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論文
生物學,簡稱生物,是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生物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等的科學。生物學源自博物學,經歷實驗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而進入了系統(tǒng)生物學時期。
【一】大子瓜蔞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
摘要:瓜蔞又稱栝樓,屬葫蘆科瓜蔞屬,為多年生藤本攀援植物,是具有廣泛開發(fā)價值的藥食保健功能的中藥材。
以西南地區(qū)具有突出優(yōu)勢、產出高的地方優(yōu)質品種———興義大子瓜蔞為對象,闡述了其生物學特性、藥用價值、食用保健開發(fā)價值、經濟價值以及栽培技術要點,供參考。
關鍵詞:興義市;瓜蔞;特性;價值;技術要點
瓜蔞(TrichosanthesKinilowiimaxim)也稱栝樓,別名葫蘆瓜、耗子瓜、吊瓜、藥瓜、野苦瓜等,屬葫蘆科瓜蔞屬瓜蔞,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在我國中西部多省區(qū)均有分布,常以地下肥大根入藥。
中藥名稱天花粉,其實瓜蔞果、瓜蔞籽也有突出的藥用價值。
近十多年來,瓜蔞得到深度開發(fā),不僅其藥用價值得到突顯,而且瓜蔞果、瓜蔞籽的食用保健功能也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瓜蔞種植與開發(fā)有著廣闊的前景。
我國貴州西南部山間林區(qū)廣泛分布著多種藥用瓜蔞,近兩年來,筆者收集了本地區(qū)多個瓜蔞品種栽培試驗,并引進安徽瓜蔞作對比試驗,發(fā)現(xiàn)貴州省興義市大子瓜蔞比其他瓜蔞有突出的優(yōu)勢和開發(fā)的價值。
1興義大子瓜蔞的生物學特性及價值
1.1瓜蔞的分類
從植物分類上,瓜蔞分為葫蘆科瓜蔞屬瓜蔞和同屬的雙邊瓜蔞、大子瓜蔞及大苞瓜蔞等。
從地域特點上,分為日本瓜蔞、南方瓜蔞、云南瓜蔞、貴州瓜蔞、魯皖瓜蔞及廣西瓜蔞等。
從馴化栽培品種上,分為各個地方的栽培品種,如安徽有皖蔞1號至9號、山東的魯瓜3號等,貴州省也有自己的馴化栽培種,如培育的興義大子瓜蔞[1]。
1.2興義大子瓜蔞的生物學特性
1.2.1葉草質,常為卵形或掌狀,綠色或深綠色,不分裂,少有3淺裂,葉表面無毛或少,葉基小時(種子出苗)戟形,莖分枝上的葉基約平或心形。
葉下面具糙點。
1.2.2莖攀援藤莖,草質,種子出苗為淺綠色,根出莖為淺綠至深綠色,有淺縱溝,分枝多,卷須腋生。
整莖長達5~8m。
1.2.3根(天花粉)塊根,肥大,圓柱狀,有的稍扭曲,外表淺灰色,易折斷,斷面白色、肉質。
1.2.4花雌雄異株,花白色,仲夏開花,雌花常單生,一株數(shù)十朵,花梗長,可達10cm以上。
花萼五裂,淺綠色,花管細長,上部5裂,先端呈流蘇狀,子房下位。
雄花有總柄,先端有數(shù)朵,3雄蕊。
1.2.5果實瓠果,廣橢圓形或球形,長達15cm、寬7~10cm,幼時綠色,逐漸膨大至秋呈橙黃色或金黃色。
1.2.6瓜蔞籽瓜子狀,卵圓形,多數(shù)小果幾十粒至百粒,大果可達200~300粒,籽長1~2.5cm、寬0.8~0.9cm,灰黑色至棕褐色。
1.3興義大子瓜蔞的環(huán)境要求
常生長于山坡丘陵、林緣溪邊、路旁,土壤深厚肥沃的生長良好,溫度適宜范圍16~26℃,空氣濕度50%~75%,全年無霜期長,日光充足。
1.4瓜蔞的藥用與經濟價值
瓜蔞為藥食兼用中藥材,肥大塊根(天花粉),瓜蔞果、瓜蔞皮、瓜蔞籽均可入藥。
1.4.1瓜蔞的藥用價值塊根(即天花粉)主用藥材部分,富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糖類、淀粉、礦質元素等,藥用功能清熱化痰、養(yǎng)胃生津、解毒消腫,主治熱病煩渴、肺熱燥咳、瘡瘍腫毒。
最新研究表明,天花粉不僅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對糖尿病、腹水療效顯著,而且對多種癌癥也有一定療效。
瓜蔞果含皂甙、有機酸、糖類、色素、維生素等,有潤肺祛痰、利氣寬胸的作用,主治痰熱咳嗽、便秘、冠心病等。
瓜蔞子富含脂肪油(約25%),含多種氨基酸、皂甙、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潤脈健胃、潤腸通結、利壓、清熱化痰的功效,對冠心病、肺結核也有一定的作用。
1.4.2瓜蔞的經濟價值在瓜蔞的深入研究和開發(fā)中,瓜蔞種植的優(yōu)勢和經濟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同。
一是瓜蔞是多年生植物,種植1年后可采瓜蔞籽多年,多年受益,1年天花粉產量達1500~2500kg/667m2,頭年總成本為2000~3000元/667m2,以后每年成本只需500元/667m2,多年折合成本1000元/667m2左右,而天花粉、種苗、瓜蔞果、瓜蔞籽的總產值可達6000~10000元/667m2。
種植瓜蔞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增產增收,是廣大農村產業(yè)扶貧的好項目。
二是瓜蔞是藥食、保健兼有的產品,現(xiàn)在不僅開發(fā)出瓜蔞籽特用休閑食品,這種食品似南瓜籽,但香味獨有,其味潤綿,具潤喉、止咳、潤肺、潤腸功效,價值高至60~100元/kg,效益顯著,而且瓜蔞果皮已開發(fā)出糖漬產品,瓜蔞塊根(天花粉)的多個研發(fā)產品(如瓜蔞面條)已不斷出現(xiàn),其開發(fā)的價值高、前景廣闊[2]。
2興義大子瓜蔞的栽培技術要點
興義大子瓜蔞栽培以采收瓜蔞籽為主,兼收瓜蔞塊根和果皮。
2.1選好品種和種根苗
選好品種及種苗,是栽培成功和提高效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要選擇具有興義大子瓜蔞種質資源典型特征,生長勢好、抗性強、產量高的優(yōu)良植株作種,而且采用無性繁殖方法選取塊根切段栽培。
一般不用種子繁殖栽培,據栽培試驗和觀察,種子播種栽培要3年后才能開花結果,塊根生長膨大較慢。
2.2選地與耕整
瓜蔞為深根性多年生藤本植物,根深可達2m左右,地下根不斷膨大,5年生瓜蔞根可有5kg以上。
根據瓜蔞生長發(fā)育的土壤環(huán)境及其他因素,栽培地應選擇土層深2m左右、疏松肥沃、向陽的平地、坡地、丘陵地或林地,土質以沙壤土或壤土為好,pH值為中性至微酸性,鹽堿地和易漬水洼地不宜用作栽培地。
規(guī);藴驶诉x擇連片的平地或坡地。
栽植前半月左右整地,結合整地每667m2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2500kg、磷肥25kg作基肥,整平地塊,并做好畦及排水溝。
2.3種根的選擇
選擇3~5年生長良好、無病蟲害的瓜蔞,挖取其塊根,選直徑3~5cm的根,切成10~15cm的根段,斷面用消毒劑處理或用草木灰裹護,斷面有黃筋的老根不宜作種根。
瓜蔞為雌雄異株,栽培時選取雌株的塊根和少量雄株的塊根備用。
2.4栽植方法
每667m2按8∶1雌雄株比例搭配,備足25~35kg的種根備用。
栽植時間為頭年的10—12月和翌年的2—3月。
栽植按行距1.5~2m、株距30~50cm、穴深12~15cm挖穴或用中大打孔器(機)打穴。
每穴放1段種根,回細土填實,上成小土堆狀,利于保墑。
水源方便時放水灌溝,使土壤水分充足,利于萌芽出苗。
一般情況下,栽后18~20d就出苗。
瓜蔞是一年種下多年受益的藥用植物,但一般5~6年后要重新栽植。
2.5搭架拉扦
瓜蔞為多年生藤本,枝蔓多且長,需摘蔓修枝、搭架攀援,利于多結果、奪高產。
搭架材料可用水泥柱和木竹材料。
水泥柱預制規(guī)格為寬窄7~8cm、長(高)230cm。
用打孔器或人工挖穴,根據行株距于畦邊按2~3行搭一架,形成1行瓜蔞1行柱子,兩邊的柱子應埋在瓜蔞行的里側,和植株錯開。
柱子埋土深20~30cm,高出地面1.5~2m,架子搭成高1.5~2m、寬約2.5m,長按畦長而定。
用14號鐵絲或專用線順著每行柱子拉一趟,架子兩頭各橫著拉一道鐵絲,中間每3~4根柱子橫拉一道。
在架子的四角和中間用鐵絲扯到地面,再斜插入地下的石柱或鐵桿上,保證架子穩(wěn)固。
架子上可鋪一些長桿物,利瓜蔓攀伸。
木竹搭架和水泥柱相仿,可靈活掌握。
架子搭成后,當瓜蔓長30cm左右時,在每棵瓜旁插長秸稈,用繩綁在一起,上端捆在架子上,以利引蔓上架,以后每棵瓜只留2~3枝健壯的莖向中間攀伸,過多的分枝及腋芽需不斷摘出,以保養(yǎng)分、利通風。
2.6田間管理
每年春季和冬季各中耕除草一次。
若土壤肥力不足,需每年追肥兩次:第一次于苗高30~50cm時;第二次在6月開花時,以有機肥為主,每667m2用大糞500~1000kg或腐熟的農家肥加過磷酸鈣15kg,可采用溝施或穴施。
天氣干旱時,可適時適量澆水,防積水。
瓜蔞授精不暢,需用人工輔助授粉。
生長期間隨時觀察,若發(fā)現(xiàn)病蟲危害,要及時防治,以安全有效的農業(yè)、生物防治為佳。
每年采收完畢,摘出枯死枝蔓,在霜凍前用作物秸稈覆蓋[3]。
2.7采收
每年瓜蔞果由青黃到橙黃時采收。
瓜蔞果用利器縱切,取出瓜瓤和種子,瓜蔞果皮直接曬干或烘干作藥材,也可糖漬成品食用。
瓜瓤與種子分開,種子(瓜蔞籽)上黏附一層物質,用少量炭塊加入不斷搓洗,干凈后曬干或烘干加工成品上市。
塊根于3~6年后采挖,除留種根外,其余洗凈切片曬干或烘干即可,成品即為天花粉。
參考文獻:
[1]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306-308.
[2]楊建峰.中草藥大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73-74.
[3]馬新立,等.有機中藥材優(yōu)質高效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88-90.
作者:李本華 江厚成 莫熙禮 趙應婉 單位: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
【二】醫(yī)學生物學教學中教育心理學的應用
[摘要]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有一系列有規(guī)律的心理活動,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學。
在醫(yī)學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研究學生的心理現(xiàn)象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可以更好地把握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醫(yī)學生物學;教學質量
一、教育心理學應用于教學中的意義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學的基本規(guī)律的學科,它是一門介于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教育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旨在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通過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規(guī)律,幫助學生更好地汲取知識,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激勵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良好、有效的溝通。
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有助于解決如何教得更好的問題,進而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有效教學提供科學依據,增強教學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育心理學在醫(yī)學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醫(yī)學生物學是醫(yī)學院校學生必修的基礎醫(yī)學課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深度的、積極的學習活動,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求欲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需充分了解學生及其心理動態(tài),在此基礎上結合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才能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汲取知識,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技能,更能陶冶情操,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在醫(yī)學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應用教育心理學:
(一)認真鉆研教材
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編寫的教學用書。
教師應認真鉆研教科書,閱讀有關參考資料,明確教學目的、要求以及內容。
教材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重要工具。
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才能因材施教。
(二)做好學情分析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深入了解學生實際,是教學過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學情分析僅分析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習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增加學生心理動態(tài)、心理特征分析,充分了解學生,針對不同的對象而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使教材的使用和教法的選擇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三)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
學習環(huán)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在教學中,愉悅的課堂氣氛對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教師要以健康向上的情緒帶動整個課堂,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控制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使學生保持最佳的心理情緒狀態(tài),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微笑、言語親切、學會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調動氣氛。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進度,難易適度,深入淺出,循序漸進,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價值感,使學生積極參加到教學活動中。
比如,我院的醫(yī)學生物學的教學安排是連續(xù)上3個學時,而學生很容易疲憊和情緒下降,出現(xiàn)走神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教師可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講個笑話,重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消除學生的疲勞感,這樣教學才有好的效果。
(四)加強記憶,強化印象
醫(yī)學生物學這門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強,內容多,概念雜,微觀抽象,學科進展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記憶很多知識點和概念,透徹理解抽象微觀的內容難度較大。
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大學生的記憶特點、個性差異及教學內容等的不同而進行教學設計和指導,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通過大量圖片、動畫、視頻等資料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印象。
(五)善于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上課時多采用多種媒體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用適當?shù)脑u價和贊許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加鼓勵,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對學生的反應給予及時、積極的反饋,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課堂上經常提問,促使學生思考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醫(yī)學生物學教學中,我們采取分小組完成相關教學內容的備課,讓學生轉變角色成為“教師”上臺授課,學生認真準備,再加上有小組之間的評比,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學生的參與意識特別強烈,在給他們自我展示機會的同時,學生的成就感得到滿足,學習的積極性也得到很大提高。
總之,教師在醫(yī)學生物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心理學的運用,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心理及其變化規(guī)律,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增強學習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宗洪.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15(4):159-160.
[2]張順倉,駱樂,蔣金金,等.淺談教育心理學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6(52):219-220.
[3]桑明,孫曉東,王燕,等.醫(yī)學生物學教學實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1):157-159.
作者:陳婷婷 王雪 單位:昆明醫(yī)科大學海源學院
【三】創(chuàng)新教育在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針對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本文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進行探討,為創(chuàng)新教育在微生物學課程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生物學;創(chuàng)新教育
微生物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是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主要專業(yè)基礎課之一,具有重要的課程地位。
鑒于微生物學在生命科學領域中涉及面廣泛、基礎性及應用性兼具的特點,如何在課程教學中滲透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掌握微生物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解決問題能力,在創(chuàng)新的課堂教學理念和思路指導下,多方位更新和拓展教學內容,輔以適當?shù)慕虒W方法和手段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為此,我們結合我校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實踐,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簡要談談創(chuàng)新教育在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應用的點滴體會,與同行探討。
一、不斷更新創(chuàng)新教育的教學內容
創(chuàng)新作為一個民族發(fā)展進步的靈魂,已然成為世界各國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創(chuàng)新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在塑造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同時,將為國家輸送具有真正創(chuàng)新水平的人才。
因此,作為教師,在牢固樹立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基礎上,不斷更新創(chuàng)新教育的教學內容至關重要。
微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多、相關知識更新快、實踐性強[1],客觀上導致了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全面,因此,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由點到面的對基礎知識進行梳理,從而達到系統(tǒng)掌握的教學目的。
同時,微生物學的這一特點恰恰為該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教師可以根據與學生或自身科研密切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擴展,從而充實教科書的內容,做到教學內容有血有肉,有的放矢,避免學生聽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使創(chuàng)新教育淪為空談。
教學和科研是大學的兩個基本方面。
大學教師常常是“雙肩挑”,教學、科研齊頭并進,除了基本的課堂教學,多數(shù)教師都承擔著一定的科研任務[2]。
科研過程強調創(chuàng)新,而科研任務的完成將為課堂教學內容提供素材,將科研任務完成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及創(chuàng)新成果傳承給學生,有助于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也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內涵所在。
與此同時,大膽引入教科書外的微生物學內容,引導學生開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也應不拘一格。
現(xiàn)在的微信、微博以及眾多的網絡公開課,為書本知識的擴展提供了眾多的良好素材。
例如在講到微生物的營養(yǎng)需求章節(jié)時,我們通過給學生介紹利用黏菌對食物的需求等特性來模擬東京地鐵網的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將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有些學生甚至說:“再不努力學習變聰明,就連地球上生活了上億年的低等微生物都趕不上了!”
二、構筑適應創(chuàng)新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充分運用啟發(fā)式教學,通過案例式討論集思廣益,并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網絡視頻片段等現(xiàn)代化手段,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在生動講解教學內容的同時,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大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室是高等學校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場所。
鑒于多數(shù)教師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務,泡在實驗室的機會比較多,因此,全面開放教學和科研實驗室,供學有余力的本科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中,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3]。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本科生解決科研問題的能力甚至不亞于研究生,這進一步增加了我們引導部分優(yōu)秀學生提早進入科研實驗室的實踐。
此外,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研究性的文獻閱讀對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幫助。
將主動參與科研任務的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設定一定的科研選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研究性閱讀,協(xié)助學生從優(yōu)秀的文獻資料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綜合分析,提煉出作者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剖析科學研究的具體過程,塑造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鍛煉其創(chuàng)新能力。
部分學生反映:雖然閱讀研究性文獻比較累,但堅持過最初的階段后常常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自我肯定的積極暗示巨大,對日后的畢業(yè)論文或科學研究都有良好作用。
實踐證明,通過持續(xù)更新教學內容,大力引進視聽資源,輔助適應創(chuàng)新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僅提高了微生物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而且激發(fā)了學生興趣,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的動力,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與此同時,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踐也對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要求,教學投入也需進一步加大,這需要引起教學管理部門的重視,否則創(chuàng)新教育有淪為無源之水的風險。
【參考文獻】
[1]張小凡,周偉麗,王志平,袁海平.環(huán)境微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微生物學通報,2014,41.
[2]胡曉梅,汪正清,胡福泉,繞賢才,叢延廣,黎庶,陳煒,李明,蒲云飛,黃建軍.醫(yī)學微生物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
[3]夏帆,余知和.改革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J].微生物學通報,2007,34.
作者:都立輝 何榮 高瑀瓏 周建新
【生物學論文】相關文章:
生物學微生物論文10-01
醫(yī)學微生物學論文題目參考10-08
生物學科研究生培養(yǎng)的論文10-09
醫(yī)學分子生物學教學的體會論文10-09
略談醫(yī)學檢驗微生物學教學方式論文10-08
合成生物學研究生物圖案的形成原理論文10-08
有關藥學分子生物學的教學改革論文10-08
分子生物學研究生課程改革研究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