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鄭義門觀后感小學生
鄭義門觀后感小學生就是為各位小學的同學帶來的鄭義門觀后感,歡迎閱讀!
鄭義門觀后感小學生【1】
初識鄭氏一族,源自某日心血來潮外出游玩。
跟著導航來到浦江鄭宅,發(fā)現(xiàn)那兒有個小公園,風景獨特,有很多石碑與牌坊。
近前看去,仔細閱讀,發(fā)現(xiàn)記載的是在那兒生活過的一些前人之遺風。
細細玩味,心有所感。
遂前去鄭家古宅一游,收獲頗豐。
再識鄭氏一族,是在我的工作崗位上,學校組織集體觀看《鄭義門》動畫片。
動畫片以生動、易懂、活潑的形式,深入挖掘了鄭氏一族168條家規(guī)所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家長鄭濂的故事為經(jīng),以家規(guī)為緯,通過《以法齊家》《家法如山》《鄭浩拒禮》《游街退匾》《正風除弊》《利人利己》等12個小故事體現(xiàn)了“家風”和“規(guī)矩”的重要性。
俗語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對于一個大家族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家規(guī)家風,前人多么優(yōu)秀,那么相對的,后人就會多么沒出息,光光只會享受前人給他們積累下的財富。
而俗語又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對于鄭氏一族來說,正是因為他們有“鄭氏家規(guī)”規(guī)范著,有崇尚清廉的家規(guī)治家,所以鄭氏一族才能得到當時的帝王賜予“江南第一家”的稱號。
講起“家風”,分開來無非就是兩個很普通的字眼,但要是組合到一起,卻是值得探討。
怎樣的家風會影響著一族的人?我想看過《鄭義門》動畫片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家風正,則人品正,處世亦正,反之,家風不正,則人易怠,處世亦疏。
家風是人品的鏡子,也是涵養(yǎng)作風的基石。
如何將傳統(tǒng)優(yōu)秀的家風傳承下去,是每個家庭的重任,也是每個炎黃子孫的重任。
“忠、信、孝、悌、禮、義、廉、恥”,我們無法要求每個人一開始就都做到,但只要每個黨員試著去努力,從小事做起,由自己影響到家人、自己的孩子,進而影響到身邊的朋友,相信這個社會就會風清氣正。
鄭義門觀后感小學生【2】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zhèn)是鄭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地,鄭氏的傳世故事在當?shù)赜锌诮员?/p>
因為家規(guī)傳承,鄭氏家族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約束力,鄭氏族人自覺以家規(guī)為尺,注重自我修為,共同締造著家族的累世繁盛,也因此,《鄭氏規(guī)范》被譽為“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重要里程碑”。
動畫片《鄭義門》形成《以法齊家》《家法如山》《教化為先》《儉以持家》等劇集,一幅幅孝廉文化圖景生動地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鄭浩拒禮》篇,講述了鄭家子孫鄭浩在擔任知縣期間,拒絕排場、拒絕禮單,抵擋住了各種誘惑,清廉為官的故事,揭示了“為官者應以報國為本,體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規(guī);《致力為公》篇,講述了當糧長的鄭濂,不賣人情、不納賄賂,秉公丈量所轄區(qū)域田地,編制稅賦籍冊的故事,揭示的是“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家規(guī)。
“鄭家的規(guī)矩”,是“鄭義門”的精神支柱――長達168條的《鄭氏規(guī)范》。
這部經(jīng)數(shù)代人創(chuàng)制、增刪的家訓,將儒家的“孝義”理念,轉換為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guī)范,涵蓋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完整家族管理體系,也成為鄭氏族人歷世承襲的行事“密碼”。
國由家組成,有國才有家。
治國從治家開始。
《鄭義門》動畫形象深入人心,用簡易的形式將廉潔奉公的鄭義門形象刻畫得深入人心。
通過這一系列動畫的觀看,我們于精神層面深受影響。
愿秉承鄭義門精神,挺起我民族的脊梁。
鄭義門觀后感小學生【3】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
“國家”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概念。
“國”和“家”緊密相聯(lián),國由家組成,有國才有家;家是國的細胞,家和萬事興。
治國從治家開始。
“家規(guī)”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
鄭義門,又稱“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zhèn),占地約5000平方米,是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遺址。
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順三年(1459年),鄭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歷時340余年,以孝義治家聞名于世。
長達168條的傳世家訓《鄭氏規(guī)范》,被譽為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重要里程碑。
其事載入《宋史》《元史》《明史》。
今天的鄭義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中國的人文學者和江南人家中,鄭義門已經(jīng)整整聞名了900年。
它十五世合族同居的奧秘,它被宋、元、明三代正史所傳頌的榮光,以及它那部傳世家規(guī)《鄭氏規(guī)范》中所蘊藏的“學問”,都被歸置在研究者的案頭,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
在一個江南雨后的下午,我們來到了矗立于浦江之畔的鄭氏宗祠。
這是一座別有韻味的古式建筑。
有記載說它“石柱林立,橫梁盈抱”,有親歷者贊其“庭院幽深,別有洞天”,看來這些都并非浮夸之詞。
移步室內(nèi),眼前的一幕幕是如此親切!那個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他為鄭家家譜題寫“鄭氏家寶”的故事,在導游的娓娓講述下似乎就發(fā)生在不久之前;那個大家并不陌生的明代“開國第一文臣”宋濂――就是他寫下了我們早在初中就熟讀的文言名篇《送東陽馬生序》,作為鄭氏家族的朋友和恩師,正是在他的參與和修訂下促成了《鄭氏規(guī)范》的最終成熟;那個我們感佩不已的一代大儒方孝孺,作為鄭氏私塾東明書院培育的英才,他為這個家族題寫的楹聯(lián)“史官不用春秋筆,天子親書孝義家”,就靜靜地懸掛在祠堂的旁柱上……
【鄭義門觀后感小學生】相關文章:
鄭義門觀后感10-06
鄭義門觀后感結尾07-14
鄭義門觀后感500字10-26
鄭義門觀后感50010-26
鄭義門觀后感1500字07-14
鄭義門觀后感1000字07-14
鄭義門觀后感150007-14
鄭義門觀后感10007-14
鄭義門觀后感 (通用34篇)04-23
《鄭義門》觀后感500字(通用15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