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科學課教案
第一單元《測量》概述:
學生在二年級時對長度單位和質(zhì)量單位有了初步的認識,主要有“厘米”和“米”、“克”和“千克”。在本單元中,繼續(xù)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質(zhì)量單位“噸”。
上述單位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廣泛,對學生來說,長度單位“毫米”、“分米”與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千米”和“噸”對他們而言是比較大的、相對抽象的單位,所以在長度觀念和質(zhì)量觀念的建立上成了難點。此外,估測是解決實際問題時常用的方法,對學生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這一單元的一個重難點。
針對這些學習特點,擬以下教學措施: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中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和質(zhì)量觀念,加強學習過程中的交流與合作,給學生留有創(chuàng)新的空間。
[1]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在經(jīng)歷測量的過程中感受毫米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 在操作中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連接網(wǎng)絡、一盒自動鉛筆的筆芯;學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幣一個(或一張卡)
教學過程:
一、感受毫米產(chǎn)生的過程
1.用手比劃: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組比賽,估計數(shù)學課本的長、寬、厚。(記錄估計值→反饋估計值→“怎樣驗證?”)
3.分組測量,驗證估計結(jié)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測量值→全班交流)
4.評議學生記錄方法,引出“當測量長度不是整厘米數(shù)時可以用毫米表示!<課題:毫米>
二、認識“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毫米”是個多大的長度單位,你能把它介紹給大家嗎?(學生介紹)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數(shù)給同桌瞧瞧→課件演示(可選0到刻度1,也可選其它相鄰的兩個刻度)板書刻度關系式。
3.還可以這樣介紹: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手比劃出1毫米,與直尺上的1毫米對照;再與同桌比比,看誰比劃得準。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體的長或?qū)捇蚝穸却蠹s是1毫米?(預設:1分硬幣、電話卡的厚度等)
3.從課本中數(shù)出幾張,捏緊后的厚度約為1毫米?(先估計,再驗證)
4.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預設:降雨量、自動鉛筆的筆芯等)
5.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長度。
四、小結(jié)
1.你學到了什么?
2.再次測量,準確讀出我們數(shù)學書的厚度,以及長度和寬度。(不同的記錄方法)
3.課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寫法——mm
在河南鄭州被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小的書,長約25毫米,寬約19毫米,厚9毫米。(請用手比劃,可以借數(shù)學書的一角進行比較)
五、練習鞏固:
書P3:“做一做”。
書P5:1、2。
六、作業(yè):《課堂作業(yè)本》P1~2。
板書設計:
長 寬 厚
估計值:
測量值: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業(yè):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單位的物品,記錄下來。
調(diào)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區(qū)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學后記:
[2]分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測量、計量的過程中感受分米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明確1分米=10厘米,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操作中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直尺一把
【三年級科學課教案】相關文章:
有趣的科學課活動教案10-08
中班科學課果汁的顏色教案10-07
小學科學課教案《光和影》10-05
科學課傳熱比賽教案設計10-06
小學科學課教案《重力》教學實錄10-08
大班科學課《我是小偵探》教案10-10
科學課《動物的共同特點》教案設計10-09
中班科學課活動《水的秘密》教案10-10
小學科學課《一天的食物》教案10-06
科學課小學作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