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析美國電影中的人本主義精神
對于每個即將畢業(yè)的人來說,畢業(yè)論文是不斷找資料,然后不斷修改的時光。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電大畢業(yè)論文,同時也希望畢業(yè)生們能夠順利寫完畢業(yè)論文哦!
[摘 要] 本文從“人本主義”的概念辨析入手,從動態(tài)的角度分析其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具有的核心內涵,并以當代美國電影為考察對象,結合具體的作品分析美國電影中折射出的人本主義思想,指出這一思想主要體現(xiàn)為理性的精神、“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珍惜生命的精神、環(huán)保精神、關注人類命運的精神等。當代中國電影界應當借鑒美國電影中豐富的人本主義因素,走出一條新路——人本主義之路。
[關鍵詞] 美國電影;人本主義;體現(xiàn)
美國電影以其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著力渲染的恢宏場景、令人驚嘆的科技手段等元素,一直以來在全球電影市場獨占鰲頭。近年來,我國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制作,像《英雄》《無極》《赤壁》《唐山大地震》《趙氏孤兒》《讓子彈飛》等。在這些片子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電影進步不少。但與美國電影比起來,我國能推向海外市場的作品顯得過于單一,宮廷暗戰(zhàn)、江湖仇殺輪番上演,片中形象缺乏人性張力。而當代美國電影中折射出的人本主義精神卻能給觀眾們帶來了強烈持久的心靈震撼與思想感召。為此,筆者嘗試分析美國優(yōu)秀電影作品中的人本主義精神,挖掘其深層內涵和思想價值,為當代中國電影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人本主義概覽
“人本主義”一詞源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在英文中,該詞為humanism,又譯為“人文主義”“人道主義”。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隨著時代發(fā)展,人本主義的內涵與外延日漸豐富。我們可以大致瀏覽一下人本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核心內涵。
第一個階段是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此時的人本主義主要強調人的價值和地位,主張人要從宗教的桎梏中解脫出來,獲得精神與肉體的獨立和自由。第二個階段是17世紀的古典主義時期,這時的人本主義注重人的理性,即思考,這種理性精神促進了現(xiàn)代主體意識的確立,標志著現(xiàn)代性的開端。第三個階段是18世紀的啟蒙時期,“自由、平等、博愛”是這一時期的核心思想,也是人本主義的重要內容,建立一個現(xiàn)代民主和法治的國家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第四個階段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海德格爾、尼采、胡塞爾等西方哲學家看到現(xiàn)代性正朝著技術化、工具化和經(jīng)濟化的方向發(fā)展,導致了人的精神的物化,他們呼吁糾正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方向,重視人的精神升華和發(fā)展,他們對人的“存在”的本質和意義進行了深入思考。第五個階段是當代,西方社會逐步邁入“個人主義社會”[1],社會的經(jīng)濟化、技術化和工具化進一步加深,人的精神物化、矮化、侏儒化也進一步加劇。人類急功近利的發(fā)展模式導致了自然環(huán)境遭到極大的破壞!澳壳暗沫h(huán)境問題已經(jīng)影響到人類自身的生活品質,危害到人類自身的生存!盵2]為了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環(huán)保已經(jīng)成為一個時代主題,也成為人本主義的一個新內涵。
縱觀這五個階段,我們知道,完整的人本主義不僅強調個體的獨立與自由、理性的作用、追求個體的完善與幸福,更強調建立一個民主、法治、環(huán)保的社會,為整個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當代經(jīng)典美國電影中的人本主義精神
美國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把人本主義精神作為執(zhí)政之本。他們的立國文獻《獨立宣言》稱:人有天賦的權利,包括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政府成立是為了維護人的權利,幫助人們追求幸福,如果政府背叛了這個目的,人們有權利把政府推翻,成立一個新的政府。由此可見,美國把“人”作為立國之本的,政府只是一種工具,“人”才是目的。這種寶貴的思想延續(xù)了200多年,在許多經(jīng)典電影中得到弘揚和傳播。
(一)自由精神的贊歌
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與民主的國度。一個多世紀以來,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儼然成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象征,表達著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而美國電影也將這種彌足珍貴的思想以藝術的形式鮮明體現(xiàn)出來。
1996年獲得多項奧斯卡大獎的史詩電影《勇敢的心》就是一曲對自由精神的贊歌。該片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以戰(zhàn)爭為核心,講述了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tǒng)治者之間不屈不撓的抗爭故事。他領導蘇格蘭人奮戰(zhàn)數(shù)年,最終在愛丁堡被英軍逮捕。他在臨刑前高呼“自由”,震撼了所有人,幾星期后,其戰(zhàn)友高呼為華萊士報仇的口號,英勇地繼承華萊士的遺志,對抗英軍,蘇格蘭人民最終贏得了民族的獨立。
自由作為該片的主線貫穿始終。這種精神除了體現(xiàn)為民族獨立以外,還體現(xiàn)為個人的解放和自由。主人公華萊士剛開始的反抗僅僅是為了個人復仇,隨著運動的層層推進,他逐漸成長為高舉自由與平等旗幟、以解救廣大受壓迫民眾為己任的革命領袖。他的同伴羅伯特布魯斯由于受到了華萊士人格精神的感召,最終放棄了想成為蘇格蘭領主的功利目的,繼承華萊士的遺志,領導蘇格蘭軍隊推翻英格蘭的統(tǒng)治,贏得了蘇格蘭的獨立。
在許多美國電影中,追求自由的精神往往由某一個英雄人物來體現(xiàn),這招來不少人的詬病,認為是“極端個人英雄主義”的表現(xiàn)。對此,無論是觀眾還是電影人,都應該冷靜分辨形象背后的多重含義,取精去糟,理性待之。
(二)理性精神的頌歌
17世紀的古典時期,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論斷!斑@一論斷強調學會自我思考的人從今往后不再依賴別人,而能夠自己給自己確定方向,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這是一種主體精神的覺醒、一種理性的復蘇!盵3]西方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再到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爆發(fā)、現(xiàn)代民主法治國家的建立,前后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這一歷程順利進行,最終取得成功,一個關鍵原因是西方人在逐漸覺醒,西方人的理性精神越來越強大。美國早期移民主要是歐洲人,他們把西方理性精神帶到了北美這塊熱土,這種理性精神流傳至今。理性精神在當代美國電影中得到了反映,很多人物都具有理性精神,擅長思考,善于正確抉擇。
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紀實風格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塑造的德國企業(yè)家奧斯卡辛德勒就是一個充滿理性光輝的人物形象。
起初,辛德勒與其他投機商人一樣,好色、愛財、圓滑、世故,為了賺取最大的經(jīng)濟利益,他雇傭猶太人為自己的工廠效力。1942年,德軍開始大舉搜捕并屠殺猶太人,眾多猶太人拼死匿藏逃避搜捕的情景令辛德勒震撼不已。從此,他通過賄賂納粹官員等各種手段,想方設法收容猶太工人,特別是婦女和兒童。工廠成了猶太人的生命堡壘,而辛德勒也成了他們的守護神。為此,他花掉了自己的最后一分積蓄。作品以黑白紀實的風格真實再現(xiàn)了當年的恐怖景象,也深刻體現(xiàn)出了人性當中的丑惡與偉大。
對待金錢與生命的態(tài)度往往能夠看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辛德勒對待金錢與生命的態(tài)度讓人欽佩,在死守金錢與拯救生命之間他作出了理性的選擇,也向人們詮釋了人本主義的真正內涵。
(三)對生命的珍視與禮贊
人本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生命的珍視。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少,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可以說: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當生命遭遇磨難、陷入絕境時,人們的行為可以充分體現(xiàn)出他們的道德態(tài)度和精神境界。電影《泰坦尼克號》就是對生命的珍視與禮贊的一個好例子。當泰坦尼克號撞擊冰山之后,在發(fā)現(xiàn)船上的救生艇只夠一半人使用的情況下,身強力壯的男人們沒有爭先恐后地去搶座位,而是讓婦女和兒童依次登艇逃生。船上的管弦樂隊采用集體演奏直至船沉的最后一刻的獨特方式安撫著這些注定要在幾十分鐘后消失的靈魂。男主人公杰克浸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顫抖著對女主人公羅絲說的最后一番話是希望她從此好好活著,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永遠不要放棄。這些人在面對死亡時表現(xiàn)出來的從容、淡定、坦然和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的壯舉,深深地震撼了觀眾。
另一部美國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再次引發(fā)觀眾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影片探討了戰(zhàn)爭中人道主義的一個難題:用八個人的生命去拯救一個士兵的人道主義精神究竟是否應該?米勒帶領的小分隊歷盡重重困難,終于在一個叫雷蒙的地方找到了瑞恩。當?shù)弥约旱娜恍值芤呀?jīng)戰(zhàn)死沙場的消息后,瑞恩悲痛萬分,他拒絕跟小分隊離開戰(zhàn)場,理由是“我的兄弟沒有死,他們正在和我一起在前線并肩作戰(zhàn),戰(zhàn)爭勝利后我會跟他們一起回家”。瑞恩的話使這些經(jīng)歷了死亡的恐怖與戰(zhàn)火的考驗的老兵們開始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為了不辱使命,米勒隊長決定和隊員們一起留下,與瑞恩并肩迎接一場即將到來的惡戰(zhàn)。最后,八位營救者全部壯烈犧牲,但他們卻在通往死亡的路程中一次次磨煉了意志,體會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完成了自我實現(xiàn)與自我救贖之路。此時的生命意義,已經(jīng)擺脫了單純的生物學意義,超越了單純的“生”與“死”,被賦予了一種哲學的意義,發(fā)人深省。
(四)關注環(huán)保問題和人類未來的命運
當代社會是一個市場經(jīng)濟社會。隨著經(jīng)濟的增長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源過度消耗與環(huán)境惡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很多有識之士看到,今天的人類已經(jīng)開始承受為了滿足人類無止境的欲望而對環(huán)境和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fā)所帶來的種種惡果。美國近幾年來拍攝的好幾部大型災難片就體現(xiàn)了對環(huán)境問題和人類命運的憂思。
《后天》是2004年的一部美國科幻電影,描述了全球暖化和寒冷化所帶來的災難。片中采用380個特效鏡頭驚現(xiàn)了在未來的世界,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龍卷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整個紐約陷入冰河的包圍。片中的一些人物安排實際上是在影射今天的人類:如美國副總統(tǒng)及一些政府官員以發(fā)展經(jīng)濟為首要目標,對科學家杰克提出的氣候變化理論大加駁斥,并且多次拒絕他提出的應對策略。事實證明,這些人的想法是錯誤的。正是因為人類本身的貪婪與無知,才使得種種不應發(fā)生的悲劇屢屢上演。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引發(fā)了世人對自身生存環(huán)境的思考與關注。
另一部作品《海豚灣》以紀實的方式再現(xiàn)了日本和歌縣一個叫“太地”的小漁村,瘋狂并殘忍地捕捉和屠殺海豚的惡行。這些屠殺罪行,因為種種利益而被政府和相關組織隱瞞。很多試圖揭露當?shù)貝盒械纳鐣耸考娂姳话禋⒒蚱群ΑF谐梭w現(xiàn)出對海豚命運的擔憂之外,也表現(xiàn)了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物種的強烈吁求。
三、美國電影中的人本主義精神對中國的啟示
很多美國電影中折射出的人本主義精神令人感動、欽佩和深思。反觀當代中國電影,普遍缺乏人本主義精神,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理性精神表現(xiàn)不足,戲劇化和表演性成分較重;對個人自由、個人權利、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的追求還很少被表現(xiàn);對環(huán)境保護和人類的未來命運的關注還基本上是空白的。當前我國政府已經(jīng)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人本主義思潮在我國逐漸得到傳播,日益深入人心。鑒于此,中國電影界應當注重研究和分析美國電影中的人本主義因素,并借鑒之,使中國電影走出一條新?路——人本主義之路。
[參考文獻]
[1] 陳強.當代社會的“文化的非文化化”或“文化的亞文化化”現(xiàn)象芻議[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03).
[2] 黎玨辰.當代“市場社會”中人文教育的危機及出路探?討[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0(09).
[3] 陳強.西方社會的變遷:從整體主義到個人主義[J].北方論叢,2009(02).
【試析美國電影中的人本主義精神】相關文章:
試析在犯罪中增設資格刑的幾點構想10-05
試析負激勵在企業(yè)管理中的運用10-05
電影中的經(jīng)典勵志臺詞10-12
電影中的經(jīng)典愛情臺詞10-05
試析行刑執(zhí)法銜接中檢察監(jiān)督機制的構建10-08
試析控辯權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發(fā)展10-08
試析探析《教父》中教父的個性心理特征10-08
試析心理社團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