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札記學習法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fā)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妨礙才能的發(fā)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札記學習法,歡迎參考!
善于讀書的人,讀書時總是離不開筆的。
因為,札記之功不可少,如不札記,“則無窮妙者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清末的浙江學者李慈銘,從十二歲起就以日記形式記述了他每天的讀書札記,直到晚年,他一共寫了六十四冊,幾百萬字。
在他日記中,保存了不少當時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和他在閱讀、經(jīng)學、史學、音韻、金石、詩文、風俗、評論書人書事等方面的心得體會,結集為《越漫堂日記》。
它在學術上很有價值,受到學者的重視。
用簡練的文字把讀書看報時的心得、體會、隨想、偶感、試析、初評、疑點、問題等思維火花或一閃而過的感想、看法、觀點、思想等及時記下來,就成為札記。
寫札記在各種讀書筆記中難度較大,創(chuàng)造成分多,價值也比較大。
中外很多有名的著作,其實都是由札記整理而成的。
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恩格斯的《家庭、所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列寧的《哲學筆記》、顧炎武的《日知錄》等等。
報紙上常見的“讀史札記”也是其中的一種。
寫好札記,能加強我們讀書的記憶力,促進我們在讀書時積極思考,開動智慧的機器,
把那些一隅之得、一閃之念用筆及時記錄下來,便于我們整理出書中的要點和線索,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方便。
我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歷史學家、考據(jù)學家顧炎武讀書時,運用的就是“札記法”。
他邊讀書邊作札記筆記,讀完書后,再對札記筆記進行摘錄和提煉,做出總結,寫下自己的認識體會、偶得和見解。
他的歷史學名著《日知錄》就是集他大半生札記筆記的結晶。
這本書為后代的歷史學、地理學尤其是對地方史和地方志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寫好札記,又是一個資料儲存的極有效手段。
經(jīng)常做札記筆記,可以積累大量的研究和創(chuàng)造資料,時間長了,這就是一筆極可寶貴的知識財富。
札記的寫法比較靈活,形式上可零可整;內(nèi)容上可多可少;篇幅上可長可短。
首先,要養(yǎng)成隨時記錄思想“閃念”的習慣。
我們讀書的過程是積累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常會閃出一些思想火花。
這些火花可以是片段的,也可以是系統(tǒng)的,雖然是“一得之見”,但它們卻是我們深入思考的起點和契機。
許多人正是從這種不起眼的“一隅之得”中逐漸深入,開拓發(fā)展,以致最后形成一種較完整的思想的。
若把這些零散的資料加工補充、整理拓展,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著名學者李平心在讀書時,一有心得體會即取紙片記下投到盒子里。
他記錄的小紙片內(nèi)容豐富,凡屬社會科學幾乎無所不及。
每隔一段時間,他便將其整理、歸納、研究,寫成文章。
他的《甲骨文、金文札記》等文章,就是這樣整理而成的。
當然,運用札記讀書法要做到恰到好處,不宜過于頻繁地放下書本去寫評點,否則就難以對作品形成完整印象,有舍本逐末之弊。
其次,在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時,要在對讀物內(nèi)容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寫,寫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落筆前要經(jīng)過反復醞釀,認真考慮,有所思才有所得,有所得才有所寫。
不能心血來潮,信手涂鴉,亂發(fā)不著邊際的議論。
這樣才能培養(yǎng)我們的思考力、啟發(fā)創(chuàng)造力。
要勤于思索,勇于探求,最主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
內(nèi)容上要精粹,文字要簡練,以質(zhì)為本,這樣方便整理。
另外,所記的札記不應是為做而做,不能做完撇在一邊了事,要注意加工整理。
這些零散的資料經(jīng)過補充、加工,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總之,養(yǎng)成讀書作札記的良好習慣并掌握其方法技巧,是提高學習效益、加快知識積累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讀書手段。
這種方法看似笨拙,做起來也似乎慢些、苦些,但是其效果將會更好些。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瞬間的火花,也能燃成熊熊大火。
【札記學習法】相關文章:
關于閑時札記隨筆10-07
生活札記隨筆散文10-09
隨訪札記隨筆散文10-07
厚積薄發(fā)學習法10-05
春天的札記散文隨筆10-07
《護理札記》讀書筆記精彩01-13
政治課本學習法10-05
小學數(shù)學教學札記的教案三篇10-07
學習法律心得體會06-08
自主學習法數(shù)學教學論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