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教案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

時間:2024-08-26 11:19:59 偲穎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條件。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精選10篇)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 1

  【課標要求】

  知識與技能要求:了解原子結構與同位素、使學生懂得質(zhì)量數(shù)和AZX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要求:具有把元素周期表的位置與元素組成微粒的結構初步聯(lián)系起來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運用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要求:認識事物變化過程中量變引起質(zhì)變的規(guī)律性。

  【教學重點】

  同位素、質(zhì)量數(shù)和AZX的含義

  【教學方法】

  討論、比較、歸納。

  【教學過程】

  一、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實質(zhì)。

  1、元素的性質(zhì)隨著元素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而呈周期性變化的規(guī)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由1個增加到8個的周期性變化)決定了元素性質(zhì)的周期性變化(原子半徑由大到小、最高正價由+1遞增到+7、非金屬元素最低負價由-4到-1、元素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二、掌握證明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強弱的實驗依據(jù)。

  1、元素的金屬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電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其單質(zhì)與水或酸反應置換出氫越容易,最高價氫氧化物的堿性越強;金屬性較強的金屬能把金屬性較弱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屬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奪取電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單質(zhì)與氫氣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氣態(tài)氫化物越穩(wěn)定,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酸性越強;非金屬性較強的非金屬能把金屬性較弱的非金屬從其鹽或酸溶液中置換出來(F2除外)

  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結構,熟記主族元素的名稱及符號。

  1、記住7個橫行,即7個周期(三短、三長、一不完全)。

  2、記住18個縱行,包括7個主族(ⅠA~ⅦA)、7個副族(ⅠB~ⅦB)、1個第Ⅷ族(第8、9、10縱行)和1個0族(即稀有氣體元素)。

  3、記住金屬與非金屬元素的分界線(氫、硼、硅、砷、碲、砹與鋰、鋁、鍺、銻、釙之間)。

  4、能推斷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數(shù)、核外電子排布。

  四、能綜合應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元素性質(zhì)的關系。

  1、原子序數(shù)=原子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周期數(shù)=原子核外電子層數(shù);主族數(shù)=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價電子數(shù)=元素最高正價數(shù)=8-最低負價。

  2、同周期主族元素從左到右,原子半徑遞減,金屬性遞減、非金屬性遞增;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原子半徑遞增,金屬性遞增、非金屬性遞減;位于金屬與非金屬元素分界線附近的元素,既表現(xiàn)某些金屬的性質(zhì),又表現(xiàn)某些非金屬的性質(zhì)。

  五、能綜合應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質(zhì)的遞變性及其特性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原子半徑、化合價、單質(zhì)及化合物性質(zhì)。

  主族序數(shù)、原子序數(shù)與元素的最高正價及最低負價數(shù)同為奇數(shù)或偶數(shù)。

  六、能綜合應用元素周期表。

  預測元素的性質(zhì);啟發(fā)人們在周期表中一定區(qū)域內(nèi)尋找新物質(zhì)等。

  七、典型試題。

  1、同周期的X、Y、Z三種元素,已知它們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XO4

  B、非金屬性:X>Y>Z

  C、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按X、Y、Z順序由弱到強

  D、元素的負化合價的絕對值按X、Y、Z順序由小到大

  2、若短周期中的兩種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個數(shù)比為2:3的化合物,則這兩種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差不可能是

  A、1B、3C、5D、6

  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離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A>B>C>DB、原子序數(shù):d>c>b>a

  C、離子半徑:C>D>B>AD、單質(zhì)的還原性:A>B>C>D

  4、1999年1月,俄美科學家聯(lián)合小組宣布合成出114號元素的一種同位素,該同位素原子的質(zhì)量數(shù)為298。以下敘述不正確的是

  A、該元素屬于第七周期B、該元素為金屬元素,性質(zhì)與82Pb相似。

  C、該元素位于ⅢA族D、該同位素原子含有114個電子,184個中子。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 2

  一、課程標準要求: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結構,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zhì)的遞變規(guī)律。

  二、教材整體分析:

  本節(jié)在學生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識之后,通過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電子能力的遞變規(guī)律,使學生學習同周期元素性質(zhì)的遞變規(guī)律,通過整合ⅶ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質(zhì)和探究金屬鉀的性質(zhì),使學生學習同主族元素性質(zhì)的.遞變規(guī)律。讓學生了解元素周期律,認識元素周期表,體會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結構、元素的性質(zhì)(即位、構、性)的關系,初步學會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導下探究化學知識的學習方法;對化學1和初中學過的元素化合物知識進行整合;同時體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在指導生產(chǎn)實踐中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

  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為例,使學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質(zhì)遞變規(guī)律,并能用原子結構理論初步加以解釋;

  2、了解元素“位、構、性”三者間的關系,初步學會運用元素周期表;

  3、通過“實驗探究”、“觀察思考”,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處理和總結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導生產(chǎn)實踐等方面的作用。

  四、教學重點、難點:

 。ㄒ唬┲R上重點、難點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質(zhì)遞變規(guī)律;

  2、元素“位、構、性”三者間的關系。

 。ǘ┓椒ㄉ现攸c、難點

  學會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導下探究和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后作業(yè)】教材P27頁第3題

  【課后練習】

  1、下述事實能夠說明硫原子得電子能力比氯弱的是()

 。ˋ)硫酸比鹽酸穩(wěn)定(B)氯化氫比硫化氫穩(wěn)定(C)鹽酸酸性比氫硫酸強(D)硫酸酸性比高氯酸弱

  2、電子層數(shù)相同的三種元素X、、Z,它們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由強到弱順序為:HXO4>H2O4>H3ZO4,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A)原子半徑:X>>Z(B)氣態(tài)氫化物穩(wěn)定性:X>>Z(C)元素原子得電子能力:X>>ZD)單質(zhì)與氫氣反應容易程度:X>>Z3、按C、N、O、F的順序

  3、下列遞變規(guī)律錯誤的是()

 。ˋ)原子半徑逐漸增大(B)元素原子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C)最高正化合價逐漸增大(D)氣態(tài)氫化物穩(wěn)定性逐漸增大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 3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結構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了解周期、主族序數(shù)和原子結構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有關周期表的結構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周期表的結構;周期、主族序數(shù)和原子結構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豐富多彩的物質(zhì)世界有100多種元素組成,這些元素性質(zhì)不同,有的性質(zhì)活潑,易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質(zhì)不活潑,不易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為什么他們性質(zhì)不同?他們之間存在著什么聯(lián)系?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們今天學習元素周期表。

  [板書]:第一節(jié)元素周期表

  [提問]:有那位同學知道到目前位置人類已發(fā)現(xiàn)了多少種元素?

  [學生回答]:112種,投影元素周期表,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誰發(fā)現(xiàn)呢?

  [指導閱讀]:門捷列夫圖象

  [思考與教流]:門捷列夫發(fā)現(xiàn)元素不是一群烏合之眾,而是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按照嚴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著,怎么排列的呢?

  [講解分析]: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把當時已發(fā)現(xiàn)的60多種元素按其相對原子質(zhì)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將化學性質(zhì)相似的元素放在一個縱行,通過分類歸納,制出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開創(chuàng)了化學歷史新紀元;教師把元素周期表的掛圖掛于黑板上ぃ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元素周期表的有關知識。

  [板書]:一、元素周期表

  [設問]: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順序給元素編號,得到原子序數(shù)。在發(fā)現(xiàn)原子的組成及結構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原子序數(shù)與元素的原子結構之間存在著如下關系:

  [板書]: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思考與教流]:

  1.畫出1-18號元素原子的結構示意圖。

  2.認真分析、觀察原子結構上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3.將上述1-18號元素排列成合理的元素周期表,說明你編排的理由。

  [板書]:(一)、元素周期表編排原則:

  1、按原子序數(shù)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友排列。

  2、將電子層數(shù)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個橫行。

  3、把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個縱行。

  [過渡]: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結構,請大家閱讀書本第5頁的內(nèi)容。

  [板書]:(二)、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設問]:數(shù)一數(shù)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個橫行?多少個縱行?

  [學生回答]:(數(shù)后回答)有7個橫行,18個縱行。

  [教師精講]:對。我們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個橫行稱作一個周期,每一個縱行稱作一族。下面,我們先來認識元素周期表中的橫行——周期。

  [板書]:1、周期

  [教師精講]: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個周期,請大家閱讀課本P5的有關內(nèi)容。

  [設問]:把不同的元素排在同一個橫行即同一個周期的依據(jù)是什么?

  [學生回答]:依據(jù)為具有相同電子層數(shù)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數(shù)遞增順序排列在一個橫行里。

  [設問]:周期序數(shù)與什么有關?

  [歸納小結]:周期序數(shù)=電子層數(shù)。

  [課堂反饋]:已知碳、鎂和溴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它們分別位于第幾周期?為什么?

  [學生回答]:碳有兩個電子層,位于第二周期,鎂有三個電子層,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個電子層,位于第四周期。

  [教師精講]:元素周期表中,我們把1、2、3周期稱為短周期,4、5、6周期稱為長周期,第7周期稱為不完全周期,因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發(fā)現(xiàn)。

  [過渡]:學完元素周期表中的橫行——周期,我們再來認識元素周期表中的縱行——族。

  [板書]:2、族

  [設問]:請大家數(shù)一下,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個縱行?

  [學生回答]:18個。

  [設問]:在每一個縱行的上面,分別有羅馬數(shù)字Ⅰ、Ⅱ……及A、B、0等字樣,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

  [學生回答]:族序數(shù),A表示主族,B表示副族。

  [設問]:什么是主族?什么是副族?

  [歸納小結]:由短周期元素和長周期元素共同構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長周期元素構成的族,叫做副族。

  [設問]: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個主族?多少個副族?

  [學生回答]:7個主族、7個副族。

  [設問]: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種類的元素?為什么把它們叫零族?

  [學生回答]:零族元素均為稀有氣體元素。由于它們的化學性質(zhì)非常不活潑,在通常狀況下難以與其他物質(zhì)發(fā)生化學反應,把它們的化合價看作為零,因而叫做零族。

  [設問]:第Ⅷ族有幾個縱行?

  [學生回答]:3個。

  [設問]: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從ⅢB到ⅡB之間的元素名稱,它們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點?說明什么?

  [教師精講]:其偏旁均為“金”,說明它們均為金屬。很正確。元素周期表的中部從ⅢB族到ⅡB族10個縱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種元素,通稱為過渡元素。因為這些元素都是金屬,所以又把它們叫做過渡金屬。

  [設問]:主族元素的族序數(shù)與什么有關?

  [學生回答]:主族序數(shù)=最外層電子數(shù)。

  [教師精講]:周期表中還有些族還有一些特別的名稱。例如:第IA族:堿金屬元素第VIIA族:鹵族元素0族:稀有氣體元素

  [課堂反饋]:

  2、完成下列表格:

  3、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如下,判斷其位于第幾周期,第幾族?

  [總結]:最后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結構:三短三長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作業(yè)]:P11:1、2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第三周期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內(nèi)容。

  2.通過學習元素周期律,培養(yǎng)空間想象能力、歸納總結能力、類比推理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和觀察比較,增強學習興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第三周期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變化規(guī)律。

  【難點】

  理解元素周期律。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情景引入

  【提出問題】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原子的電子層排布、原子半徑都呈現(xiàn)什么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他們都呈現(xiàn)出周期性的.變化。

  【教師引導】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與電子層排布密切相關,那么他們是否也隨原子序數(shù)的變化而發(fā)生周期性變化呢?我們通過第三周期元素的一些化學性質(zhì)來探討這一問題。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演示實驗】取一小段鎂帶,用砂紙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試管中。向試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觀察現(xiàn)象。過一會兒加熱試管至水沸騰。觀察現(xiàn)象。

  【學生回答】鎂與冷水反應緩慢,與沸水反應迅速,放出氫氣。

  【演示實驗】取一小段鎂帶和一小片鋁,用砂紙磨去它們表面的氧化膜,分別放入兩支試管,再各加入2mL1mol/L鹽酸。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

  【學生回答】鎂與鹽酸反應速率比鋁與鹽酸反應速率快。

  【提出問題】回憶鈉與水反應的現(xiàn)象?

  【學生回答】鈉能與冷水反應,反應非常劇烈。

  【提出問題】通過上述反應的實驗現(xiàn)象,猜測鈉、鎂、鋁三種金屬的金屬性變化。

  【學生回答】鈉>鎂>鋁。

  【提出問題】以化學小組的形式,閱讀書中材料,比較Si、P、S、Cl這幾種非金屬與氫氣反應條件的難易程度?

  【學生回答】Si>P>S>Cl。

  【提出問題】閱讀書中材料,比較Si、P、S、Cl這幾種非金屬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強弱?

  【學生回答】Si

  【提出問題】以化學小組的形式,討論比較Si、P、S、Cl這幾種元素非金屬性強弱。

  【學生回答】Si>P>S>Cl。

  【提出問題】第三周期元素從左到右金屬性和非金屬性變化規(guī)律。

  【學生回答】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教師引導】元素的性質(zhì)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而呈周期性的變化。這一規(guī)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環(huán)節(jié)三:拓展提高

  【提出問題】隨著原子序數(shù)遞增,都有哪些量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

  【學生回答】原子的電子層排布、原子半徑、化合價、金屬性、非金屬性。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引導學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

  作業(yè):比較第二周期非金屬元素的非金屬性,以及和氫氣反應的難易程度。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 5

  教學目標:

  1、理解能量最低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規(guī)則,能用以上規(guī)則解釋1~36號元素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2、能根據(jù)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則和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順序圖完成1~36號元素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

  教學重難點:

  解釋1~36號元素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教師具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引導式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過程:

  知識回顧:

  1、原子核外空間由里向外劃分為不同的電子層?

  2、同一電子層的電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軌道上運動?

  3、比較下列軌道能量的高低(幻燈片展示)

  聯(lián)想質(zhì)疑:

  為什么第一層最多只能容納兩個電子,第二層最多只能容納八個電子而不能容納更多的電子呢?第三、四、五層及其他電子層最多可以容納多少個電子?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與原子軌道有什么關系?

  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jié)的學習,我們知道:電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層排布的,同一個能層的電子,能量也可能不同,還可以把它們分成能級(s、p、d、f),就好比能層是樓層,能級是樓梯的階級。各能層上的能級是不一樣的。原子中的電子在各原子軌道上按能級分層排布,在化學上我們稱為構造原理。下面我們要通過探究知道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的排布。

  板書:一、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交流與討論:(幻燈片展示)

  講授: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核外電子在原子軌道上的排布是從能量最低開始的,然后到能量較高的電子層,逐層遞增的。也就是說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則的。比如氫原子的原子軌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電子在通常情況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軌道上,電子排布式為1s1。也就是說用軌道符號前的數(shù)字表示該軌道屬于第幾電子層,用軌道符號右上角的數(shù)字表示該軌道中的電子數(shù)(通式為:nlx)。例如,原子C的電子排布式為1s2s22p2;鶓B(tài)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軌道中的電子還沒有發(fā)生躍遷的原子,此時整個原子能量處于最低.

  板書:1、能量最低原則

  講解:原則內(nèi)容:通常情況下,電子總是盡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軌道,只有當這些軌道占滿后,電子才依次進入能量較高的軌道,這就是構造原理。原子的電子排布遵循構造原理能使整個原子的能量處于最低狀態(tài),簡稱能量最低原則。打個比方,我們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鷹等鳥比作能量高的電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鳥比作能量低的電子。能力高的鳥常在離地面較高的天空飛翔,能力低的鳥常在離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動。

  練習:請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順序?qū)懗龈髟榆壍馈?/p>

  學生: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5g6s

  講解:但從實驗中得到的一般規(guī)律,卻跟大家書寫的不同,順序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大家可以看圖1—2—2。

  板書:能量由低到高順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過渡:氦原子有兩個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則,兩電子都應當排布在1s軌道上,電子排布式為1s2。如果用個圓圈(或方框、短線)表示滿意一個給定量子數(shù)的原子軌道,這兩個電子就有兩種狀態(tài):自旋相同或自旋相反。事實確定,基態(tài)氦原子的電子排布是,這也是我們對電子在原子軌道上進行排布必須要遵循的另一個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內(nèi)容:一個原子軌道中最多只能容納兩個電子,并且這兩個電子的自旋方向必須相反;或者說,一個原子中不會存在四個量子數(shù)完全相同的電子。

  板書:2、泡利不相容原理

  講解:在同一個原子軌道里的電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電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轉,自旋只有兩種方向: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在一個原子中沒有兩個電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個量子數(shù)。因此一個s軌道最多只能有2個電子,p軌道最多可以容納6個電子。按照這個原理,可得出第n電子層能容納的電子總數(shù)為2n2個

  板書:一個原子軌道最多容納2個電子且自旋方向必須相反

  交流研討:C:最外層的p能級上有三個規(guī)道

  可能寫出的基態(tài)C原子最外層p能級上兩個電子的可能排布:

 、2p:

 、2p:

 、2p:

 、2p

  p有3個軌道,而碳原子2p能層上只有兩個電子,電子應優(yōu)先分占,而不是擠入一個軌道,C原子最外層p能級上兩個電子的排布應如①所示,這就是洪特規(guī)則。

  板書:

  3、洪特規(guī)則

  在能量相同的軌道上排布,盡可能分占不同的軌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交流與討論:

  1、寫出11Na、13Al的電子排布式和軌道表示式,思考17Cl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總結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特點

  2、寫出19K、22Ti、24Cr的電子排布式的簡式和軌道表示式,思考35Br原子的電子排布,總結第四周期元素原子電子排布的特點,并仔細對照周期表,觀察是否所有原子電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規(guī)律

  [講述]洪特規(guī)則的特例:對于能量相同的軌道(同一電子亞層),當電子排布處于全滿(s2、p6、d10、f14)、半滿(s1、p3、d5、f7)、全空(s0、p0、d0、f0)時比較穩(wěn)定,整個體系的能量最低。

  小結:核外電子在原子規(guī)道上排布要遵循三個原則:即能量最低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規(guī)則。這三個原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也就是說核外電子在原子規(guī)道上排布要同時遵循這三個原則。

  閱讀解釋表1-2-3:電子排布式可以簡化,如可以把鈉的電子排布式寫成[Ne]3S1。

  板書:4、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式

  活動探究:

  嘗試寫出19~36號元素K~Kr的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

  小結:鉀K:1s22s22p63s23p64s1;

  鈣Ca:1s22s22p63s23p64s2;

  鉻Cr:1s22s22p63s23p63d44s2;

  鐵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鈷Co:1s22s22p63s23p63d74s2;

  銅Cu:1s22s22p63s23p63d94s2;

  鋅Zn:1s22s22p63s23p63d104s2;

  溴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氪K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數(shù)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符合構造原理,有少數(shù)元素的基態(tài)原子的電子排布對于構造原理有一個電子的偏差,如:K原子的可能電子排布式與原子結構示意圖,按能層能級順序,應為1s22s22p63s23p63d1,但按初中已有知識,應為1s22s22p63s23p64s1;

  事實上,在多電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電子并不完全按能層次序排布。再如:

  24號鉻Cr:1s22s22p63s23p63d54s1;

  29號銅Cu:1s22s22p63s23p63d104s1;

  這是因為能量相同的原子軌道在全充滿(如p6和d10)、半充滿(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狀態(tài)時,體系的能量較低,原子較穩(wěn)定。

  講授:大量事實表明,在內(nèi)層原子軌道上運動的電子能量較低,在外層原子軌道上運動的電子能量較高,因此一般化學反應只涉及外層原子軌道上的電子,我們稱這些電子為價電子。元素的化學性質(zhì)與價電子的數(shù)目密切相關,為了便于研究元素化學性質(zhì)與核外電子間的關系,人們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價電子排布。例如,原子C的電子排布式為1s2s22p2,還可進一步寫出其價電子構型:2s22p2。圖1-2-5所示鐵的價電子排布式為3d64s2。

  總結:本節(jié)課理解能量最低原則、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規(guī)則,能用以上規(guī)則解釋1~36號元素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能根據(jù)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則和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順序圖完成1~36號元素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

  一個原子軌道里最多只能容納2個電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這個原理成為泡利原理。推理各電子層的軌道數(shù)和容納的電子數(shù)。當電子排布在同一能級的不同軌道時,總是優(yōu)先單獨占據(jù)一個軌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這個規(guī)則是洪特規(guī)則。

  板書設計:

  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則

  能量由低到高順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個原子軌道最多容納2個電子且自旋方向必須相反

 。、洪特規(guī)則

  在能量相同的軌道上排布,盡可能分占不同的軌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核外電子排布和價電子排布式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 6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學內(nèi)容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元素周期表的結構,第二部分是元素的性質(zhì)與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關系,第三部分是同位素與核素的常識,最后一部分為是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意義。教材中還編寫了閱讀材料與有關資料,對學生也有一定的'幫助。在四個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中,要突出前三個部分為教學的重點,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在學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系時的難度。

  教學目的與要求:

  1、使學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結構以及周期、族的概念。

  2、使學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質(zhì)的遞變規(guī)律,并能運用原子結構理論解釋這些遞變規(guī)律。

  3、使學生了解原子結構、元素性質(zhì)及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間的關系,初步學會運用元素周期表。

  4、使學生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重要意義,認識事物變化由量變引起質(zhì)變的規(guī)律,對他信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5、使學生對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識性的認識。

  教學重點:

  1、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2、元素性質(zhì)、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和原子結構的關系

  教學難點:

  1、元素的性質(zhì)、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結構的關系

  2、核素、同位素

  教學方法:比較發(fā)現(xiàn)法、講述法、啟發(fā)類比法、辨析法

  教學用具:元素周期表、掛圖、課本

  課型:新課

  課時:2+1(習題課)+1(研究性學習輔導)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 7

  【課標要求】

  知識與技能要求:使學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結構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要求:通過自學有關周期表的結構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要求: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教學方法】

  討論、比較、歸納。

  【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導入】

  展示一張元素周期表

  [閱讀教材]

  第4頁了解元素周期表發(fā)展史

  [思考與交流]

 。1)我們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順序給元素編號,得到原子序數(shù)。可見原子序數(shù)與原子結構間存在什么關系?(結合1-18號元素原子結構)

  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

 。2)元素周期表的編排原則:把電子層數(shù)相同的元素排在同一橫行,把不同橫行中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的.元素按電子層數(shù)遞增的順序排在同一個縱行

 。3)元素周期表中有多少橫行、縱行?

 。4)為什么我們將稀有氣體元素稱為0族元素?

  [歸納與整理]一、元素周期表

 。ㄒ唬┰刂芷诒淼慕Y構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7個橫行,每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個周期

 、僦芷谛驍(shù)與電子層數(shù)的關系:周期序數(shù)=電子層數(shù)

  ②周期的分類

  元素周期表中,我們把1、2、3周期稱為短周期,4、5、6、7周期稱為長周期。

  [課堂練習1]請大家根據(jù)元素周期表,完成下表內(nèi)容。

  類別

  周期序數(shù)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種數(shù)

  核外電子層數(shù)

  短周期

  [歸納與整理]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18個縱行,除了8、9、10三個縱行稱為ⅷ外,其余的每一個縱行稱為一個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16個族。族的序號一般用羅馬數(shù)字表示。

 、僮宓姆诸

  元素周期表中,我們把18個縱行共分為16個族,其中7個主族,7個副族,一個零族,一個ⅷ族。

  a、主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長周期元素共同構成的族,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b、副族:完全由長周期元素構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

  c、第ⅷ族:8、9、10三個縱行

  d、零族:第18縱行,即稀有氣體元素

 、谥髯逍驍(shù)與最外層電子數(shù)的關系:主族序數(shù)=最外層電子數(shù)

 、圩宓膭e稱

 、稱為堿金屬元素ⅶa稱為鹵族元素零族稱為稀有氣體元素

  【小結知識】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原子結構與該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關系,應該能夠利用“周期序數(shù)=電子層數(shù)”,“主族序數(shù)=最外層電子數(shù)”這兩大關系,能根據(jù)原子結構判斷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或者根據(j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斷它的原子結構。

  另外我們還學習了周期表的結構,包括周期的結構:三短、四長;

  族的結構:七主、七副、零八族。

  [課堂練習2]

  請描述出na、c、al、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na:第三周期第ⅰa族

  c:第二周期第ⅳa族

  al:第三周期ⅲa族

  s:第三周期ⅵa族

  [課堂練習3]

  某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ⅶa族它是f元素。

  p相鄰的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是7、33

  作業(yè):1、整理、歸納本節(jié)教學案

  2、完成【課時作業(yè)】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 8

  教學目的

  1.組成生物體的主要化學元素的種類(B:識記)。

  2.組成生物體的主要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B:識記)。

  3.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和差異性(B:識記)

  教學重點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種類和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和差異性。

  教學用具

  玉米和人體的主要化學元素的種類和含量對比表投影片。

  教學方法

  教師講述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

  教學安排

  1課時。

  板書

  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ㄒ唬〤、H、0、N是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

 。ǘ┓N類主要有20多種

 。ㄈ┓诸

  1.大量元素:C、H、0、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ㄒ唬┙M成原生質(zhì)的成分

 。ǘ┙M成多種化合物

  (三)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和差異性

  引言:在緒論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生物體有6個基本特征。其中,第一個特征就是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zhì)基礎和結構基礎。對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約200萬種生物來說,無論它們個體的大小、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如何,它們的生命活動都有共同的物質(zhì)基礎。這些物質(zhì)主要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jié)課我們首先了解一下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提問:請同學們考慮一下,我們喝的水,吃的鹽,吸入的空氣中含有哪些元素?

 。ɑ卮穑核泻瑲浜脱,鹽中含氯和鈉,空氣中含有氧和氮等。)

  提問:我們?yōu)槭裁匆獜耐饨绛h(huán)境中攝取這些化學元素呢?

 。ɑ卮穑喝梭w生命活動的需要。)

  講述:實際上,不僅僅人體需要不斷地從環(huán)境中吸收各種化學元素,其他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等)也都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環(huán)境中攝人各種元素。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種類有許多,它們的含量也各不相同,下面我們以玉米和人體為例,來說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種類和含量。(出示玉米和人體化學元素對比表投影片。)

  提問:從表中看,哪一種化學元素是玉米和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回答:是C。)

  提問:除此之外,還有哪幾種元素含量較多?

 。ɑ卮穑0、H、N。)

  講述:從表中可以看出已C、0、N、H這4種元素在組成生物體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0、N、H是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

  提問:表中只列舉了9種元素,那么是不是說玉米和人體內(nèi)只含有這9種元素呢?(回答:不是。)

  講述:對,實際上除了表中的9種元素之外,還有Si、Cl、Al、Fe、Na、Zn……據(jù)統(tǒng)計,在生物體的細胞內(nèi)至少可以找到62種元素,其中常見的約有29種,其中重要的有24種。所以,一般情況下可以說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主要有20多種。

  提問:構成生物體的這些元素的含量有什么特點呢?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一下。

 。ㄓ懻摵蠡卮穑河械暮糠浅6,有的較多,有的很少,差別較大。)

  講述:對,正是因為生物體內(nèi)各種元素含量差別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大量元系,一類是微量元素。

  提問:什么是大量元素?

 。ɑ卮穑汉空忌矬w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提問:哪些元素屬于大量元素?

 。ɑ卮穑篊、H、0、N、P、S、K、Ca、Mg。)

  提問:什么是微量元素?

 。ɑ卮穑荷矬w含量很少的一些元素。)

  提問:哪些元素屬于微量元素?

 。ɑ卮穑篎e、Mn、Zn、Cu、B、Mo等。)

  提問: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既然微量元素在生物體內(nèi)含量很少,那么,是不是說它們在生物體內(nèi)可有可無呢?

 。ɑ卮穑翰皇恰#

  講述:對,微量元素對于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們具體看一下這些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nèi)有哪些重要作用。

  請同學們相互討論后,歸納一下它們的主要功能。

 。ㄓ懻撝,教師讓幾個學生回答。有的說構成原生質(zhì);有的說構成蛋白質(zhì)、核酸、糖類;有的說構成化合物……)

  講述:好,同學們回答的.都不錯。組成生物體化學元素的功能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構成原生質(zhì)。例如,C、H、0、N、P、S6種元素就占原生質(zhì)總量的97%;二是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如蛋白質(zhì)、核酸、糖類、脂類等都是由多種化學元素組成的,這些化合物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三是化學元素(主要指一些微量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微量元素B能夠促進花粉的萌發(fā)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植物體內(nèi)缺B時,花藥和花絲萎縮,花粉發(fā)育不良,影響受精過程。

  提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生物細胞內(nèi)含有多種化學元素,請同學們考慮一下,在這些化學元素中,能否找出一種或幾種生物特有的,而非生物所沒有的元素呢?

 。ɑ卮穑翰荒堋#

  提問:這種情況說明了什么呢?

 。ɑ卮穑赫f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tǒng)一性。)

  提問:既然如此,那是不是說,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所含的化學元素的種類和含量都相同呢?

 。ɑ卮穑翰幌嗤。)

  提問:這種不同說明了什么?

 。ɑ卮穑赫f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異性。)

  講述:對,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不僅具有統(tǒng)一性,而且還具有差異性。例如:C、H、N3種元素在生物體的含量約占73%,而在巖石中還不到1%。

  小結:這節(jié)課主要講了以下幾個問題: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主要有20多種。

  2、根據(jù)化學元素的含量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各種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nèi)都有一定的作用。

  4、非生物界和生物界在物質(zhì)組成上具有統(tǒng)一性,又具有差異性。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 9

  一、教材分析

  《酸的通性》是在稀硫酸、稀鹽酸后對一類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的概括,而且是學生次概括一類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它對學生今后學習“堿的通性”、“鹽的化學性質(zhì)”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培養(yǎng)學生從諸物的中概括出共性并達到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在增長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比較、歸納能力。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特點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確定如下的.教學:

  ㈠知識目標:

  1、了解酸的涵義。

  2、了解酸的通性(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3、了解金屬性順序(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及其意義。

 、婺芰δ繕耍

  1、使學生逐步懂得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事物規(guī)律的過程(即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缜橐饽繕耍

  使學生初步認識一般規(guī)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對教法和學法作如下設計:

  1、貫徹“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教學中采用問題和演示實驗為教學情境,配以講授、討論、歸納、對比等方法的運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提問、思考、議論(討論)、講解、練習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釋疑,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釋一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才能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過程是學生認知過程和情意活動的有機結合。結合本課的實際,對教學過程作如下的設計:

  總體反思:

 、艑搿苹貞浺褜W知識→⑶歸納酸的通性→⑷分析變化的本質(zhì)→⑸酸的通性的本質(zhì)→⑹酸的涵義→⑺鞏固練習及遷移(編有酸與金屬不能發(fā)生反應的)→⑻質(zhì)疑→⑼金屬與酸反應→⑽金屬活動性順序→⑾本質(zhì)→⑿鞏固遷移。

  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的設計:

  本課的總體設計思想是根據(jù)基于現(xiàn)代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的學習和記憶基本模式構建的。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nèi)部過程及以此為基礎構建的學習過程可描述如下:

  信息加工理論的內(nèi)部過程學習過程(學習事件)

  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確保刺激被接受

 、谕ㄟ^感覺登記器登記信息②告知學習目標,建立適當?shù)念A期

  ③選擇性知覺信息,以便在stm中儲存③提示從ltm中提取先前學習的內(nèi)容

 、芡ㄟ^復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現(xiàn),確保選擇性知覺

 、轂樵趌tm中保存對信息進行意義編碼⑤以適當?shù)恼Z義編碼指導學習

 、迣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應,包括反應生成

 、叻磻刹⑦M入效應器⑦提供學習結果的反饋

 、鄬W習結果學習者的中⑧評估作業(yè),包括提供學習結果反饋機會

 、嵬ㄟ^執(zhí)行策略對過程實行控制⑨安排多種練習以幫助將來的提取和遷移

  根據(jù)本課實際——教學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難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安排兩次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習事件)以此達到課堂教學重點突出。即⑴—⑺為第一次學習過程,重點落實酸的通性;⑺—⑿為次學習過程,重點突破金屬活動性順序。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 10

  知識目標:

  1、了解元素概念的涵義及元素符號的表示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了解并記憶常見的24種元素符號。

  2、理解單質(zhì)和化合物的概念。

  3、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及查閱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樹立量變引起質(zhì)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難點:概念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要求學生學習的概念有元素、單質(zhì)、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較抽象,需要學生記憶常見的元素符號及元素名稱也比較多,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將是初中化學的學習一個分化點。這節(jié)課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基礎課,所以在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使學生在反復實踐中去加深理解和鞏固,是所學的化學用語、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qū)分和歸類。

  化學用語的教學:

  元素符號是化學學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學用語,必須將大綱中規(guī)定要求記住的常見元素符號記牢,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元素符號的讀法、寫法和用法,它需要學生直接記憶并在以后的運用中直接再現(xiàn)的知識和技能。教學中應最好采用分散記憶法,在此過程中,進行元素符號發(fā)展簡史的探究活動,課上小組匯報。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知識面,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查閱資料及表達能力。

  關于元素概念的教學: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時應從具體的物質(zhì)著手,使他們知道不同物質(zhì)里可以含有相同種類的原子,然后再指出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shù),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說明以下物質(zhì)是怎樣構成的?

  氧氣→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氫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這些物質(zhì)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shù)是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氧元素。此外,把核電荷數(shù)為6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碳元素;將核電荷數(shù)為15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磷元素等等。這時再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元素的概念。從而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時應及時地進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較,使學生清楚元素與原子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注意元素作為一個宏觀概念的意義及說法。

  關于單質(zhì)和化合物的分類過程中,學生也容易出錯,關鍵在于理解單質(zhì)和化合物是純凈物這個前提下進行分類的,即它們首先必須是純凈物。

【化學元素周期表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元素教案02-26

《初步認識化學元素》教學教案10-07

元素周期表教案范例10-06

關于元素周期表的教案10-05

關于組成物質(zhì)的化學元素的化學教案10-07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教案設計10-05

生物《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教案設計10-05

化學元素周期律的教學意義10-05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初中化學ppt課件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