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首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
了解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了解絕句、律詩和樂府詩的一般特點。
掌握“輾、薊、敕、綾、綃”等5個字。
能力訓練:
初步學會賞析古詩凝練的語言。
初步學會用現(xiàn)代漢語八古代敘事詩改寫成記敘文的方法。
學會誦讀和背誦這三首古詩。
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詩人李白悲寂憤滿、杜甫向往和平、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李白、杜甫。
2.掌握:飲、遷、鶴、薊等字。
3.了解絕句和律詩的一般特點。
4.講析第一、二首詩。
5.初步學會誦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木蘭詩》的學習,我們初步體會了古典詩歌語言凝練的特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第七課《唐詩三首》,進一步領略古典詩歌的語言的凝練美。(教師板書第一首詩詩題)
2.釋題。指名讀注釋①并解釋題目:明確:與史郎中一起在黃鶴樓上飲酒,聽人吹笛。
3.簡介作者。
問:在初一年級時,我們學過唐詩《夜宿山寺》、《望天門山》,這兩首詩的作者是誰?(李白。)
讓學生介紹李白,然后教師初充歸納:
李白(公元701~762年),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新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隋朝末年,李白先世因罪流徙西域(蘇聯(lián)境內)。幼時隨父遷居錦州夠明縣(今四川江油公)青蓮鄉(xiāng)。
青少年時期在目中廣涉“百家”“奇書“擊劍任快,歷覽名勝。25歲只身出蜀,游蹤遍及半個中國。天寶元年,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屢遭讒毀,不到3年便離開長安再度漫游。他的詩現(xiàn)存九百多首,用豪放筆法打發(fā)自己的理想,表示對世俗的皮夷,強烈抨擊黑暗腐朽政治,匯歌愛國英雄主義,描繪雄偉壯麗奇險的祖國山川,內容十分廣泛。他的詩想象豐富奇特,語言清新自然,風格雄奇奔放,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如《蜀道難》、《早發(fā)白帝城》、《望廬山瀑布》。(以上介紹內容,教師可根據(jù)需要,擇要介紹)
4.檢查預習情況。
5.聽錄音后學生齊讀。
6.講析這首詩。
。1)分析“一為遷客去長沙”一句,先讓學生讀注解,接著補充解釋“遷客”、“遷”,古時調動官職叫“遷”;“遷客”:流遷或被貶滴到外地的官。
詩人為什么說自己是“遷客”?
(因為他是被流放到夜耶夫的.“去長沙”,這兒詩人用了一個西漢賈誼的典故。)
指名口譯這句詩.
詩人以賈誼自比,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ㄔ娙嗽谡紊厦H皇,遭遇不幸的悲苦憂憤之情)
。2)分析“西望長安不見家”一句。
先讓學生讀注釋,然后分析:詩人像當時的知識分子多把長安作為歸宿之地那樣,也把長安比作自己的家,說明詩人有為朝廷建功立業(yè)的政治抱負。就在寫這首詩的第三年,他已61歲,出于愛國熱情,還由安徽當涂北上,請纓征討史朝義。一個“望”字,也表達了他這種期望、抱負,而如今不是“家”,在那里已沒有我的“家”了,為什么?因為自己是個被流放的“遷客”。第一句道出了“不見家”的原因。
【唐詩教案】相關文章:
《唐詩三首》的教案教學設計10-08
讀唐詩心得體會03-22
中國古代文學之唐詩10-26
論隋煬帝在隋唐詩風嬗變中的歷史作用10-26
唐詩三百首讀后心得體會11-29
讀唐詩三百首心得體會范文最新04-24
唐詩新唱主持詞01-12
李白唐詩讀后感范文05-18
《唐詩三百首》讀書心得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