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高中語文教材中挖掘文化論文
一、從語感教學中體認人文內涵
語文教材是建立在文本基礎上的,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借助于民族語言來體現和傳播的。在《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賢惠、溫柔、善良,為什么焦仲卿要休掉她呢?這顯然是其背后的倫理綱常造成的,由此可從民族文化的角度批判地反思文化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文本作為文化的載體,在學生審美教育中的作用更為顯著。從《蘭亭集序》的閱讀中,那優(yōu)美的空間意識、獨特的時間體驗、俯仰捭闔的和諧關系、在空間中感知時間的徘徊、在時光中變換藝術空間,給人以無限的人文滋養(yǎng)。因此,在語感教學中要把握三點:一要強化對學生自身的言語體驗,避免以講代讀,要引導學生從自身的閱讀中感知文化魅力,增強語感和鑒賞力;二要強化閱讀實踐訓練,特別是對于語言文字材料的分析,讓學生從內容、形式上把握語義重點;三是要融入語言審美,要從朗讀、吟誦、聽讀、抄寫上感知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在體驗式閱讀教學中融入探究
狄爾泰曾言:“體驗首先是人的生命歷程、過程、動作,其次是人的內心形成!斌w驗式閱讀是借助于對文本的體悟,從還原作者體驗中喚醒自身的言語體驗,達到“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的教學目的。閱讀興趣的激發(fā)需要從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要引導學生從探究閱讀中發(fā)展思辨能力、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在閱讀《聽聽那冷雨》時,可以讓學生從多次誦讀中來體味語言的味道,特別是在疊詞的詠嘆中,要從委曲情感的哲理思考中讀出民族文化的神韻。學生要從閱讀教材文本中捕捉自己的頓悟,從中體驗文本內在的意蘊。陸九淵曾言“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就是要將閱讀的情感與文化底蘊的挖掘融合起來,在文本體驗中陶冶性情,提升境界。
三、注重師生互動與對話
教學實踐中的主體既是學生,也是教師,學生作為知識的受動者,要從其個體性上加以突出,尤其是要從對話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學生參與語文教學實踐的主動性。教師是學生與教材文本之間的橋梁,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文化挖掘過程中,要善于啟發(fā),激活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思維。在語文教材的閱讀與鑒賞環(huán)節(jié),對話教學貫穿于教師、學生、文本教材三者之間的始終,是激發(fā)心靈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任務。對話作為教學策略,利用多重觀點的碰撞與轉化,可以幫助學生從閱讀的探究中激發(fā)生命智慧。文學家左拉曾言:“在讀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著黑字的白紙,而是一個人,一個讀者可以聽到他的頭腦和心靈在字里行間跳躍著的人!笨梢,在互動教學中,教師應從教材文本中挖掘學生的情感,積極構建學生、文本、教師三者的合作,讓學生從教材文本中激發(fā)情感反應,與作者見面,發(fā)生靈魂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啟發(fā)學生從閱讀思維中涵養(yǎng)人文情感。在鑒賞《我不是一個好兒子》時,教師可以在文本閱讀中實現角色扮演,在情境對話中升華學生的自我情感體驗,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從中體驗那份熾熱的、濃濃的母子情深。
四、在教材中挖掘審美元素
文學鑒賞是提升學生審美旨趣的重要內容。新課標明確了審美教育在學生知情意全面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藝術性、文化性濃郁的精品文學,其豐富多彩的情感魅力,優(yōu)美雋永的文辭修飾,以及邏輯嚴密的說理議論,都是增進學生情感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高尚審美情操的重要媒介。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源自于作者對生命的追逐,對精神的超越。特別是文學作品所描繪的表象與深層次的審美理解,在色彩、節(jié)奏、韻律、結構等形式美中激發(fā)著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從文字中體味韻外之致。在《再別康橋》閱讀中,教師可以抓住文本對情景的審美刻畫,以音樂伴奏來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拓寬對美的想象,在飽含深情的美學境界中讓學生學會發(fā)現、學會接受、學會鑒賞。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要重視從教材中挖掘文化。語文課程的價值在于對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yǎng),不能片面強調知識的工具性,而忽視文本知識載體上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理念。語文教材在傳遞、傳播文化過程中,要從文化的創(chuàng)新中選擇、改編、整合,順應時代和未來發(fā)展需要,這是語文教育者傳承文化與培養(yǎng)人才的歷史使命。
【從高中語文教材中挖掘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服飾中的龍鳳文化論文10-07
數據挖掘在電子商務管理中的應用論文10-09
探究禪寺建筑中的文化論文10-09
Web數據挖掘技術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論文10-09
和諧校園文化中構建體育文化論文10-10
論設計中品牌文化的實現論文10-12
滿清文化在現代旅游中的應用論文10-09
李安電影中的文化觀論文10-08
民間文化視野中的文化批評論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