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呂氏春秋兩則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諸子百家及《呂氏春秋》的有關(guān)文化常識,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
2、通過對比閱讀掌握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先敘事后議論的特點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其顯示意義,并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擴寫的能力
教學重點:落實文言實詞;通過對比閱讀掌握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理解其顯示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背誦《論語八則》,思考:《論語八則》《天時不如地利》有什么相同點?
2、后世儒家給孔子和孟子的尊稱分別是什么?(圣人,亞圣)
3、你還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哪幾家?能否說說他們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論語》《孟子》《荀子》——禮樂仁義
道家:老子、莊子——《老子》《莊子》——自然、無為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非攻
法家:韓非——《韓非子》——嚴刑峻法
兵家:孫臏——《孫子兵法》——戰(zhàn)勝
名家
陰陽家
農(nóng)家
小說家
縱橫家
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博采眾長
二、 介紹《呂氏春秋》
1、秦國呂不韋組織門客所著。呂不韋原來是一個大商人,后來成為了秦國的丞相。他廣招門客,據(jù)稱有三千人之眾。呂不韋讓他們各抒己見,相互討論,最后寫成了《呂氏春秋》
2、《呂氏春秋》包含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哲學、倫理、軍事、醫(yī)學、文學等各方面的龐雜理論體系。《呂氏春秋》綜合諸子百家,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為秦國統(tǒng)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國家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
3、《呂氏春秋》行文簡短精煉,直擊要害,往往用小故事小寓言來揭示道理。呂不韋在寫完這本書后,將它掛在城門口,說誰能將這本書添上、去掉、刪改一個字,就可以立即賞賜千金。結(jié)果很久都沒有人敢來領(lǐng)賞,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三、 初讀《引嬰投江》《刻舟求劍》
1、學生齊讀,讀出作者的態(tài)度
2、自讀課文,說說這兩篇文章講了怎樣的事?作者有怎樣的態(tài)度?
3、翻譯課文
四、 比較閱讀
1、這兩則故事同屬于《呂氏春秋——察今》這一章節(jié)中,說說這兩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處?(可從針對的錯誤情況、作者的態(tài)度思想、文章寫作結(jié)構(gòu)特點、文章語言特點等方面考慮)
A、針對的錯誤:以不變的僵化的眼光看待問題
B、作者的態(tài)度:批判否定,認為人的思想要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
C、寫作思路:先敘述錯誤可笑的事件,進而指出他們的錯誤,最后提出自己的觀點。
D、結(jié)構(gòu)特點:先敘事,后議論
E、語言特點:通過反問句、雙重否定句加強語氣。
2、這兩則故事有什么不同之處
a、針對的錯誤:前者是以僵化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事物,后者是認為事物是不會發(fā)展變化的,以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同一事物。
b、語言特點:前者設問句,后者雙重否定句。
3、你認為作者寫這兩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4、你認為文中所說的道理到現(xiàn)在還有顯示意義嗎?你能結(jié)合當下的例子或自身的經(jīng)歷談一談嗎?
五、 拓展遷移
1、閱讀《循表夜涉》,歸納異同,理解最后一段“先王之法”的意義。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2、通過練習課堂復習文中字詞
3、擴寫文中兩則故事其中的一則,使得故事更有趣,更有意義。
【呂氏春秋教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呂氏春秋讀后感12-06
教學教案12-08
教學的教案11-26
小學教學教案01-09
大班教學教案12-29
漢語教學教案11-27
教學教案范文05-25
成功教學教案02-26
樂理教學教案09-11
繪畫教學教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