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數(shù)學導學案教學設計誤區(qū)與對策論文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高效課堂”運行的根本教學理念. 如何實現(xiàn)這個教學理念,“高效課堂”提倡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勤于思考. 這給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于是新的備課模式--“導學案”應運而生. 導學案以學生的“學”為核心,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要由“教”轉(zhuǎn)變?yōu)椤皩А钡慕巧? 可見,設計好導學案是上好課的首要前提. 然而,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有一些教師在導學案的設計中存在著一定的誤區(qū),影響了導學案的教學效果,現(xiàn)舉例如下:
誤區(qū)一:重學生的“學”,輕教師的“導”
誤區(qū):有些導學案設計的內(nèi)容全部是學生的活動,而教師的活動根本不見蹤影. 于是,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課堂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放羊式”的教學情景,教師對學生完全是放任自流. 問題探究中教師該引導的不引導,只是放任學生“死啃”. 結果不光效率低,而且出現(xiàn)了很多知識漏洞.
對策:我們知道,學生自主學習是導學案設計的中心,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由. 這需要把握好“放”與“收”的度,把握好“適時登場”和“主動撤離”的時機. 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要扮演好縱觀全局、適時引導的導演者角色. 教師要對下列情況及時參入:(1)學生學習中帶有疑惑的共性問題:(2)學生長時間不能解決的問題;(3)需要進行關鍵方法點撥的問題,等等.
誤區(qū)二:重“習題”的羅列,輕“問題”的設計
誤區(qū):導學案的基本要求是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過程探究化,即把學生知識的掌握過程形成一條問題鏈,以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考、探索、驗證等. 以問題把數(shù)學學習中的練和思結合起來,把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結合起來,把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提升結合起來. 也就是說,問題是關鍵,是核心,它主導教學的全過程,對教學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有些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只是把教材內(nèi)容簡單的轉(zhuǎn)化為一個個練習題,導學案變成了一本“練習冊”. 比如,某位教師設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五節(jié)《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導學案如下:
1. 如圖1,已知AB = CD,AD = BC,說出∠1 = ∠2的理由.
2. 如圖2,已知在四邊形ABCD中,AB = CB,AD = CD. 求證:∠C = ∠A.
3. 如圖3,已知△ABF ≌ △DEC,且AC = DF,說明△ABC≌△DEF的理由.
4. 如圖4,已知AD = BC,OD = OC,O為AB中點,說出△AOD ≌ △BOC的理由.
5. 已知∠BAC,用直尺和圓規(guī)作∠BAC的平分線AD,(要求保留痕跡不寫作法)
這種習題化的導學案完全降低了學案的“導學”功能,同時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對策:那么如何提高導學案中問題的設計呢?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探究性,要對學生的思維有啟發(fā)的功能;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通過層層遞進、步步加深的引導,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縱向發(fā)展;再次,要注重方法的點撥,通過讓學生對關鍵方法的悟透,來達成“解一題、通一類”的教學效果;最后,要設計合作性活動來達成問題的解決,通過組織學生的互動交流、互幫互教,來達成優(yōu)秀生和后進生學習上的雙贏.
誤區(qū)三:重導學案的“克隆”,輕導學案的“創(chuàng)新”
誤區(qū):有些教師在編寫導學案的時候,總是把別人的導學案一字不差的照搬下來,喜歡復制他人的勞動成果,絲毫沒有自己的思想成分. 雖然說大部分教師剛剛接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對這種教學模式處于相對陌生的情況,這時候需要一定的“臨帖”,來熟悉這種模式. 但是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臨帖”后,教師要加強對本校學生的研究,編寫出適合本校學生的導學案,從而做到以學定教和因材施教. 如果一味地“克隆”他人的勞動成果,勢必會不利于本班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同時不利于教師專業(yè)化水平的提高.
對策:那么如何實現(xiàn)導學案的“創(chuàng)新”呢?(1)要研究本班學生的學情,做到心中有數(shù);(2)要編寫有層次的導學案,適合不同學生的不同層次的發(fā)展;(3)要重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方法的引導、積極情感的培養(yǎng);(4)要研究教材,吃透知識點,編制出有探究性的數(shù)學問題來引導學生的學習;等等.
誤區(qū)四:重課前的“預設”,輕課中的“生成”
誤區(qū):我們知道,高效課堂是一個開放的、生態(tài)的、生成的互動過程,這就注定了導學案的設計要留出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動態(tài)生成空間. 而有些教師在設計時恰好相反,他們把導學案設計成一個單一性的封閉過程. 從而在課堂教學中,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預設”的教學設計來進行,完全忽視了課堂中的互動生成過程. 以至于課堂出現(xiàn)生成時,教師顯得手足無措、難以應對,或者干脆無視生成、出現(xiàn)生成時輕描淡寫地帶過,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對策: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教學過程,重視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比如,在“預設”的同時留出“生成”的空間,充分利用在互動過程中的生存性知識,對課堂中生成性過程進行及時的引導,等等.
誤區(qū)五:重學生的“互動交流”,輕學生的“獨立探索”
誤區(qū):經(jīng)?梢钥吹,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熱衷于組織學生的互動交流、討論、辯論、質(zhì)疑,學習氣氛非常熱烈. 不論是對于簡單的題目,還是對于較難的題目,甚至于在教學全過程,都是學生在沸沸揚揚的討論交流,而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訓練. 我們知道,互動交流是一種比較好的學習方式,但是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性質(zhì)的問題適合互動交流,什么難度的題目適合互動交流,學生自主學習到何種程度時再進行互動交流. 只有弄明白了這些問題,才能從根本上發(fā)揮出合作學習的效果.
對策:主要有:(1)把需要獨立自主和互動交流的問題區(qū)分開來. 一般來說,較容易的題目應獨 立完成,較難的問題應合作交流;(2)先獨立思考,后合作交流. 只有經(jīng)過了自我的自主學習后再和他人交流互動,才能達到學習上的更大效果;(3)一部分人自主學習,一部分人合作交流,注重學習形式上的多樣化.
綜上所述,導學案的設計要避免一些常見的思維誤區(qū),要在“導學”上下工夫. 不光要設計學生的合作交流時間,也要設計學生的自主探究空間;不光要“臨帖”學習優(yōu)秀的導學案,也要在導學案的設計上自我創(chuàng)新;不光要重視學生的學,也要重視教師的導,要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導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期達成教學上的最大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海晨.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42-63.
[2]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11-32.
【初中數(shù)學導學案教學設計誤區(qū)與對策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作業(yè)設計誤區(qū)與改進對策論文10-12
淺談初中化學作業(yè)設計的誤區(qū)與改進對策論文10-10
中考初中數(shù)學案例教學論文10-11
高中的政治導學案應用環(huán)節(jié)論文10-09
數(shù)學案例教學探討論文10-09
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的誤區(qū)及對策的教學論文10-09
淺談初中教學數(shù)學分層設計的論文10-10
小學數(shù)學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10-10
數(shù)學導學案心得體會03-10
數(shù)學導學案使用心得通用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