎么樣?……舊的疑問消除了,新的疑問又產生了。

  一個個疑團接踵而至。

  同時,由于讀者對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關注以及決心搞清這些疑問的心理作用,伴隨著這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場面和一個個急待解決的疑問的出現(xiàn),讀者的心里必然會一陣陣緊張,由此產生一連串的懸念:擔心著“我們”會不會碰上土匪,擔心著“我們”會不會被殺害……正是由于這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場面,一個個令人費解的疑團以及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懸念,緊緊地抓住了讀者,所以它即使沒有“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景色,卻能牢牢地吸引住讀者,從而下定了不搞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的決心,在作者人為的神奇世界里盡情遨游,覓奇探勝。

  使這作品具有了藝術的魅力。

  當然,作品的成功是與作者在結構這個作品時所下的功夫分不開的。

  因此,我們不僅要了解這個作品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而且要了解作者在結構這個作品時采用了哪些藝術的手法。

  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首先,在結構這個作品時,作者采用了層層設疑、層層剖析的手法。

  作品在所述事件的開端部分,寫了一個不明身份的農民在跟蹤“我們”,他們的隊長還請“我們”去談談。

  我們素不相識,他們邀“我們”上山是什么意圖呢?這是第一層設疑;他們的隊長自稱他們是紅軍游擊隊,為什么不懂紅軍游擊隊的聯(lián)絡暗號呢?為什么對被迫為土豪推車的貧苦農民不寄予同情,反而加以刁難和責打呢?這是第二層設疑;潘虎身為游擊隊的隊長,為什么態(tài)度那么粗暴,蠻不講理?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這是第三層設疑;他們既然知道了“我們”的身份,為什么還要綁著牽著“我們”往深山里鉆呢?他們到底安的什么心?這是第四層設疑……

  如果作者只是羅列這么一個個疑點,而不對此進行剖析的話,那么讀者就會如墜煙霧,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樣,即使把疑點設得再多也是徒然。

  作者貴在不僅是層層設疑,而且是層層剖析。

  即使讀者感到不可思議,又使讀者感到原來如此。

  如作品寫到“我們”被“請”上山,見到他們的隊長時,隊長便朝“我們”吼道:“你們是探子!……我們昨天卜了卦,說今天有兩個探子來!”這兩句話便剖析了第一層疑問:原來他們卜過卦。

  而碰巧“我們”是在這天來,又剛好是兩個人(“我”和李春生),因此他們派人跟蹤“我們”,把“我們”當作探子也就理所當然了。

  當“我”質問隊長他們是什么游擊隊,歸哪里領導的時,隊長潘虎說:“我們是紅軍游擊隊,我自己領導的。

  ”顯然,這是一支農民自發(fā)成立的武裝力量,和黨的組織還沒有建立必要的聯(lián)系。

  這就剖析了第二層疑問: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和黨的組織建立聯(lián)系,因此也就不懂紅軍游擊隊的聯(lián)絡暗號。

  由于他們大多出身農民,有缺乏黨的政策的影響,因此犯了一些政策性的錯誤(如刁難責打為土豪推車的農民)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下面有潘紹桃向“我”介紹的潘虎的有關情況:“大家都叫他潘蠻子”“他在國民黨軍隊中呆過”“他是個文盲”“人可是個好人,又公道,又爽直,膽量又大,說干就干”“看到國民黨部隊盡做些摧殘老百姓的事,他氣憤不過,開了小差”,這就剖析了第三層疑問:因為潘虎是個粗漢,加之缺乏文化修養(yǎng),又多少沾染舊軍隊的一些惡習,所以他的態(tài)度粗暴、蠻不講理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潘虎畢竟與舊軍隊的軍官有所不同,與迫害、摧殘老百姓的舊軍隊勢不兩立,表現(xiàn)出一種樸素的正義感。

  而后來他們綁著牽著“我們”去深山老林并宿營一節(jié)則回答了第四層疑問:原來他們是拉著我們去宿營,以防敵人偷襲,并不是想加害于“我們”;至于將“我們”綁著牽著,乃是對“我們”未敢輕信,生怕“我們”逃走泄露軍情。

  是出于一種本能的警惕,別無他意。

  ……通過這一層層的設疑,一層層的剖析,便把讀者的思路和注意力吸引到一個比一個更美好的境地。

  時而“山重水復疑無路”,突然間“柳暗花明又一村”。

  時而感到前境幽暗曲折,突然間又感到前途豁然開朗。

  這樣或明或暗,或隱或顯的描寫,難免會激起讀者無限的閱讀興趣的。

  其次,在結構這個作品時,作者采用了推波助瀾、自然銜接的手法。

  在作品中,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者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

  方才是風平浪靜,突然間波濤陡起,由此產生了一種波瀾起伏、高低錯落的氣勢。

  在作品中,“我們”被他們抓住綁吊一陣后,“我”說出了自己是共產黨員,是有組織的,他們才把“我們”放了下來,請“我們”吃飯,但并沒有消除對“我們”的戒心,吃了飯之后又將“我們”綁上了。

  這里一波尚未平息,又冒出他們責打刁難被迫為土豪推車的農民一節(jié),引起“我”對他們將怎樣處置“我們”的擔心,一波又起了。

  當“我”拉出潘紹桃做保人,并且從潘紹桃的談話中了解到潘虎的為人時,“我”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至此,一坡稍有平息。

  但緊接著而來的是他們又綁著牽著“我們”往深山里鉆,還問“我”“有什么話要說嗎”,使“我”疑心他們終于要對“我們”下毒手了。

  一波陡起了。

  ……

  當然,在作品中,前一波與后一波,此一波與彼一波之間并不是互相脫節(jié),而是緊密關聯(lián)、自然銜接的。

  前一波是后一波的基礎,彼一波是此一波的發(fā)展。

  正是由于“我”被他們綁吊的余驚未息,所以有看到他們責打農民時內心引起的恐懼;潘紹桃的介紹是對造成“我”驚恐的原因的解釋,而他們的反常舉動則是對潘紹桃介紹的內容的證實。

  這樣一波接一波,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波瀾起伏,環(huán)環(huán)相扣,方見“山重”,又見“水復”;才過“柳暗”,又見“花明”,奇卉異景,琳瑯滿目。

  使讀者得以在作者人為的藝術境界里盡情瀏覽、目不暇接。

  最后,在結構這個作品時,作者還采用了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手法。

  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識地安排了幾個緊張的場面。

  如果讀者是對事態(tài)的發(fā)展和作品中人物命運關注的話,那么伴隨著作品中險情的一個個出現(xiàn),讀者的心里必然會會發(fā)生一次次緊張的跳動,并由此產生一系列的懸念。

  當讀者看到潘虎沉著臉喝叫將“我們”綁起來時,他的心必然為之一震,擔心著“我們”是否碰上了歹人;當讀者看到潘虎吼著“叫你直架”的場面時,他必然為“我們”的命運而擔心:哎呀,這可不好了!特別是看到他們不走大道,偏往小路,把“我們”綁著牽著往深山老林里拉,并問“我”還有什么話要說時,讀者的心必然會提到嗓子眼上:哎呀,這下他們可沒命了!正是由于讀者對事態(tài)發(fā)展和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關注的心理作用,正是由于這一連串的懸念,迫使讀者把目光和思路深入到作品中去,不管它是“柳暗花明”,還是“山重水復”,總之,不到山窮水盡,不弄個水落石出,讀者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當然,《潘虎》的結構在其他方面也有特色,比如脈絡清晰,條理清楚、疏密有致、詳略得體等等。

  由于它們都是非常明顯的,因此也就沒有闡述之必要。

  評論小說 2

  怎樣寫文學評論 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對某問題或某事件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文章稱為評論。

  就內容來說,評論可分成多種。

  適合中學生撰寫的評論有兩類:思想評論和文學評論。

  閱讀文學作品,欣賞影視藝術,對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學現(xiàn)象進行的評論屬于文學評論。

  寫文學評論要注意以下幾點:⑴,要注意評論的科學性。

  要以科學的文學理論為指導,實事求是地進行評論,不要以個人的直覺和偏見任意地拔高或貶低。

 、,要注意見解的獨創(chuàng)性。

  要深入了解準確把握評論對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從而提出自己新穎、深刻、精辟的見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談,分析不得要領,只是發(fā)表一些陳舊、膚淺、庸俗的見解。

  ⑶,要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性。

  評論語言與議論文的語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語言表達準確、嚴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講求適當?shù)奈牟桑鰪姳磉_的形象性與生動性。

  文學評論與讀后感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文學評論是對作品作客觀的評價,對象僅限于文學作品;讀后感是寫讀了作品之后的主觀感受,對象包括所有體裁的作品。

  &.開頭: 1.梗概復述。

  在全文情節(jié)梗概復述中, 不露聲色地點出要強調之處。

  2.引出論點--一個判斷句,主謂賓。

  選擇最有感受的一點--#內容:從人物形象看主題。

  形式:從下列幾點選擇一個--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幾個方面),結構(曲折、巧合、誤會、線索等),語言(個性化、 生活化),技巧(對比、諷刺、吸收其它文體特色等)。

  中間: 1.分析法論證為主。

  *論據(jù)是作品自身,邊節(jié)錄邊評論。

  *分為二個以上方面。

  2.其它論證方法為輔,如引證法、比喻法、反證法等。

  3.聯(lián)系實際,引申發(fā)揮。

  內容主要是主題的社會意義。

  形式有:典型的意義,藝術特點的比較和發(fā)展。

  結尾: 1.重申照應開頭,進一步明確、深化論點。

  2.發(fā)出感慨。

  評論小說 3

  文學評論是一種以作家、作品、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思潮作為評論對象的理論文體。

  寫作者通過寫作評論,表達自己對該作品美學價值的認識和評價,啟發(fā)和幫助讀者提高欣賞水平,對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確而有益的批評和建議。

  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過:“批評是科學。

  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

  (《論批評》)這種評論,“是一種洞察過去,啟發(fā)未來的禮物”。

  “只有當評論是苛刻的、有破壞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誤解的時候,它才是有害的。

  在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歡迎評論,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設性的)評論”。

  (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評論一部文學作品、一個作家或一種文學現(xiàn)象,必須掌握批評的標準。

  文學評論的標準有政治標準、思想標準、歷史標準、社會標準、藝術標準、美學標準等等。

  用不同的標準來評論文學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我們應該用美學標準和歷史標準來衡量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

  所謂美學標準,指的是藝術規(guī)律和美的原則。

  別林斯基指出:“確定作品美學上的優(yōu)劣程度,應該是批評家的第一步工作。

  當一部作品經(jīng)不住美學分析的時候,也就不值得對它作歷史的批評了。

  (《關于批評的話》)美學標準的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一、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

  沒有形象就沒有文學藝術,分析作品要從分析藝術形象體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實、生動。

  這里講的真實性,不僅包括“客觀真實”,也應包括“主觀真實”。

  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把人寫成一條蟲,仍是來自對現(xiàn)實的人的思考。

  它是對“客觀真實”的一種“變形反映”,滲入了作者“主觀真實”的成份,仍然是真實地揭示了現(xiàn)實關系中人的本質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

  典型性是作品藝術性的重要標記,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達到的高度,看是否達到“以一當十”的境界。

  典型化不僅指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情緒、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

  文學作品是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形式的優(yōu)劣好壞影響著內容的表達和藝術感染力的高低強弱。

  要考察作家對藝術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是否達到完美的程度。

  忽視形式美的觀點是版面的,因為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是互為表里、相依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

  文學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發(fā)揮不了文學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創(chuàng)作,是“為情而造文”,而不是“為文而造情”。

  創(chuàng)作需要激情批評也需要激情。

  沒有激情,沒有審美感覺,就無法進入美學的批評。

  所謂歷史標準,指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把作品放到它所產生和所反映的歷史背景、歷史實際中去考察。

  文學作品總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離開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和社會氛圍,就無法對它作出公正的評價和科學的說明。

  這就要求我們把作家、作品放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放在一定時代的、社會的、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中去考察。

  用中國的古話講,就是“知人論世”。

  用歷史標準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產生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客觀方面,要考察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否真實,深廣程度如何,有沒有表現(xiàn)出深刻的歷史感和新鮮的現(xiàn)實感。

  此外,還要考察作家主觀方面的情況,研究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創(chuàng)作個性,弄清作家是在什么情況下,怎樣寫出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氣質如何等等。

  總之,要把這一切作綜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點,以偏概全,任意褒貶。

  美學標準和歷史標準是統(tǒng)一的,兩者不應該也不可能分離開來。

  前面分開來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

  如果把批評標準表述為“美學——歷史”標準,就更貼切。

  總之,文學評論作者應該把美學標準與歷史標準結合起來,把思想和藝術、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進行評論和寫作。

  文學評論的寫作

  文學評論的寫作大致有四個步驟:閱讀——定題——評論——寫作。

  (一)閱讀閱讀對于文學評論來說,是占有材料、調查研究的過程。

  只有通過閱讀,才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閱讀范圍。

  從文學評論的寫作要求看,閱讀既要做到點面結合,又要做到深淺結合。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

  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

  在這里,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jù)。

  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對象了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

  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一點,鉆得透一點,深到能產生真知灼見為止。

  為了深,就要多讀幾遍。

  恩格斯為了對拉薩爾的《弗蘭茨·馮·濟金根》一劇本進行評論,先后將作品至少讀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說:“為了有一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tài)度’”,為了“在讀了之后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再如,列寧為了對小說《怎么辦》進行評論,在一個夏天把這部小說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里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

  《列寧論文學藝術》第897頁)毛澤東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fā)言權。

  這說明,浮光掠影、晴蜓點水式的閱讀是不行的。

  對于被評論的對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徹一些,對作品象對人一樣,要知心、知音。

  對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閱讀不妨淺一點,瀏覽一遍,有一個直覺印象即可,否則,不能保證“點”的深。

  2.閱讀方法。

  一般采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

  一、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

  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二、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fā)現(xiàn)特色(或發(fā)現(xiàn)問題),初步形成觀點。

  三、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

  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

  有一種“評點法”的評論,就是一手拿筆,一邊閱讀,一邊評點的。

  如金圣嘆評點《水滸》、《三國演義》。

  還要通過閱讀培養(yǎng)復述節(jié)錄作品內容的能力。

  這是因為評論中常要概述作品內容,以作評論的依據(jù)。

  (二)定題所謂定題,就是在讀書、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選擇并確定評論的題旨(中心)。

  定題也稱為“選題”。

  初學寫作文學評論的人在定題時常犯以下幾種毛。旱谝环N,為評而評,無的放矢。

  評論者隨便拿一作品,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未經(jīng)過認真思考,就去評論。

  第二種,貪大求全,面面俱到。

  一開始就寫《論×××的小說創(chuàng)作》這樣大的題目,往往無從下筆而流于一般、平庸、膚淺。

  第三種,缺乏新意,老生常談,步別人的后塵,拾人牙慧。

  應該怎樣定題呢?首先要選準作品。

  應該選擇什么人的哪一作品,這是有標準的。

  標準就是:

  (1)作品的價值。

  一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權衡一下,問問自己:這作品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評?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假使你要做一個徹底的人,那么就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價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覺得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還是壞。

  (《談批評中的坦率精神》)這說明:文學評論要評的是文學作品,作品本身的價值才是我們確定評論與否的重要依據(jù)。

  所謂作品的價值,指的是它的美學價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的水平應是很高的',或比較高的;另外,是某一種作品代表著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或者就是壞作品。

  這兩類作品都是值得評論的。

  因為,評論好的,可提高讀者的審美水平,使讀者獲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認識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發(fā)展,提高一步;評論壞的,可以防微杜漸,給作者敲警鐘,使讀者也能認識假、惡、丑。

  (2)現(xiàn)實的需要。

  現(xiàn)實的需要指的是:國家事業(yè)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凡是現(xiàn)實需要評論的作品,我們作為評論者,就應該負起評論的責任。

  (3)個人的專長。

  選作品要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專長來定。

  也就是說,要選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評論的來評。

  尤其是初學評論寫作的,更要揚長避短,否則評起來困難,也不容易評好。

  其次要定好中心。

  要確定評的論中心,有兩個原則要遵守:第一、不同體裁,區(qū)別對待。

  體裁不同,確立評論中心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

  如:敘事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信箋于人物塑造、矛盾沖突等方面。

  抒情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重于藝術意境、感情抒發(fā)等方面。

  第二、應有真知,貴在創(chuàng)新。

  評論的中心,必須從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真知灼見出發(fā)來確立。

  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創(chuàng)新,評出新水平。

  對一作品,是評人物形象,還是評情節(jié)安排,是評某一細節(jié),還是評全結構,是評思想意義,還是評語言風格,都需要評論者具有一雙慧眼。

  培養(yǎng)“眼力”,可以采取兩個辦法:一是選取。

  選取作品有意義之點來評。

  因為作者在寫作時就是這樣選材的。

  魯迅說:“選取有意義之點,指示出來,使那意義格外分明,擴大,那是正確的批評家的任務。

  (《關于小說題材的通信》)應該使自己能夠熟練地從評論的作品中選取有意義之點。

  在開始時,可以選擇一些名,自己確定一個具體的范圍,選取一些有意義之點。

  如評價魯迅的小說《祝!,可以確定一個范圍:評論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

  這樣,既可以從總的方面——祥林嫂是一個什么樣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來選取;也可以從局部的方面——魯迅怎樣刻劃祥林嫂的眼睛、語言、性格等方面來選取。

  二是甄別。

  主要從三方面鍛煉自己的甄別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應選取的有意義之點,什么是要舍棄的無意義之點;二,什么是自己對于作品的真知灼見,什么是拾人牙慧的舊調重彈、老生常談;三,哪些是自己評論時能夠駕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難自己力不勝任的。

  總之,定題是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評論者的思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

  要順利完成這個“飛躍”過程,需要花大力氣、下深功夫。

  一些批評家能定題定得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評論多數(shù)評論是基于以下五個問題:

  1.這部作品說些什么?

  2.這部作品意味著什么?

  3.這部作品是如何表達的?

  4.這部作品表達得好不好?

  5.這部作品值得創(chuàng)作嗎?

  第一個評論的問題,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現(xiàn)象。

  主要應對“誰”、“什么”、“何處”、“何時”、“為何”和“如何”給予正確的答案。

  目的在于明確作品所反映的具體內容,并且把作者所經(jīng)驗的與自己所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起來。

  第二個評論的問題,在于闡明作品的主題。

  這種能力只有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有了豐富的經(jīng)驗之后才能具備。

  要正確評論作品的主題,一般要從:一、內容釋義;二、感覺感情;三、語言調整;四、作者意圖等四個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個評論的問題,涉及到作者為了在讀者中得到預期反應所運用的技巧。

  技巧是作者要達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為文學作品來說,除非能夠注意并運用這些特殊的技巧,否則,讀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評價它。

  評價作品的表達技巧是讀者和作者都會感興趣的。

  第四個評論的問題,是建立在對前三個問題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為了公平、正確地評價一部文學作品與讀者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

  這種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評論者對這部文學作品的個人感受。

  但是他如果能正確判斷作者藝術手法表達的成功程度,對作品的技巧的運用作出應有的評價,將會得到作者和許多讀者的贊同。

  第五個評論的問題是關于作品的價值的。

  一文學評論只有正確地指出作品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才稱得上是一好的文學評論。

  “使文學作品獲得寫作價值的,除了帶來愉快,擴大知識領域,提供新的見識,促進積極行動,促進對生活有更正確的態(tài)度等等以外,還有語言的描繪(通過色彩、形狀、明暗、場景的描寫)思想、結構或語言的宏偉,歷史性(對于另一時間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許多散文和詩歌中的韻律。

  (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在《文學評論》、《文藝報》等報刊上發(fā)表的評論作品,為我們學習評論提供了范文,我們可以從這些評論中學習到有益的評論方法。

  (四)寫作文學評論屬于議論文。

  它必須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這是它與其它議論文相同的共性。

  但是由于它是對文學作品發(fā)表的評論,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議論文,而要有點文學色彩,這是它的個性。

  因此,一好的文學評論,既要具有一般論說文的特點,又要講究文學性。

  1.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

  我們對一文學作品發(fā)表議論,總要有個基本看法:是好還是壞?是基本上好的還有缺點,還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處?這個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這個論點必須是正確的、鮮明的。

  2.要有準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jù)。

  文學評論的論據(jù),主要應從作品的人物、情節(jié)和藝術描寫中去找,也就是說,要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藝術描寫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具體的分析。

  從而引用足以說明自己論點的材料來作為論據(jù)。

  這些論據(jù)一定要準確可靠,不能想當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斷章取義,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3.要運用科學的符合邏輯推理的論證方法。

  是用歸納法,還是用演繹法,或者是類比法,應深思熟慮。

  而且,是寫成一立論的評論,還是一駁論的評論,也需要根據(jù)寫作目的,從作品實際和讀者需要出發(fā)來確定。

  4.要具有文學批評的當代意識,能按照文學規(guī)律和特性結合作品實際進行寫作。

  必須運用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史知識、美學知識、語言學和修辭學知識,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

  否則,在文章中盡講外行話,或者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樣的評論肯定難以服人。

  5.在創(chuàng)作上文學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文學評論的理論和術語也隨之不斷更新。

  為此,就要努力使評論的語言既準確、嚴密、有科學性、理論性,又要鮮明、新穎、有文學性、形象性。

  要通過語言的運用將評論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

【評論小說】相關文章:

建筑評論論文10-08

關于散文白鷺評論10-05

動物評論會童話作文09-26

不要隨意評論別人的語錄04-08

優(yōu)美語段大全和評論10-26

時事評論作文怎么寫10-06

app引導評論文案的范文10-07

經(jīng)典句子的小說10-05

表白微小說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