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傳統(tǒng)思想與古代文學
中國傳統(tǒng)思想與古代文學【1】
摘要: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每個中華兒女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但民族不單單是人的集合,同時也是精神、思想和文化的合集,而古代文學在對這些方面進行傳承和發(fā)展上功不可沒。
所以,要繼承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思想發(fā)揮其有效的借鑒與指導作用就離不開對古代文學研究與學習。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思想古代文學融合發(fā)展
引 言:
只有深刻的發(fā)掘出中國傳統(tǒng)思想與古代文學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相同相融之處才能夠充分的發(fā)揮出思想與文學相結合后的合力作用,促成雙方面的共同發(fā)展,從而有效的指導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與生活。
1. 我國傳統(tǒng)思想內涵及其與文學的關系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之中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在不斷發(fā)展和前進的路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思想,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而思想與文學是分不開的,思想想要得到傳承就必須依靠各種形式,比如口口相傳、在人們生活習慣中的滲透等等,其中文學的的形式,是最為直觀與可靠的,對思想的記錄也是最為清晰明了的。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文學作品的產生同樣依賴于思想的進步。
所以不難看出我國傳統(tǒng)思想與文學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
傳統(tǒng)細想對整個民族價值觀、世界觀、思維模式以及風俗等等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種影響至今也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
所以在我們現(xiàn)如今的生活當中,認清有利的、好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思想進行發(fā)揚和傳承不但對完善我們的精神活動有所幫助,更對這個社會的發(fā)展起著巨大的主觀作用。
這也就同樣要求我們對于古代文學要做進一步研究與探索。
2.古代文學與傳統(tǒng)思想深刻結合與發(fā)展
由上面的探討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古代文學與傳統(tǒng)思想是相互滲透切不可分割的,它承載了我國數千年的優(yōu)秀思想和智慧在里面,因而要更好的傳承傳統(tǒng)思想就要對古代文學有深刻的了解,也要更為清晰的認識到它與傳統(tǒng)思想之間的緊密關系。
2.1 古代文學是傳統(tǒng)思想的載體與重要傳承工具
人的思想不同于物質,是無形的。
所以在流傳上就要依賴于各種各樣的承載工具,比如創(chuàng)造物、傳說、圖騰等等。
但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流傳方法還是古代文學的記載和描述。
我國的古代文學清楚直觀的將遙遠的傳統(tǒng)思想進行了歸類和區(qū)分,并且以最為直觀的文字形式進行了記載,包括古代的生活環(huán)境、當時主流的思想動態(tài)、文化形式、藥學化學等科技發(fā)展甚至包括當時人們的審美觀與價值觀等等都能在個中文獻中得到體現(xiàn)。
而其中的許多著作我們如今也還在普遍的運用與學習其中《論語》、《史記》、《本草綱目》仍然被我們當做學習的范本。
前人的思想和智慧已經與古代文學融合成了一個整體,是無法分開的。
2.2 古代文學能夠幫助了解先人優(yōu)秀思想
古代文學除了記錄下優(yōu)秀的科學理論與思想理論同時也有著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和興味悠長的唯美之作。
幾千年的歷史中每個階段都有文人墨客們對于愛國情操的抒發(fā)、對大好山河的詠唱以及對愛情的追求等等。
每個年代的文體和表達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其中心的含義和優(yōu)美的詞句是不變的。
這些都促使著今天的我們對古代文學的熱切研究,同樣這也深化了我們對古代優(yōu)秀思想的理解。
善言古者,必有節(jié)于今。
對古代文學的探究的確讓今天的我們抓住了古人的思想精髓,也在同時讓自己的言行更為端正與合乎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理念。
3. 我國傳統(tǒng)思想如何與古代文學相互融合與發(fā)展
要做到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思想就要與古代文學的充分的融合,充分利用古代文學并研究和探索其中深奧的理論,這才能促進我們思想上的進步。
3.1 加大對古代文學的研究力度與深度
我們手中掌握的歷史資料與古典文獻是十分豐富的,而且保存上也是相當完整的。
但是在現(xiàn)階段對于這些古代文學著作的研究卻是有偏向性甚至可以說是片面的。
當今比較受人們重視的古代文學作品絕大多數是詞、曲、詩作、小說等等文學類著作,相比之下對于哲學性、科學性和史學性等比較高的應用型作品就研究過少。
這就意味著對于這一類著作當中蘊藏的深刻思想哲理我們并沒有深透的挖掘和繼承,所以直到現(xiàn)階段我們對傳統(tǒng)思想的學習仍然不到位。
要想使傳統(tǒng)思想與古代文學充分融合并為我們現(xiàn)今的生產生活做出指導,全面的學習古代著作是十分必要的。
3.2 現(xiàn)實中加強對古代文學及傳統(tǒng)思想的教育力度
對傳統(tǒng)思想和古代文學的學習方面應該更加的主動和積極。
尤其是在處于各個階段的學生當中更為重要,一是他們正處在思想逐步成型的階段需要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的指導,二是在學習階段也能夠更為深刻的理解古代文學的意義與現(xiàn)實作用。
只有將古代文學與思想的融合帶到現(xiàn)實的生活當中去,才能讓其更為充實和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現(xiàn)在的我們所利用。
總 結:
傳統(tǒng)細想是我們的民族在歷史中逐漸積累的智慧凈化,因為現(xiàn)在的我們一定要對它做很好的傳承與發(fā)展,因而就要依賴于對古代文學的研究和探索。
古代文學不但深刻和清晰的記錄了我國傳統(tǒng)思想在各個歷史階段的變化和不同發(fā)展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極具文學價值的優(yōu)秀篇章。
傳統(tǒng)思想和古代文學的融合與互相滲透方便了我們的學習,也給我們學習和發(fā)展傳統(tǒng)思想造就了可能性。
我國古代文學當中無論是純文學類的作品還是對哲學、歷史等研究的著作都融進了當時社會的思想動態(tài)和優(yōu)秀成果,有著十分巨大的研究價值,對于我們如今的生活和進步也有著很大的益處。
傳統(tǒng)思想與古代文學的融合與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也應該得到我們的重視,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應該可以的注重這一點,在讓傳統(tǒng)細想與古代文學研究與時俱進適應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同時將其融合,找到共通。
這才能更好的指導我們學習生活的實踐。
參考文獻:
[1]彭薇.關注古代文學作品教學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傳承.[D].湖南師范大學.2007
[2]左東嶺.國學與古代文學思想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1,31(3):16
[3]張次第.略論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目的與方式.[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7(2):45
[4]陳美林.中國傳統(tǒng)思想與古代文學―――兼論和平環(huán)境對繁榮文藝的作用.[J].江蘇社會科學.2011(3):153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等待主題【2】
摘 要:等待主題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是十分常見的,作為人常見的一種心理活動,等待這一過程與人類的勞動與生產密不可分。
文學來源于生活,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等待主題分為愛情等待、倫理等待與政治等待三大類,各類作品均具有獨特的審美趣味與哲學內涵,表達了創(chuàng)作者的“有待而等”的觀點。
本文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等待內容的深層次挖掘,從文學、審美、哲學三個層次對其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古代文學;等待主題;文學研究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主要由詩詞、戲劇、小說組成,作為對生活的概括與提煉,文學作品中與生活相關的情景處處可見,同時也是文人墨客表達心緒的有力宣泄。
等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伴隨著人的期待、焦慮、失望、欣喜等心理狀態(tài)的交織,對等待主題的刻畫在空間維度上為讀者帶來了心理距離,無功利性的審美特點也給這類作品蒙桑了一層神秘、貞靜的面紗,解讀這類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古人寶貴的哲學思想與文學內涵。
一、等待主題作品的文學概覽
古代文學作品中,等待的影子十分常見,尤其是在講求含蓄與迂回的東方文化中,等待早已經成為了普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片段。
在男權為重的古代社會,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在一切都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中,女性的“深閨怨婦”角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文學作品中,高樓獨倚,窮目遠眺的女性多少次都在喟嘆韶光中紅顏盡老。
可以說,女性的存在感在文學作品中被適當地加強了,以等待為人生意義,對于廣大女性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易安居士的詩,每每讀罷,都令人扼腕不已。
在詩詞中,等待主題可謂比比皆是,人的情感追求與價值追求均在等待與期待中有所展現(xiàn),詩人也借助等待主題詩詞的刻畫抒發(fā)了內心中的復雜情感與矛盾心態(tài)。
“東門之楊,其葉肺肺;枰詾槠,明星��。”兩人相約后,一人因故不至,另一人守候到天亮的情景仿若近在眼前。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表達了詩人在等待過程中的閑適心態(tài),讀來頗具畫面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此人遙盼游子來信的心情可謂躍然紙上。
白居易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雖說是對友人的約定,但那份期盼的心情還是令人浮想聯(lián)翩。
此類等待主題的詩詞不可枚舉,穿越千載而來,讀罷仍可感知當年詩人的心境。
戲劇小說中,關于等待的故事同樣比比皆是。
《紅樓夢》中“堪憐詠絮才”的黛玉以其梨花帶雨、多愁善感的特點為人所熟知,但這一人物本身也是在等待中消磨了青春。
苦苦的愛情等待與追求,只為祖母為自己做主的一天的到來。
《水滸傳》作為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恢弘巨作,刻畫了一百單八個非凡好漢,但囿于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還是難以擺脫領命詔安的窠臼,文學的藝術性與批判性由此可見一斑。
為了愛情,為了仕途,為了倫理,多少人在等待中消磨了青春,卻換的滿身惆悵,以此為刻畫主題的文學作品也成了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朵奇葩。
二、等待主題作品的審美分析
等待的過程總是悠長而易逝的,這一種長時間跨度上的堅守,本身就具有價值的高度。
在此基礎上,人會將體驗世界的觸覺伸向自我本身,繼而形成了感性與詩意化的美學特征。
正所謂“一日三秋”,在等待作品中審美時間被無形地拉長了,與此同時還伴隨著文人騷客對于季節(jié)變化的敏感反應,“逢秋悲寂寥”、“逝者如斯夫”等句子便是這一特點的客觀體現(xiàn)。
因此,等待主題作品往往伴隨著對時間流逝的恐慌,體現(xiàn)出一種凄零的美。
“平蕪近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等待不僅是漫長的時間上的消磨,也是廣袤空間里簡單的守望。
古代文學作品中,尤其是深閨怨婦主題的詩文中,大多涉及等待題材。
詩詞作者經常采用對狹小空間的逼仄的描寫與敘述,與千里之外的征夫形成鮮明的對比,借此抒發(fā)一種咫尺天涯的蒼涼。
距離產生美,時間距離、空間距離、情感距離的存在,深化了審美的無功利性特征。
三、等待主題作品的哲學內涵
以天命論與知命觀為代表的傳統(tǒng)宿命論,以生死輪回說為代表的因果報應論,在等待主題文學作品中多有閃現(xiàn)。
從《列子・力命》中的“怨天折者,不知命也”到《左傳》中的“忠孝友悌”,傳統(tǒng)的樸素哲學思想在深深扎根于民眾的心中的同時,也影響了一代代著書立說之人。
另外,隱忍的哲學也是古代文學作品中所極力推崇的,在以儒學為主要價值規(guī)范的封建社會,儒、道、釋三教關于“忍”的推崇,也為中國古人集體無意識的心態(tài)埋下了伏筆。
當然,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對于鬼神的信仰也從側面上褒揚了這種忍辱負重的精神。
關于等待與死亡這一主題,既是哲學命題,又是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話題。
與“獨釣寒江雪”般的超然情懷不同,古代文人墨客對于等待與死亡的理解是相當直面的。
“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王勃的這句斷言可謂是這類詩句的一個概括性總結。
在靈魂不滅論與相對主義觀念的引導下,古人對于死亡也有了一份淡然,以早死早超生為代表的民間俗語,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普通民眾對“等死”的觀念,因此,莊子“妻亡鼓盆而歌”的樸素情懷也就不難以理解了。
結語:
等待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類意象,不管是文人高士還是游子思婦,在等待中他們都經歷了靈魂的煎熬與孤寂的洗禮。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固有環(huán)境決定了人們自我價值的獨立性的缺乏,因此,借助于等待與守候,無數文人墨客在文學作品中抒發(fā)了自身的情懷,并借此延伸出了堅韌、執(zhí)著、犧牲的態(tài)度與追求,從價值與精神的高度來看,這些作品無一不充滿了生命的張力,充滿了作者對歸屬感的渴望與期盼。
參考文獻:
[1]鄧鵬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存在的意境特征研究[J];語文建設;2013-08-21
[2]張曉青;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jié)表現(xiàn)[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06-30
[3]劉建波;女性主義視角下先秦兩漢文學中的女性形象研究[J];山東大學;2008-05-12
【中國傳統(tǒng)思想與古代文學】相關文章:
古代文學思想與國學10-01
古代文學中的儒家思想10-08
古代文學史料與古代文學10-01
分析古代文學與古代文學史料10-01
研究古代文學史料與古代文學10-01
古代文學史料與古代文學研究10-26
古代文學的作用10-26
古代文學論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