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連詞“即是”的生成歷程考察
畢業(yè)論文是應屆畢業(yè)生都比較關心的事,那么畢業(yè)論文怎么寫?下面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了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連詞“即是”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即+是”偏正短語;“即是”合成詞;“即是”讓步連詞。它的形成過程在語法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針對其語法化過程及其動因和機制進行了考察。
關鍵詞:即是 連詞 語法化
一、引言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即是”有兩種用法:一是用來表判斷,相當于“就是,便是”。例如:
(1)“除非你對現(xiàn)實視而不見,那么你就得承認存在即是合理。”(《長江日報》1997年10月17日)
還有另外一種用法,就是作讓步連詞,相當于“即便、即便是、即使”等。用來表示對虛擬的讓步,即先姑且承認某種虛擬的情況,然后轉(zhuǎn)過來指出某事的成立不受虛擬情況影響。常與“也”連用。例如:
(2)“那時,即是官員沒有這類毛病,從深宅大院出來一游,也確實不容易。”(《人民日報》1988年4月18日)
(3)若是另一種情況,恐怕就另當別論了,比方說犯了巨人癥之類的毛病,即是再人高馬大,也是不堪一擊的。(《人民日報》1988年1月7日)
在上述兩個例子中,“即是……也……”連接兩個表示讓步關系的分句,構(gòu)成一個復句。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種用法并不常見,它經(jīng)常被“即使……也”“即便……也”等代替。這里主要討論的是“即是”的第二種用法,即讓步連詞。在上古漢語中,“即是”卻是一個偏正短語。本文試圖分析上古漢語中的偏正短語“即是”如何虛化為表示讓步關系的連詞,并就其虛化機制作淺陋探討。
本文從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的古代漢語語料庫及華中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邢福義先生策劃開發(fā)的語料庫全文檢索系統(tǒng)搜集到一些語料,特此說明,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二、“即是”詞義的分類
連詞“即是”的形成經(jīng)歷了復雜的階段,為了對其語法化進行更好地考察與分析,下面對“即是”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即是”——“即”+“是”偏正短語
早在東漢時期,“即”和“是”就出現(xiàn)了連用現(xiàn)象,但還不多見。例如:
(4)今日辰子五子之日,即是今日之卦也。(東漢《易緯稽覽圖》)
魏晉時期及以后,“即”+“是”組合的使用現(xiàn)象逐漸增多。例如:
(5)園中有凌云臺,即是魏文帝所筑者。(《洛陽伽藍記·城東》)
(6)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范曄《后漢書》)
(7)王珍視之,即是吳戎。(晉·干寶《搜神記》)
在這些例子中,“即”+“是”是由兩個非直接成分構(gòu)成的偏正短語,主要用以構(gòu)成一種判斷句。上例中的“是”都表判斷,“即”加強肯定語氣,意思是“就”。“即”修飾“是”,二者共同構(gòu)成偏正短語“即是1”。這里,“即”和“是”只是修飾關系,不是一個詞。
(二)“即是”——“即是”合成詞
南北朝初期,“是”后面開始多跟謂詞性成分,其判斷性有所減弱。例如:
(8)如此,則利滅而刃存,即是神亡而形存。(梁《弘明集》)
(9)夫一切學無知者,皆棄有知,而學無知,無知者即是知也,然自不覺知。(《寶藏論》)
例(8)中,“神亡而形在”在句中作謂語,根據(jù)“一個核心動詞”的原則,句中的“是”判斷意義減弱,依附性增強,逐漸虛化為詞綴,二者組成“即是2”。這時,“即”和“是”的關系開始凝固,由兩個臨時組配的非直接成分即偏正短語整合為一個合成詞。這顯然是詞匯化和語法化的產(chǎn)物。
(三)“即是”——讓步連詞
南北朝時期,隨著“即是2”的廣泛應用,它開始出現(xiàn)在句首。例如:
(10)即是不能行此者,所以為難矣。(南朝梁·陶弘景《真誥》)
但這種例子并不多見,“即是2”雖然位于句首,具有銜接作用,但跟“即是3”不同,它只是表示一種輕微的讓步,譯為“即便”。例(10)中,“即是”修飾謂語“不能行此”。它在這里作狀語,還不能看作連詞。
到了唐初,“即是2”表假設和讓步的程度逐漸增強,強調(diào)語氣逐漸消失,讓步連詞“即是3”逐漸形成。例如:
(11)即是春風盡,仍沾夜雨歸。(唐李昌符《傷春》)
(12)即是菩薩凈土,當來不諂眾生來生其同。(《敦 煌變文集》)
在這些例子中,“即是3”在句中起連接功能,不能作狀語,與讓步連詞等搭配使用。如例(11)中,“即”和“仍”搭配使用,其轉(zhuǎn)折意味更加明顯。這時,由于語法化的不斷加劇,“即是”早已背離了“即”+“是”組合的原始性能,逐漸演化為表肯定的語氣詞,以及表假設和讓步的連詞,完成了從偏正短語“即是1”→“即是2”→“即是3”的語法化進程。
唐代以后,“即是”作為連詞,便開始大量使用。如:
(13)若有大處開拓不去,即是於小處便不曾盡心。(《朱子語類·學二》)
(14)即是神仙他說有災難,且在眼下,卻猜不著什么的劫數(shù)。(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
(15)天風海水,能移無情,即是看不著日出,此行亦不為辜負。(《老殘游記》)
(16)即是清霜剖野,乘閑莫厭來重。(唐·陸龜蒙《和胥即事》)
三、“即是”語法化的動因和機制
(一)隱喻——“即是”語法化的一種重要手段
語法化是一種詞匯-語法現(xiàn)象,是一種心理認知過程。在詞語演變過程中,由于受到認知心理相似性或相關性隱喻機制的影響,人們的概念體系中會發(fā)生不同認知域的投射。“即”和“是”都有強調(diào)義,這兩個詞語的概念距離較近,根據(jù)認知上的隱喻原則,“即”和“是”就容易被看作是一個詞語“即是”,從而更凸顯強調(diào)義。這是由于相似性關系的存在,人們由表示“強調(diào)動作義”的源域向表示“強調(diào)感覺義”的目標域發(fā)生了投射。
(二)語法類推——連詞“即是”的生成機制
語法類推是語法化的重要機制之一。對連詞“即是”的語法化類推,是從“即是”用于句首開始的。句首是連詞的適宜生存環(huán)境。“即是”一旦位于句首,即步入了一條功能虛化的路徑:判斷功能→連接功能。連詞“即是”的生成是語法類推的產(chǎn)物。從構(gòu)成來看,“即是”屬于一種“連詞+是”的組合,該組合是一種能產(chǎn)格式,當時也出現(xiàn)了很多同類連詞,如“若是”“雖是”“縱是”等。例如:
(17)若是陽不閉陰,則出涉危難而害萬物也。(南齊書《五行志》)
(18)雖非愚畜,縱是聰人妄生異執(zhí)者,亦名邪見。(《法苑珠林》)
(19)雖懺無益,縱是現(xiàn)身亦不得戎。(唐《法苑珠林》)
(20)雖是至親,不能相保守也。(東晉《周易注》)
這種格式的盛行,對“即是”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促進其向“讓步連詞”功能意義的轉(zhuǎn)化。
(三)句法位置——判斷詞“即是”附綴化的誘因
唐以后,偏正短語“即是1”后面逐漸跟謂詞性成分,這樣就形成了“即+是+動詞”這樣的句法結(jié)構(gòu)。它平行于“狀語+動詞”這種狀中結(jié)構(gòu),由于語法過程的單向性,“是”作為核心動詞的地位受到排擠,讓位于其后的動詞成分,已不能再看作動詞了,逐漸成為附著于“即”的一個詞內(nèi)成分,即虛化為詞綴“即是”的意義,更多地由“即”來承擔。“即是”最終在“即是+動詞(短語)”格式中凝固成詞。
“即是”組合從漢初開始出現(xiàn),便在語境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以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資說明:
朝代 兩漢 魏晉南北朝 唐 宋 明 清
書名 《易緯稽覽圖》 《南齊書》 《法苑珠林》 《晦庵集》 《普濟方》 《明儒學案》
數(shù)量 1 3 166 173 167 490
“即是”在人們的多次反復使用中,表示“強調(diào)”的原始義逐漸消失,表示“讓步轉(zhuǎn)折”的新意義和用法最終形成。
四、結(jié)語
縱觀連詞“即是”的生成和演化歷程,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
(一)連詞“即是”的形成經(jīng)歷了“即+是”偏正短語、“即是”合成詞、讓步連詞三個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
(二)連詞“即是”語法化的誘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語法類推、認知領域中的隱喻過程,以及語法位置的變換等。
通過對“即是”的考察分析,我們了解了“即是1”→“即是2”→“即是3”的語法化過程及語法化的動因機制,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即是”。
參考文獻:
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石毓智.漢語語法化歷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M].成都:四川民族 出版社,2002.
吳福祥.漢語語法化演變的幾個類型學特征[J].中國語文,2005,
(6).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郭銳.現(xiàn)代漢語詞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試論連詞“即是”的生成歷程考察】相關文章:
試論短暫輝煌的中國女性文學言說歷程10-05
試論《水滸傳》中的蒙事型“被”字句考察10-05
英語作文連詞經(jīng)典匯總10-07
慶“十一”晚會串連詞08-08
試論生成語言學語義觀認知語言學語義觀論文10-09
自然即是美好作文10-08
繁華盡頭即是孤獨抒情隨筆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