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滿族的禮儀習(xí)俗文化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
1644年清軍入關(guān),統(tǒng)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jié),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cè)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
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
叩頭禮常見于下級對上級、少輩對長輩。
表示恭敬、侍奉、懇求之意,或春節(jié)拜年,均行叩頭禮。
行禮時,先脫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馬蹄袖一彈,雙手著地,連叩三下頭。
此俗自建州女真時就有,《建州聞見錄》云:"將胡(指女真人為官者)之見奴酋(努爾哈赤),脫笠叩頭,卒胡之于將胡亦然。
"祭祀時也叩頭。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
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jìn)家來。
傳說,當(dāng)年汗王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視之為恩祖而加以保護(hù)和珍愛。
西炕不許隨便坐人。
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
還有尊卑、等級關(guān)系上的忌諱和規(guī)矩。
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
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
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
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
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后,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fēng)尚。
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
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
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
"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
"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fù)巯滦漕^,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
"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
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jì)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
女人禮儀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
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后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
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后執(zhí)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
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
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后腦勺或后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
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兒媳婦對公婆更是恭敬,要端莊恭謹(jǐn),每日給公婆裝煙三次,一日三餐要站著侍候,早晚還要送上洗臉?biāo)拖茨_水。
新媳婦頭一年不能上炕吃飯。
在公婆面前不許穿短衣服,不許大聲責(zé)罵孩子。
兒媳婦外出,臨走要給公婆裝煙,說聲"請阿瑪、額娘看家"。
來了客人,兒媳婦要扎上圍裙聽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聲媳婦要答應(yīng)" ,再去干活。
即使媳婦年歲很大,在年歲小的長輩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滿族有重小姑習(xí)俗。
滿族未結(jié)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側(cè)坐,媳婦則侍立于旁謹(jǐn)慎侍候。
滿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義。
在滿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東西要設(shè)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認(rèn)領(lǐng)。
有以"竊人之財為恥"的風(fēng)習(xí)。
"鄰里相處,有難必幫",一家缺米大家湊,一人打柴大家燒,為鄉(xiāng)間鄰里平常之事。
互相借貸,不需立契,只憑口頭相約,恪守信義。
舊時農(nóng)村旅店少,過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
主家熱情招待,酒足飯飽后自然留宿。
由于滿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
但客人入睡時必須背女主人和衣而臥,方為有禮。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報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禮"表示謝意即可趕路。
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動手做飯吃,飯后收拾干凈,物放原處,臨行時拿來草放在門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來后會感到很榮幸。
滿族之家,有祭祀或喜慶事,要殺牲吃福肉,要請親朋作客,讓于南炕上坐。
家人要將福肉敬獻(xiàn)尊長客人。
肉是白煮,不準(zhǔn)加鹽,特別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醬。
客人進(jìn)門向神主叩頭,轉(zhuǎn)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準(zhǔn)道謝和擦嘴,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
滿族傳統(tǒng)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
西上屋設(shè)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B在文化方面,滿族對中華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xiàn)。
清圣祖玄燁主持編纂的《音韻闡微》、《數(shù)理精蘊(yùn)》、《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均具有較高的科學(xué)價值。
早期滿文著作,除《滿文老檔》、《滿洲實錄》和圖理琛的《異域錄》等,還有大量學(xué)習(xí)滿文必備之書,如《清文啟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鑒》等等。
《清文鑒》經(jīng)多次增訂,編纂成5種不同民族文字的滿文辭書——《御制五體清文鑒》,對滿、漢、蒙、藏、維吾爾等各民族相互間進(jìn)行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交流,是一種重要參考資料。
譯書也很普遍,主要漢文名著,大多有滿文譯本。
除官書不計外,民間說部如《三國演義》、《西廂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等都有滿文譯本。
其中以扎克丹譯的《聊齋志異》譯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
同時,涌現(xiàn)出一批滿族文學(xué)家。
早期著名的詞家納蘭性德著的《側(cè)帽集》和《飲水集》,清新婉約,生動自然,足與當(dāng)時詞壇上負(fù)有盛名的漢人朱彝尊和陳維崧媲美合稱“三大家”。
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把中國古典小說創(chuàng)作藝術(shù)推到空前高峰,成為世界文學(xué)名著之一。
滿族人,老舍先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還是杰出的曲藝家。
他的作品眾多,而且膾灸人口。
不愧為當(dāng)代的“人民藝術(shù)家”。
滿族崇尚理學(xué),滿族大儒曾將《大學(xué)》、《中庸》、《論語》、《孝經(jīng)》等書譯成滿文,以教旗人,其書圓藝術(shù)也達(dá)到相當(dāng)高的境地。
從皇帝、王公到一般滿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繪事,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畫家。
鎮(zhèn)國愨厚公高塞,自號“敬一道人”,工詩畫。
《池北偶談》評他的小景“筆墨淡遺,擺脫畦經(jīng),雖士大夫無以蹄也”。
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
另外,象瑤華道人、唐岱、布顏圖、麟慶的夫人等都是當(dāng)時著名的畫家。
鐵保、永理是滿族著名的書法家,與翁方綱、劉鏞齊名,并稱四大家。
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書法,至今為書家稱道。
當(dāng)代的書法大家啟功也是滿族。
全國人大常委溥杰的書法也別具風(fēng)格。
滿族文化非常發(fā)達(dá)。
大量的神話、傳說內(nèi)容豐富,風(fēng)格獨特,是薩滿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
既有口耳相傳的,又有經(jīng)文記載的。
按內(nèi)容,滿族神話可分為:①起源神話。
包括人類起源、萬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
、谟钪骊P(guān)系神話。
在薩滿族神話中,宇宙是一個喧囂的多層的立體世界,即所謂“登天云,九九層,層層都住幾鋪神”,每層天中都有人和動、植物、有惡魔和善神,各層間互通。
、垤`魂神話。
滿族神話的特點,是動、植物神話、祖先神話,自然神話共融一處,并有圖騰崇拜的遺跡。
《滿文老檔》:中國清代皇太極時期以滿文撰寫的官修史書(檔冊)它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一部文學(xué)巨著,共180卷。
主要記述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朝的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外交、民族關(guān)系、宮廷生活、習(xí)俗、天文、地理等等。
《滿文老檔》史料原始,記事廣泛,內(nèi)容豐富,對《清實錄》等書的校訂補(bǔ)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研究清史、滿族史、東北地方史和滿族語言文字演進(jìn)史提供了較系統(tǒng)而翔實的資料。
《八旗通志》:由鄂爾泰等奉旨撰寫。
雍正五年(1727年),鄂爾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鐵保等奉赦續(xù)修。
至嘉慶四年(1799年),歷時12年完成。
該書分八志、八表、八列記敘清太祖努爾哈赤至清世宗時八旗沿革、社會及軍事組織、人物傳略等項。
對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價值。
《御制五體清文鑒》:清代官修滿、藏、蒙古、漢、維吾爾五種文字對照辭書。
成書于乾隆末年。
內(nèi)容豐富,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辭書中的巨著。
《尼山薩滿》:史詩《尼山薩滿》也叫《音姜珊蠻》。
滿族著名史詩。
流傳于黑龍江流域。
講的是一個女薩滿為從陰間救一少年的魂,經(jīng)歷重重難關(guān)的故事。
有多種手抄本流傳。
剪紙:滿族喜歡貼窗花。
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
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shù),就是掛箋,或稱掛錢。
過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不等的紙塊,中間髏刻云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于門窗橫額、室內(nèi)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
最早掛箋是祭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單數(shù)。
傳聞自家宗族祖先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
黑龍江寧安、海倫等地的剪紙藝術(shù)在全國藝壇上享有盛譽(yù)。
滿族補(bǔ)繡:滿族民間工藝。
或稱“釘線”,主要流行于東北地區(qū)農(nóng)村。
以家織布和棉線為原料剪縫而成,黑白色為主調(diào),間用他色。
紋飾以榴開百子、吉慶有余、葫蘆盤長、福壽長春、八寶等吉祥圖案為主,多配以較粗重的黑色邊飾,常繡于枕頂、荷包、幔帳、坐墊之上。
回答者:標(biāo)致607 - 舉人 四級 2-14 18:00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另外,在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qū)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shù)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
1644年清軍入關(guān),統(tǒng)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jié),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cè)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
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
叩頭禮常見于下級對上級、少輩對長輩。
表示恭敬、侍奉、懇求之意,或春節(jié)拜年,均行叩頭禮。
行禮時,先脫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馬蹄袖一彈,雙手著地,連叩三下頭。
此俗自建州女真時就有,《建州聞見錄》云:"將胡(指女真人為官者)之見奴酋(努爾哈赤),脫笠叩頭,卒胡之于將胡亦然。
"祭祀時也叩頭。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
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jìn)家來。
傳說,當(dāng)年汗王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視之為恩祖而加以保護(hù)和珍愛。
西炕不許隨便坐人。
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
還有尊卑、等級關(guān)系上的忌諱和規(guī)矩。
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
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
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
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
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后,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fēng)尚。
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
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
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
"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
"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fù)巯滦漕^,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
"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
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jì)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
女人禮儀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
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后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
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后執(zhí)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
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
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后腦勺或后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
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兒媳婦對公婆更是恭敬,要端莊恭謹(jǐn),每日給公婆裝煙三次,一日三餐要站著侍候,早晚還要送上洗臉?biāo)拖茨_水。
新媳婦頭一年不能上炕吃飯。
在公婆面前不許穿短衣服,不許大聲責(zé)罵孩子。
兒媳婦外出,臨走要給公婆裝煙,說聲"請阿瑪、額娘看家"。
來了客人,兒媳婦要扎上圍裙聽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聲媳婦要答應(yīng)" ,再去干活。
即使媳婦年歲很大,在年歲小的長輩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滿族有重小姑習(xí)俗。
滿族未結(jié)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側(cè)坐,媳婦則侍立于旁謹(jǐn)慎侍候。
滿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義。
在滿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東西要設(shè)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認(rèn)領(lǐng)。
有以"竊人之財為恥"的風(fēng)習(xí)。
"鄰里相處,有難必幫",一家缺米大家湊,一人打柴大家燒,為鄉(xiāng)間鄰里平常之事。
互相借貸,不需立契,只憑口頭相約,恪守信義。
舊時農(nóng)村旅店少,過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
主家熱情招待,酒足飯飽后自然留宿。
由于滿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
但客人入睡時必須背女主人和衣而臥,方為有禮。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報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禮"表示謝意即可趕路。
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動手做飯吃,飯后收拾干凈,物放原處,臨行時拿來草放在門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來后會感到很榮幸。
滿族之家,有祭祀或喜慶事,要殺牲吃福肉,要請親朋作客,讓于南炕上坐。
家人要將福肉敬獻(xiàn)尊長客人。
肉是白煮,不準(zhǔn)加鹽,特別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醬。
客人進(jìn)門向神主叩頭,轉(zhuǎn)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準(zhǔn)道謝和擦嘴,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
滿族傳統(tǒng)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
西上屋設(shè)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民族簡介]
滿族,現(xiàn)有人口9821180人。
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國各大中城市。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
肅慎人,是滿族的最早祖先。
遼、宋、元、明幾個朝代稱“女真”。
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qū)。
1 6 世紀(jì)后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滿文是1 6 世紀(jì)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chuàng)制的。
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
由于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qū),在經(jīng)濟(jì)、文化、生活上與漢族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習(xí)用漢語文。
滿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
散居城市的滿族人大多從事工業(yè)和文化科學(xué)事業(yè)。
在歷史長期發(fā)展進(jìn)程中,滿族同胞對祖國的締造和文化的發(fā)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xiàn)。
[飲食習(xí)慣]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jié)日的主要食品。
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
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
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fēng)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fēng)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tǒng)餑餑食品。
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
滿族歷史悠久,周秦時的肅慎及后來的挹婁、勿吉、女真族都是滿族的先民。
滿族人過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蕎麥為主食,現(xiàn)在以小麥、大米為主食。
主食品種豐富,有餑餑、煮餑餑(餃子)、米飯、秫米水飯、高粱米(秫米)豆干飯、豆擦糕、酸湯子等。
好吃黏食和甜味食品。
下邊簡介幾種有代表性的主食。
[餑餑]:除用麥面做的饅頭稱餑餑外,還有豆面餑餑(黃黏面加豆面蒸成)、蘇葉餑餑(黏高粱面加小豆泥,外包蘇葉)和年糕餑餑(用黃黏面團(tuán)包入豆泥蒸成),是滿族日常主要食品。
[小肉飯]:又稱韃子飯,是傳統(tǒng)食品。
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一起燜制,如果多放些水,則成韃子粥。
[龍斗虎]:用大米、秫米、小豆合燜的飯。
因“斗”與“豆”諧音,大米、秫米喻之龍虎,故又稱“龍虎斗”。
[秫米水飯]:將秫米放寬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滿族烹調(diào)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
蔬菜隨季節(jié)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蕃蒿、蕨菜等)及菌類。
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麂、獐、狍、雁、魚等。
尤喜食豬肉。
豬肉多用白水煮,謂“白煮肉”。
設(shè)大宴時多用烤全羊。
常見的菜肴有:[白肉血湯]:將鮮豬血灌入鮮豬腸內(nèi)煮熟,切片,與白水煮成的豬肉切片后同碼盤中,佐以韭菜花、蒜泥、辣椒油吃。
[壇肉]:將豬肉切小塊,煸炒后加蔥、姜、大料、腐乳汁,放壇中文火煨爛。
[豆泥酸菜湯]:將泡發(fā)的黃豆搗成泥,酸菜切塊炒透,放入肉湯、黃豆泥,調(diào)好味,燉透即可。
[炸雞蛋醬]:將雞蛋液攪勻,倒入熱油鍋中,邊攪邊炒,再倒入醬油、大醬。
食用時配大蔥、黃瓜或青菜蘸食(也可拌食)。
[芥末墩兒]:將大白菜去老幫,整棵橫放,切成3厘米長的圓墩狀,用沸水燙一下,碼入壇中,一層白菜墩,一層芥末面和白糖,最后淋上一層米醋,捂嚴(yán),一天即成。
味道酸甜辣而爽口。
[乏克]:滿語“包兒飯”或“菜包兒”。
做法是將米飯、炒菜、蔥段、炸醬用菜葉(白菜葉、蘇子葉、萵苣葉)包裹成長卷形食用,飯菜合一,經(jīng)濟(jì)實惠。
[薩其瑪]:油炸條甜餑餑,是著名糕點。
滿族人忌食狗肉,好喝茶。
東北地區(qū)滿族有喝酸茶的習(xí)慣,即用小米或稷子米泡到發(fā)酵后煮熟,將米湯加茶葉煮開,放些糖即成。
也有煮制奶茶的。
[婚喪習(xí)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fēng)俗禮節(jié),一般地講要經(jīng)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
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 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
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rèn)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并由媒人轉(zhuǎn)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
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
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
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
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jié)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fēng)酒”。
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fā)”。
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hù)送。
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jīng)過,俗稱過火避邪。
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
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
拜完北斗后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
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jīng),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
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
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jìn)洞房。
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
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shè),洞房鋪好后要在房內(nèi)奏樂,稱 “響房”。
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后背。
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里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
當(dāng)新娘在床上坐穩(wěn)后,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 “揭蓋頭”。
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建筑特色]
滿族傳統(tǒng)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
西上屋設(shè)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服飾特色]
本世紀(jì)3 0 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tǒng)式的寬襟大袖長袍。
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繡花卉紋飾。
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
4 0 年代后,受國內(nèi)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
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旗袍是現(xiàn)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
有很高的盛譽(yù)。
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旗袍,滿語稱“衣介”。
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
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lǐng)、箭袖、左衽、四
開衩、束腰。
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
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
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
戰(zhàn)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御寒。
四開衩,即袍下
擺前后左右,開衩至膝。
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
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jìn)前襟。
男子的長袍
多是藍(lán)、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
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
穿上坎肩騎馬
馳聘顯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后,與漢族同田共耦,受
漢族“大領(lǐng)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
四開衩演變?yōu)樽笥议_衩。
至本世紀(jì)3 0 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tǒng)式的寬襟大
袖長袍。
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繡
花卉紋飾。
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
4 0 年代后,
受國內(nèi)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
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
下擺回收,長及踝。
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
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由于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
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zhì),后來這一源于滿
族的傳統(tǒng)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
,受到國內(nèi)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民族禁忌]
滿族的進(jìn)餐習(xí)俗和飲食禮儀很多。
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后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xí)慣。
滿族忌殺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
因為滿族長期從事獰獵,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還用狗拉爬犁,成為重要的工具。
因此滿族有敬犬之俗,平時對狗精心豢養(yǎng),狗死埋葬,他們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滿族家,主人會不高興。
許多人對烏鴉沒什么好印象,甚至有厭惡之感。
但滿族人例外,他們非但不哄打烏鴉,反而對其倍加珍愛。
在滿族聚居的地區(qū),許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個高高的木桿子,這個桿子就是為了喂烏鴉、喜鵲而立的,在這個木桿子上面有一個斗,在斗里裝有豬肉、豬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來喂烏鴉和喜鵲。
滿族將西墻作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準(zhǔn)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
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臥。
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
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zhǔn)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jìn)鍋灶或火塘里。
[生育習(xí)俗]
滿族的生育觀,舊時有重男輕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為福。
生男孩,則在房門左框上掛一木制小弓箭;若生女孩,則在房門右框上掛一條或紅或蘭的布條此謂“他哈補(bǔ)釘”。
這個儀式稱之為“懸弓掛帛”。
“落草”。
生兒落草是滿族生育習(xí)俗。
婦女懷孕,被認(rèn)為是全家的一件喜事。
為保護(hù)胎兒的正常發(fā)育,對孕婦有許多清規(guī)戒律,如:不準(zhǔn)坐鍋臺、窗臺、磨臺;不準(zhǔn)進(jìn)產(chǎn)房;不準(zhǔn)祭祀祖先和參加別人的婚禮;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鹽和醬,惟恐孩子成“喉巴”。
其規(guī)矩之繁多,往往給產(chǎn)婦精神上造成很大壓力。
產(chǎn)房一般不設(shè)在西屋,不能將孩子生在炕席上。
孕婦生產(chǎn)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鋪上谷草,讓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孩子出生稱“落草”。
滿族生育還有“采生”和“開奶”之說。
嬰兒看到的第一個外人被稱為“采生人”,意為采生人將對嬰兒產(chǎn)生影響,有的還被認(rèn)為干爹干媽。
開奶,是請多子女的婦女給嬰兒喂第一口奶,意謂消災(zāi)無病好養(yǎng)活。
“洗三與打聰明”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進(jìn)行“洗三”,將一個兒女雙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稱為姥姥)接到家中,由姥姥用一大銅盆給孩子洗熱水澡,邊洗邊嘮叨:“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倒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
最后用一根大蔥打三下,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
”說完,孩子的父親將大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齊向孩子的父母道喜。
“辦滿口”。
嬰兒滿月,要舉行上索儀式,宴請親友。
上索,即將“子孫繩”請出,一端栓于祖先板的斜柱子上,另一端拉至門外,栓在早以準(zhǔn)備好的柳枝上,然后全家人向祖先板叩拜。
生男孩則在索繩栓一小弓箭,生女孩,則栓上“他哈補(bǔ)釘”。
親友都來祝賀、饋贈禮品,多是送長命鎖等
“掛悠車”。
滿族人生第一個孩子,滿月時,姥姥家要給孩子蒸“河咧”(長蛇型的面駒駒),俗謂吃了可多生發(fā)。
其舅父在這天要送給一個悠車,并親手掛起來。
悠車以經(jīng)人用過的為佳,俗稱“養(yǎng)活孩子吊起來”。
親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鈴鐺等玩具。
如嬰兒哭鬧,要邊推悠車,邊哼“悠悠調(diào)”。
如《月兒圓》悠悠調(diào)這樣唱到:
月兒圓,月兒大,月兒已在樹上掛。
小妞妞,別哭了,額娘領(lǐng)你找阿瑪。
船兒搖,別害怕,長大嫁給漁老大。
魚皮鞋,魚皮襪,魚裙魚襖魚馬褂
……
做滿月,女客將兩個饅頭合在一起,拿著讓產(chǎn)婦咬一口,謂之“滿口”。
從這天起,產(chǎn)婦要增加飲食,沒有什么禁忌了。
設(shè)宴招待客人,以長面條為主款待客人,意謂綿綿不斷健康長壽。
“抓周”。
孩子周歲時已初懂人事,傳說這一天可以測出孩子一生的情趣和志向,所以滿族人多有“抓周”習(xí)俗。
嬰兒滿周歲之日,其家人將紙筆、書冊、弓箭、頂戴、樂器、煙酒、賭具等,放在炕上,讓嬰兒去抓。
據(jù)說抓到什么,將來就要干什么。
給嬰兒“睡扁頭”的習(xí)俗,是滿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讓嬰兒枕著裝有糧食的小枕頭,這叫“頭枕糧倉”,日后大富大貴,并叫嬰兒仰面躺著,日久天長,把嬰兒的后腦勺睡得又平又扁。
同時,嬰兒后背也睡得扁平、肩寬,滿族人認(rèn)為這樣是美觀。
[喪葬習(xí)俗]
滿族先人在歷史上曾經(jīng)實行過“天葬”。
肅慎、悒婁、勿吉時,夏天人死實行土葬,因便于挖土掩埋,死者無棺無 ,冢上作屋不令雨濕,殺豬積冢上,為祭祀供品;秋冬土凍,人死則實行“天葬”,將尸體置于樹上,用尸捕貂。
遼金時,滿族先人喪葬形式有天葬、火葬和水葬。
女真人死,將尸體置于大樹枝干上,令禽獸食之,仍屬“天葬”之俗;“頭目女真”則火葬,死者“皮冠上綴白鹿布,前遮面目,后垂于肩”;居住江邊的滿族先人還有實行“水葬”的,將尸置于水邊,水漲而沖沒。
滿族人的喪葬習(xí)俗繼承了女真人的主要喪葬儀式,但由于社會、經(jīng)濟(jì)進(jìn)一步發(fā)展及受漢族影響,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滿族人也主要以土葬為主。
但滿族人對橫死的人,如上吊、車禍、淹死、癆病(肺結(jié)核)死的,都必須火化,不能土葬。
過去遼金女真貴族有“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故俗。
努爾哈赤死后,有大妃烏喇納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跡根三人從殉。
雖然其中有政治斗爭的需要,卻也反映著殉葬的陋俗。
皇太極之死,亦有二個親信侍衛(wèi)從死。
此惡俗,在滿族入關(guān)后逐漸消失。
滿族老人在彌留之際,要把祖宗板和祖宗匣取下來,用紅布或者紅紙包起來,等出靈之后再放回原處。
老人病危時,要抬到南炕,不能讓老人死在西炕或北炕,那樣不吉利。
一般人家老人死后,要順炕放三塊木頭,俗稱“停尸排子”,把死人放在上邊。
要頭朝西,腳朝東。
死者的嘴里要放一個銅大錢,或者硬幣,叫“含殮”。
要停靈三天。
第一天,報喪。
通知遠(yuǎn)近親友,當(dāng)晚家人不能睡覺,叫做“守靈”。
死者頭前放一盞豆油燈。
用棉花捻成長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邊,豆油燈一夜不滅,俗稱“照尸燈”。
死人,一般要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殮、祭奠。
當(dāng)人們抬尸首時,不能走門,要走窗戶,因為門是留給活人走的。
第三天出靈,即出殯。
滿族人的棺材與漢族人的不一樣,漢族人的棺材是平頂?shù),滿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寬,跟起脊的房屋一樣。
滿族人叫“旗材”或稱“滿材”。
棺材不能白茬,要著色,一般是紅土色。
兩邊棺材幫,要畫上山水花紋、云子卷兒,俗稱“韃子荷包棺材”。
棺材頭要畫云子卷兒和仙鶴等,也有的畫上各種花卉,俗稱“花頭棺材”。
棺材頭的橫批,一般是“駕鶴西去”。
棺材后頭,要畫上蓮花,叫做“腳踩蓮花上西天”
第二天,中午開始“祭奠”。
親朋好友得信前來,要獻(xiàn)上“帳子”和禮錢。
“帳子”就是整幅白布,上邊別上用白紙寫的大字“某某千古”、“某某萬世流芳”等,喪家要把帳子懸掛在靈棚里,供人觀看。
棺材頭旁邊,站著一個主持儀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兩旁,叫做“陪孝”。
吊唁的親友要站在棺材前頭,由主持人高喊:“某某老人家,你老聽真,這位是你老的什么什么人,前來給你老吊孝來了!”隨后向憑吊的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憑吊者三鞠躬后跪下磕頭。
主持人喊:“平身!”憑吊人起來走開。
下面繼續(xù)第二人。
順序是先長輩,后晚輩。
滿族人家死人成殮后,在院內(nèi)要掛紅色幡旗,有一尺多寬,一丈多長,掛在院內(nèi)西邊一根兩丈多高的木頭桿子上,滿族人認(rèn)為幡是死者的靈魂。
每天太陽出來之前,將紅幡掛起,太陽落山之后,將幡取下,放在棺材蓋上。
滿族喪葬中,有“燒飯”之習(xí)俗。
遼金時女真人就有將“其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的燒飯之俗。
滿族沿襲此俗,富貴人家還將生前所御狗、馬焚燒的。
后努爾哈赤等一再告戒要節(jié)省食物器具,除燒飯外,也不再焚燒狗馬,只將生前所用狗、馬在燒紙時,用鞭棍催打狗馬從火堆上跳過就可以了。
出殯的時候,長子手舉“靈頭幡”,走在靈車前頭。
靈車后,其他子女們打著“銘旌”,就是細(xì)長的布條,像旗幟一樣,結(jié)在一根長棍上。
布條的周圍鑲著狼牙邊。
旗的顏色,要根據(jù)死者是哪旗人而定。
滿族死人,不寫“殃榜”,這點與漢族不同。
所謂“殃榜”,就是在一張白紙上寫明某人某日某時“含殮”,某年某月某日為死者生日,某月某日某時辰為“四熬日”,某月某日某時辰為“避忌日”,告知親友,按時參加儀式,按時回避。
出殯回來,要擺筵席宴請參加送葬的親戚朋友,叫做“辭靈飯”。
祭奠日期,有“一七”,也叫“頭七”,就是人死后的第七天。
家人和子女要攜帶供飯、供果等到墳頭焚燒。
以后是“三七”、“五七”、“七七”祭奠。
到了一百天,還要照樣祭奠,叫“燒百日”。
祭奠完畢,家人和子女在墳前脫去孝服,叫做“脫孝”。
到了一周年時,要“燒周年”,舉動比較大。
再以后,要“燒三周年”。
每年到了清明節(jié),家人和子女要上墳祭奠。
[生育習(xí)俗]
滿族十分重視對子女的生育。
婦女一旦懷孕,被視為全家吉事,這時婆母
便告訴她一些保胎知識和傳統(tǒng)禁忌。
如:不準(zhǔn)孕婦到別人的產(chǎn)房去,不準(zhǔn)坐鍋
臺、穿臺。
不許大哭大笑,不準(zhǔn)侍奉祖先神。
懷孕五月,不許去馬棚,不許牽
馬等。
小孩出生稱“落草”。
據(jù)說,古時滿族婦女在炕上臨產(chǎn)時,要卷起炕席,鋪
上谷草,產(chǎn)婦在谷草上分娩,以后便相沿成習(xí)。
小孩“落草”后,如果是男孩,
要懸一小弓箭于門左,象征其長大后成為一個優(yōu)秀射手;若是女孩,則門前掛
一紅布條,象征吉祥。
嬰兒出生的第二天,要請子婦多、身體好的婦女喂第一
次奶,叫“開奶”。
第一個進(jìn)產(chǎn)房看孩子的外人叫“采生人”。
滿族認(rèn)為嬰兒
長大后性格會像“采生人”的性格,所以十分注重挑選“采生人”。
嬰兒出生
的第三天,要“洗三”,請兒女雙全,德高望重的老太太給孩子沐浴,也稱沐
浴禮。
沐浴用大銅盆,內(nèi)放槐樹葉、艾蒿,倒上熱水后,前來祝賀的親友們則
將銅錢、花生和雞蛋等放入盆內(nèi),叫做添盆。
沐浴過程中,如嬰兒放聲大哭,則
視為大吉大利,這叫“響盆。
”
孩子出生后第七天開始上悠車。
悠車也叫搖車,用樺樹皮做成,長約1.3
米,寬0.7米有作,兩端呈半圓形,如同小船。
后世的悠車多用椴木薄板做成,
邊沿漆以紅色,繪制花紋,書寫有吉利話,十分美觀。
悠車掛在房梁上,搖起
來十分輕便,為了使嬰兒保持胳膊、腿平直和避免翻身時掉下來,一般用布帶
子把小孩的胳膊肘、膝蓋和腳脖子綁在悠車上.嬰兒下面鋪用谷糠裝成的口袋,
枕頭則用小米或高粱米裝成。
因滿族以孩子后腦勺扁平為美,所以使用這樣的
枕頭。
孩子滿月后正式起名,5歲前舉行一次家祭,俗稱“跳喜神”,一般只用
一天,不殺豬羊,只殺雞做糕,祭祀祖先神,感謝神龍送子.在族中公祭時,要
舉行“換鎖”儀式。
每個新生孩子每人領(lǐng)取鎖帶佩帶一副,并拜柳求福.祭畢,
再將鎖袋裝入子孫袋內(nèi)保存起來。
孩子第一次去姥姥家無疑是件大豆事。
當(dāng)姑奶奶帶著可愛的外孫回娘家,
姥姥一家不勝歡喜,待之如貴賓。
這時,年輕母親把孩子的腦袋往房柱上輕輕
一撞,表示孩子不僅能在姥姥家住得服(慣),而且將來肯定能長得健康壯實。
8歲以前,男孩玩具以弓箭為主,也開展比箭法游戲,誰射的準(zhǔn)誰就受重
視。
女孩子則以玩秋千為主要娛樂活動。
滿族沒有固定的冠禮。
只是由族長或薩滿在祖神案前祭祀,將靈佩賜給青
年男女。
一般小伙前額佩掛野豬獠牙,姑娘多佩帶野豬門牙。
從此,青年男女
就可參加族中的一切社交活動了。
[祭祀習(xí)俗]
滿族的祭祀活動,神秘莊重,從程序到內(nèi)容都十分講究。
整個祭祀過程分為:祭祖、祭神、祭神桿、祭星4個部分。
在祭祀的前3天,全族人就要著手準(zhǔn)備了:要在院子的大門當(dāng)中懸上一把谷草,這就是表示從掛草把的日子起,一直到祭祀完畢,
不許頭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體不潔的女人入門,而且此時也不許周濟(jì)乞丐。
此外還要準(zhǔn)備一些祭祀的食品,這里最主要的有:黃米飯和幾頭豬。
祭祀的日子一到,主祭人將暫存于外邊的祖宗匣子請到家中,放在西炕南頭的桌子上,然后再將屋里常設(shè)的祖宗匣子取下來放在下邊。
祭祖,一般安排在白天。
主祭人先將供桌及祖位架擺放好,然后將祖先請出,再把一頭祭祀用的純黑豬,抬到屋內(nèi)南炕沿下。
一切準(zhǔn)備完畢后,主祭人誦讀祭文,此時,所有參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輩分依次跪聽。
讀完祭文后,叩首起身,然后眾人把豬抬到供桌前殺祭。
殺祭時要將豬毛退凈,并將大小蹄角和豬膽放在供桌的右邊,然后再將豬抬到供桌上,豬頭向外,腳要向右。
祭神,有白日祭和夜晚祭兩種。
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后。
其程序是:將祭祖時所殺的豬分解成12件,連同內(nèi)臟一起到鍋里煮,鍋里不放任何調(diào)料。
鍋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許吃。
供品擺設(shè)整齊后,先請主祭人在前跪讀祭文,參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輩分依次跪聽,然后主祭人率眾人行叩首禮。
夜晚祭神,一般分為兩步。
首先要從祖宗匣子中按先后次序請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請出兩位擺設(shè)在祖匣蓋上,每位設(shè)凈水一盅,黃米一碟,將香碗、祭臺放在桌上,然后燃起香和白蠟。
之后,主祭人束腰鈴、扎裙子,帶領(lǐng)眾人擊鼓祈禱。
然后在神位前殺豬祭祀。
其次,在殺豬祭祀后,主祭人還要率眾人進(jìn)行背燈祭。
此時要將門窗遮閉,不準(zhǔn)人出入院內(nèi),如有外人來也不許進(jìn)屋。
主祭人將燈吹滅,手持銅鈴,舞動腰鈴,口中念念有詞,祭畢,重新點燈,叩首,將祖神像放入祖宗匣子里,雙手舉起放到西墻祖宗板上,再將門窗打開,準(zhǔn)許人出入。
背燈祭所用的肉,要過3天以后,家人才能吃,但不能送給外人。
祭神樹,是在日出時將祖先木像請到祭樹前,面向東北。
將一張干凈的紙掛在樹上,然后把祭豬抬到神樹前,主祭人跪在祭豬的左方,眾人跪在其后。
在殺祭之前,先用酒或干凈的水往豬耳朵里灌,豬感覺痛癢,就搖頭擺耳,眾人就認(rèn)為這是神來享用了,如果豬沒有什么反應(yīng),那么就是不祥之兆。
殺祭之后,將豬分解成七部分,放到鍋里煮,豬膽、下鄂骨及下水等掛在樹上。
主祭人將肉供上,叩首之后,眾人將肉分食,但要把各部分的骨頭送到神樹前。
祭索倫桿子,也稱祭天,一般是在祭祖后的第二天舉行。
祭索倫桿子用的豬,必須是無傷、純黑的公豬,殺之前先將豬綁起來,放在索倫桿子前面,燒香禱告,然后再殺。
豬骨頭不能亂扔,要在當(dāng)天晚上埋在索倫桿子下面,還要將豬脖子里的一塊骨頭掛在索倫桿子上面,豬膽、豬腸、豬膀胱等物放在索倫桿子上面的斗里,
讓烏鴉、喜鵲來吃,如果 3 天之內(nèi)能被吃掉,便認(rèn)為是很吉利的。
祭星,是在月落以后進(jìn)行的。
祭星的日期,不論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兩天進(jìn)行。
等月落之后,先在上屋北炕當(dāng)中設(shè)一個方凳,點燃香蠟。
祭星人身穿黃紗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側(cè),距離祖宗不遠(yuǎn)的地方,把祭豬殺掉,這時屋內(nèi)要將燈火熄滅。
殺完祭豬后,祭星人咳嗽一聲,屋內(nèi)點燈開門,將豬抬進(jìn)屋內(nèi)退毛、分解。
然后再將豬抬到原來的地方,叩首祭星,這時屋內(nèi)再次熄滅燈火。
祭畢,將豬抬回屋內(nèi),但不能見灶火。
據(jù)說,熄燈閉光能使人神之間的距離縮短,既可以“對天直語”,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覺到祭祀人虔誠的心情。
[滿族春節(jié)]
”阿涅業(yè)能業(yè)”是滿語,即滿族的春節(jié),是滿族傳統(tǒng)的盛大節(jié)日。
滿族春節(jié)源于漢族習(xí)俗。
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quán)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jìn)入遼陽、沈陽地區(qū),在漢族經(jīng)濟(jì)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fā)展起了很大的變化。
尤其是皇太極繼位后,順治元年( 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guān)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guān)內(nèi),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jīng)濟(jì)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guān)系密切。
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xí)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jié)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俗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 慶祝方式
節(jié)前,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lián)、掛箋(亦稱掛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
初一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
同時,在自家西墻祖宗板下擺設(shè)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
新年伊始,全家團(tuán)聚吃團(tuán)圓餃子,俗稱”揣元寶”。
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
然后讓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這天晚輩要身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
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
男孩子成群結(jié)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guān)節(jié)骨制成的玩具)。
歌舞是節(jié)日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
據(jù)《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shù)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回旋婉轉(zhuǎn),號曰’踏追’。
”踏追即踩高蹺。
至今,此俗仍沿襲不衰。
初一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fā)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jìn)行表演,祝賀新年,節(jié)日氣氛更加濃郁。
滿族過年,習(xí)慣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
【滿族的禮儀習(xí)俗文化】相關(guān)文章:
壯族的禮儀習(xí)俗文化09-27
布依族的禮儀習(xí)俗文化10-26
侗族的一些禮儀習(xí)俗文化10-26
日本的禮儀與習(xí)俗09-30
滿族節(jié)日作文10-08
中國傳統(tǒng)禮儀習(xí)俗03-13
臨滄佤族禮儀習(xí)俗集萃10-26
餐桌禮儀文化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