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大論文好過嗎
電大即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以及地方各級廣播電視大學,簡稱“電大”。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是采用計算機網(wǎng)絡、衛(wèi)星電視等現(xiàn)代傳媒技術,運用印刷教材、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網(wǎng)絡課程等多種教學媒體,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
電大論文好過嗎
不難,一般!
電大教育管理論文篇一
教育管理新認識
【摘要】如何在不斷加強學校的硬件建設,即改善辦學條件,整頓校容校貌的同時,更好地提高軟件水平,使學校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
本文闡述了一些教育管理的理念。
【關鍵詞】管理;教育管理;理念
管理是“這樣一種活動,即它發(fā)揮某些職能,以便有效地獲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質(zhì)資源,來實現(xiàn)某些個目標”;管理是“為在集體中工作的人員謀劃和保持一個能使他們完成預定目標和任務的工作環(huán)境”;管理是“以最少的時間、金錢、原材料或最少的勞累為代價”來達到目標。
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維活動的結(jié)果,行動的先導。
沒有理念創(chuàng)新,改革就不能向前推進,事業(yè)就不能向前發(fā)展。
然而理念的創(chuàng)新,既是教學改革的總結(jié)與需要,也是各時代教學理念的繼承與發(fā)展。
管理理念是組織在運行過程中指導管理活動的信念及秉承原則。
是管理者對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態(tài)度,是對管理的理性認識和理想追求。
科學的管理理念是科學治校的先導。
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歸根結(jié)底是保障全體公民的受教育權利,并為實現(xiàn)國家的教育理念,促進社會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這些管理者為學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做著積極的工作。
那么如何在不斷加強學校的硬件建設,即改善辦學條件,整頓校容校貌的同時,更好地提高軟件水平,使學校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我認為教育管理者應樹立以下四個基本理念。
一、學生是學校發(fā)展的基礎
根據(jù)顧客是上帝的理念。
沒有學生的學校是不存在的,所以學生是學校發(fā)展的基礎,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這是教育管理者必須樹立的根本宗旨。
應當把千方百計管住學生的觀念轉(zhuǎn)變?yōu)橄敕皆O法為學生服務,其中包括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改善教學管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
如今有許多學校因為招不到學生而關閉,而有的學校卻擠破了門,問題就在于學校是不是為學生負責,真正培育出合格的人才來。
后現(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師和學生是對話的交互主體,倡導教師和學生發(fā)展平等的對話關系,通過對話,“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之類的概念不存在了。
在對話過程中,教師時而作為一個教育者,時而作為一個與學生一樣聆聽教誨的求知者;學生也可以作為教育者;他們共同對求知過程負責。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英國職業(yè)教育的宗旨決定的。
反映在教育觀念上,提倡個性充分自由地表現(xiàn)和發(fā)展,鼓勵學生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在學術上標新立異,他們認為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使學生通過思考已有的各種知識,
發(fā)展理解力、判斷力和獨創(chuàng)精神;重視心智的發(fā)展在于知識的獲取;發(fā)展學生的理性精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zhì)疑;反對學生把知識看作是無需證明就理所當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條。
以學生為中心,更強調(diào)學生團隊活動與群體組合。
合作是最有效的互動方式,合作型交往,學生在認知、情感、個性諸方面將得到全面發(fā)展。
二、學校發(fā)展的關鍵是教師
教師是向受教育者傳遞人類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專業(yè)人員,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橋梁和紐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政府和學校的要求以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貫徹執(zhí)行教育教學計劃,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yǎng),從而為社會培育合格的公民。
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學,而教學的主力和功臣是教師。
教師是知識分子,享受國家公務員的待遇和教學津貼,教育崗位上的教師在領取工資和獎金的同時,也有豐厚的教學津貼,所以,教師的收入高于管理者,這是十分正常的。
激勵和調(diào)動教師的積極性,提倡有教學資歷的管理者抽時間擔任兼職教師,更好地提高教學質(zhì)量,優(yōu)質(zhì)地完成教學工作,這是教育管理者的重要責任,也應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樹立的基本觀念。
教師有知識分子和干部的雙重身份,教師和管理者在同樣享受工資及獎金的同時,應當額外享受超課時的講課津貼,這是正常的,因為尊師重教就是尊教重師。
三、教與學應融為一體
教學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教,一個是學,“教”是對教師提出的,“學”是對學生提出的,所以教學永遠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線,教育管理者必須明確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學生管理是教務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務之一,不能有任何脫節(jié),這是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常識。
如學籍管理、學生成績和檔案的管理等。
教育系統(tǒng)的一切管理活動,都是為教育教學第一線服務的,學生管理也不例外。
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有助于維護正常的學校教育教學秩序和學生生活秩序,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更自覺地投入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去,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就會大幅度滑坡,國家的教育目標就難以實現(xiàn)。
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是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支撐,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基石。
四、后勤是教育管理的保證
后勤工作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是保證學校安全與穩(wěn)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校實施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的重要陣地。
當前,學校后勤工作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
學校教育教學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相輔相成。
良好的教育資源不僅體現(xiàn)在學校的辦學水平與教學質(zhì)量上,還應體現(xiàn)在學校教學設施的完善、育人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和全面、科學、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務上。
食宿問題歷來是教育管理者的大難題。
后勤工作要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是頭等大事,防止食物中毒,避免各種傷害和各種事故等是重中之重。
總而言之,抓好學校后勤保障與管理是具體的科學發(fā)展實踐。
學校后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項工作又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新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吳志宏,新編教育管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1,401
2、成鳳春,學校管理的50個典型案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211
電大教育管理論文篇二
教育管理淺說
提要:教育管理是教育領域中十分繁難的問題,其間,管理的含義、教育的特性,以及如何做教育管理是其中至關重要者,本文就此做了些探索。
關鍵詞:教育;管理;含義;特性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5-0014-02
教育管理是與政治、經(jīng)濟、思想、軍事、文藝、衛(wèi)生、社會等諸多領域的管理并列且又獨具特色的管理領域。
在這個領域中,諸如:管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育有什么特殊之處?如何做好教育管理?這是每一個教育管理者必須直面的課題。
本文擬就此稍作探討。
一、管理的含義
管理的理論界定是:負責某項工作使順利進行。
其間:“負責某項工作”指管理者的職位、職權和職責;“順利進行”是工作目標或追求;“使”則是管理者在工作過程中所做的努力。
顯然,涵蓋到深刻,呈現(xiàn)亦簡單。
然而,管理者僅以此種理解去從事管理,恐怕還失之于膚淺。
管理的“管”,本義是一種樂器,可以形象地理解為通過一定的方法和規(guī)范來達到產(chǎn)生音樂的功效和目的,引申指制度、規(guī)范、流程;管理的“理”,本義是“治玉”,意思是按玉石的紋理加工雕琢它,可以理解為根據(jù)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而達治理、理順的效果。
我們今天使用的“管理”,應該是兩種意義的組合,既要“管”,又要“理”,二者有機統(tǒng)一。
管理的目標或追求并非僅指“順利”,是從無序到有序、從有序到有效、從有效到理想。
至于如何達成,則需據(jù)該領域的特征具體操作了。
二、教育的特性
1.人本:教育的理論根基。
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天人合一”是極重要的觀點,主張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今人亦有“天人、人人、個人”之解說。
錢穆先生說:“教育的主要對象乃為全社會,亦可說為全人類。
”教育的責任,“主要在教人如何為人”。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社會對人的質(zhì)量要求高,人對教育的要求就更高,提升普遍的人的生命質(zhì)量,從“自然的產(chǎn)物”到“精神的創(chuàng)造”(馮友蘭語),應是今天教育的不懈追求。
其間,人是根本。
分而言之,教師是思想走向成熟、富有學養(yǎng)或正在形成學養(yǎng)且為教育奉獻的“人”,學生是正在成長的涌動著發(fā)展?jié)撃芮艺谟X解的“人”;合而言之,師生以平等的人格,以知識為載體,持續(xù)思維的碰撞,追逐智慧的開悟,以達精神的創(chuàng)造。
2.人師:教育的特殊群體。
韓愈有語云:“古之學者必有師。
”其中的“師”即人師。
一部《論語》,幾乎令后人窺見先師形象,洞見先師心境。
無怪乎后人將“師表”定義為“品德學問值得學習的人”。
人師這個群體,肩負養(yǎng)育人的精神生命的責任,他們引領一代又一代人進向精神升華的領域,是國家、民族、社會乃至人類可寶貴者。
3.人格:教育的終級追求。
教育,歸根結(jié)底在追求什么?一位哲人指出:“教育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
”蔡元培先生有云:“教育者,養(yǎng)人格之事業(yè)也”,“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我們發(fā)現(xiàn):“以知識為工具”,“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是教育過程;“養(yǎng)人格”或“完成他的人格”是教育的終級追求;而“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之后,“于人類文化上”“盡一分子的責任”則是“他”自身文化自覺后應該的作為了。
4.人文:教育的生命體征。
人類自身具有的文明氣象及文飾之道即人文。
我們今天所稱“人文”,仍指人類社會一切文化現(xiàn)象。
但其內(nèi)涵與外延自三千余年累代先人之創(chuàng)獲而愈加豐厚、博大。
而今,西學東漸,中國人文正如隋唐時代吸納佛學,廣收博采,為我所用。
教育家商友敬說:浮有上面的是知識,沉淀在下面的是文化。
如是,文化則在無字無聲處,教育中人與他人共同覺解。
教育所以活生生,是因為有五千年連綿的文化浸潤,這也構成教育管理的底蘊。
三、如何做好教育管理
如何做好教育管理,是一個十分龐雜的問題。
管理是從傳統(tǒng)管理到科學管理再到人文管理。
教育確應人文管理。
擇其大要,在于淡化“管”、側(cè)重“理”。
具體如下:
1.卓越引領。
首先,管理者必須是卓越之才。
管理者如何成為卓越之才,最重要在于學習;學習到什么程度呢?應該才、學、識三個方面均卓拔于群,這是他善其文、煉其事、斷其義即“卓”的條件,至于“卓”者如何“拔于群”,則在管理體制尤其是選拔機制,本文暫不論及。
繼而是“引領”。
即管理者引導帶領管理范圍內(nèi)所有同道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國家的教育政策,聯(lián)系工作實際,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構成一段,一段一段走向理想。
而在這個過程中,使平庸而優(yōu)秀、而卓越,甚至超過卓越,無疑是管理的成功。
2.集體負責。
現(xiàn)代管理是以團隊為單位進行的。
所謂集體負責,不僅包括管理層面的集體,尤其包括被管理中每一分子對事業(yè)、對工作的自覺負責。
這“自覺”,不是被迫的,而是在文化層面上的自我覺解、自愿行為。
何以能達如此境地?根本原因是管理者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先進的辦學理念、寬廣的學術視野、人文的管理策略等引領而成的文化自覺。
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同心協(xié)力,對事業(yè)自覺、高度負責,必將逐步達到理想境地。
3.宏觀管理。
管理者思想引領,被管理者文化自覺,那么,管理就將進入一個幾無瑣屑的層次,大概就接近宏觀管理了。
宏觀管理是指把握大關節(jié),如古語所謂“四兩撥千斤”。
需要總攬全局的胸襟、洞察關鍵的眼力、切中肯綮的手腕、舉重若輕的功力,尤其需要柔性的智慧,而不是剛性的權威。
4.重在激勵。
既然管理對象是有思想、有學養(yǎng)的人,那么,依仗權威進行粗暴的指令就黯然了。
況且,凡人群都有先進、中間狀態(tài)、相對落后三部分,且構成兩段距離,知識分子群體亦然。
其中,先進的一部分幾乎無須管理,只需引導,有的甚至比管理者做得還好,因而,管理的重點則在中間與相對落后兩層,而這兩層又并非所有方面都不先進,較多的是不夠、不能、不會甚或不肯,因此就需管理者從管理的角度提供幫助,這幫助的方式最好是激勵,以帶動、感化后進。
只有激勵,才能觸動情感,觸及人心。
5.走向治理。
教育管理中,體制的落后需通過改革來破解,理念的落后需通過吸納來更新,能力的落后需要通過實踐來提升。
無論是整體的教育,還是具體的學校,管理事宜蓋在大、中、小三層。
筆者認為:凡大事須由會議研究議定,形成決議,訴諸文字后大家執(zhí)行;小事則集體訂立制度,以期規(guī)約,大家遵守;而中級事宜,則需管理者“走進去”,既身入又心入,
尤其要區(qū)分“一般”與“典型”兩類,對于一般事務,適時給以適當?shù)狞c撥與指導,以利從屬工作;而對“典型”一類,則需“走出來”,組織集體研究,互相啟發(fā)后做出決策。
而被管理者的參與、監(jiān)督,無疑是教育從管理走向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事業(yè)的發(fā)展、人的發(fā)展逐步接近理想之境,不僅構成管理的追求,也是管理者的人生追求。
參考文獻:
[1]錢穆.國史新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2]趙慶元.蔡元培傳[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黃艷芳.智慧校長[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電大論文好過嗎】相關文章:
本科論文答辯好過嗎11-13
論文答辯好過么10-26
電大的論文10-01
電大論文封面10-01
電大論文評語10-01
電大論文發(fā)表10-01
電大的研究論文10-08
電大論文致謝詞10-02
電大論文答辯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