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技巧
讀書有兩個過程,一個是將厚的書讀薄,一個將薄的書讀厚,這個過程就是知識轉(zhuǎn)化的過程。當一本書被你這樣玩轉(zhuǎn)時,你就已經(jīng)獲得書中的精髓,并且成為你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下面下編整理一些閱讀技巧,供大家參考!
閱讀技巧【1】
1. 如何選書?
經(jīng)常會有人問,能不能推薦幾本書看看啊?其實別人推薦的未必是你需要的,因為他不知道你的真正需要,不了解你的知識體系在哪個層次,所以有效讀書是做個有心人,建立自己的購書清單,培養(yǎng)自己的讀書趣味,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
每一步:建立自己的購書清單表格登記。
表格就是包括很簡單的三項內(nèi)容:書名、作者、出版社。
這項內(nèi)容可以放在筆記本的前幾頁或者最后一頁。
書中作者介紹用A4紙打印出來疊好,收納在筆記本里,這個主要防止太多書預留的空間不夠而準備。
第二步:獲得自己感興趣的書。
首先,通過豆瓣書評、微博讀書等書評人推薦,你可以發(fā)現(xiàn)推薦的理由,里面的主要內(nèi)容,這些是否對你有價值。
其次,通過書中的索引或者作者在作品中提及的書,這個尤其是對于學術研究的人來說非常管用。
我在學習心理學時,經(jīng)常會看到這個理論最早是由誰在哪本書中提出來的,如果我想要再深入一點了解這個理論,我就會將這本書名和作者添加到購書書單里。
還有紙媒中,比如報紙上會有一些有關讀書的文章,《讀者》上有關節(jié)選的文章,提到的某本書,如果正好契合你當時的需要,也可以記錄下來。
還有朋友最近讀的書,你覺得有用,也可以記錄下來。
作個有心人,你會發(fā)覺到周圍大量的可讀之書的信息,有效的讀書首先就是去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哪些是幫助自己內(nèi)在成長的,哪些是提高技能的,
哪些是陶冶情操的,哪些是生活實用類的,不同的類型滿足了自己不同的需要,可以穿插閱讀,枯燥的內(nèi)容可以用有趣的去調(diào)劑,因為我們不能總讀自己愿意讀的書,比如考試類的書籍,你為了要拿到一個證書必須惡啃,那么讀其他類型的書就成為了調(diào)料,閱讀的效率也會好很多。
第三步:根據(jù)購書清單再次篩選確定購買的書籍。
我一般一次性會購買3-5本書,一方面怕家里堆積了太多的書有壓力,好像一堆的任務未完成的感覺,另一方面這幾本書可以交叉閱讀,也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眾多的書單中,可以分批次購買,當下最想讀的,最需要的可以放在第一位,所以不建議一下購買很多書,因為跟從心的需要,最終會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2. 如何將一本書讀薄?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筆記讀書法,就是制作“蔥鮪火鍋式”的讀書筆記。
我們在閱讀一本書時,將書中的重要觀點、優(yōu)美的句子先在書中標注出來,我通常還會有個習慣,在書中直接做批注:提煉,將某個句子用一個詞語表達增加記憶;聯(lián)想,與我過往的經(jīng)驗連接的部分寫下來,這些都是為作好讀書筆記作準備。
“蔥鮪火鍋式”的讀書筆記就是通過閱讀摘抄和寫評論方式將書中的精髓內(nèi)化成自己的知識的過程。
將之前做過標記的地方,值得摘抄的原文摘錄在筆記本上,前面標注“○”,然后緊跟其后將你的感想或者評論寫下來,并在前面標注“☆”。
摘抄可以促進、加深對書的記憶,也會加深理解,寫評論可以促進思考,保存好讀書過程中獲得的思考,防止與好點子失之交臂。
亞瑟.叔本華在《論讀書》中寫道:“如果你覺得讀書就是為了模仿別人的想法,那么這是思想上的懶惰。
請丟開書本自己思考。
”而這種筆記讀書法就是幫助我們搭上思想的便車,創(chuàng)造自己思想的舞臺。
通過這種閱讀方法,我們將一本厚厚的書就變成了一本薄薄的讀書筆記,隨身攜帶,隨時都可以拿出來重讀,這是一個有效的吸收過程。
3. 如何將一本書讀厚?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輸出,當你具備了足夠儲存的思想的倉庫時,將過去的讀書體驗運用到今天的生活中,成為點亮生活智慧的明燈。
我在讀《蘇菲的故事》一書中,摘抄了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黃金中庸”的觀點,聯(lián)想到孔子所提的“中庸之道”,并將先哲們的思想與當下的生活相聯(lián)系,在生活中注重節(jié)制、適度,包括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與物品的關系與環(huán)境的關系,無不透露著這樣的人生智慧。
在讀到《溝通的藝術》這本書時,我記錄下了“理性情緒治療法”,這與我之前學心理學的認知療法是一回事。
這個方法告訴我們,影響你情緒情感的的并不是發(fā)生了什么事,而是你對于這個事件的態(tài)度。
比如,你經(jīng)過一幢樓,一個打開的窗戶中有個人突然將一盆水潑到正好經(jīng)過的你的身上,你一定會非常惱怒。
你會想,我今天怎么這么倒霉,潑水的人怎么這么可惡等等。
但當你得知對方是一精神病患者,你的惱怒是否消退了許多了?你是否還產(chǎn)生了一絲同情?這個情緒的變化都是基于同一件事實,被人潑水,但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卻有天壤之別。
這個方法我們可以經(jīng)常在生活的沖突中使用來管理自己的情緒。
比如你遇到被領導臭罵一通,你如何去解讀這個事件,就決定了你的情緒管理水平。
當我們將書中的道理整合,不斷在生活中實踐,你就將書讀的逐漸厚重起來。
當你與他人分享知識與經(jīng)驗時,你獲得了讀者或者聽眾的反饋,你對某一個事物的理解又進了步。
或許,積累了幾本同一領域的讀書筆記之后,你也可以去出一本書了,你也就成為了這一領域的專家。
說實在的,看了很多本日本人寫的書,我了解了日本人做事的匠人精神,每一樣的事情都可做到極致,做到條理清晰。
精進,從細微之處開始。
所以,不要找那么多借口,先去準備一個漂亮的筆記本開始你的新的閱讀體驗吧,那么也不枉你堅持將我的這篇文章讀到了最后。
閱讀技巧【2】
1、明確你的閱讀目的
在讀一本書之前,先要問下自己為什么要讀這本書?是為了個人的改變,還是只是為了好玩?所以這一點,一定要分清楚,不必霸王硬上弓。
2、了解作者和意圖
你讀的書是誰寫的?這個作者還出版過什么書?這本書與作者其他的書有怎樣的關聯(lián)?讀些關于作者的書,可以很大程度上加深你的閱讀體驗。
在讀了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寫的自傳時,我才知道她并非出身世家大族,而且是一個戴眼鏡相貌平平,還有點害羞的女孩,但她從小就喜歡寫作和講故事。
因為自家屋子又小又冷,她時常到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館里去創(chuàng)作,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她創(chuàng)作出了眾人喜愛的哈利波特。
這些都能幫助你體會作者在寫某些情景時的用意。
3、學會做讀書筆記
你身邊有幾個人,是做到在看書時,手里是拿著一支筆的?如果你細心的話,你應該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印刷書籍都有頁邊空白,有些書籍還會專門預留些空白書磁。
這些空白就是留給你寫筆記用的。
一旦你開始在書上寫筆記,你自然就會放慢速度,從中獲益更多。
如果手里沒有筆,你的一些好的想法和段子就會和你擦肩而過。
所以讓拿筆讀書成為你的習慣吧。
我們熟知的偉大的革命家列寧,就是一位讀書筆記狂愛者。
他從小酷愛讀書,在讀書時他很喜歡在書面空白處隨手寫下豐富的評論、注釋和心得體會。
有時還會在封面上標出最值得注意的觀點或材料。
每當讀到精辟處,他就會批上“非常重要”“妙不可言”等。
被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經(jīng)典著作之一的《哲學筆記》就是批注和筆記匯編而成的。
4、確定閱讀策略
在這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下目錄,各章節(jié)的小標題。
甚至在讀第一頁之前先讀最后一面,就像X光一樣檢查這本書。
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讓你浪費時間去讀一些平庸的書,找到適合對自己有用的書。
對于不同的書我們也要有不同的方法去讀,有四個選擇:
像吃牛排一樣咀嚼消化
如果你覺得看起來像一本能回答自己問題的好書,就要從頭到尾仔細認真地讀。
吃奶昔一樣吞下去
又能回答我的問題,又有幫助,我想整本都讀,但又不想在這本書花太多的時間,較快的速度讀。
像吃自助一樣嘗一嘗
這個要吃,那個不要。
書里有些部分似乎與我的問題無關,但那些部分卻很有用。
那就專注的去讀某些部分,而這種專注可以讓你不至于失去興趣。
最重要的是,這個選擇會讓你從“書必須從頭讀到尾”的陋見中走出來。
像喝過期牛奶一樣吐出來
這看起來不是一本能回答我問題的書,至少沒有另一本書好。
我要往前走,找本替代的。
5、“跳讀”法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么無論到多久都不懂,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這種方法也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一步發(fā)揮。
你可以先在書的空白處,把困惑或不理解的東西標注下。
在這章結尾,再回到標記的地方時,之前的這些問題常常已經(jīng)被作者回答了。
用“跳讀”法會節(jié)省很多時間。
6、以書會友參加討論
獨閱樂,不如眾閱樂。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閱讀是件孤獨的事情。
如果有想法的話,你也可以把閱讀變成一個社交活動。
例如,你可以參加一個虛擬讀書俱樂部,與別人交換讀書筆記,把其他讀者的不同看法記下來,再去重新閱讀。
如果你想通過閱讀改進生活或提高工作能力,那么與對同樣書籍有興趣的人討論是個很好的方法。
7、探索內(nèi)容的邊邊角角
為什么經(jīng)常讀書的人都會看后記、注腳或其他相關信息呢?因數(shù)這部分內(nèi)容提供了額外的信息和新鮮的闡述。
書籍的前言和簡介也有類似的作用。
后記:有時候,作者會在后記中提供一個名單。
也有時候,你可以從后記中了解到作者的關鍵關系點。
你還能學到編輯對作品的貢獻,以及在編輯過程中誰提供了最好的建議等。
注腳:注腳和參考書為將來的繼續(xù)閱讀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料,而這些細節(jié)可以打開你的眼界。
沒必要讀所有的注腳部分,只要看看作者是否在其中附加了有趣的內(nèi)容就可以了。
8、繪制一張Story Line或地圖
就像我們學歷史,會畫一條歷史發(fā)展的時間線一樣。
一本故事書讀完了,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來畫一張故事發(fā)生、發(fā)展、結束的時間線。
畫得好不好不重要,只要將前后順序搞清楚就達到目的了。
或者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制作一張簡單的地圖。
如果故事發(fā)生在室內(nèi),就畫一張室內(nèi)的平面圖,如果故事發(fā)生的地方很多,就可以畫一張大地圖。
不是有人根據(jù)《紅樓夢》書中的描繪,建造出了大觀園嗎?
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能力也會得到很好的開發(fā)。
9、讀那本書的書評
讀你讀的那本書的書評,可以提供一個新鮮的視角。
事實是,閱讀有思想的書評可以幫你掌握更有效的閱讀技能。
10、設計一套專屬書簽
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分頁書簽,書簽上一面是從視覺的角度總結故事,另一面可以寫上孩子從這本書里學到的東西。
可以是一些道理,也可以是有用的詞匯,等等。
可以充分發(fā)揮孩子的想象力!
當孩子精心地去讀完一本書時,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未來的成長道路上,都是寶貴經(jīng)驗。
學會從閱讀中一點一點地吸收養(yǎng)分,他的成長,會帶給你大大的驚喜。
我們要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也要相信孩子的力量,當他面對一本書沉醉不已,去認真研讀時,教育才剛剛開始。
一個愛讀書的孩子,我們不必擔心他的未來。
16個英文閱讀技巧【3】
1、聯(lián)系背景知識在選擇一本書前,我們通常會通過目錄、序言等部分先簡單了解這本書的主題。
那么在選定之后、閱讀之前,不妨先花幾分鐘思考這個問題:“關于這個主題,我已經(jīng)知道的信息有哪些?” 通過簡單的思考,喚醒大腦中已有的知識,然后帶著背景知識開始閱讀會有助于理解。
2、自問自答為什么有的人讀書會走神,甚至睡著?因為大腦處在“悠閑”的狀態(tài)中。
要想讓自己全神貫注,自問自答是一個好辦法。
通過對書中不熟悉的內(nèi)容進行提問并回答這個問題,能夠讓大腦處于緊張運行的狀態(tài)。
例如書中出現(xiàn)縮寫時,試著根據(jù)上下文去推測縮寫中的字母分別代表什么單詞。
3、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閱讀時我們通常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梳理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尋找書中的事實信息、看他人的觀點是否與自己的一致等。
通常來說,閱讀的側重點由作者的寫作目的決定。
例如下圖中,如果作者的目的是說服性的,那么讀者在閱讀中需要尋找作者的觀點以及他/她提出此觀點的原因;如果作者的目的是知識普及性的,那么讀者需要接收大量的事實信息。
明確作者目的能讓我們更加有針對性地去吸收信息。
4、明確主旨不論閱讀什么題材的書籍,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關鍵的一步。
讀的過程中,腦海里要經(jīng)常浮現(xiàn)閱讀理解考試中常見的一個問題:“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 下圖是美國小學課堂上學生制作的文章主旨錨圖:
5、理清文中的順序在閱讀英文讀物時要格外注意“first”, "then", "after that..."等表示順序的詞, 理清事情發(fā)生的先后順序?qū)τ谖恼吕斫饩哂兄匾囊饬x。
6、理清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閱讀中常見的一種邏輯關系,理清文中的因果關系將有效地提高理解程度。
如果閱讀時對因果關系沒有一定的敏感度,就會在讀到事情的結果時才回頭去想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是什么,然后需要回頭去再讀,影響閱讀進度。
對于初學者來說,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因果關練習系,從最基礎的開始,例如“cause-Billy didn’t brush his teeth, effect- His breath was stinky all day!”
7、進行推斷推斷通常結合文章內(nèi)容和讀者已有的知識來進行,有助于達到深層理解。
例如,書中描述了下面這個場景:廚房臺面上散落著面粉,垃圾桶里有許多雞蛋殼,一袋白糖敞口放在架子上。
因為面粉、雞蛋、白糖都是常見的烘焙材料,我們可以推斷出有人正在烤面包或做其它甜點。
有依據(jù)的推斷通常是合理而且有助于對下文的理解的。
8、進行預判預判是另一個讓讀者大腦保持高速運轉(zhuǎn)的閱讀技巧。
它與推斷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推斷通常是準確的,因為已經(jīng)有文中的要點作支撐,而預判可能可能是錯誤的,正確與否在下文中會得到印證。
不過即使預判錯誤也無妨,重點是通過積極思考進行預判后在下文中求證的過程,會讓讀者與書籍之間產(chǎn)生有趣的互動。
9、總結在開始閱讀之前,給自己布置一個小任務:讀完之后對書本內(nèi)容進行總結。
這樣做的好處是閱讀時會更加留心書中重點內(nèi)容。
總結時用詞不重要,能以正確的邏輯、簡潔的語言復述出書中要點或故事梗概即可。
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全書、總結、文本特色、主旨、主題的信息量依次減少,從中可以看出,總結中的內(nèi)容信息量相對較大,需覆蓋文中重點信息。
10、區(qū)分事實信息和觀點對于低齡讀者來說,事實和觀點是很容易混淆的兩個要點。
事實是客觀性的,而觀點是來自作者或書中其他人物的主觀判斷,閱讀過程中分清事實和觀點才能正確地理解內(nèi)容。
11、尋找細節(jié)信息如果主旨是樓房的鋼筋,那么細節(jié)就是樓房的混凝土,細節(jié)為文章主旨提供支撐,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要格外留心細節(jié)信息,從而在提煉主旨或總結時有理有據(jù)。
12、重點關注“對照和比較”部分在科普類書籍中,對照和比較是常用的寫作方法,用來呈現(xiàn)兩種或多種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和不同之處,在作者進行對照和比較時讀者需要重點關注,因為該部分會包含許多重要信息。
進行比較時,通常會有一些標志性的語言,方便讀者識別,例如“different”, "same as", "alike", 或者"in contrast"等。
13、建立與書籍之間的關聯(lián)性科學研究表明,高效閱讀者與閱讀困難者在閱讀方法上有一個明顯差異:高效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會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背景知識與書中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從而促進理解,
而閱讀困難者通常思維只停留在書中文字本身而不會停下來去思考這些文字與自己的生活有何關聯(lián)性。
建立書籍與讀者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這一點在我們以前的文章中具體介紹過,點擊《閱讀技巧放大招之如何使建立讀者與書籍之間的紐帶》即可查看。
14、書籍內(nèi)容影像化閱讀時我們可以充分放飛自己的想象力,把書中文字轉(zhuǎn)化成一幕幕生動的畫面,在腦海中放映。
這也是閱讀的樂趣所在,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但腦海中呈現(xiàn)的畫面是千差萬別的,多么有意思!這些畫面能夠促進我們對文字的理解。
15、重復閱讀如果閱讀時遇到很費解的內(nèi)容,讀過之后沒有讀懂,那么回過頭去重新閱讀,這是很常見的一個策略,畢竟帶著疑問讀下去會帶來理解上的偏差。
重復閱讀在考試時會經(jīng)常用到,答題時定位到某段話,經(jīng)過多次重復閱讀、理解透徹后選擇答案。
16、調(diào)整閱讀速度閱讀和跑步類似,全程勻速并不能帶來最佳效果,時而減速、時而加速反而能夠更好地燃燒脂肪。
在閱讀時,我們要學會根據(jù)閱讀內(nèi)容隨時調(diào)整閱讀速度,比如遇到生詞時,不妨放慢速度,根據(jù)上下文進行推測;遇到長句時,停下來把句子結構理清、讀懂大意。
在詞匯難度低、句子結構簡單、沒有生僻概念時,可以全速前進,享受暢快的閱讀。
【閱讀技巧】相關文章:
快速閱讀技巧10-11
英語閱讀技巧09-30
語文閱讀技巧09-30
快速閱讀的技巧09-30
雅思閱讀的學習技巧10-08
英語閱讀小技巧10-01
精選語文閱讀學習技巧10-07
快速閱讀記憶的技巧09-30
英語快速閱讀技巧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