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
我們每一個人本應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受到的心理傷害。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其實并不在人的最佳狀態(tài),只是處于人的最佳狀態(tài)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tài)!∥覀儗嶋H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第1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機制探討
摘要: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出各種新要求,需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的路徑主要包括完善配套制度,形成綜合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互聯網建設為基礎,優(yōu)化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方法、發(fā)揮高校教育資源優(yōu)勢開設特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創(chuàng)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建立高素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機制
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對健康的理解和要求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在青少年期尤其是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是各種健康領域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伴隨社會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在發(fā)生著一系列新的變化,在大多數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上,確實存在著一些個別的和嚴重的心理問題,其情況的復雜性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在立足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際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是新時代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1]。
一完善配套制度,形成綜合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具有階段性特征也具有綜合配套的要求,在實踐工作中還要結合具體院校特點進行實施。
首先,預防是各項工作的基礎,建立預防機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篩查(人格、情感、心理問題的檢測),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人員的職業(yè)化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和常規(guī)化,做到“防微杜漸”。
建立心理問題的全程跟蹤制度,及時掌握有問題個體的心理變化情況。
以專職老師為基礎,立足課堂教學的宣傳教育;調動心理委員為基礎的學生自助團體,引導學生自覺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同事,將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宣傳活動融入到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多重功效[2]。
再次,建立心理問題預警和應對機制。
從特定人群入手:貧困學生、單親家庭、殘疾或家庭突發(fā)變故等,建立起班級、寢室為單元的問題篩查機制,在發(fā)生心理健康問題時能及時預警。
與此同時,從制度建設上建立以自殺問題、傷害問題和突發(fā)社會事件為對象的心理危機應急防御機制和技術訓練,在特定問題發(fā)生時能夠及時準確的進行心理干預。
以求最大程度減少可能造成的損失[3]。
二以互聯網建設為基礎,優(yōu)化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方法
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引導者人類的各種行為隨之都在發(fā)生變化,大學生是接觸新媒體速度最快,受其影響最大的一個群體。
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高度重視對網絡媒體的建設工作,充分發(fā)揮網絡媒體的積極作用,克服其弊端,讓學生在一個健康向上的自媒體環(huán)境下成長。
從措施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引導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教育的環(huán)境上首先要加強大學生網絡意識和能力教育,科學認識互聯網的本質,自覺抵制各種來自網絡的不良信息的侵蝕。
引導他們正確認知網絡的價值,注重網絡道德和網絡法規(guī)教育。
提升大學生網絡使用行為的規(guī)范性和合法性[4]。
(二)建設心理網站各個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網絡資源建設具有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吸引學生參與到網站的教育過程中,以生動和有針對性的信息來引導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網絡教育,以網絡形式向學生介紹掌握心理知識的重要性和進行自我認知與調節(jié)的有效方法。
網站建設中應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創(chuàng)設不同的內容板塊,如學習問題、戀愛、就業(yè)、人際交往、心理測試及心理咨詢等內容,這些內容和形式進一步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間和擴大教育的內容。
互聯網的便捷性、隱蔽性和保密性能夠使咨詢者快速放下戒備、吐露心聲。
以網絡為基礎的咨詢形式可以有效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保持咨詢活動的隱秘性,進而有效減輕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壓力[5]。
三發(fā)揮高校教育資源優(yōu)勢開設特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往往內容單一,形式趨同,仍然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形式,教學方式相關較為被動,其實施效果不明顯,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各高校都結合自身特點,有針對性的開設了相關的特色性課程和活動,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取得了積極的實踐效果,具體做法包括;
(一)建設校園心理咨詢室,作為一種傳統(tǒng)咨詢方式,仍具有很好的技術優(yōu)勢,針對個別有具體心理問題的學生,個案咨詢能夠較好的解決其心理問題。
對咨詢室的建設立足于行業(yè)規(guī)范的基礎上,努力體現本校特色,并對專職心理咨詢師進行專門的培養(yǎng)和行業(yè)規(guī)范教育,并逐步形成專職與兼職相結合咨詢團隊。
(二)開設特色課程。
高校的教學資源優(yōu)勢是其他任何教育領域都無法比擬的,這同時也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資源優(yōu)勢,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的授課形式,向以選修課程和活動類課程的方向發(fā)展,這其中各類特色課程都注重了對新的心理學實用技術的引進。
包括沙盤游戲療法,繪畫療法,心理電影賞析等特殊性內容的引進。
(三)開展多元活動,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
以第二課程、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社團為載體,為學生營造開放多元的心理較快教育活動領域,注重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和主動性,化解傳統(tǒng)教育活動中的形式化和重復化傾向。
以學生自覺自愿的形式進行自我教育和環(huán)境熏陶。
(四)重視家庭與社會力量的參與。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樣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也有重要影響。
大學生脫離原生家庭并不意味其影響會降低,反而我國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特定的家庭教育氛圍(青少年期的過度關注),使得學生們對家庭和父母的依賴仍非常強烈,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性的心理資源,吸收大學生原生家庭來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6]。
四創(chuàng)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學校教育是以教育一個能夠獨立適應社會生活的自然人為目標,個體的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更應該包含心理的健康,收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對青少年的評價長期以學業(yè)成績作為主要指標,但它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
在進入大學以后對大學生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調整能力的提升將是一個重要的任務,以往我們將心靈健康教育更多集中在問題學生群體,忽略了對多數學生的關注和教育工作。
從教育內容上更多強調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自我發(fā)展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并從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向生活教育、理念教育和行為訓練方面轉化,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漸走上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道路。
樹立以發(fā)展咨詢?yōu)楹诵牡拇笞稍冇^念。
將關注的重點集中在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情感與事業(yè)、日常生活事件的處理等普通的心理問題上。
將發(fā)展性心理咨詢貫穿于學生成才教育的始終,這種發(fā)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長期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建立高素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問題,即包括學生為主體的對象,更包含一只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組成應該是多元化的,即包括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更包含學生干部、黨員和各類社團骨干。
即外在的教師幫扶資源和學生自我有效的自助力量。
兩者的有機結合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穩(wěn)順暢和諧發(fā)展的基礎[6]。
這其中對輔導員的要求日益增高,一是要求輔導員隊伍的專業(yè)化水平要進一步提高,今天的學生工作不在是單純的以學業(yè)和生活工作為主的標準化工作了,它伴隨高等教育職能的升級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變遷而發(fā)生著新的變化。
要求輔導員要有更為專業(yè)化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緊跟時代發(fā)展的節(jié)奏,充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心理需要,為大學生提供更為專業(yè)和優(yōu)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郭濱.信息化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J].赤子,2014,(7):165-165.
[2] 梁國初.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5):79-81.
[3] 李瑞蘭,孔國慶,方文,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探析[J].銅陵學院學報,2013(2):117-120.
[4] 張又勻.論培養(yǎng)高職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J].中國成人教育,2015,(8):93-95.
[5] 楊鈕.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勢與策略[J].現代交際,2015,406(4):143-144.
[6] 薛玲,付瑤.從大學生視角看心理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建設[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6,15(2):247-249.
第2篇:黃帝內經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意義
摘要:探討了《黃帝內經》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黃帝內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是任何一個個體都不愿意承受的,也是任何一個社會都致力于減少的,但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又是無法避免的。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面對著學業(yè)和愛情的選擇,又處于從學校人向社會人的過渡,加之近年來就業(yè)形勢的越來越嚴峻,所以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會出現一系列的變化;現在的大學生已經都是90后,
有研究表明,由于大學生要面對由于生理和心理造成的種種困境,容易出現抑郁、焦慮、憤怒等各種負性情緒,又加上來自家庭以及社會的壓力,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堪憂[1],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還會出現疏離感[2]。
因此需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其調整心態(tài)、合理認知、適應角色、健康生活。
現階段,對大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在現代西方心理學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有人提出應該發(fā)揮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3],作者也認為可以從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中醫(yī)文化中發(fā)掘有益于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以更加符合中國國情,切合中國人的心理特征。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yī)學典籍,它奠定了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是中醫(yī)所有學科的源頭活水。
《黃帝內經》所提出的理論和方法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黃帝內經》“治未病”思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是最早提出“治未病”思想的中醫(yī)典籍。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指出當疾病“已成”,即使有再好的醫(yī)療手段,也不過是亡羊補牢,就像人已經很渴了才去掘井、戰(zhàn)爭已經開始才去制造武器,恐怕傷害是在所難免。
所以,不如提前預防。
這與現代所提倡的“預防為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治未病”是中醫(yī)提出的必須嚴格遵循的基本醫(yī)療原則,其精神實質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未病先防”,就是在沒有生病之前采取各種措施進行積極的預防,從而防止疾病的發(fā)生;二是“既病防變”,就是當得病之后運用各種有效手段以防止疾病的發(fā)展和傳變,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以防小病釀成大病。
未病先防的理念屬于中醫(yī)養(yǎng)生的范疇。
中醫(yī)認為,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如果能導致人體發(fā)病,可能是因為人體抵抗力太弱,也可能是因為致病因素過強。
那么要防止疾病的發(fā)生,一方面要增強人的體質,以提高抗病力,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另一方面要積極避免或減少致病因素的危害,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
具體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則一方面應該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另一方面要減少甚至避免不良的情緒刺激。
《黃帝內經》這方面的內容主要有:(一)“和于四時,調于陰陽”《黃帝內經》認為,人生活在自然當中,不是一個獨立的生物體,時刻都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人必須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變化,根據季節(jié)變化調整自己的生活,以保持人體內外陰陽的平衡,使與季節(jié)相通應的五臟能夠適應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變化,使七情五志順時、和諧,以達到健康的目的。
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春三月,……夜臥早起,……以使志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秋三月,……早臥早起,……使志安寧;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就指出了不同季節(jié)中人應采取的起居方式及其對人情志產生的影響。
(二)怡養(yǎng)精神,調適情志《黃帝內經》認為人的生理和心理本為一體,互相影響。
五臟是人的精神活動產生的基礎,而精神活動反過來又影響五臟的生理活動。
如《靈樞•本臟》篇所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也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認為精神的紊亂能使人體生病。
所以人應該調養(yǎng)精神、調節(jié)情志,適應環(huán)境變化,以保證身體健康。
《黃帝內經》的論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闡述了具體的教育內容,這些對我們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黃帝內經》關于教育方法的論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意義
首先,《黃帝內經》的成書在秦漢時期,但托名黃帝,該書體例多采用黃帝和岐伯、雷公、鬼臾區(qū)等人問答的形式,這樣既增加了該書的權威性,又使形式生動活潑,易于為人接受;而且該書還采用多種形式加以記錄,如“著于竹帛”、“著之玉版”,在當時紙張尚未發(fā)明的情況下使用各種載體;或者“得其人則傳”,選取合適的對象進行言傳身教,這些都加強了醫(yī)學知識的傳播。
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來講,也應該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可以通過學校的專兼職心理咨詢老師或邀請社會上的專業(yè)的心理工作者向大學生傳授促進心理健康的方法,同時采用各種方式,如傳統(tǒng)的編輯心理健康知識小冊子、明白紙,或由師生自己編演心理情景劇,還有現代的微信、翻轉課堂等,以其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他們認識到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性,學會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去增進自身的心理健康。
還可以在大學生中選擇對心理學感興趣、接受能力強的同學加以專業(yè)培訓,由他們在經過專業(yè)訓練后對其他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他們身份的特殊性,在同學中有著更強的親和力,而其體會也更貼近同學,易于被接受,自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他們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會獲得很大的改善。
其次,《黃帝內經》還指出教育的內容應該簡明易懂。
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言:“令可傳于后世,必明為之法。
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
”指出了醫(yī)學道理應該明確、難忘,容易掌握,這樣才能夠廣泛傳播,經久不絕。
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接受信息較容易。
但是大學生不愿意接受枯燥的說教,尤其現在是網絡時代,各種信息紛至沓來,生動有趣的內容和靈活多變的形式讓人目不暇接,更讓大學生提高了“口味”,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能過于書面化,應該由專業(yè)的心理工作者將心理健康知識轉化成大學生易于接受、容易掌握的語言傳達給他們。
第三,對于教育的實施原則,《黃帝內經》也做出了明確的闡述。
如《靈樞•師傳》篇中所講:“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指出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深入了解人性,滿足人的心理需求。
比如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都希望能走出陰影、開心生活,這是他們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在要求和原動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應運而生,順應人的心理開展工作。
指出不良情緒狀態(tài)的危害是“告之以其敗”,說明保持良好心態(tài)的好處是“語之以其善”,給予一定的輔助措施如放松技術等是“導之以其所便”,幫助消除其抑郁、焦慮情緒是“開之以其所苦”,如果能夠達到這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自不待言。
而在此之外,更輔之以身體的鍛煉、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技能的培訓以及社會支持的促進,則更能幫助大學生盡快恢復心理健康,尋回生命陽光。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雖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書,但其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教育方法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值得學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宋海燕,宋海霞,宋海輝,等.1990年代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分析[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16,42(4):101-104.
[2]肖柳婷,梁瑞瓊,鐘泳如.大學生應對方式、疏離感與心理健康三者機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5):710-714.
[3]章冬云.淺析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J].求知導刊,2016,4:39.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文章: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0-01
對當代大學生的寄語(精選280句)08-10
當代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最新征文08-23
當代大學生音樂審美教育初探10-05
當代大學生消費的調查報告10-07
當代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01-17
(通用)當代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最新征文10-22
當代大學生消費調查報告10-03
從當代都市油畫管窺當代中國油畫現狀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