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法教學改革理念分析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經濟法教學改革論文
現(xiàn)今社會是法制化、經濟全球化的社會,社會發(fā)展迅速,各個經濟領域的發(fā)展急需大量復合型的人才。經濟法目前已經成為經濟管理專業(yè)的基礎教學課程,其在人才的需求方面意義越來越重大。目前,經濟法教學如何改革已經成為教育從業(yè)者所關注的重點話題。雖然經濟法課程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快,但是仍舊存在著眾多的問題。本文就經濟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一、我國經濟法教學的現(xiàn)狀
我國經濟法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設立的,與發(fā)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二十多年來,經濟法課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了經濟法教育的基礎,但是還不能滿足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其內部的建設仍舊存在很多弊端。
(一)教師素質較低
在教育改革逐漸推進的過程中,各大院校都在努力建設高質量的經濟法教師隊伍。但是經濟法師資力量薄弱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在經濟法課程開設的初期,某些院校為了完成教育局的任務將大部分別的專業(yè)的教師調到經濟法專業(yè),外行教師對經濟法并不是很熟悉,某些教師并不愿意從事經濟法教學,導致經濟法教師短缺。
另外,外行教師對經濟法知識的結構理解不到位,欠缺相應的經濟法理論,其教學水平遠遠比不上經濟法專業(yè)畢業(yè)的教師,使得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經濟法,造成惡性循環(huán)?鬃釉疲瑤熣,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沒有高素質的教師是無法挑起經濟法專業(yè)大梁的。
(二)教學大綱定位不準
目前的高校中對經濟法教學大綱定位相當模糊,培養(yǎng)的目標沒有與社會需求相連接,專業(yè)的針對性非常弱化。面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只能采取同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這種模式無法滿足學生自身專業(yè)的需求,學習目標難以確立。目前,學習經濟法的大部分學生法律基礎十分薄弱,但是對于經濟法的學習課程又較少,而經濟的法律法規(guī)是其他任何法律規(guī)范無法比擬的,這自然就要求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熟練的掌握經濟法,這種高難度的要求加大了學生的任務量。
(三)教材設計不合理
教材是教學的媒介,教材是教學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石。經濟法教材版本眾多,但是良莠不齊,非經濟法專業(yè)的人士并不能挑選出優(yōu)秀的教材。市面上的教材大多存在以下問題:一,教材內容淺薄,傾向于簡單的經濟法律法規(guī)的堆疊,缺乏對法律法規(guī)的深度分析。二,教材內容針對性較弱。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需要的經濟法內容并不相同。三,經濟法的教學目標老舊,重視學生對理論的學習,忽略了實踐與應用。教學內容簡單粗略,缺少配套的經典案例,使得經濟法的法律法規(guī)枯燥乏味。四,部分經濟法的課本內容觀點陳舊,沒有及時更新,沒有及時反映國家經濟法法律法規(guī)的變動。
(四)教學方法不靈活
目前各大高校再進行經濟法的授課過程中一般以教師講課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在學習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師生之間缺乏交流,抑制了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學生僅通過課堂領悟經濟法的有關知識,缺乏實踐。因為經濟法的理論知識豐富、抽象,教師授課難以掌握深淺,如果僅采用課堂傳授知識,學生會很難接受經濟法教學,學習缺乏積極性。
(五)缺乏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
目前,我國科學技術發(fā)達,應用于教育領域的技術也越來越多。因此,經濟法教學可以不斷提高現(xiàn)代化的教育手段和信息技術,例如可以添加投影儀、多媒體等設備。舍棄教師一手教材,一手粉筆的教育模式。改革教學只傳授理論的模式,增加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減少高分低能的學生。
(六)教學計劃安排缺乏連續(xù)性
經濟法本身就是屬于法律的范疇,因此經濟法的教學必然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礎。目前,雖然各大高校都設立了經濟法的教學課程,但是缺乏基礎課程(如《法律基礎》)的設立,很多學校只是直接教授經濟法的法律法規(guī)。使得學生對有關法規(guī)難以理解,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有的學校雖然設立了《法律基礎》等的課程,但是后期的經濟法律沒有緊緊跟隨,使得經濟法課程之間缺乏繼承性,不利于學生更進一步的學習。
(七)教學考核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
教授授課多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性。教師在考核知識時大多采取考試與考查兩種方式。這種考核方式使學生逐步的形成了課堂簡單聽一聽,考試前簡單記憶形式,并沒有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改革經濟法考核的目標將知識的測試與能力的測評相結合,增加考試的難度,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經濟法改革的分析
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人才。不斷進步的經濟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的發(fā)展不需要的不僅僅是管理與高技術的人才,更需要的是“一專多能”的人才。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擁有豐富的知識結構和精通的專業(yè)知識,還擁有相應的實踐能力。在意志領域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那么經濟法教學該如何改革,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建議。
(一)明確教學目標
經濟管理類的學生面對經濟法的課程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其課程目標不能過于簡單化也不能像法律專業(yè)的學生一般過于復雜化。其目標的應設定為學生理解并掌握基礎的經濟法律規(guī)范,使所學的知識為其經濟活動和管理服務。因此,經濟法的課程非常有必要進行重新規(guī)劃。在課程的安排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啟蒙課程應設定為《法律基礎》這門課程,該課程包含了經濟法中最基礎的法律知識,并不要求知識的深度,可以作為學生法律的啟蒙書,為學生更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二是,教授通用經濟法——《經濟法概論》該課程主要是介紹了經濟法的概念和具體法律法規(guī)。是各個專業(yè)都可以學習的經濟法律課本。三是,專業(yè)選修的劃分。經濟法的選修課擁有不同的子模塊,例如:《宏觀調控法》 《市場管理法》等。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選修。(二)提高教學素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一位教育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技能。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的教師,各大高等院校應對教師進行測評,并對不同水平的教師進行知識的培訓,加強其傳業(yè)授課的能力。另外,高等院校應聘請能力水平高的專家和教授開展法律知識的講座,拓寬教師的知識面。激勵教師關注經濟法律知識之中的與生活實際相貼切的問題,不斷除舊納新。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的認識局面,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才能將抽象的問題實際化,提高學生對經濟法的興趣,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三)加強教材建設,提高教材專業(yè)化
我國高等院校經濟法的教學長期處于低水平的狀態(tài)。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需要高質量、專業(yè)化的教材。教材在內容上革除僅僅是簡單排列知識的形式,增加教材的內容的深度 ,為經濟法的壯大奠定基礎。因此,經濟法教材在編著時要求凸顯出前瞻性,在經濟法的基礎知識上,加入現(xiàn)代化經濟發(fā)展所出現(xiàn)的新的解釋。革除傳統(tǒng)教育拘泥于理論的教學形式,在編著教材內容中,將基本理論融入到實際的案例中。在選擇教材上,要選用與時俱進、貼合專業(yè)的教材。選取的教材要緊跟隨時代的發(fā)展,能夠汲取國內外有關經濟法新的知識成果。明確的表達本學科的理論知識,展示經濟法理論體系之間的聯(lián)系和科學規(guī)律。
(四)完善教學內容
目前經濟法教學采用的教材是21世紀課程教材。其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編著了不同的教學內容,經濟法教材的側重點不同,能夠對學生指出明確的學習目標。但是這還是不夠的,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多方面、多角度的收集貼近學生專業(yè)的經濟法教學案例。并且要對現(xiàn)存的經濟法案例的內容進行更新,緊緊跟隨社會發(fā)展的潮流。減少同類教材中存在的“重理論,請實踐”的問題。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原則,以法律法規(guī)為基礎,以先進案例為素材,重點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教材中增設國際經濟貿易的法律法規(guī)和我國參與的世界貿易組織所簽訂的雙邊條約,以及其他的涉外的法律法規(guī),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逐步完善經濟法教材的內容。
(五)改革教學方法
經濟法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知識點豐富,內容抽象。所以在教學上應“活靈活現(xiàn)”,不照本宣科。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教學目標的設定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一是,課堂授課要精,著力解決知識的疑難問題和重點問題。教學過程中要著力把握問題的關鍵,對于重點問題要設置疑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總結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二是,課堂教學安排要合理。統(tǒng)籌全局,重點發(fā)展。課堂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每堂課的重點內容。三是,增加課堂案例,豐富課堂的內容。由于經濟法的實用性和應用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增加實務的案例,具體而形象的說明經濟法的理論知識。
逐步加深學生對經濟法知識的理解。案例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變教師單項傳授知識轉化為師生之間的雙向教學,學生又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實踐能力。一般情況下,典型案例的選擇有兩種方法,一方面是經濟法專業(yè)的教師自身的實踐,在所接觸的案件中選擇典型性的案例;另一方面是通過新聞、報紙、學刊雜志搜集案例。對于不同案例的選擇要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案例,具有一定的深度,在滿足學生的認知水平上橫向增加深度。
反映生活中矛盾的攻擊性,引導學生利用法律知識解決矛盾。四是,設立模擬法庭。教師可以選取典型的案例組織學生模擬法庭,讓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如:原告律師、被告律師 和法官等,對案例進行審判。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地搜集與案例相關的知識,提高學生分析案件,解決問題,總結知識的能力。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具有很大的教學優(yōu)勢,但是要求師生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否則不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六)創(chuàng)新教學考核方法
經濟法的考核主要包括知識記憶和能力兩方面。知識記憶大可不提,在能力測評方面,教師可以針對當前的熱點問題布置思考題,讓學生自己搜集解決方案,教師可以依據(jù)學生的完成的水平進行測評,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提升總結的能力,增強對問題的分析能力。
(七)吸取國外經驗,豐富國內教學方式
美國目前流行的是診所法律教育法。該種方法包括兩種方案:課堂模擬和代理實際案件。意在通過學生解決沒有現(xiàn)成答案的經濟法律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執(zhí)業(yè)技能,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判斷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這種教育模式完全打破了我國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現(xiàn)狀,為我國經濟法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將其運用到經濟法的教學中,有利于提升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解決我國“高分低能”缺陷。
三、結束語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經濟法學知識就成為了每一位人才應必備的知識技能。經濟法教學的不斷改革為經濟法注入了新的發(fā)展力量,符合科學主義發(fā)展觀。
【經濟法教學改革論文】相關文章:
經濟法教學改革理念分析論文10-12
化學教育教學改革論文10-10
教學改革經濟學論文10-09
建筑經濟教學改革思路論文10-09
數(shù)學教學改革研討論文10-09
對回應型經濟法的探究論文10-10
淺談經濟法與民法的關系論文10-10
臨床醫(yī)學超聲教學改革論文10-09
學前教育與鋼琴教學改革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