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和心理學有關的知識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
和心理學有關的知識【1】
什么是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類的學習、教育干預的效果、教學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的社會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的重點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或研究所得應用在教育上。
教育心理學可應用于設計課程、改良教學方法、推動學習動機以及幫助學生面對成長過程中所遇上的各項困難和挑戰(zhàn)。
“教育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這兩個名詞經(jīng)常交替使用,但通常從事理論工作及研究的人員較傾向稱作教育心理學家,而在學;驅W校相關埸所從事實務工作的就被歸類為學校心理學家。
教育心理學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與發(fā)展,實務工作上特別關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不論是資優(yōu)兒童或有情緒、行為問題等學童)。
通過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對理解教育心理學也有一定的幫助。
首先,教育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為基礎,兩門學科之間的關系就像醫(yī)學與生物學、或工程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關系。
然后,從教育心理學又可以發(fā)展出研究教育問題的眾多特殊領域,包括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學、課程發(fā)展、組織學習、特殊教育和課堂管理。
教育心理學從認知科學及學習科學中得到養(yǎng)分,也回饋到這些學科之內。
在大學里,教育心理學專業(yè)通常設于教育系內,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學導論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在我國,教育心理學是講授給將要從事或已經(jīng)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門理論知識,并指導教師的實踐。
教育心理學者除了到學校做實驗外,并不介入學校的心理輔導、咨詢、評估和矯正學生的實際活動中。
總之,教育心理學具有抽象性、理論性的特點,是以研究課題為核心的。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guī)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xiàn)象。
教育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學都有密切關系,因而對于它的研究對象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見解 :
1、 以教育學的體系為依據(jù),研究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育方法。
2、認為教育心理學必須研究人的心理結構,并根據(jù)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來確定它的理論體系,探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乃至終身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xiàn)象。
3、認為沒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學從普通心理學中區(qū)分出來,完全可以應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于教育工作,探討在教育實踐中的心理學原理,說明加速人的培養(yǎng)的途徑。
4、認為教育心理學主要任務是研究課堂學習的性質、條件、效果和評價問題,應當著重研究學習理論,尤其是學生接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理論。
至于兒童心理發(fā)展、成人心理、心理衛(wèi)生、個性等,除非與教育和教學直接有關者外,不應歸入教育心理學,而應當歸入普通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中去。
5、認為教育心理學應著重研究在教育和教學影響下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現(xiàn)象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結合實際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直接促進教育和教學的改革,提高質量,以最好的效果達到學生最理想的發(fā)展水平。
綜合上述意見,教育心理學雖與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有密切關系,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學條件下,學生的心理現(xiàn)象和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點。
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關系也十分密切。
因為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培養(yǎng)人的工作,要切實有效而又迅速地實現(xiàn)教育目的,使學生在德、智、體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還需要借助于教育心理學的指導,以深入發(fā)現(xiàn)和掌握學生的生理、心理的變化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為明確某一教育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選取教育內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學的依據(jù)。
所以,教育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普通心理學的知識解釋或說明教育和教學的現(xiàn)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的外部信息與內部信息的交換過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機能系統(tǒng)的變化與控制的規(guī)律。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在教育和教學影響下學生的心理活動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
如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道德規(guī)范及其個性形成等心理規(guī)律。
學生本身的體質和心理發(fā)展的關系,以及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和心理學有關的知識【2】
心理學 教你怎么去看懂人心,自己會不會變態(tài)?
對于心理學所遭受的那些誤解,頗有些無奈。
一些心理學最基本的東西,還有宣傳的必要,所以寫下如下文字:
(一)心理學在研究什么?
每一個以心理學為專業(yè)的人,在和陌生人的首次交流中,一般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嗎?”每到此時,一些狡猾的專業(yè)人士會以各種借口搪塞過去,而對于一些比較老實的專業(yè)人士,他們往往會略帶慚愧地解釋說:“心理學不是算命,我們不以研究別人想什么為研究對象的。
那么,心理學應當研究什么呢?按標準的說法,它以心理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
換句話說,相對于心理內容,心理學更以研究心理過程和心理規(guī)律為己任。
例如,心理學專業(yè)者可能不以你此時此刻想什么為研究內容,他們對你在什么情境和條件下會想這些內容更感興趣。
大體上,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包括人的思維過程、情意過程、個性特征,以及人與人之間心靈互動的規(guī)律等內容。
這里需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是,心理學不能等于心理咨詢,雖然大眾對此可能更感興趣。
不錯,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但心理學絕不僅僅研究這些內容。
比如,我本人就對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層面的心理內容感興趣,這部分,并不涉及心理是否異常的問題,考慮的更多的是心態(tài)正常的人們之間彼此如何互相影響的問題。
(二)學心理學會不會學變態(tài)?
從我個人的感受而言,在心理學研習的人群中,確實變態(tài)者可能要比一般的群體要高。
但追究其原因,我并不認為其變態(tài)的原因是由于學習心理學。
心理學一般有三類人在學習,一類是有專業(yè)興趣的人,從小就對自我與他人的互動感興趣;一類是由于某種原因誤入心理學陣營,他們或是情愿或是不情愿在學習著心理學;還有一種人,是在學習心理學之間,本身就有一定的心理問題,他們之所以來學心理學,就是要為了解決其心理問題的。
換句話是,他們不是學心理學學變態(tài)了,而是變態(tài)了才學心理學的。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的存在,給公眾的感覺是學心理學的心理問題反倒更多,這里其實有個變態(tài)和學習誰先誰后的問題。
此外,需要特別說明的,心理學更多的是一種科學,一種看問題的角度;它不是宗教。
但是在現(xiàn)實中,也有一些人在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是癡迷,把心理學某些理論(尤其是精神分析有關的)當成了一種信仰,而不是采用一種研習和客觀對待的態(tài)度,這確實也容易出一些問題,尤其是當學習者有一些人格缺陷的時候。
總之,為什么學習心理學的人變態(tài)的多,不是因為學習心理學之后變了態(tài),而是因為有些變態(tài)的人在學心理學,而且采用了變態(tài)的方式。
(四)心理學家什么樣?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搞心理學的人都目光深邃,心靈敏感,不管你什么樣的表現(xiàn),他都會分析出你行為背后的動機,是個相當利害和不可親近的角色。
公眾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足為怪,因為我國的心理學專業(yè)人員并不多,很多人都是從影視上得到心理專業(yè)人士的形象的,以為各個心理學家都象《沉默的羔羊》中那位吃人的心理專家那樣可怕呢。
也許真的有這樣的心理學從業(yè)者,但至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我還沒有見到過。
其實,心理學由于研究領域的廣闊性,相對于其它專業(yè),心理學業(yè)內人士更會體現(xiàn)出參差百態(tài)的特點。
有的人研究人的注意或者記憶,那么他們的表現(xiàn)更可能象個物理學家;有的人研究大腦的生理機制,可能更象個生理學家;有的人研究心理學理論流派,可能更象個歷史學家;有的人研究不同文化下的心理特點,可能更象個人類學家……對于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也可以利用社會科學的辦法,這也是心理學的迷人之處,每一個學心理學的人,不管他的個性和喜好如何,都可以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找到屬于他自己的位置。
也許沒有人能說清心理學家究竟什么樣,但絕對不只是如影視所表現(xiàn)的心理學家那樣單一的形象。
和心理學有關的知識【3】
教你通過深度心理學來認識自己
究竟何為深度心理學呢?深度心理學即精神分析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心理治療體系。
其實,我們可以運用深度心理學來認識自己和他人。
●愛和恨就是硬幣的兩面,你恨一個人是因為你愛他;你喜歡一個人,是因為他身上有你沒有的;你討厭一個人是因為他身上有你有的東西;你經(jīng)常在別人面前批評某人,其實潛意識中是想接近他。
●如果你覺得世界充滿愛,生活很美好,那是因為你自己內心充滿愛和美好。
如果有人對你說周圍的人都對他不好,是因為他內心有對別人的敵意。
經(jīng)過心理防御機制的“化妝”,投射成是別人在恨他并且攻擊他。
這種人內心的“自我評價”較低,因此自我防御機制過強,影響了正常的人際關系。
●當你想到一個人,只有喜悅的感覺,那并不是愛。
因為當你愛上一個人,想念他而他不在身邊的時候,會產(chǎn)生抑郁的內心體驗。
●很多時候,我們的當下都被記憶或者幻想污染了。
如果一個人習慣于高度控制自己的伴侶以及身邊人,這種人往往是從小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緊張環(huán)境中長大的。
潛意識中,他要保持對過去的忠誠,不能“背叛”過去。
當他將這種狀態(tài)傳遞給別人,就會讓他和身邊人都缺乏幸福感,這就是過去對現(xiàn)在的“污染”。
●有的人在人群中能談笑風生,用快樂和愉悅感染大家,讓人感到很有趣,這表示他的潛意識里沒有壓抑自己。
若他是一個很無趣、拘謹?shù)娜,很有可能他從小的生長環(huán)境是壓抑的。
●在沒有宗教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后突然信仰宗教,是早年創(chuàng)傷的延遲性反應。
但是相反,如果在有宗教傳統(tǒng)的家族中長大的孩子,身心會很健康,而且還比別的孩子更純凈,更舒服。
●一切記憶都會尋求表達,哪怕是被深埋被壓抑的。
愛過的會尋求再愛,恨過的會尋求再恨,被虐待過的會尋求再被虐待。
如果實在被壓抑得太深,人體就會以疾病的方式來表達。
心因性疾病,如胃潰瘍、神經(jīng)性皮炎、口腔潰瘍,還有一切沒有原因的疼痛,都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完美主義者是因為無法容忍自己的瑕疵,把壞的部分投射給別人,于是就可以指責別人了。
●每個人都只對心中有的東西敏感。
如對金錢吝嗇的人,會對別人“小氣”很敏感。
●我們對一個人的態(tài)度、看法、情感和行為,部分地是被這個人“教會”的。
如果一個人總認為自己是很倒霉的,表現(xiàn)在行為和態(tài)度上,那別人也會認為他是倒霉的。
所以一個老師面對一個認為自己很差勁的學生,怎么能被他教會呢?老師要堅定地認為他是好孩子有優(yōu)秀的一面,那才能幫助他提高。
否則老師就變成被“教會”的學生了。
●安慰一個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說“不要哭”,而是說“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這是“共情”。
人類最高級別的安慰,就是理解別人的痛苦,并陪伴他。
心理學的認知知識
(一)認知過程
1.感覺的特性
感覺的特性指的是感覺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
它有兩種形式:
一是同一感覺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覺適應、感覺對比、感覺后像三種特性;
二是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覺的相互補償和聯(lián)覺兩種特性。
2.知覺的特性
①知覺的理解性
人在知覺某一事物時,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去認識它,并把它用詞語標示出來,這種感性認識階段的理解就叫知覺的理解性。
、谥X的選擇性
人在知覺過程中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區(qū)分出來,優(yōu)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覺的選擇性。
③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對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屬性組成的。人在知覺時,并不把知覺對象感知為個別孤立的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統(tǒng)一的整體。
、苤X的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覺映象在一定范圍內不隨知覺條件的改變而保持相對穩(wěn)定特性的過程。
3.注意
、僮⒁獾姆诸
根據(jù)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種。
、谧⒁獾钠焚|及影響因素
注意的范圍;注意的穩(wěn)定性;注意的轉移;注意的分配。
4.記憶
①記憶的分類
記憶按其內容可分為:形象記憶;情緒記憶;語義記憶;動作記憶。
記憶按保持時間可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根據(jù)信息加工和存儲內容的不同:陳述性記憶;程序性記憶。
、谶z忘的規(guī)律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以無意義音節(jié)為材料,依據(jù)保持效果,繪制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最初的遺忘速度很快,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逐漸下降,達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遺忘了。由此看出,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其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呈負加速型。
③遺忘的原因
關于遺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學說:①消退說②干擾說③壓抑(動機)說④提取失敗說。
、苡洃浺(guī)律在教學中的運用
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重視復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5.思維
、偎季S的種類
根據(jù)發(fā)展水平不同劃分: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根據(jù)思維的邏輯性劃分:直覺思維;分析思維。
根據(jù)思維的指向性劃分:聚合思維;發(fā)散思維。
根據(jù)思維的創(chuàng)造程度劃分:再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
根據(jù)思維過程的依據(jù)來劃分:經(jīng)驗思維;理論思維。
、趧(chuàng)造性思維的特征:
流暢性;變通性;獨創(chuàng)性。
(二)情緒情感過程
1.情緒的基本分類
、偾榫w的基本分類:快樂;憤怒;恐懼;悲哀。
、谇榫w狀態(tài)分類:心境;激情;應激。
2.情感的分類
(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三)意志過程
意志是有意識地確立目的,調節(jié)和支配行動,并通過克服困難和挫折,實現(xiàn)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動叫意志行動,所以意志行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行動,行動的目的通過克服困難和挫折才能達到。
意志品質:
1.意志的自覺性
2.意志的果斷性
3.意志的堅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
(四)個性心理
1.需要
需要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tài)。它是人腦對生理和社會要求的反映。
2.動機
動機是指激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推動力量。動機產(chǎn)生的條件有兩個:需要和誘因。其中,需要是引起動機的內在條件,誘因是引起動機的外部條件。
3.興趣
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體驗,特別是對個體的認知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4.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響個體的活動效率,促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
5.性格
性格是指人的較穩(wěn)定的態(tài)度與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相結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6.氣質
氣質是心理活動表現(xiàn)在強度、速度、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的表現(xiàn),它依賴于人的生理素質或身體特點。
通常稱為秉性、脾氣、性情,心理學叫作氣質。氣質是人的天性,無好壞之分。氣質的類型有: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抑郁質。
【和心理學的知識】相關文章:
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點10-05
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10-26
基礎心理學知識11-15
教育心理學知識10-05
心理學知識ppt10-05
常見的心理學知識12-23
職場心理學知識10-05
心理學知識點10-05
基礎心理學知識重點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