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論文
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論文【1】
摘 要:在音樂史研究中,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是指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
這個時期的音樂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他們的創(chuàng)作趨于成熟,顯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音樂風格及特點。
達到了整個古典主義的高峰期。
關鍵詞:古典主義;音樂;影響
18世紀中、下葉的歐洲,工業(yè)革命和科學領域的快速發(fā)展,有力的促使了整個西方文明的推進和社會變革。
傳統(tǒng)王權的崩潰,社會結構的變革與重組給整個歐洲帶來了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進而影響到社會生活、文化、哲學、藝術等學科領域的發(fā)展。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的世界觀的產生,人民思想的進步,掀起了啟蒙運動的思潮,提倡人文主義的精神。
巨大的社會變革帶來了音樂藝術走向高度的繁榮。
18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占主流地位,莫扎特的《魔笛》、席勒的《歡樂頌》等作品,都是人文主義思想下的產物。
康德認為,“音樂是否出于自由意愿,是否伴隨著快樂,也就成了衡量藝術活動與非藝術活動的重要標志。”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相對穩(wěn)定給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家和藝術家的產品層出不窮,不斷走向廣大的社會百姓,各種形形色色的公開音樂會不斷上演。
社會中的藝術氛圍逐漸濃烈,加上啟蒙主義運動再次掀起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中對人的關注。
新興的思潮中人們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
音樂不再像以前一樣作為生活的陪襯,它甚至在宣揚哲學,直到民族的生活。
啟蒙運動,給古典主義帶來人文氣息。
音樂在這一場運動中受到了洗禮,從“神圣音樂會”、“紳士音樂會”逐步走向普通平民、市民階層的生活,變成了一般的“晚間音樂會”。
啟蒙運動的開始帶給人們對以前崇拜的宗教迷信的批判,信念中對自然神論的唯心思想得到解放,追求一種更為本性、更為通俗、回歸自然的音樂。
人們對音樂藝術的大眾化、世俗化的向往和憧憬帶給當時的音樂家、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及方向。
當時的音樂家追求簡單、樸素,通俗,卻能普遍為大眾所接受的音樂。
18世紀末葉至19世紀初的維也納古典時期的音樂,繼續(xù)了前古典時期中音樂的一些新趨向,顯示出巴洛克風格已經完全瓦解轉變,取而代之的音樂藝術通俗、大眾,音樂語言簡樸、親切。
貝多芬,一個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音樂里維也納古典音樂風格和形式,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和發(fā)展。
他的名字與崇高的信念、頑強不屈的意志、震撼的氣魄永遠同在。
他的音樂中有一個時代的理想信念、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當時身處歐洲最為驚心動魄的政治變革時期,先后經歷了開明君主專制、法國大革命和封建復辟的歷史時期。
動蕩的社會變革造就了他頑強的信念。
在反對法國擴張侵略的戰(zhàn)爭中,他寫了作品《威靈頓的勝利》和康塔塔《光榮的時刻》。
盡管拿破侖稱帝后他憎惡這位獨裁,但他始終為拿破侖的偉大而心蕩神怡,這位社會地位低下的科西嘉島炮兵少尉的成功鼓舞著他的民主思想。
生氣勃勃的社會新階層的興起及其思想的轉變,鼓舞和培育著這樣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音樂家。
在革命已時過境遷的封建復辟時期,《第九交響曲》、《莊嚴彌撒》最后申明了他“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
雖然當時時代的變革,迫使音樂藝術趨于大眾、平民。
事實上在18世紀中、下葉,社會政治情境的多重矛盾,也帶給了當時音樂藝術的重重矛盾。
皇權王室的小部分音樂需求仍然存在,而大量供普通平民百姓生活娛樂的音樂作品不斷涌現(xiàn)。
不同的階層、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音樂。
事實也是如此,音樂要表現(xiàn)情感,但是這種情感不僅是作曲家的審美欲求的表現(xiàn),也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體現(xiàn)。
總的來說,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政治權利的變化帶來了人們對音樂藝術和創(chuàng)作的劇烈變化。
從音樂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角度來看,大眾觀念打破傳統(tǒng)高雅藝術的局限,而成為音樂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主流;時代變革也成為音樂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容;這一切都帶來了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發(fā)展的獨特性。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5第一版.
[2]余志剛.西方音樂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第一版.
[3]高拂曉.感性與理性之間――德國古典美學中的音樂美學[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4.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特點【2】
摘 要:本文主要從旋律的特征、節(jié)奏的改變、結構的簡縮和力度與強度的幅度等幾方面來初步的分析古典主義音樂的特點。
關鍵詞:古典主義,音樂,特點
當18世紀中下葉,西洋音樂進入全新發(fā)展階段之時,作曲家、音樂家們自然也深受古典主義美學的影響,所以全新的古典主義音樂時期開始生根發(fā)芽了。
由于古典主義作曲家們對古典主義音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使得古典主義音樂在整個西方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對以后的浪漫樂派和現(xiàn)代樂派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不能像這樣如此簡單地討論。
我們在頭腦中對它的理解必須有兩種觀念,一種是“自然”,另一種是“令人愉快的變化”。
[1]在18世紀晚期這兩種藝術思想被認為是攜手并進的,提供共同的支持。
維也納古典主義,是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樂派。
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音樂史的一個新的開端。
它產生的大致時間是從1775年到1820年。
18世紀的歐洲正是一個啟蒙的時代,啟蒙運動的思想對整個社會的制度、性質等都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2]歐洲社會世襲的君主制度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民主的社會;天授人權的宗教思想變成了人的思想行為的自由;世界的不可知性變成了用理性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
這一時期歷史的巨大進步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創(chuàng)作,使這一時期的藝術在藝術史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古典主義音樂正是這一深刻社會變革的反映。
一、旋律的特點
古典主義旋律的重要特點之一是 “令人愉快的變化”,這符合啟蒙運動的思想。
它要求簡潔和清晰,而不是巴洛克復雜和過分裝飾的旋律線條。
所謂“自然的”旋律是指:簡單、歌唱性的旋律伴隨著清晰的句子,以及很好掌握的平行和平衡的旋律,它有“均衡的樂句和終止式”。
巴洛克音樂,如巴赫的D大調組曲No.3,聽眾們也許會忍受它嚴格而坦率的伽伏特舞曲,但不會被它優(yōu)美的曲調所打動,它優(yōu)雅的木管樂旋律和極大的長度讓聽眾產生完全“不自然”的印象。
因此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將曲調轉移到了接近民歌和流行音樂的風格。
海頓的音樂中有流行音樂曲調的成分,這個曲調可以追溯到克羅地亞的民歌旋律,也許海頓在孩童時代聽過它。
短的曲調或更常見的、吸引人的小的句子,這些很容易發(fā)展成曲調的成分――在古典主義交響樂、弦樂四重奏和其他的作品中一遍又一遍地被聽到。
二、節(jié)奏的變化
巴洛克和古典時期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節(jié)奏。
在這一領域中“令人愉快的變化”的藝術思想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
巴洛克不變的節(jié)奏被認為是沉悶的、明顯的和令人厭煩的;古典主義音樂的節(jié)奏是高度靈活的,在一個單一樂章中,速度和拍子始終保持不變,但是各種主題的節(jié)奏以明顯的和細微的方式變化著。
例如,在莫扎特G小調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中第一個主題幾乎完全是以4分音符和8分音符進行著,然而第二個主題以更長的音符和更短的音符標記著――2分音符加符點和16分音符。
聽眾希望音樂有變化,作曲家精練主題和其它音樂段落之間的節(jié)奏變化,使變化聽起來不僅僅是變化――它們聽起來像真正的對比。
音樂可以逐漸增強和減弱它的節(jié)奏能量,通過突然的停止、從起始點突然向前迫近或平穩(wěn)和圓滑的音樂進行來達到這一目的。
所有這些表明古典主義音樂是不可預言的,更有趣的和更讓人興奮的。
三、主調音樂的結構
古典主義時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結構是主調音樂。
旋律伴隨著以和弦形式出現(xiàn)的率直的和聲伴奏,沒有對位法,也沒有低音旋律線條,這種更清晰的旋律聽上去更加符合古典主義“自然的”原則。
一個單一安靜的和弦被中提琴重組和重復著;最簡單的低音在下面支撐著;在它們所有這些上面,是小提琴悲哀的旋律――這種簡單、尖銳的兩極分化的形式是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結構的典型。
主調音樂并不僅僅是反對沉重而復雜的巴羅克對位法,它同時體現(xiàn)出了豐富的情感。
當作曲家們發(fā)現(xiàn)他們不用經常為旋律寫作其他對位聲部時,他們發(fā)現(xiàn)能夠用更“令人愉快的變化”處理音樂的其他元素。
尤其是,對和聲新的敏感性為滿足他們自己的目的而建立起來。
四、管弦樂隊音色的豐富和完善
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也在音色方面投入越來越多的注意力。
古典管弦樂隊的出現(xiàn)代表了音色方面的最清晰的設計。
這一時期管弦樂隊的標準化形成了后來交響樂管弦樂隊的基礎。
古典管弦樂隊的基礎仍然是巴洛克時期的一組弦樂樂器:被分為兩組的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和一些低音樂器在底八度的音區(qū)演奏與大提琴同樣的旋律。
在古典時期的交響樂隊中,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被指定為確定的角色。
伴隨著弦樂器作為整個樂隊的框架,木管樂器被加入;在高音區(qū),兩支長笛,兩支雙簧管和兩支單簧管;在低音區(qū),是低音管。
這些樂器通過演奏一定的旋律和其他的段落來表現(xiàn)“令人愉快的變化”;每一種木管樂器提供它自身獨特的音色并參與經過仔細安排的各種音色的結合當中。
銅管樂器在中音區(qū)被加入。
法國號和打擊樂器的功能絕大多數(shù)是為了給主要和聲提供固定的支撐。
唯一經常使用的打擊樂器是定音鼓,它經常與銅管樂器一起使用。
從巴洛克到古典主義時期管弦樂隊最大的改進就是靈活性――音色的靈活性以及節(jié)奏和力度的靈活性。
管弦樂現(xiàn)在已經變成了最微妙的和萬能的音樂資源,使得作曲家能夠最大程度地運用并開發(fā)。
結語
興起于1750年的古典主義音樂距今已有250多年,它不僅是一個歷史時期的音樂潮流,而且對于全人類音樂文化發(fā)展起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它是人類藝術文化的精品,它自身散發(fā)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3]它為以后的音樂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和依據(jù)。
古典主義是18世紀各種知識潮流的最后綜合。
這種純凈而明朗的藝術的中心主題是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一個有理性的人,在一個有秩序的世界中應付他的命運。
這個世界的外表是大自然的美麗,它的內部法則是理性的明晰。
古典主義大師在情感和理性、心靈和思潮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如此精致的均衡在生活和藝術中都不多見。
參考文獻:
[1]唐納德杰格勞特、克勞德帕利斯卡:《西方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版。
[3][德]汗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西方音樂》,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論文】相關文章:
法國古典主義建筑論文10-08
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論文10-08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案01-29
貝多芬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論文10-09
《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教案10-09
透過莫扎特歌劇洞悉古典主義音樂文化的特征10-05
淺談俄國文學中的古典主義論文范文10-08
新時期經濟管理的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