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抗抑郁治療對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療效分析
又到了大四畢業(yè)季,看似輕松好玩的大四生活其實也暗藏著無限的壓力,找工作、考研,謀出路的同時,還要撰寫畢業(yè)論文,確保能夠順利畢業(yè),拿到畢業(yè)證。下面就由YJBYS小編為大家推薦一篇自考醫(yī)學專業(yè)論文論文,歡迎閱讀哦!
[摘要] 目的 研究抗抑郁治療對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從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腦卒中急性期6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0例給予常規(guī)治療,未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組30例即在常規(guī)治療上加用西酞普蘭20 mg, qd口服。在治療前,治療后2周、4周、8周分別用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HAMD)進行療效評定。 結果 治療組4W后HAMD均分為(16.7±3.22)分,治療組8W后HAMD均分為(11.7±2.21)分,癥狀顯著改善,治療前后癥狀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同時與同一時期對照組比較,抑郁癥狀改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 對腦卒中患者進行PSD及時篩查、盡早藥物治療,能改善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 腦卒中;西酞普蘭;抑郁癥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有資料顯示其發(fā)病率在29.3%~33.3%左右[1-2],嚴重影響患者功能恢復,降低其生活質量,增加患者的致殘率,所以對腦卒中后出現抑郁患者的干預意義重大,該研究對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該院接受西酞普蘭治療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定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60例于該院神經內科住院并診斷為腦卒中急性期的患者。該組女32例,男28例,出血性腦卒中27例,缺血性腦卒中33例。腦卒中診斷:本組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標準,并被MR及顱腦CT證實。PSD診斷標準:按照ICD-10 F06.32器質性抑郁障礙診斷標準,于病情穩(wěn)定之后的2周實施診斷。所有入選患者均按HAMD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對照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62.3±7.9)歲,病程(15.8±1.5)d,腦梗死25例,腦出血5例;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63.1±7.2)歲,病程(16.1±1.3)d,腦梗死24例,腦出血6例;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納入標準:病情穩(wěn)定2周后,年齡在40歲以上;意識清楚;大腦半球的病變(梗死或出血);語言障礙不明顯;發(fā)現顱腦CT有陽性者。排除標準:伴有明顯失語、失用不能配合檢查者;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配合檢查者;腦卒中病情嚴重,或者伴有意識障礙無法配合者;有精神障礙家族史或個人陽性者;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不能配合檢查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30例給予常規(guī)治療,不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組30例即在常規(guī)治療上加用西酞普蘭(商品名:西普妙,產品批號:2417765)20mg qd口服。在治療前、治療后2周、4周、8周分別用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HAMD)進行療效評定。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對患者進行直接詢問,并將調查表填寫好,調查表包括個人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20項),使用HAMD17項版本評定入組患者。
1.3 統計方法
對照研究對照組和治療組病例,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在實施抗抑郁治療之前,把6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兩組治療前的HAMD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抑郁癥狀明顯,治療組4周后HAMD均分為(16.7±3.22)分,治療組8周后HAMD均分為(11.7±2.21)分,癥狀顯著改善,治療前后癥狀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在病程中HAMD的變化(x±s,分)
注: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1。
三、討論
PSD指的是腦卒中后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出現,并且癥狀持續(xù)>2周,主要表現為興趣減退、情緒煩躁、低落、厭世、悲觀、主動性缺乏和全身疲勞等癥狀。PSD早在20世紀40年代國外就有學者報道,當時僅僅認為是一種神經功能缺失后的心理反應,隨著卒中發(fā)病率的增高,對PSD的研究認識有所更新:卒中后抑郁和卒中直接相關,腦卒中不只會使軀體出現殘疾,而且也可伴隨心理障礙,其發(fā)病率亦有增高趨勢,是影響患者功能恢復和腦卒中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不僅延長腦卒中康復時間,同時降低患者生活質量。
PSD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仍不非常清楚,當下有一種原發(fā)性內源性機制學說:即該理論是基于神經遞質的改變和神經解剖部位,考慮PSD和腦卒中部位相關,PSD常見于額葉、下丘腦、左側基底節(jié)核區(qū)和顳葉病變,其中額葉病變最為多見,并且左右兩側額葉病變的臨床癥狀不一致,Gabriel等研究表現,卒中后情感異常與額葉-豆狀核-腦橋通路受損相關,還與腦卒中后引起脫髓鞘改變,加速了大腦功能的退化有關,但是也有報道認為,抑郁和左右半球病變并不相干。該學說還考慮PSD與神經遞質的改變相關,Hama等認為腦卒中后腦內某些特定部位遭破壞,引起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等遞質功能低下和PSD相關;還有一種學說是反應性機制學說,是指肢體功能障礙、腦卒中后言語等導致的反應性抑郁,側重于社會心理因素。卒中后軀體功能喪失,家庭或社會地位的改變,使得患者的心理平衡失調,導致抑郁的發(fā)生或使其程度加重。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關于腦卒中后抑郁的機制的認識正是符合當前的醫(y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它是由生物體本身疾病及心理和社會因素一起作用的結果。
該研究使用的抗抑郁藥物是西酞普蘭,它不僅能改善患者的臨床抑郁癥狀,同時它是一種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具有高度的選擇性, 不像經典的三環(huán)抗抑郁藥物有比較強的抗膽堿副作用,臨床觀察西酞普蘭的惡心、胃腸道反應更少,本研究治療前兩組的抑郁癥狀明顯,抗抑郁治療4周后HAMD均分為(16.7±3.22)分,治療8周后HAMD均分為(11.7±2.21),癥狀顯著改善,治療前后癥狀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同時與同一時期對照組比較,抑郁癥狀改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本研究與黎宏雯等[6]研究一致,即認為西肽普蘭可改善卒中后抑郁的HAMD評分,并能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康復,顯著改善患者的卒中預后。王姍姍等[7]通過研究大鼠PSD模型后發(fā)現西酞普蘭可通過調節(jié)下丘腦TNF-α水平治療PSD,使得西酞普蘭治療組的PSD大鼠的水平活動、直立探索和糖水喜好明顯高于未治療組,即認為西酞普蘭可以通過免疫調節(jié)機制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狀態(tài)。李學等[8]使用同屬于SSRI類藥物帕羅西汀治療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療組的抑郁減輕程度、神經功能缺損恢復程度、ADL能力方面的改善幅度和對照組相比較優(yōu),可以證明其干預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早期藥物的作用顯著,有重大的意義。
總之隨著對腦卒中后抑郁的深入研究,發(fā)現腦卒中后抑郁的發(fā)病率較高,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負擔。腦卒中后患者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降低,抑郁情緒更加對患者的肢體恢復產生消極影響,最終影響患者回歸社會的能力,所以應對腦卒中患者進行PSD及時篩查、盡早干預,全面改善患者的預后。
當然本研究有它本身的局限性。首先,入選的患者并沒有包括所有急性卒中患者:如患者合并嚴重的心肺疾病嚴或癌癥等被排除在外,同時有言語理解障礙的患者合并有抑郁癥也被排除在外。因此,該研究結果可能并不適用于所有患者的卒中患者;其次,本研究樣本量少,因此,需要更大樣本的研究,有待于以后進一步的工作。
【抗抑郁治療對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療效分析】相關文章:
電休克治療嚴重抑郁狀態(tài)的療效觀察與護理體會10-26
治療痛風性關節(jié)炎療效分析10-08
不同治療方法對小兒哮喘的療效對比分析10-05
成人共同性斜視手術治療的美容療效分析10-05
手術治療無脊髓損傷的胸腰椎骨折療效分析10-05
固定矯治器治療牙周病38例療效分析10-05
神經癥患者人性化護理療效分析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