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古代文學畢業(yè)論文

杜甫在同谷的生活與詩歌

時間:2022-10-05 20:18:02 古代文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杜甫在同谷的生活與詩歌

  杜甫在同谷的生活與詩歌【1】

杜甫在同谷的生活與詩歌

  摘 要:杜甫在同谷的生活和詩歌在他的一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他在同谷的生活和詩歌做一簡要研究。

  關鍵詞:同谷;生活;詩歌

  關于杜甫的創(chuàng)作分期,文學史上習慣把杜甫48歲至去世稱為漂泊西南時期,這是杜甫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個時期,也是他創(chuàng)作成果最為豐碩的一個時期。

  現(xiàn)存的詩一千七百多首中,有一千首左右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這一時期以乾元二年為起點。

  乾元二年,對于杜甫來說,是重要的一年,朱東潤說:“乾元二年(759年)是一座大關,在這以前杜甫的詩還沒有超過唐代其他的詩人,在這年以后,唐代的詩人便很少有超過杜甫的了!雹亳T至也指出:“在杜甫的一生,759年是他最艱苦的一年。

  可是他這一年的創(chuàng)作,尤其是‘三吏’‘三別’以及同谷的一部分詩,卻達到最高的成就!雹谶@一年,杜甫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詩歌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關于“同谷詩”,研究界有各種說法,本文在這里所要研究的同谷的生活和詩作是指包括去同谷的途中、在同谷和離開同谷時的生活和詩作。

  也就是從詩《發(fā)秦州》這一首開始到《發(fā)同谷》這一首結束這中間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

  一、杜甫在同谷的生活

  乾元二年,杜甫經歷了四處奔波的生活。

  正月,杜甫從洛陽歸陸渾山莊,二月復歸洛陽。

  三月開始,由洛陽返華州,就途中見聞感受作“三吏”“三別”。

  他看到百姓飽受災難的同時,也看清了朝廷的無力與混亂,對朝廷的政治越來越失望。

  加上當時關中一直旱得厲害,糧價奇貴,七月,杜甫便拋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微職,攜家小離開華州往秦州,希望在秦州找到一個安靜的居處,一個避難所。

  但是,在秦州的生活異常的寂寞,詩人在這里除了杜佐、贊上人、和隱士阮P等幾位朋友外,很少與其他人有往來。

  離群索居之時,他倍感此間人情冷漠,故常常思念起自己的親人和往日的朋友。

  離群索居、貧病饑寒,詩人在秦州住了三個月左右,實在住不下去了,便決計離開。

  可是“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雹厶斓孛C,但杜甫卻感到無處安身。

  正當杜甫走投無路之際,同谷縣(今甘肅成縣)“佳主人”(研究者多指為同谷縣令)歡迎他到同谷去。

  氣候溫暖、物產豐富的同谷對于此時的杜甫有很大的吸引力,杜甫便告別了贊上人,由秦州往同谷去。

  在杜甫離開秦州之時,詩人作了《發(fā)秦州》,說明了離開的原因,也寫出了他對同谷生活的期許:“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痹娙艘患蚁蛭髂献吡似呃,來到了赤谷川。

  此時,歲暮天寒,道路艱險,山深風急,亂石塞途,詩人作了《赤谷》。

  行了一段,至鐵堂峽,峽有石筍,空空蕩蕩,寫了《鐵堂峽》。

  繼續(xù)南行,經過鹽井、寒峽,分別作詩。

  前行的道路越來越艱險,詩人一家接下來來到了奇險的青陽峽,杜甫被眼前的奇景深深吸引,作了《青陽峽》。

  接下來,詩人一家直奔成縣東面的龍門鎮(zhèn),途中棧道泥濘,風寒日暮。

  行程艱難的苦況,詩人聯(lián)想到“石門云雪隘,古鎮(zhèn)峰巒集”④的要塞戍卒之苦,詩人“驅車石龕下”,翻越積草嶺,就進入了同谷境內。

  進入同谷后,往西北三十里有泥功山。

  泥功山很高,去泥功山的路又非常的泥濘,詩人作《泥功山》,寫了山路之艱難,在鳳凰臺,作詩《鳳凰臺》,寄予了自己的忠心,也表現(xiàn)了自己的迷茫。

  詩人曾在當地人的指引下,獨訪萬丈潭,在經歷了從尋訪不得到突然發(fā)現(xiàn)的驚喜后,詩人心中有所開闊,作《萬丈潭》,在詩中,詩人以神龍自喻,想象自己能乘云氣高飛。

  但同谷的生活并不如詩人想象般美好,甚至比在秦州時更糟,詩人的生活非常艱難,瀕于絕境,這在他著名的《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中可以深切的表現(xiàn)出來。

  生活的困窘引發(fā)詩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在同谷也無法繼續(xù)再待下去,所以只能再次踏上旅程,此時有《發(fā)同谷縣》。

  二、杜甫同谷的詩歌創(chuàng)作

  從洛陽到秦州、同谷,杜甫開始遠離了政治斗爭的漩渦中心,現(xiàn)實的遠離、生活的苦難使他的思想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投身政治到致力于詩歌創(chuàng)作,從紀實性表現(xiàn)國家不幸與人民疾苦到對自身的思考和對人對物的具體關懷,從中可以看到他仁愛思想的獨特性。

  (一)山水紀行中的憂國憂民的情思

  從秦州到同谷,這一段距離并不算很長,但杜甫一家走得特別的艱難,詩人在對所行之處環(huán)境的描寫中滲入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在由秦入蜀、流寓同谷期間,杜甫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山水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歌。

  這些詩歌不像之前《麗人行》那樣辛辣的諷刺現(xiàn)實,也不像《兵車行》那樣有著深沉的哀痛,但這并不意味著杜甫此時不關心國家大事了。

  如《石龕》詩,詩中首先寫自己的困境,通過左右前后熊羆、虎豹、惡鬼之類,充分展示行進之艱難。

  寫石龕的風光時,僅用了兩聯(lián)“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驅車石龕下,仲冬見彩虹!苯酉聛硭哪抗獗戕D向了辛勤勞作、飽受徭役之苦的采箭者。

  最后表達了對勞動人民造成苦難的戰(zhàn)爭的厭惡。

  此詩中,詩人把自然景物同自己的困境及對勞動人民的苦難的同情結合在一起,使詩歌滲透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思想性更高,像他的《龍門鎮(zhèn)》、《鹽井》等詩,亦是如此。

  (二)仁愛之心從人到其他生命的擴展

  在杜甫的思想中,儒家的思想一直占據重要地位。

  在儒家思想中,對杜甫的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無疑是仁政思想,這也是杜甫想思想中不同于別人的一個閃光之處。

  如在同谷時作的詩《泥功山》,詩人一家清晨上山,黃昏仍未下山,可以看出泥功山道路之難行,中間四句極其生動地寫出了一幅艱難行進圖:白馬因為身上沾滿了泥污,變成了黑馬;蹦蹦跳跳的小孩子此時也陷入了泥中,活像老翁;善于攀援的猿此時也掉入泥中;長于奔跑的鹿也因沒有選擇好路,掉入泥中,面臨死亡。

  從自己之艱難寫到了白馬、猿、鹿的艱難掙扎。

  在艱難的行進中,常人已無暇顧及他人,更別說其他動物。

  杜甫寫這些動物,一方面襯托道路之艱難,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對這些動物的關注、同情。

  (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

  同谷的生活是杜甫人生的一個低谷,但正是在這樣的低谷中,杜甫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詩篇《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簡稱《同谷七歌》)。

  《同谷七歌》結構比較獨特,在第一首中,詩人寫自己在這里過著艱難的生活,天寒日暮卻只能在山間撿橡栗充饑。

  第二首寫家人,自己的空手回來,一家人只能餓的倚壁呻吟,極其凄慘。

  第三首寫自己遠方的弟弟,都在為生計奔波,因戰(zhàn)亂阻隔無法與他們相見而今自己也不知道何去何從,甚至都不知道在何處收骨,心中的凄涼可想而知。

  第四首寫到遠嫁他鄉(xiāng)的妹妹。

  妹妹的丈夫已死,孩子還小,孤苦伶仃,自己十年也未曾與其相見,兵荒馬亂的年代,似乎連悲傷也特別的沉重,連猿都為他悲啼。

  第五、六首寫周圍的環(huán)境,到處是狐、蛇以及類似于它們的邪惡,如此惡劣之環(huán)境,自己都無法生存,更何況那些百姓呢?第七首寫到了自己的悲哀及人生感慨。

  這七首詩,詩人從關心個人到關心家人到關心親人到關心周圍環(huán)境及社會。

  可以說,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切實化為實際。

  詩人流落在這個偏僻的地方,依靠橡栗充饑,家人的呻吟更觸發(fā)了他無盡的哀愁,在這種情況下,他深深體會到普通百姓的艱辛,也正是在這里,他真正同百姓融為一體。

  乾元二年,對于杜甫來說是沉重的一年,也是思想轉折的一個重要時期。

  同谷的生活和詩歌在杜甫的一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注解:

 、 朱東潤:杜甫敘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② 馮至:杜甫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 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

 、 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

  參考文獻:

  [1] 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

  [2] 莫礪鋒、童強:杜甫傳,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 趙海菱:杜甫與儒家文化傳統(tǒng)研究,齊魯書社,2007.b

  杜甫在長安的幸福夜班生活【2】

  當年五月十六日,杜甫被任命為左拾遺。

  從此,我們的杜老師有了一份跟自己的學問還算配得上的職位,接下來的工作情形怎樣呢?

  詩圣杜甫,在我們眼中的形象,要么在江邊看黃四娘家花滿蹊,要么在漏雨的簡易棚子里感嘆安得廣廈千萬間,或者在落花時節(jié)與老友感嘆流逝的青春,然而,對于杜甫當年在長安城從事行政的一面,卻了解甚少。

  對于這段按部就班的工作,杜甫是寫過“微博”進行記錄的,記錄了他是怎樣值夜班的,又是怎樣下班的,很有現(xiàn)場感,由此可以看到杜老師形象的另一面,中規(guī)中矩而又工作熱情高漲的一面。

  冒著生命危險找到工作

  杜甫老師常被后人稱為“杜拾遺”,拾遺,這也是他一生中最拿得出手的職位之一,這職位雖然不高,《唐六典》記載,左拾遺,從八品上,按照八品的級別對待,但職能不容忽視,皇帝有什么想不到的事情,遺忘的事情,拾遺官可以把這些事情直接向皇帝提起來,要么寫一封奏章,呈上去,要么建議文武大臣在朝堂上公開辯論。

  杜老師的這個職位來之不易。

  可以說是用生命換來的。

  想當年杜老師在長安北漂十年,44歲時才找到一個看管武器庫的工作,他一肚子的學問和滿腦子的志向,換來的就是拿著一串鑰匙,在武器庫周圍晃來晃去,真夠悲劇的。

  沒多久,安祿山叛亂爆發(fā),杜老師將杜太太以及杜公子杜小姐安置在陜西羌村,自己則單槍匹馬去找人。

  雖然他很想念老婆,想象杜太太在月光下的“清輝玉臂寒”,但還是找工作要緊,可惜他眼神不對,認不清路線,一腳踏入安祿山大軍的陣營,被活捉了,據說還和大詩人王維關在一個大院子里。

  這時候,職位低也有它的好處,王維老師職位高,目標大,被死死地看守著;老杜嘛,雖然哭哭啼啼寫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但事情沒有他寫的那么嚴重,因為安祿山的叛軍實在沒有必要為一個武器庫的保管投入看守的成本,所以,那一段時間,杜老師還是有行動自由的。

  公元757年的四月,好消息傳來,郭子儀的大軍打到了長安城北邊,杜老師還挺機靈,馬上刺溜一下從長安金光門逃出去,也算是吃了雄心豹子膽,居然膽敢穿過兩軍的交火地段,一腳深一腳淺地找到了唐肅宗李亨,見到唐肅宗時,渾身上下衣服沒一塊完整的。

  當年五月十六日,杜甫被任命為左拾遺。

  從此,我們的杜老師有了一份跟自己的學問還算配得上的職位,接下來的工作情形怎樣呢?

  夜班情形:老聽到門鑰匙響

  不停問時間

  杜老師所屬的部門叫門下省,唐朝實施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就是尚書、中書和門下,中書省是發(fā)布命令的機構,可以擬定詔書,大家別以為圣旨是皇帝寫的,其實在唐朝是中書省寫的;門下省是審核詔書的地方。

  門下省的辦公室就在大明宮宣政殿的東邊,那時候以左為東,故而門下省稱為“左省”。

  杜甫就在這里上班了,公元758年的一天,朝廷將要舉行每月初一十五的朝會,這個叫做朔望朝參,杜拾遺頭天下午就趕到了門下省值班,第二天一大早就得和文武百官去見皇帝,而且他還要拿出自己的文件,壓力大著呢。

  這是一個春天的黃昏,杜老師來上班的時候,見到門下省院子里,矮墻邊,一簇簇花朵若隱若現(xiàn),在暮色散發(fā)著清幽的花香,再也不是“感時花濺淚”;夕陽西下,歸鳥啾啾地飛過,再也不是“恨別鳥驚心”,杜老師上班的心情不錯――“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坐在辦公室,寫寫文件,不知不覺,暮色變成了夜色,星星出來了,銀河在天空中晃動,萬億星光格外垂青長安城,格外垂青大明宮,照得皇宮的千門萬戶都在搖曳――“星臨萬戶動”,其實也是杜老師的心在動。

  這不只是一個星星之夜,也是一個月亮之夜。

  月亮在哪?正照射著高聳入九霄的皇宮,大明宮似乎是所有建筑物得到月光最多的――“月傍九霄多”。

  有月光,有星子,有花兒,此時的長安城,一片平和氣象,在經歷過安祿山戰(zhàn)亂的杜甫看來,應該是多么地不容易。

  不過,景色雖美,工作壓力可不小。

  杜老師多少有點緊張,都到半夜了,他在值班室的簡易休息床上翻來覆去不能成眠,也許太激動,也許太緊張,居然出現(xiàn)幻聽,聽見宮門的鑰匙在響,好像要開門早朝了;一會兒又似乎聽見百官在宮門外的馬鈴聲,其實,那是晚風在吹拂屋檐上的鈴鐺――“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其實,這是杜老師一次次地在心中演習第二天上早朝時的情景。

  人對所期待的事情,總是會進行若干次的設想和排練的。

  幻聽沒有了,但心情還是很激動,想著明天早上要向皇帝上奏章,是對自己才能的一個測定,今晚怎能入眠,于是又從值班室的床上爬起來,去問值班人員現(xiàn)在是什么時辰了――“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這種情形在周朝也有,《詩經》里提到,三千年前的周朝官員也會屢次問:夜晚過去了嗎?值班人員答:夜晚還沒過去呢――“夜如何其?夜未央!

  杜老師對早朝如此期待,第二天的情形又如何呢?

  下班情形:過度興奮產生過度疲勞

  杜老師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可是真到了第二天上朝,關于工作的內容和情形,他一個字也沒透露,看來杜老師還是蠻有保密意識的。

  這次上朝時間還挺長的,一直耗到傍晚時分。

  本來據說朝參一般在十一點左右就結束的,那天可能議題比較多,因此下班晚了。

  杜老師講了下班情形,那情形還挺美的:“退朝花底散,歸院柳邊迷”,文武百官退朝了,大家都走在濃密的一樹一樹的花下面,各自分散回到自己衙門里,但居然有人因為柳樹成蔭,居然臨時有點迷亂,找不著回部門大院的路。

  大明宮綠化不錯,宋朝人編的《文昌雜錄》交代:“唐殿廷多種花柳”。

  走在花叢柳林中,杜老師的心情是很復雜的,心情有些低沉,抬頭看,樓上的積雪開始融化,把城墻浸濕了,低空中的云朵離宮殿已經很近很近了――“樓雪融城濕,宮云去殿低!

  看樣子沒頭一天晚上那么激動了,那股一個晚上問若干次時間的熱情去哪里了?杜老師此時此刻正找了個沒人的偏僻地方,把自己用熱情和才華寫的奏章,一把火燒了――“避人焚諫草”,這是為什么?或許杜老師當時并沒有這么做,而只是心里有這么個想法。

  其實很簡單,就是咱們的杜老師想學習古人建功立業(yè)不留名的品德,將寫給皇帝的書信燒掉,做好事不留名,這在當時是一種美德,但從后來看,燒掉一些歷史文獻,那可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不過,杜老師情緒低落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最后杜老師自己交代清楚了:“騎馬欲雞棲”。

  騎著馬兒,看到回到雞窩里的雞――其實是產生聯(lián)想,大明宮哪里有雞窩呢――忽然生起羨慕的感覺,明白啦,原來不是杜老師心情不好,而是杜老師累了,前一晚就沒睡好,上班又早,下班又遲,過度興奮導致過度疲勞,46歲的杜老師精力肯定有點不濟,因此就羨慕起回到窩的雞。

  累并興奮著,看來這也是以杜老師為代表的唐朝上班族的精神狀態(tài)。

  杜甫詩歌與情感教育【3】

  摘要:杜甫被稱為“情圣”,他用誠摯之筆抒寫著愛國之情、人倫之情、珍愛生命之情,詩歌具有深厚的情感教育功能。

  關鍵詞:杜甫 詩歌 情感教育

  用一般的眼光去看杜甫,他僅僅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但是,千百年來杜甫被公認為“詩圣”,決不僅僅因為他的詩寫得好,還在于他的詩于詩美之外,還蘊涵著一種情美。

  所以梁啟超不稱杜甫為詩圣,而稱之為“情圣”,并以《情圣杜甫》為題,說杜甫是“中國文學界篤情圣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钡拇_,杜甫詩歌用誠摯之筆抒寫著愛國之情、人倫之情、珍愛生命之情,使人在感受著詩的魅力的同時,還潛移默化地接受著教化,千百年來滋潤心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從這個意義上說,杜甫亦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盡管他不曾像孔孟那樣授徒講學,亦不曾有過自成體系的教育理念,但他的詩歌字里行間滲透著教育思想,他的為人處事足以為人師表。

  在商品經濟飛速發(fā)展,人情卻越來越淡漠、人越來越沒有信念和責任感、心性越來越浮躁的的今天,研討杜詩的情感教育功能,品味杜詩的精華,以此涵養(yǎng)心性,達到孔子詩教的效果,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一

  杜甫對祖國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

  從早年“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報國志向,到臨終“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的深深惦念,杜甫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個赤子對祖國的拳拳之心。

  安史之亂中,有的文人投敵了,有的文人消極避世,杜甫卻始終關注著國家命運。

  盡管處境危險,他卻時刻不忘祖國。

  宰相房琯在陳陶斜和青坂遭到慘敗,杜甫得知消息后,一面對“四萬義軍同日死”(《悲陳陶》)表示沉痛的哀悼,一面又擔心倉促對敵會遭到更大的失。骸把傻酶綍c我軍,忍待明春莫倉卒!”(《悲青坂》)詩人還關心著整個戰(zhàn)局,恨不得有人去提醒李亨加強對蘆子關的防務,《寒蘆子》中他說:“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詩人寫下《三吏》、《三別》,這六首詩是感人肺腑的悲劇,亦是高亢的愛國之歌!有母親送兒子的,有新婦送丈夫的,有老妻送老翁的,連一位“二男新戰(zhàn)死”(《石壕吏》)的老嫗也被連夜帶走,一個無家可別的單身漢又再次被征召,多么可悲可憫可恨!但詩人筆下的這些主人公,在悲痛憤恨的同時,卻終為堅忍的愛國精神所驅使,毅然決然走上戰(zhàn)爭的前線。

  《垂老別》中的老翁說:“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新婚別》中成婚才一天的新婦勸慰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又說自己不能跟隨而去,因為“婦女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這種悲壯激越、異乎尋常的愛國精神是多么的可歌可泣!比照著現(xiàn)代人的國家觀念,“外國有個加拿大,中國有個大家拿”,一些人不想著如何建設國家,反而靠坑損國家謀取個人私利。

  國家耗費資材培養(yǎng)了眾多的大學生,結果是一流的大學生一江春水向西流了(定居西方發(fā)達國家),二流的大學生孔雀東南飛了(移民澳大利亞等東南國家),只有三流大學生留在了國內,卻也一心想進外資企業(yè),時不時享受一下麥當勞,一有機會就想移民海外。

  二

  杜甫從小就生活在人間的溫情中。

  他母親離世很早,幼年時,他曾經寄養(yǎng)在二姑母家。

  在時疫流行之時,姑母總是先照看他這個沒有母親的孩子,于是杜甫的病漸漸有了轉機,而姑母兒子的病卻日漸嚴重,最終早夭。

  長大后的杜甫曾經滿懷深情地追憶這段往事。

  他在愛中成長,自然也會懂得愛、珍惜愛。

  杜甫對周圍的人,包括妻子、兒女、弟妹、朋友和鄰居,都充溢著真摯的愛。

  他用自己的心與筆,譜寫了動人的愛情、親情、友情之曲。

  文士風流,自古而然。

  唐代又是個浪漫的時代,詩人的生活更是如此。

  金屋藏嬌、青樓尋歡、買伎教舞等都被視為文人特權,而杜甫卻堅決與這些時尚劃清界限。

  唐代詩人中很少有像杜甫這樣終生與原配妻子廝守而不曾移情別戀的。

  他在《數陪李梓州泛江有女樂在諸舫戲為艷曲二首贈李》詩中就明確地說:“使君自有婦,莫學野鴛鴦。”他的夫人楊氏,是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兩人感情深厚。

  杜甫半生貧困,幾度辭官,四處飄蕩,楊氏都與他同甘共苦。

  杜甫不是迂腐之人,他是一個溫情的丈夫,他無法拂去對妻子的思念:“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他珍惜難得的安定而有情趣的生活:“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江村》)。

  現(xiàn)在一些有錢的、當官的,養(yǎng)二奶養(yǎng)小密,搞艷遇,讀讀杜詩,豈不汗顏?

  對于孩子,杜甫是慈父。

  杜詩中提到孩子的地方特別多,贊揚他們聰明。

  對兄弟姐妹他也是手足情深,他在詩里一再提到的弟妹,都是繼母盧氏所生,杜甫不僅在詩里經常念及他們本人,而且還惦念他們的妻子、丈夫、孩子。

  讀他的詩,能夠強烈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如《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碧煜旅髅魇峭惠喢髟,卻偏偏要說故鄉(xiāng)的月亮最明,但被故鄉(xiāng)明月映照過的弟兄們卻是天各一方,四處飄零,一種深深的惦念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間。

  杜甫對朋友,感情真摯而持久。

  他不僅以友誼作為其作品的重要主題,而且用動人的詩句為讀者展示了友誼所應遵循的原則。

  如朋友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彼此理解,互幫互助。

  杜甫在詩中對李白、高適、岑參等詩友的詩歌都曾給予由衷的贊美和中肯的批評。

  朋友之間還應經常往來,時時思念,不能因為眼前的事務而把心中的這個位置擠兌掉。

  杜甫寫下了大量懷念朋友的詩歌,大大豐富了傳統(tǒng)友情的內涵。

  尤其是他對李白友誼的摯誠,堪稱后世的楷模。

  他和李白在前后約半年的相處時日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安史亂起,李白先被下到獄中,后又被判長期流放夜郎,杜甫對此十分關切。

  因久久得不到李白的確切消息,以至積思成夢,寫下了《夢李白二首》:“故人入我夢,明我常相憶!薄叭诡l夢君,情親見君意。”杜甫詩歌中的這些溫馨描寫,帶給后世讀者怎樣的感動和向往!

  三

  宋代理學家張載在《西銘》中提出了“民胞物與”的命題,他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這個命題的精神實質是泛愛一切人和物,而早在張載之前的杜甫詩歌里始終都貫穿著這種精神。

  杜甫認為萬物都有生存的權利,人類、特別是圣賢應與天地同心,人應該與萬物同體同在:“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夏夜嘆》)。

  杜甫寫有不少歌詠小動物的作品,如《縛雞行》、《花鴨》、《舟前小鵝兒》等,表現(xiàn)了詩人對生物的泛愛。

  在《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他說:“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他把花鳥看成兄弟,把山川視為一體。

  而現(xiàn)實生活卻是殘酷、充滿矛盾的,人類為滿足口腹之欲總是在無情地摧毀著某些生命,這讓詩人感到無比痛苦。

  《觀打魚歌》中他說:“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

  君不見朝來割素鰭,咫尺波濤永相失!”你剛剛吃下去的魚,如果不被捕獲,也許此刻正相忘于江湖呢!這些作品展現(xiàn)出可貴的珍愛生命的美好情懷。

【杜甫在同谷的生活與詩歌】相關文章:

杜甫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10-05

作文素材同手同腳10-06

關于杜甫的作文12-15

杜甫詩教案10-07

杜甫話題征文02-17

杜甫作文通用05-11

杜甫《絕句》教案05-26

讀你,杜甫作文11-12

夢幻谷作文04-30

鱷魚谷作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