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底記憶》讀后感
戴望舒被稱為“雨巷詩人”,《雨巷》是其代表作,大家耳熟能詳,《我底記憶》也是戴望舒的作品。請讓小編我為大家推薦幾篇讀后感吧!
《我底記憶》讀后感(一)
戴望舒的《我底記憶》是其藝術詩歌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前期的《雨巷》一類詩歌,《我底記憶》拋棄了華麗的意象表現(xiàn)手法,而采用了一種親切、樸素的語言敘述方式。
在《雨巷》中,詩人描繪的是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全詩的語言正如江南的雨巷一般淋淋漓漓,飄動著綿雨的惆悵。而《我底記憶》則是側重于內心感悟的敘寫,用各種日常事物去表達內心一種抽象的情感,將這些無形的記憶表現(xiàn)在象征的意象之中。詩中“燃著的煙卷”,“繪著百合花的筆桿”,“破舊的粉盒”等一系列普通意象的組合,既十分形象的表現(xiàn)出記憶紛繁豐富的特點,同時也烘托出了詩人記憶的廣闊與微妙的結合。
在詩中,作者將自己的記憶賦予了鮮活的生命,成為了“我”“忠實的好友”。而第二段詩文中,那些意象的排列組合也是恰到好處的拉近了記憶與自己的關系。這些意象有遠有近,有從前的有現(xiàn)在的;這些時空的錯落組合,更是給記憶增添了親切、生活的氣息。“在一切有靈魂沒有靈魂的東西上,它在到處生存著,像我在這世界一樣。”這句話其實正是對以上所有意象的概括,詩人的記憶正是詩人存在這個世界的憑證,是詩人那顆不斷咀嚼過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靈魂。
而第三段詩文,則是描寫了當記憶到來時的感受。“它膽小,它怕著人們底喧囂”,它是我寂寞的朋友,“在寂寥時,便對我來做密切的拜訪。”我認為在這一段的記憶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詩人對愛情的記憶。“愛嬌的少女底聲音”是一處十分明顯的對愛情記憶的象征。除此之外,“它底聲音是沒有氣力的,而且還夾著眼淚,夾著太息”也隱隱的透現(xiàn)記憶中青澀少年時那有笑有淚的愛戀。同時,將記憶認定為“寂寞”時的拜訪,是對記憶涌現(xiàn)時總是在安靜獨處的環(huán)境中。
就全詩來看,詩人的記憶并不是美好的,在這些記憶到來時,詩人的情感是沉重的、苦悶的,是“夾著眼淚,夾著太息”的。記憶“鎖鎖的永遠不肯休止,除非我凄凄的哭了,或是沉沉的睡了”。雖然詩人回憶的時光是悲傷的,但是詩人“永遠不討厭它”,這不僅是因為“回憶忠實于詩人”更因“詩人忠實于回憶”——無論是怎樣的回憶,這都是屬于詩人的。詩人這一生的價值都蘊藏在這回憶中,因此,我們閱讀全詩絲毫沒有品讀出詩人對回憶的排斥。詩人在一襲襲感傷的記憶涌現(xiàn)時,仍然愿意去回味這一抹酸澀的味道。
《我的記憶》不同于《雨巷》的另一特點是其詩句長短不齊的錯落。全詩語句看似隨行編排,沒有韻律感,但實際上,詩人的這一種排列恰恰使詩意流露在了詩象上:在參差不齊間,我們似乎可看到詩人內在情緒的起伏張弛。同時,這種不受約束的飄忽不定也映襯了“我底記憶”的朦朧與復雜。因此,雖然從外在文字看,這首詩似乎沒有音律節(jié)奏,但事實上,它的音樂美是蘊藏在內在思想與敘寫邏輯上的。
就個人而言,我喜歡《我底記憶》勝于《雨巷》,這也許有生活經歷、背景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我那《我底記憶》中那種樸質但又寓意雋永的語言是十分美麗的,在品讀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通過“記憶”所散發(fā)出來的寂寞苦悶但又充滿向往的復雜情感,令我不免佩服與觸動。
《我底記憶》讀后感(二)
戴望舒的《我底記憶》是其藝術詩歌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前期的《雨巷》一類詩歌,《我底記憶》拋棄了華麗的意象表現(xiàn)手法,而采用了一種親切、樸素的語言敘述方式。
在《雨巷》中,詩人描繪的是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全詩的語言正如江南的雨巷一般淋淋漓漓,飄動著綿雨的惆悵。而《我底記憶》則是側重于內心感悟的敘寫,用各種日常事物去表達內心一種抽象的情感,將這些無形的記憶表現(xiàn)在象征的意象之中。詩中“燃著的煙卷”,“繪著百合花的筆桿”,“破舊的粉盒”等一系列普通意象的組合,既十分形象的表現(xiàn)出記憶紛繁豐富的特點,同時也烘托出了詩人記憶的廣闊與微妙的結合。 在詩中,作者將自己的記憶賦予了鮮活的生命,成為了他“忠實的好友”。而第二段詩文中,那些意象的排列組合也是恰到好處的拉近了記憶與自己的關系。這些意象有遠有近,有從前的有現(xiàn)在的;這些時空的錯落組合,更是給記憶增添了親切、生活的氣息。“在一切有靈魂沒有靈魂的東西上,它在到處生存著,像我在這世界一樣。”這句話其實正是對以上所有意象的概括,詩人的記憶正是詩人存在這個世界的憑證,是詩人那顆不斷咀嚼過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靈魂。
而第三段詩文,則是描寫了當記憶到來時的感受。“它膽小,它怕著人們底喧囂”,它是我寂寞的朋友,“在寂寥時,便對我來做密切的拜訪。”我認為在這一段的記憶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詩人對愛情的記憶。“愛嬌的少女底聲音”是一處十分明顯的對愛情記憶的象征。除此之外,“它底聲音是沒有氣力的,而且還夾著眼淚,夾著太息”也隱隱的透現(xiàn)記憶中青澀少年時那有笑有淚的愛戀。同時,將記憶認定為“寂寞”時的拜訪,是對記憶涌現(xiàn)時總是在安靜獨處的環(huán)境中。
就全詩來看,詩人的記憶并不是美好的,在這些記憶到來時,詩人的情感是沉重的、苦悶的,是“夾著眼淚,夾著太息”的。記憶“鎖鎖的永遠不肯休止,除非我凄凄的哭了,或是沉沉的睡了”。雖然詩人回憶的時光是悲傷的,但是詩人“永遠不討厭它”,這不僅是因為“回憶忠實于詩人”更因“詩人忠實于回憶”——無論是怎樣的回憶,這都是屬于詩人的。詩人這一生的價值都蘊藏在這回憶中,因此,我們閱讀全詩絲毫沒有品讀出詩人對回憶的排斥。詩人在一襲襲感傷的記憶涌現(xiàn)時,仍然愿意去回味這一抹酸澀的味道。
《我的記憶》不同于《雨巷》的另一特點是其詩句長短不齊的錯落。全詩語句看似隨行編排,沒有韻律感,但實際上,詩人的這一種排列恰恰使詩意流露在了詩象上:在參差不齊間,我們似乎可看到詩人內在情緒的起伏張弛。同時,這種不受約束的飄忽不定也映襯了“我底記憶”的朦朧與復雜。因此,雖然從外在文字看,這首詩似乎沒有音律節(jié)奏,但事實上,它的音樂美是蘊藏在內在思想與敘寫邏輯上的。
就個人而言,我喜歡《我底記憶》勝于《雨巷》,這也許有生活經歷、背景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我那《我底記憶》中那種樸質但又寓意雋永的語言是十分美麗的,在品讀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通過“記憶”所散發(fā)出來的寂寞苦悶但又充滿向往的復雜情感,令我不免佩服與觸動
相關文章推薦:
2.《燃燈者》讀后感
【《我底記憶》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的童年記憶作文02-21
成語謎語迷底11-16
動物謎語迷底07-25
蘇格拉底語錄11-18
留在我記憶深處作文11-19
底采購總結報告03-01
蘇格拉底經典語錄11-18
她留在我記憶深處作文02-26
釣魚調漂找底方法11-13
底商租賃合同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