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
已開始讀這本書時是被書名所吸引住的,"追風箏的人"念起來挺歡愉的,而且心里也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人要去追風箏?一般不是人帶著風箏跑的么?帶著這些疑問,我開始了《追風箏的人》的閱讀。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阿富汗,故事主人公之一是當初年僅12歲的一位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他性情溫和,懦弱,少為自己的事情抗爭;而還有一位主人公小男孩哈桑是阿米爾家中的仆人,他也是阿米爾最忠誠最信任的朋友。
故事的開頭部分描述的是阿米爾和哈桑和其他一群小孩子爭先追趕風箏的情景,哈桑成功為阿米爾追到風箏。
后來我才知道,追風箏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春天,他們都會舉辦風箏節(jié),許多孩子都會帶著自己的風箏聚集在空地上,讓各自的風箏在空中決斗。
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為勝利者。
同時,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才會成為萬種矚目和贊嘆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
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后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才算是完全的勝利。
作為阿米爾的忠實朋友,哈桑義無反顧未其追到風箏,最動人心弦的一句話是:為你,千千萬萬遍。
想想,這句幾乎是世界上最令人溫暖的話是出自一個12歲的孩童之口。
他是何其在乎兩人的友誼,那種近乎要為對方吃土的決心和忠誠,阿米爾應該為此感到萬幸甚至當是上帝無意之中多送的一份意外之禮而緊緊揣在懷里。
但是…
當鏡頭轉(zhuǎn)向一個昏暗的.角落,一群男孩圍著恐懼的哈桑,對著他施以暴力,而阿米爾努力地蜷縮在一旁角落不敢出聲,只是默默地看著為阿米爾忠誠守護的哈桑被制服地無法動彈,他親眼目睹了哈桑被施暴整個過程。
阿米爾強忍著淚水,身體和腳卻無法往前挪一步,挺身而出去救救他那無助的朋友。
我不知道哈桑看到阿米爾這樣子無動于衷是什么感受,那個是他曾經(jīng)要拼命去保護和追隨的朋友啊!盡管如此,哈桑也沒怪阿米爾。
但是出于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羞愧,阿米爾無法再面對哈桑和那段曾給他好多保護的友情,終于,他做出了更為極端的事情——他栽贓哈桑,污蔑他透了自己的東西,讓他永遠離開這個家,永遠不用見到他,不用想起自己曾經(jīng)的無用。
人性一再扭曲,扭曲到極端就會導致醞釀更多的悲劇。
小說整體的都在一個比較低沉壓抑的基調(diào),每個場景都深深揪住每個在讀人的心,讓我好像心透不過氣兒一樣,簡單的故事卻透露出關于人性的思考,發(fā)人深省。
阿米爾的懦弱可氣,哈桑的善良單純可憐,人物塑造特性鮮明。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xiāng)阿富汗,開始了救贖。
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
終于回到家鄉(xiāng)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xiāng)的變化,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
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著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后,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后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
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于又向他敞開了。
阿米爾的結(jié)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
他終于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這是一個關于人性救贖的故事,或許上帝創(chuàng)造人來就讓我們來犯錯的,他給了每個人能夠犯錯的額度,只要能意識到犯錯本身,克服犯錯的各種因素,完成對自己錯誤的補救和救贖,掛了科,重修能過就行,上帝照樣會接受你這個天之驕子的。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2】
《追風箏的人》,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總能在腦海里浮現(xiàn)這樣的畫面:在廣袤的曠野上,放飛風箏的孩子杰里奔跑著,頭上的風箏獵獵作響,耳畔不時傳來真摯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爾,后隨父親逃往美國。
《追風箏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因書中角色刻畫生動,故事情節(jié)震撼感人,出版后大獲好評,獲得各項新人獎,并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
胡賽尼本人更因小說的巨大影響力,于26年獲得聯(lián)合國人道主義獎,受邀擔任聯(lián)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促進難民救援工作。
小說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阿富汗安靜祥和的日子里,主人公阿米爾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
然而,形影不離的時光被一次風箏大賽后的"劫難"所打碎,難能可貴的友誼與真情在一些謊言與怯懦中漸漸逝去。
命運帶走了阿米爾的友情,親情,只給他留下了一片遺憾,生命竟是如此無奈。
成年后的阿米爾意外得知的驚天秘密使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去尋找他的親生兄弟——哈桑。
其中發(fā)生的種種不禁令人費解和惋惜,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
為了彌補心中的缺失,阿米爾費勁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并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花盡心思為心靈受到嚴重創(chuàng)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價值在阿米爾的贖罪之途中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與悍匪的激烈較量中,他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在開導哈桑之子的同時,他也對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認識。
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飛的風箏中得到了原諒與補償。
小說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哈桑所說的那些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當哈桑還是一個12歲的兔唇小孩時,就有著為自己的朋友義無反顧付出生命和經(jīng)歷一切苦難侮辱的巨大勇氣,真誠,純潔。
他身上那不可思議的承受力讓人驚嘆佩服,同時也為之心疼,感動,震撼。
作為一個仆人的兒子,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忠誠于自己的身份。
雖然他的地位低微,但是他的品質(zhì)卻是難能可貴的。
阿米爾和哈桑,一個風箏的最好的放飛者,一個是最好的風箏的追逐者,這不應該是最美的故事嗎?但是,風箏的天職是飛翔。
我不知道在天空中飛翔的風箏,是天使;而落了地的風箏,卻是魔鬼;落地風箏就是那經(jīng)過世俗浸染過以后的人性。
隨著劇情的跌宕曲折,我的'心也波潮起伏。
這個故事枝節(jié)復雜而且厚重,但好似一切輪回又回到了起點,最后又重合為一點。
風箏也是一樣,故事起于它,止于它。
風箏讓哈桑失去了快樂,卻讓他的兒子索拉博找回了快樂。
讀完書后,我覺得是依然是一個感人美好的故事。
雖然書中滿是阿米爾的懦弱,懺悔與自我救贖。
但我覺得他是天使,他的爸爸是魔鬼,而哈桑則是試金石,拉辛汗是引路蜂。
阿米爾一直在爸爸走也走不出的陰影下呼喊,面對父親和別人指責自己是懦夫時,他的血液在說:"也許爸爸說的對。
"他敢于承認,而且他善良的心把所有的錯全歸在自己頭上,這是和他的爸爸永遠不可能做到的事。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你回味良久。
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故事的開頭和結(jié)尾似乎產(chǎn)生了鮮明的對比,作者細膩的筆法勾勒出溫和而又悲壯的畫面。
主人公阿米爾不知在多少個地方回憶起哈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他內(nèi)疚、懺悔,他寧愿付出一切去贖罪,這讓每一個讀過這句話的人內(nèi)心不禁波濤洶涌,那無盡的酸楚與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不得不讓人感動。
書評人這樣說:"這是一個關于命運輪回的故事。
開頭和結(jié)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叫著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
胡賽尼使我們看到一個在掙扎中成長的普通人,一個孤獨而卑微的英雄形象,他的自私與懦弱,他受折磨的良心,他逐漸強大起來的內(nèi)心和信仰的力量。"
這本書,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喜歡,但我很確定這是一本值得每個人都認真讀讀的書,它可以喚起每個讀者內(nèi)心潛藏的自私,懦弱和自私的種子。
使其在太陽的暴曬和大雨的澆灌下,發(fā)芽、開花,然后枝葉蔓延,長出寬容,大度和博愛的心靈果實,這需要一個過程,或許漫長,總之是美好的。
《華盛頓郵報》這樣評價:"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
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一樣深。
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貼切且干脆利落,不得不與其產(chǎn)生共鳴,于此同時,也不得不靜下來融入情境,反思自己。
當在黎明與黑暗的交替中醒來,你還會看到那個模糊的人影,是你,是我,是大時代里的每一個人,在追逐那只屬于自己的風箏,無論你經(jīng)歷了什么,一切總要繼續(xù),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
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們在風風雨雨中勇往直前,敢于承擔,在點點滴滴中細細回味過往的苦澀與甜蜜,慢慢體會生活的真情實感。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只風箏,我們在命運的安排下竭盡全力地追逐著,在幸福與痛苦的反復交替中漸漸地感悟著生命的真諦。
請從夢中快些醒來吧,帶著你的風箏繼續(xù)奔跑,繼續(xù)上演長長風箏線背后的故事,學會承擔,學會守護親情,友情和愛情,一直記得遠方的人對你的真心呼喚:"為你,千千萬萬遍!"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相關文章: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800字10-05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000字10-26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600字10-26
讀后感: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0-07
《追夢的人》讀后感10-08
追故鄉(xiāng)的人讀后感10-10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10-06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10-08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