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教案

《就義詩》教案1

時間:2024-03-11 07:17:5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就義詩》教案1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就義詩》教案1,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就義詩》教案1

  學習目標

  1、品味詩意,體會詩人剛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

  2、感悟革命者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3、了解吉鴻昌,背誦詩歌。

  導入

  吉鴻昌說“我是中國人”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yè)”。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剌激,如那里的頭等旅館不招待中國人,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不知道中國。陪同的人對吉鴻昌說:“你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到:“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了一塊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1932年,吉鴻昌回到祖國,率領抗日同盟軍,轉戰(zhàn)長城內外,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后來不幸被敵人誘捕,就義前他揮筆寫下了正氣凜然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認識作者

  吉鴻昌(1895-1934)河南扶溝人,1913年入馮玉祥部當兵,以英勇善戰(zhàn)升為旅、師長。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人稱“吉大膽”。1930年9月接受蔣介石收編,任第22路軍總指揮兼第30師師長,奉命“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但不愿替蔣打內戰(zhàn),態(tài)度消極。1931年8月被蔣介石解除兵權,強令出國“考察”。遂環(huán)游歐美,發(fā)表抗日演說,尋求國際聲援。1933年5月,與馮玉祥、方振武在張家口建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2軍軍長、北路前敵總指揮,率部向察北日偽軍進擊,將日軍驅出察境。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天津繼續(xù)進行抗日活動。同年11月9日被國民黨復興社特務刺傷被捕,24日在北平陸軍監(jiān)獄英勇就義。

  【賞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雖寥寥幾筆,卻將他臨難時的憤懣之情直瀉而出。1933年5月,吉鴻昌聯(lián)合馮玉祥等組織抗日同盟軍,同日軍展開了英勇的戰(zhàn)斗。同盟軍軍紀嚴明,同仇敵愾,收復了許多失地,深受全國人民的擁護。大敵當前,外侮在即,然而蔣介石政府卻不顧全國人民的意志,公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對外屈膝退讓,對內瘋狂屠殺抗日愛國志士。在生死的關頭,吉鴻昌已將自己個人的命運同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自覺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體現(xiàn)出了一個革命者博大寬廣的胸懷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后兩句,緊承上句,“國破尚如此”,“國破”是因其壯志未酬身先卒之憾恨而讓他刻骨難忘。東北淪陷,生靈涂炭,而日寇的野心也肆意膨脹,華北危急,平津告難,在此國之將亡之際,腐敗的國民黨政府依然推行其不抵抗的賣國政策。吉鴻昌早已抱定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毅然決心。如果不能死在抗日前線上,那么留此頭顱又有何意。其悲壯之勢,豪邁之情,直逼云霄。

  小結

  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和精神呢?

  詩歌表達了詩人剛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當亡國奴的民族氣節(jié),為沒有能夠死在抗日的戰(zhàn)場而深感遺憾和對民族前途的無比擔憂以及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犧牲精神。

  練習

  就義詩

  楊超

  漫天風雪漫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

  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愁。

  【注釋】楊超(1904-1927):江西德安人。1925年在北京大學加入共產黨,1927年不幸被捕,在南昌市得勝門外下沙窩犧牲。

  1、默寫吉鴻昌的《就義詩》。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2、第一句的環(huán)境描寫有什么特點?起到了什么作用?悲壯寥廓。為悲壯和從容就義做鋪墊和渲染。

  3、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反問。更加強烈堅定的表達了作者不怕犧牲的的革命精神。

  4、三四兩句寫了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決心和理想?

  寫作者死后還要繼續(xù)革命,消滅敵人。表達了革命到底的決心和革命必勝的信念。

【《就義詩》教案1】相關文章:

夏明翰英勇就義教案設計10-07

幼兒詩的教案12-23

關于詩的教案10-07

杜甫詩教案10-07

木蘭詩 教案10-05

木蘭詩的精選教案10-06

《木蘭詩》教案10-06

木蘭詩的教案10-05

木蘭詩教案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