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論文范文

法治的精神是契約信仰的綜述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09 21:16:32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法治的精神是契約信仰的綜述分析論文

  亞里士多德曾這樣闡述法治的內(nèi)涵。法治應該包含兩重含義:已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這是對法治內(nèi)涵的精辟概括,深刻理解亞氏對法治內(nèi)涵的概括,我們可以進一步概括法治的精神就是契約信仰。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里的契約不是私法上的契約,也不是公法上的契約,這里的契約指的是社會成員在自由基礎上達成的具有公正內(nèi)核的共同規(guī)則。從這個意義上說契約信仰就是規(guī)則信仰。

法治的精神是契約信仰的綜述分析論文

  契約信仰包括信守契約、契約公正和契約自由原則。

  一、信守契約

  信守契約是契約信仰的首要原則。信守契約是社會低成本流暢運行的基礎。在一個人數(shù)眾多而又流動的社會里,人們有必要信守契約,信守契約使社會關系參與各方良性互動、和諧相處,從而極大降低了社會運行成本,并且使社會運行更加流暢。契約信仰是社會成員對契約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畏與自覺,從這點來說,契約信仰比亞氏的“已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服從”更進一步。已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服從是一種守法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的獲得可以是歸因于社會成員內(nèi)心自覺,也可以歸因于外在強制。從法治的精神角度來看,信守契約應該是全體社會成員發(fā)自內(nèi)心自覺,至少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具有這種自覺。

  信守契約也是民主社會的基石。法治的基礎是民主,談法治的精神必然離不開對民主與契約關系的厘定。民主是一種社會運行機制,是形成共識或者說是形成契約的過程,也是契約形成的狀態(tài)。民主可以極大限度的調(diào)動社會力量,是社會良性運行的保障?疾旃畔ED民主和近現(xiàn)代民主,我們可以看出,民主社會的形態(tài)是各異的,但是抽取民主社會的共同的質(zhì),我們清晰的看出,民主社會的共同特征是對契約的信守。人類天生具有參與自覺和責任,民主滿足了社會公眾參與自覺,同時喚醒了社會公眾對責任的承擔。這種參與自覺的滿足和責任的承擔就使社會公眾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xiàn),當社會公眾的主體地位得到滿足和尊重時,他們的自覺性也就越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就會形成對規(guī)則信仰。

  二、契約公正

  作為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契約必須具有公正內(nèi)核。也就是亞氏所說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法治是良法之治,一個不具有公正內(nèi)核的惡法不應該得到遵守,因為遵守惡法而違反人性良心的行為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才是符合法治精神的。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一個判例中獲得啟示。在柏林墻被推倒之前2年,一位東德青年試圖攀越柏林墻逃往西德,守衛(wèi)柏林墻的東德士兵用槍瞄準并射殺了該偷越者。按照東德法律該名士兵是履行職責,并無不當,甚至應該給與獎勵。兩年后,柏林墻被推倒,該名士兵受到了審判,他的辯護律師給士兵做了無罪辯護,辯稱該名士兵僅僅是執(zhí)行命令而已,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是忠于職守,否則就構成瀆職。所以指控士兵有罪是不合理的,也是沒有法律依據(jù)的。但是審判案件的法官指出:作為警察,不執(zhí)行上級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準是沒有罪的。士兵在惡法和良知之間應該將良知作為首要選項,也就是說士兵具有選擇將槍口抬高一厘米的權利。這個案例清楚地告訴我們,法治的內(nèi)核是公正,或者說是正義,缺乏公正(或正義)內(nèi)核的法律是無效的。缺乏公正內(nèi)核的契約更加難以獲得信仰的力量,可以說是契約公正賦予契約信仰以生命力,契約信仰是源自社會公眾對于契約公正的的信任與追求。契約公正是契約信仰的第二原則。

  三、契約自由

  如前所述,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是良法之治。他將良法的判斷標準與政體等同,認為凡是正宗政體制定的法律就是良法,凡是變態(tài)政體制定的法律就是惡法。這種看法確實有一定道理,因為法律總是和國家的政體相適應,一個變態(tài)政體不可能能制定出全面保護人民自由的法律。但是也必須承認,良好的政體也并不必然決定其制定出來都是良法。良法是一個復雜的價值判斷,法學家、思想家們爭論了上千年。如何確保法律具有正義內(nèi)核也是千古難題。實體的公正我們往往不能期待通過定義公正的含義來解決,那樣往往會落入循環(huán)定義的邏輯錯誤中。實體公正的取得有時恰好是通過程序的方式來獲得的。

  契約公正的獲得需要一個能最大限度體現(xiàn)和確認契約公正的程序機制,這個機制就是契約自由。契約自由是社會成員共同制定契約,在契約制定的過程中,參與者都是意志自由的,可以通過投票表達棄權、同意或反對,通過這樣自由投票機制使契約盡可能滿足大多數(shù)人的意志。自由投票不能保證契約當然獲得公正內(nèi)核,但是卻是我們現(xiàn)在所知的不是太壞,或者說還沒有比它更好的方法。契約自由作為契約信仰的第三個原則,契約自由本身并不能保證契約必然具有公正的內(nèi)核,但是他能以看得見的方式證明契約公正的存在。換句話說,契約自由能夠使社會公眾感覺到他們共同認同的公正的存在,將契約公正的實體正義寓于契約自由的程序中。契約自由本質(zhì)上是反對權力者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也因此使契約獲得信仰力量的另一個理由。

  信守契約、契約公正和契約自由使契約獲得社會公眾信賴和服從的基礎,并最終形成契約信仰的力量,正是這種契約信仰構成了法治的精神。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在社會中形成契約信仰。

  參考文獻

  [1] 柯彪,張恒山.亞里士多德與《政治學》[M].人民出版社,2010.

  [2] 盧梭著,陳維和譯.盧梭民主哲學[M].九州出版社,2004.

【法治的精神是契約信仰的綜述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醫(yī)學論文綜述內(nèi)容要求及綜述范文11-14

本科論文文獻綜述11-13

綜述論文范文07-14

論文文獻綜述怎么寫11-15

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綜述10-26

精神分析學視域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論文10-10

小學數(shù)學教育教學綜述論文10-11

高職綠色化學教育綜述論文10-11

本科畢業(yè)論文綜述模板11-13

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演講稿范文(精選12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