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當尼采哭泣》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當尼采哭泣》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當尼采哭泣》讀后感1
被譽為“當今世界最著名,著作流傳最廣,最有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之一,被評為美國至今健在的三位最重要的心理治療學(xué)家之一,美國團體心理治療的權(quán)威,精神醫(yī)學(xué)大師,存在主義治療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歐文·亞隆的著作,據(jù)說被翻譯成24種語言,銷量超過200萬冊。
讀這本書是一種幸福,打開它就是一種幸運.才讀到一半,就覺得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一份給心理咨詢師,給普通大眾,尤其中年人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禮物。這是一部既有小說娛樂性,又有咨詢教科式條理的書。
小說是以虛實結(jié)合的線索展開的。實的是書中的人物,尼采,布雷爾,路·莎樂美,貝莎,費羅伊德這些確是歷史上的真實存在的著名人物,而且其中的某些案例也確實發(fā)生過,比如。貝莎案例的原型就是“安娜·歐案例“;虛的是事實上這些人他們基本都沒有真的會過面,是作者通過虛構(gòu)的情節(jié)把他們巧妙地放在同一個時空里的。所以說,它是一部小說,而不是案例記錄。
小說中尼采瘋狂愛上至美的路·莎樂美,而后者享受了他的愛,又背叛了他的愛,或者說,她從來沒有把他作為自己的“愛情對象”,要不然令前者念念不忘的一吻,后者不會全然不記得。尼采,路·莎樂美和好朋友雷組成“畢達哥拉斯三人組”,結(jié)果,尼采感到二人的背叛,被深深地傷害,陷入絕望。路·莎樂美覺得愧疚,找到布雷爾,當時歐洲著名的神經(jīng)科醫(yī)生,心理分析師,霸氣“要求”他治療尼采的“絕望癥”。布雷爾無法抵擋路·莎樂美的灼灼魅力,答應(yīng)她去治療那個完全不配合的“病人”。
然而,在布雷爾千方百計想要“控制”尼采的過程中,事情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轉(zhuǎn)變。布雷爾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糟糕至極:職業(yè)倦怠,婚姻失血,愛欲受阻,痛苦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撞擊著他的心靈。每天,尤其是晚上,仿佛要把他整個地吞噬掉。同時,他發(fā)現(xiàn),他被他的這個“任何一個問題拋給他,即使是里面最微小的種子,都會在思想上快速成長為青蔥的樹木”的天才病人吸引。他隱隱感到這個人可以幫他解惑,他不想尼采離開,提出了“請幫助我”的請求。起初,他主要是想以此為誘餌,研究并治療尼采的偏頭痛。然而之后一度,完全變成了尼采作為心理醫(yī)生醫(yī)治他的心理疾病。尼采信以為真,留了下來。(當然,從后面的內(nèi)容看,尼采所以留下來或許并不全是因為布雷爾求助的說辭,還因為雖然他知道自己的研究需要“孤獨”,但是他內(nèi)心同樣渴望融入到一個圈子里,渴望有人遞給他一只溫暖的手,需要被認同,被看見,被接納。只是他的驕傲,“100多年后,也不見得有幾個人能讀懂我的哲學(xué)”的驕傲,不容許他吐露自己內(nèi)心深處平常百姓的欲望。人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復(fù)雜,巨細無靡地滲透在這本書里。)從此,兩個人從開始的暗暗角斗,到惺惺相惜,到彼此療愈的艱難的相伴之旅。
本書中,除了對人性的溫和的剝析之外,更處處藏著心理學(xué)論和心理咨詢的技巧。
布雷爾初見完全不配合的尼采的時候,他在診室里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蘊藏著值得心理咨詢師們好好咀嚼的“話術(shù)”。當咨詢師面對一個不信任你,完全不配合的來訪者的時候,怎樣說才能讓他留下來,張開口,敞開心扉。起初,布雷爾無疑是失敗的,或者幾近失敗的。若不是尼采突發(fā)疾病,布雷爾大概也只能遺憾放他離開了。這里面作者毫不隱瞞作為咨詢師的無助,和普羅大眾一樣的血肉之軀的不耐煩,手足無措,無計可施,以及和尼采的關(guān)系每有一點起色的時候的小竊喜,這個對我也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哈哈,人性!在別人身上看到類似的失落,失敗,痛苦的時候,自己的失落,失敗感,痛苦好像被分擔了一部分。
尼采用自己的理論剖析布雷爾的困境,對妻子的淡漠,對眼前生活的倦怠,對貝莎的愛戀。在這部分里,尼采把自己對路·莎樂美的憤怒“移情”到了貝莎身上,用“那個瘸子”稱呼她。甚至蔑視詆毀所有女人。其實這部分移情的源頭,遠不在路·莎樂美,而在他早年生活中的那些“無情又冷淡”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外婆以及那些姨媽們。因此他對女人是抗拒的。在路·莎樂美之前,他從未允許自己愛上任何一個女人。所以當他被路·莎樂美野蠻霸道的女人的美吸引,后又感到被背叛的時候,他所受到的打擊會以怎樣的排山倒海之勢侵蝕了他。他復(fù)用否定對方,貶低對方的阻抗模式保護自己。這部分尤見心理學(xué)理論:“兒子和媽媽(主要撫養(yǎng)的女性)的關(guān)系,是將來他和異性關(guān)系的模板”的影子。
當布雷爾說出自己的婚姻,事業(yè)都是家庭的安排的時候,尼采鼓勵他要“活出你的存在”是典型存在主義療法的應(yīng)用。也映射出一個心理學(xué)的事實:凡是不被允許的,遲早都要補回來。布雷爾幼年曾被認為“前途無可限量”,可是他沒有為自己做過選擇,在他內(nèi)心深處有著深深地遺憾,所以等到他的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他的潛意識里“蔑視毀掉被安排的一切”的欲望就得以釋放。
在幫助布雷爾忘掉貝莎的過程中,尼采應(yīng)用的治療技術(shù),有認知療法(對貝莎的愛戀其實對衰老等的恐懼,貝莎只是一個依附的形體,一個幌子而已,并非一個單純的女人的魅力。);應(yīng)用過“厭惡療法”;精神分析“回溯”,意象對話,等等。但是,作者沒有把挖掘的腳步停于此,而是透過費羅伊德的深度催眠更進一步地探向著人性更深的層面。
墓園里,尼采眼見了布雷爾在父母和弟弟的目前的哀悼,二人聽到眾人把土丟在一個新入土的棺槨上發(fā)出的空曠的聲音。-----個人認為,這里有一個隱喻,埋葬舊的,新的才能誕生。對失去的事物的哀悼,就意味著允許他們離開自己,也允許自己有新的生命內(nèi)容。在激烈的爭辯之后,在尼采堅定鏗鏘的鼓勵之下,布雷爾思潮起伏,步伐踉蹌,尼采伸出手臂,挽住了他。兩個人把手交談,關(guān)系開啟了一個新的狀態(tài):親切,親密。墓園分手之后,尼采十分擔心布雷爾,但是他又默默說服自己不過給“搖搖欲墜的事情,推了一把”而已?墒,下周一,他卻意外地看見一個神采奕奕的布雷爾,對方告訴他:痊愈了!吃驚之余,他請求布雷爾告訴他周六他們分手之后到下周一,這兩天里,發(fā)生的事情。
原來,在催眠狀態(tài)里,布雷爾掙脫了讓他痛苦不堪的家庭的束縛,去看他日思夜想的貝莎,去拜訪他一直記掛的伊娃,去了遠離家鄉(xiāng)的地方,然而,結(jié)果卻和他的想象的迥乎不同。
他躲在暗處,看著貝莎用和對他一模一樣的方式對待她的新醫(yī)生,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幾乎分毫不差。他這才幡然醒悟,原來貝莎之前對他的種種依戀,種種表達,原來都是痙攣之后大腦迷糊的癥狀而已;他跑去拜訪伊娃,沒想到曾經(jīng)說過“為你做什么都愿意”的女人,如今冷冷地,甚至不愿意給他一個擁抱;他走在街上,不合時宜的,老朽的打扮令他難堪,剪掉蓄了幾十年的胡子,他發(fā)現(xiàn)衰老已經(jīng)很明確的占據(jù)了他臉上的每一個細胞。歲月的痕跡,只有書寫沒有擦除。在催眠狀態(tài)下,他聽到了瑪?shù)贍柕碌膽嵟,決絕和委屈,他看見自己對孩子們的深愛和不舍。他想等他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就會找到一條回到孩子們身邊的路。到時候,如果有人阻擋了他前往孩子們身邊的路,他“將成為一把戰(zhàn)斧。將披荊斬棘,砍出一條通往他們的路”!他也看到,在內(nèi)心深處,他知道“再也找不到一個像瑪?shù)贍柕碌呐恕,他愛她!醒來后,他的目光不肯須臾離開他的妻子,在廚房里,在結(jié)婚十四以后,他說:今天,我決定娶你!這一次,是他自己的決定,同樣的婚姻,同樣的生活,因為是自己的選擇,所以開啟了全新的繁盛。
催眠,讓布雷爾和真正的自己相遇,讓他明白“永劫回歸”,享受所有才是最好的生活。
聆聽布雷爾的療愈回歸經(jīng)歷,尼采的情感是復(fù)雜,或許有失落,又釋然,也有羨慕。他講到他一個夢:有八塊石頭圍在一起烤火。他道出自己其實有多么迷戀路·莎樂美野性的美麗,他有多么希望自己的書有很多讀者,自己的思想有很多的追隨者,能夠廣為傳播,他多么希望也有一個溫暖的居所,不必顛沛流離,八塊石頭里的一塊,有伙伴,有陪伴,有溫馨。尼采哭了!讀到這里,心中關(guān)于書名的才得以開解。原來,全書都在為尼采哭泣做鋪墊,做努力。當尼采哭泣的時候,壓力釋放了,疼痛消失了,生活治愈了。心中淤積的眼淚都是落在幸福之花上的酸雨啊!
讀完此書,想對那些強調(diào)“男兒有淚不輕彈”“流血流汗不流淚”的人說:“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女人,讓眼淚再飛一會!流出來的是眼淚,卸下心頭的是負擔。
也想對所有父母說:把生命的選擇權(quán)還給孩子吧!人生沒有勝負,沒有高低之分,但是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為自己的生命做選擇的權(quán)利也被剝奪了的話,在他彌留之際,回光返照的清醒中,估計他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活過!作者:子漁
《當尼采哭泣》讀后感2
這是一本神奇的書,前半部分平平淡淡到差點要罷讀,后半部分兩個男主人公相識后卻開始變得豐富而迷人。在對兩者偉大心靈的哲思稍有了解后,劇情出現(xiàn)了驚人反轉(zhuǎn),像是在空中做了高難度動作的體操運動員,最終穩(wěn)穩(wěn)落地,完美收官。
尼采是鼎鼎有名的那個哲學(xué)家,布雷爾是當時維也納一流的醫(yī)生。尼采深受嚴重的偏頭痛之苦,才華橫溢卻冷峻固執(zhí),遺世獨立;布雷爾家庭美滿、事業(yè)有成,無論怎么看都是人生贏家,可是內(nèi)心卻瀕臨崩潰。兩人通過談話療法互相剖析靈魂,療愈身心,共同成長。
一個醫(yī)治身體,一個療愈心靈,醫(yī)患互惠,教學(xué)相長,從陌生人到摯友,無論是他們本人,還是作為旁觀者的讀者,都經(jīng)歷了一次情感上的高峰體驗,其外延與內(nèi)涵無不令人觸動。
外延:多重視角的合一
尼采痛苦,卻接納痛苦,認為壓力將使他更加強大;尼采孤獨,卻享受孤獨,相信獨處是通往偉大的橋梁。在他看來,所有行為的動機都是自私利己,人與人的交往充滿了權(quán)力爭斗,贊美、好意、幫助與給予,都是為了操控對方,因此他冷酷無情,拒人于千里之外。
面對極其不配合的患者,布雷爾禪精竭慮。起初,絞盡腦汁與尼采唇槍舌戰(zhàn),卻發(fā)現(xiàn)無論說什么都無法撬動對方完善的邏輯體系;費盡心機設(shè)計巧妙的語言陷阱,試圖引誘尼采說出困擾他的痛苦根源----莎樂美,一個愛而不得的女人,對方卻始終不予理睬,避而不談。
后來布雷爾佯裝自己是病人,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真的病入膏肓。他終日思念著貝莎----一個曾經(jīng)的女患者,他對家庭麻木漠然,對生命的失去希望,甚至一度想自殺或拋棄一切逃跑。布雷爾逐漸放下想要拯救尼采的念頭,全然享受對方對他的幫助。而沒有想到的是,當他完全真誠以待時,尼采居然頻頻透露了自己最深層的軟弱與痛苦。
在引導(dǎo)布雷爾的時候,尼采堅持做“激流旁的扶手”而非“一根拐杖”,始終不矮化對方,始終鼓勵他尋找自己的解決方法。這與阿德勒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對方自立。尼采這位非凡的導(dǎo)師相信“最好的老師是從他的學(xué)生那里學(xué)習的人”,所以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尼采從他的學(xué)生那里學(xué)會了解答自己的問題,甚至收獲了他所夢想的真正的友情。
每一次會面結(jié)束,兩人都會在日記中分析本次談話。從一開始試圖相互操控,彼此爭論反駁,到慢慢發(fā)現(xiàn)兩個人有許多共同點,布雷爾對尼采哲思的第一次全然接納,尼采的第一次敞開自白;從稱呼對方名而非姓氏,到第一次說出“我的朋友”,第一次并肩而行手挽著手,最后一次見面互相張開雙臂。這其中發(fā)生了深刻而感人的巨大轉(zhuǎn)變。
布雷爾從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到無意栽柳柳成蔭,尼采從習慣性拒絕他人的好意到因為友誼泣不成聲,第三視角的我們從對尼采的不理解和厭煩到敬佩與欣賞,皆是因為兩人的對話從理性的抽象轉(zhuǎn)為感性的真實。
我們看到兩個靈魂坦誠相待,全然赤誠,他們自由地分享所有思想與感受。最后的兩次會面后不再有兩人各自的日記,他們的視角與讀者的視角合一,潛意識與意識合一,理性與感性共鳴。
內(nèi)涵:“命運之愛----愛你的命運”
他們究竟聊了些什么,語言竟然有如此的力量可以治愈人心?旁觀兩人的對話,讀者不僅見證了一段偉大友誼的誕生,還零距離目擊了一場成功的心理咨詢。
1、“如果你不是在想這些外來的念頭,你是在思考些什么呢?”
布雷爾深陷對貝莎幻想的泥沼,越掙扎就陷得越深。尼采提醒他把目光從外在的瑣碎之事轉(zhuǎn)向內(nèi)心深處。貝莎不過是他對某種更大痛苦的逃避,一個幌子。
我們是否也終日困于瑣事的思慮,而無視生命中更加重要的課題?
布雷爾以為自己愛著欲望的'對象,其實他愛的是欲望。貝莎于他不是她本人真實的個體,而是她所代表的意義!柏惿巧衩、保護與救贖的豐富象征。布雷爾稱呼它為愛情,但它真正的名字是祈禱”。
布雷爾與貝莎都沒有真正地看到對方,他們不過是“彼此妄想劇情中的替身演員而已”。
真正的愛是相互看見,看見彼此靈魂深處的美麗與軟弱,豐盛與傷痕。
2、“選擇真正的敵人”
布雷爾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敵人不是妻子馬蒂爾德,也不是貝莎,而是他“對衰老、死亡、和本身對自由的恐懼”。
“我們的問題不在于不安,而在于對錯誤的事情不安”。
我們終日為錯誤的事情而苦惱,往往以為某個人某件事阻擋了自己,但其實也許他們都是我們自我欺騙的借口。人竟然常常蠢到把最親愛的人當做敵人,在彼此傷害中消耗短暫的一生。
愿我們不渾渾噩噩,愿我們誠實而勇敢,智慧且耐心,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轉(zhuǎn)向內(nèi)觀,和內(nèi)在的自我面對面談一談,深入潛意識之中,去發(fā)現(xiàn)真正的問題所在。
3、“你是不是為你那從未經(jīng)歷過的人生感到悲痛?”
布雷爾悲痛地說出“我沒有過我想要的生活,我過的是指派給我的生活”。而后不久,他竟放棄了診所和事業(yè),前途與名利,拋妻棄子,毅然辭行,只身一人前往另一座城市。最終他將煢煢孑立,孤獨地客死他鄉(xiāng)。
看到這里是不是大為光火,極為不適?這哲學(xué)都是啥,害人精,這書寫的什么鬼?又一本《月亮與六便士》嗎,什么自由,什么個人追求,都是逃避責任,魯莽,愚蠢!婚姻果真是圍城嗎,《月亮》里的男主不還是到另一個地方娶妻生子,這不是諷刺的輪回嗎?又覺得這些偏執(zhí)的思想家很可悲,他們不會擁有人間煙火的幸福,不會知道留下比逃避更需要勇氣更加有智慧。
然而,以上劇情僅出現(xiàn)在布雷爾的催眠里!
事實是他在催眠的最后追悔莫及,終于想起了他是多么深愛馬蒂爾德,多么離不開她。醒來后,他以全新的熱烈的目光注視著她,重新回歸家庭生活,并愉快地繼續(xù)行醫(yī)30余載。
4、“命運之愛----選擇你的命運,熱愛你的命運”
布雷爾意識到,“我感覺我決心要我的生活,我接受了我所選擇的生活”。像夢中人驚醒,他從混沌中醒來,告訴馬蒂爾德他決定娶她為妻,告訴自己他決定繼續(xù)醫(yī)生的使命。而他心靈的孿生兄弟尼采,這天也正準備告訴他:“生活愉快的關(guān)鍵,在于先去選擇必要的東西,然后去熱愛所選擇的!
同樣的生活,外在并沒有變化,布雷爾得到拯救在于心態(tài)的變化。從前他覺得被生活的流推著走,活著如同行尸走肉;如今他明白了,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自己一直都擁有選擇,而他應(yīng)當學(xué)著去熱愛它們,因為他們也是他的一部分。
“否定你的選擇就是在否定你自己”,爸爸偶然間說過的話,竟然與尼采的“命運之愛”遙相呼應(yīng)。我們一直都是有選擇權(quán)的,今天的生活正是我們?yōu)樽约褐\定的道路。所有的外在都由我們的內(nèi)心吸引而來,所有的經(jīng)歷都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
幸福在于,“Do what you love, and love what you do(做你所愛,愛你所做)”,仿佛能看到喬布斯狡黠地眨眨眼。
5、“你可以想象你的眼淚有聲音嗎?”
尼采和布雷爾嘗試過很多有趣的思想實驗,想象永恒存在的沙漏無數(shù)次倒轉(zhuǎn)過來,而你我僅是其中的沙粒而已;想象站在高處來俯視自己……想象眼淚有聲音。
尼采的眼淚說,這么多年,它終于自由了,快四十年來,尼采不曾哭過。有生以來第一次,他終于能夠坦然吐露自己的感受,他終于能夠允許自己被感動,他終于找到了一個夢寐以求的朋友。
尼采曾夢想擁有一種友情,“是兩個人共享一種共同追求某種更高層次真理的熱情,是兩個人結(jié)合起來去達到某種更高層次的理想,是兩個人參與彼此的自我超越”。
他喜極而泣,嚎啕大哭,盡情釋放多年來壓抑的情感。這是一次情感上的高峰體驗,“有力,感動。這是一種神圣的時刻”。
書外的我們,仿佛也分享了這份珍貴的友誼。
愿我們不要忘記生命中那些感動的瞬間。
也許是有人手捧寶石對我們毫無保留;
也許是有人為我們擔憂,偶然送來一句淡淡的問候;
也許是有人理解與疼惜,在溫暖中濕了眼睛。
愿我們永遠銘記每一次靈魂的共振與共鳴。
【《當尼采哭泣》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當尼采哭泣》觀后感11-06
尼采經(jīng)典語錄11-14
尼采經(jīng)典語錄13篇11-15
哭泣的孩子作文03-26
鳥兒的哭泣作文04-12
哭泣的小河作文05-02
不再哭泣作文04-29
小樹的哭泣作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