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廈門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影響因素中的性別差異論文
【內(nèi)容提要】本文利用廈門市流動人口系列抽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通過建立一個多元回歸模型來分析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結(jié)果顯示,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與性別、受教育程度、原工資收入和在廈滯留時間相關(guān),與年齡、婚姻狀況和在外打工年數(shù)無關(guān)。對流動人口工資收入的重要影響因素性別單獨進行分析,考察性別如何作用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對流動婦女工資收入產(chǎn)生進一步的影響,從而得出提高婦女受教育水平是解決收入性別差異的關(guān)鍵。【摘 要 題】實證研究
【英文摘要】This essay analyses the princip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erence in wage earning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Xiamen City through utilizing the data from a series sample survey and establishing 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wage earning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re related to their gender, educational level, former wage income and length of stay in Xiamen, but unrelated to their age, marital status and length of time working away from home. The essay makes a separate analysis of gender 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wage earning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explores how gender impacts one#39; s educational level and other factors and how those factors further affect the wage earnings of migrant women,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improvement of women#39; s educational level is the key to resolving gender difference in wage earnings.
migrant women/wage earnings/gender difference
【正 文】
一、前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門,被大規(guī)模地吸納進藍領(lǐng)職業(yè)以及服務(wù)性行業(yè),其中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農(nóng)村流動婦女。工業(yè)經(jīng)濟時代的農(nóng)村女性由于參加社會生產(chǎn)活動,從事有償報酬,在經(jīng)濟上不再像以前一樣依賴于男性。通過在家庭以外自己賺錢得到應(yīng)有的地位為途徑,她們獲得了一定權(quán)力,有助于在家庭里擺脫受壓迫的地位。據(jù)新近的女性主義分析,這是公共父權(quán)制削弱了私人父權(quán)制對婦女生活的控制,是工業(yè)化的經(jīng)濟動力與現(xiàn)存與家庭和國家中的父權(quán)制體系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
在現(xiàn)代中國,流動婦女從私人父權(quán)制的堅固堡壘——農(nóng)村家庭中走向國家和經(jīng)濟生活領(lǐng)域的公共父權(quán)制,會面臨怎樣的境地?流動人口中,就業(yè)的性別隔離狀況如何?萊斯金(Reskin, 1988)認為,不論是婦女在政策上取得了什么樣的勝利成果,男性精英都會重塑資源分配的規(guī)則,使婦女相對來說總是處于失利的一方。[1] (P325)流動人口的性別收入差異如何?是否如萊斯金所說,整體上流動婦女的工薪工作的收入補償要少于男性?
本文主要對廈門市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影響因素進行多元回歸研究。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農(nóng)村流動人口工資差異可以用性別、原工資收入、受教育年數(shù)以及目前工作上的年數(shù)等因素來解釋,年齡、婚姻狀況和從事非農(nóng)工作年數(shù)對其工資沒有顯著影響。分析表明,決定農(nóng)村流動人口收入的顯著因素是性別和原工資收入狀況。
二、樣本特征簡介
樣本來自近幾年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行的流動人口系列抽樣調(diào)查(2002年廈門市流動兒童健康和教育狀況抽樣調(diào)查和2003年廈門市流動人口婚姻家庭狀況抽樣調(diào)查)。前一次調(diào)查采取分層隨機等距的抽樣方法,對被抽取的樣本進行問卷調(diào)查,有效問卷共940份。后一次流動人口婚姻家庭狀況也采取入戶問卷調(diào)查形式,調(diào)查范圍包括廈門市私營企業(yè)、學(xué)校、工地、飯店等各行各業(yè)的外來人口,總共有491個樣本,有效問卷為487份。廈門市位于福建省東部沿海城市,經(jīng)濟較發(fā)達,大體可以反映我國東部沿海城市的流動人口狀況。
本文分析利用的是那些擁有工資收入的人,兩次調(diào)查中,總共有1130個符合本文研究要求的樣本。其中流動婦女有效樣本個數(shù)為672個,占59.5%;流動男性人口樣本個數(shù)為458個,占40.5%。表1給出了這些農(nóng)村流動人口總體樣本的基本特征,下面我們逐一分析。
表1 總體樣本特征(1130個樣本)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標準差 方差
現(xiàn)期工資(元) 。500 。3000 500-800 2.25 5.07
年齡(歲) 14 79 30 5.45 29.7
受教育程度 文盲 研究生 初中 0.93 0.86
打工年數(shù)(年) 0 26 7.4 4.69 22.02
原工資收入(元) 0 。3000 500-800 1.77 3.13
廈門滯留時間(年) 0 24 5.93 4.3 18.52
1. 流動人口的人口特征
在這次調(diào)查的樣本中,他們年齡在14-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0歲,男性平均年齡為31歲,女性為30歲。流動人口不論男性還是女性主要年齡段均為20-35歲,分別為各自總?cè)藬?shù)的77.3%和84.3%。這與全國各地流動人口的年齡段相吻合,如據(jù)珠海市、廣州市的抽樣調(diào)查,流動人口也主要為年齡在16-35歲和18-35歲之間的青壯年。(見圖1)
性別結(jié)構(gòu)對流動人口的構(gòu)成有一定的影響。不同行業(yè)對性別不同的勞動力要求也有所不同。據(jù)廣東省公安廳1996年統(tǒng)計,在1101萬流動人口中,男女比例分別為569萬和532萬,男性高于女性,而據(jù)1998年上半年的統(tǒng)計,男女分別上升為575.3萬和578.5萬,女性高于男性,總體上兩性差別不大。但實際上有的地方因行業(yè)和工種的不同,使用性別不同的勞動力卻有著諸多差別。這次調(diào)查中,59.5%為女性,40.5%為男性,性別比同廣東省及全國大部分流入地區(qū)情況相差不大。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xué)所譚深認為,從外出類型上看,未婚者與已婚者的差別是很大的:未婚男女的外出基本上屬于個人的自主性流動,而一旦結(jié)婚成家,男外女內(nèi)、男主女輔的性別分工就立刻鮮明起來,結(jié)婚成家?guī)淼呢?zé)任感鼓勵了男性的外出,但卻是女性外出的制約因素。即使夫妻同出,往往是丈夫先出,然后回來接妻子,形成妻子的從屬性流動;橐鰻顩r是否會加劇性別對工資收入的影響,與工資收入存在某種相關(guān)性呢?
2. 流動人口的文化特征
文化素質(zhì)、受教育程度是構(gòu)成流動人口工資收入的重要影響因素。文化層次的高低是衡量不同群體類型流動人口素質(zhì)的主要標志之一。樣本中有研究生學(xué)歷,也有文盲,主要為小學(xué)和初中、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依次為25%、44.2%和20.4%,而大學(xué)以上學(xué)歷和高中分別占4.2%、6.2%。這說明調(diào)查對象絕大部分屬于中低層次文化程度。調(diào)查中文盲、半文盲人數(shù)較少,這也與我國農(nóng)村的教育普及程度相一致。
3. 流動人口的工作經(jīng)驗
樣本中流動人口在外打工時間最長為26年,平均在外打工時間7年以上。在廈門滯留時間即表中“廈門年數(shù)”有些長達24年,平均滯留時間近6年。流動人口中有個別原工作工資收入(即前期工資)高達4000元。打工時間、廈門滯留時間可以作為反映工作經(jīng)驗的變量,前期工資可以反映出流動人員的工作經(jīng)驗。
當然,實際生活中影響個人工資高低的因素很多,如行業(yè)、勞動熟練程度、職務(wù)以及國家隨機增資政策等。但由于本次調(diào)查農(nóng)村流動人口多從事建筑業(yè)、加工業(yè)、環(huán)衛(wèi)一些“臟、重、累”等工資低的行業(yè),因此這里未將工種作為一個獨立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廈門市近幾年的流動人口的月平均工資收入為500-800元,工資最高的為5000元,而最低的才300元,如此之大的收入差距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從表1中可看出工資高的人所受的教育年數(shù)要遠遠高于工資低的人,從事工作的年數(shù)也長于工資低的人。雖然我國長期實行的男女平等的社會政策,然而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特別是決策者形成了“社會發(fā)展自然帶來婦女發(fā)展”的思維定勢,會不會忽視發(fā)展可能帶來的擴大差別、剝奪脆弱群體發(fā)展機會的負面作用?如果這樣,在提高婦女地位的同時將不可避免會形成新的“性別盲點”。那么是否性別會對農(nóng)村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產(chǎn)生影響?影響有多大?在后面的兩部分中,我們將通過多元計量分析來具體解釋這個問題。
三、流動人口工資的決定因素
我們下面建立一個多元回歸模型來看看流動人口現(xiàn)期工資收入與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打工時間、在廈門滯留時間、原工資收入等變量間的關(guān)系;貧w的因變量是流動人口現(xiàn)期工資;自變量分成人口特征、文化特征和工作經(jīng)驗等三組。人口特征包括年齡、性別(男性=1,女性=0)和婚姻狀況(結(jié)婚=1,單身=0)。文化特征為受教育程度(文盲、半文盲=0,小學(xué)文化程度=1,初中文化程度=2,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3,大學(xué)文化程度=4)。工作經(jīng)驗包括在外打工年數(shù)、在廈門滯留年數(shù)和原工資收入。
我們共進行了兩次回歸。第一次是用Backward對全部因變量回歸,結(jié)果見表2。第二次是對性別、受教育程度、在廈門滯留時間和原工資收入幾個顯著性因素進行回歸,結(jié)果見表3。
表2 流動人口工資收入Backward法多元回歸結(jié)果
未標準化的 標準化系數(shù) t 顯著性水平
系數(shù)估計值 估計值
模型 參數(shù) 標準誤 Beta
常數(shù) 0.219 0.344 0.637 0.524
性別 1.320 0.120 0.288 11.000 0.000
年齡 0.01 0.012 0.021 0.719 0.472
1 婚姻狀況 -0.284 0.215 -0.038 -1.318 0.188
受教育程度 0.710 0.061 0.293 11.569 0.000
打工年數(shù) -0.013 0.017 -0.028 -0.787 0.432
原工資收入 0.319 0.033 0.250 9.786 0.000
在廈年數(shù) 0.089 0.019 0.170 4.813 0.000
常數(shù) 0.394 0.243 1.623 0.105
性別 1.336 0.118 0.291 11.328 0.000
婚姻狀況 -0.214 0.192 -0.029 -1.114 0.266
2 受教育程度 0.708 0.061 0.292 11.550 0.000
打工年數(shù) -0.013 0.017 -0.026 -0.747 0.455
原工資收入 。320 0.033 0.252 9.851 0.000
在廈年數(shù) 0.090 0.018 0.173 4.904 0.000
常數(shù) 0.385 0.242 1.588 0.113
性別 1.326 0.117 0.289 11.316 0.000
3 婚姻狀況 -0.232 0.190 -0.031 -1.218 0.224
受教育程度 0.710 0.061 0.293 11.581 0.000
原工資收入 0.317 0.032 0.249 9.855 0.000
在廈年數(shù) 0.081 0.013 0.154 6.078 0.000
常數(shù) 0.170 0.167 1.023 0.306
性別 1.345 0.116 0.293 11.574 0.000
4 受教育程度 0.721 0.061 0.297 11.898 0.000
原工資收入 0.317 0.032 0.249 9.878 0.000
在廈年數(shù) 0.077 0.013 0.146 5.964 0.000
表3 對顯著性因素的回歸結(jié)果
未標準化的系數(shù) 標準化系數(shù)
估計值 估計值 t 顯著性水平
參數(shù) 標準誤 Beta
常數(shù) 0.170 0.167 1.023 0.306
性別 1.345 0.116 0.293 11.574 0.000
模型 受教育程度 0.721 0.061 0.297 11.898 0.000
原工資收入 0.317 0.032 0.249 9.878 0.000
在廈年數(shù) 0.07667 0.013 0.146 5.964 0.000
在對全部因素的回歸中,有幾個有意義的結(jié)果值得我們注意。首先,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經(jīng)驗中的“原工資收入、在廈年數(shù)”高度顯著,說明所受教育程度與工作經(jīng)驗都可以增加流動人口的工資水平。這就說明流動人口雖然大部分從事體力工作或簡單腦力工作,但其工作收入仍要求有一定文化水平,與工資收入成正比。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流動人口知識水平要求必然還將繼續(xù)提高。
其次,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人口特征中,只有“性別”對流動人口的工資會產(chǎn)生影響,而“年齡、婚姻狀況”與流動人口的工資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不強。因此可以認為,雖然隨著流動人口的年齡增長,體力會逐漸減退,但工作經(jīng)驗、生活閱歷的增長可以彌補其影響。另外人們也許會認為婚姻有助于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但模型顯示它并不能給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帶來顯著變化。
第三,出乎意外的是,“打工時間”的長短對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影響不大,反而是在流入地滯留時間的長短與工資收入有明顯的相關(guān)性。不過打工時間不能影響流動人口的工資水平,同“年齡”不能影響工資水平倒似乎保持了一致。對于流動人口來說,與其輟學(xué)外出打工賺錢,不如多讀些書,提高受教育水平。模型回歸結(jié)果表明靠延長打工時間獲得的工作經(jīng)驗的想法是錯誤的。
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第一,性別與農(nóng)村流動人口工資收入相關(guān)性很強。同等程度下,男性比女性的平均工資要高一個檔次,近400元。排除男女體力上的差異,如此大的差距似乎說明勞動力市場還沒有完全達到性別平等。關(guān)于性別對流動人口工資收入的影響,我們將在下一部分詳細闡述。
第二,教育水平與現(xiàn)期工資相關(guān)程度也很強。平均而言,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個層次,工資水平就上升200多元,也就是說,同等條件下,小學(xué)文化程度的流動人員工資收入要比文盲、半文盲的流動人員工資收入要高200多元;而初中文化程度的流動人員工資收入又比小學(xué)文化程度的流動人員工資收入要高200多元,其它依次類推。隨著社會的進步,對教育程度的要求應(yīng)越來越高。因此,農(nóng)村流動人口要獲得更高的工資報酬,就應(yīng)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重視子女的教育。
第三,原工資收入與現(xiàn)期工資正相關(guān)。雖然原工資收入不能直接決定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可能的解釋是,它可以傳達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方面的信息。一般來說,流動人員若原工資收入高,工作能力必然較強,現(xiàn)期工資收入也不會低。
第四,在廈門滯留時間也與工資收入成正比。在廈門多滯留1年,可以增加流動人口工資23元左右。在勞動力輸入地滯留時間越長,越有助于流動人口提高在當?shù)氐倪m應(yīng)能力,獲得語言優(yōu)勢,更加融入當?shù)厣鐣,人際關(guān)系也會處于相對優(yōu)越的地位。
農(nóng)村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存在顯著差異,其差異可以由性別、受教育程度、原工資收入以及在廈滯留時間所解釋。決定農(nóng)村流動人口工資收入的主要因素是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性別對農(nóng)村流動人口工資的影響巨大。相比之下,除了性別外,受教育程度最重要,其次是工作能力,最后是在流入地的滯留時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彌補由于工作能力方面缺陷帶來的工資損失。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多接受2、3年教育的工資可以相當于在廈門多滯留10年的工資。而年齡、婚姻狀況則對農(nóng)村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影響不大。
這些結(jié)論說明,農(nóng)村流動人口工資收入狀況明顯有利于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男子。工資收入與教育水平和工作經(jīng)驗相關(guān)這一結(jié)論表明,流入地看重流動人口的知識和能力積累。流動人口之所以被當?shù)亟蛹{,在于其經(jīng)濟價值,流入地也應(yīng)按市場經(jīng)濟運作,給予他們相應(yīng)的工資報酬。
四、工資收入中的性別差異
我們將結(jié)合多元回歸的結(jié)果,從教育程度、工作能力和流入地滯留時間三方面來具體分析流動人口工資收入中的性別差異。
首先來看看流動人口的教育程度方面的性別差異。表4顯示,文盲、半文盲的女性流動人口占女性流動人口總數(shù)的8.5%,而男性接近2.8%;女性中受教育水平為小學(xué)、初中占絕大多數(shù)為女性流動人口總數(shù)的73.5%,男性中絕大部分人受教育水平為初中、高中,占男性流動人口總數(shù)的73.6%;由于59.5%的樣本為女性,所以大學(xué)文化程度的女性絕對數(shù)量比男性多1個,但從百分比的相對數(shù)來看,女性比男性少近兩個百分點。因此,總體上來說女性流動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要比男性流動人口低于一個層次。
表4 不同性別流動人口教育程度狀況
女性 男性 總?cè)藬?shù) 百分比
受教育程度 人數(shù) 百分比 人數(shù) 百分比
文盲、半文盲 57 8.5 13 2.8 70 6.2
小學(xué) 198 29.5 85 18.6 283 25.0
初中 296 44.0 203 44.3 499 44.2
高中 97 14.4 134 29.3 231 20.4
大學(xué) 24 3.6 23 5.0 47 4.2
總數(shù) 672 100 458 100.0 1130 100.0
我們再來討論一下不同性別流動人口的原工資收入狀況。從表5中可以看到,少于500元工資收入的女性流動人口不論是絕對數(shù)還是相對數(shù)都遠遠多于男性流動人口,達到57.3%。男性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相對較分散,雖然低于500元的也占男性流動人口總數(shù)的42.4%,但工資收入為500-800元、800-1100元之間的有23.1%和18.3%,比女性流動人口要多。中、高工資段的流動人口,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普遍偏少,這可以從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素質(zhì)培養(yǎng)等條件限制中得到解釋。
表5 不同性別流動人口原工資收入狀況
女性 男性 總?cè)藬?shù) 百分比
原工資收入 人數(shù) 百分比 人數(shù) 百分比
少于500元 452 67.3 194 42.4 646 57.2
500-800元 121 18 106 23.1 227 20.1
800-1100元 53 7.9 84 18.3 137 12.1
1100-1400元 9 1.3 24 5.2 33 2.9
1400-1700元 5 0.7 21 4.6 26 2.3
1700-2000元 14 2.1 8 1.7 22 1.9
2000元以上 18 2.7 21 4.6 39 3.5
接下來看看在廈門市滯留時間長短會對男、女性流動人口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很顯然,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在流入地滯留時間方面的性別差異不大。(見表6)不過在滯留10年以上的時間段里,男性流動人口的百分比要大于女性。我們可以理解為,流動人口多以夫妻共同流動以家庭的狀態(tài)待在流入地,而且這種狀況與滯留時間成正比。從這里看,滯留時間對不同性別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差異的解釋力度不大。
表6 不同性別流動人口在廈門滯留時間狀況
女性 男性
廈門年數(shù) 總?cè)藬?shù) 百分比
人數(shù) 百分比 人數(shù) 百分比
1年內(nèi) 50 7.4 29 6.4 79 7.0
1-3年 173 25.8 120 26.1 293 25.9
3-5年 150 22.30 93 20.4 243 21.5
5-10年 227 33.8 153 33.3 380 33.6
10年以上 72 10.7 63 13.8 135 12.0
平均(年) 5.55 6.49 5.93
將表5與表7進行對比,就能發(fā)現(xiàn)流動人口從流動中是獲益的。工資收入不論男性還是女性均有大幅度的改善,尤其是男性流動人口少于500元的百分比由42.4%飛速下降至9%。相比之下,女性流動人口少于500元的百分比下降幅度僅為11.6%。而且男性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上漲幅度遠遠大于女性流動人口,男性流動人口工資收入500-800元段的百分比變化不明顯,800-1100元段的百分比上漲尤其突出,由18.3%變?yōu)?0.6%,其它各工資段男性流動人口百分比均有小幅度上升。女性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狀況相形見絀,大部分工資收入上漲集中于500-800元段,雖然其它工資段百分比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增長幅度均小于男性流動人口?傮w上說,女性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集中于800元以下,占其總數(shù)的76.8%,而男性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則位于500-1400之間,比例為66.2%。這樣看來,流動能使女性流動人口獲利,但不是最大獲益者。比較而言,她們的整體狀況相對下降。因此女性流動人口處于貧困狀況的概率要遠遠高于男性流動人口。
表7 流動人口不同性別現(xiàn)工資收入狀況
女性 男性 總?cè)藬?shù) 百分比
現(xiàn)工資收入 人數(shù) 百分比 人數(shù) 百分比
少于500元 374 55.7 41 9 416 36.8
500-800元 142 21.1 107 23.4 249 22.0
800-1100元 72 10.7 140 30.6 212 18.8
1100-1400元 22 3.3 56 12.2 78 6.9
1400-1700元 17 2.5 34 7.4 51 4.5
1700-2000元 13 1.9 24 5.2 37 3.2
2000元以上 32 4.8 56 12.2 88 7.8
最后讓我們對將流動人口工資收入納入性別因素為解釋變量的回歸結(jié)果與未納入性別因素的回歸結(jié)果進行比較,即表8。很明顯,有性別解釋變量的擬合優(yōu)度更好。性別對工資收入的影響相當于教育程度提高兩個層次,也就是說,如果一名文盲、半文盲男性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一般情況下與一名初中文化程度女性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相當,而一名初中文化程度的男性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會達到一名大學(xué)文化程度的女性流動人口的工資收入水平。
表8 流動人口工資收入有無性別因素的多元回歸結(jié)果比較解釋變量
模型1 模型2
回歸系數(shù) 標準化系數(shù) 回歸系數(shù) 標準化系數(shù)
性別 1.345 0.293
0.85 0.35
受教育程度 0.721 0.297
0.394 0.309
原工資收入 0.317 0.249
在廈年數(shù) 0.07667 0.146 0.09918 0.189
AdjR[2] 0.347
151.188 0.27
F值 1.954 140.357
DW值 1.767
五、結(jié)語
流動人口工資收入的性別差異是兩性不平等在工作報酬上的反映。目前,兩性不平等狀況在我國甚至全球普遍存在。如我們前面分析的流動人口男女兩性受教育程度不同,就與兩性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密不可分。前者是果,后者就是因。男性工資水平明顯高于女性工資水平。雖然我國在工資分配上實行“同工同酬”,不同的工作的確也存在不同的性別要求,而且流動人口大多從事體力活,男性流動人口具有先天的生理優(yōu)勢,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挑選性歧視”。受教育機會的兩性不平等加劇了這種工作機會上的兩性不平等,從而帶來一定的工作報酬不平等。在已經(jīng)制度化的職業(yè)分層上,流動婦女同其他女性一樣處于不利的位置上。正如萊斯金(Reskin, 1988)所預(yù)言的,不論是婦女在政策上取得了什么樣的勝利成果,男性精英都會重塑資源分配的規(guī)則,使婦女相對來說總是處于失利的一方。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婚姻家庭關(guān)系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流動人口的流動也慢慢在農(nóng)村擴散開,F(xiàn)代愛情婚姻模式已經(jīng)被人們認可,家庭軸心在向夫妻平等的生活模式轉(zhuǎn)變,家庭規(guī)模變小,越來越多的農(nóng)村婦女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社會生產(chǎn)活動。然而經(jīng)濟上剛剛獲得獨立的流動婦女,在職業(yè)進入、工作性質(zhì)、工資收入和工作評價等方面遇到明顯性別差別和性別等級化。這些將給她們帶來社會資源利用的不平等,使她們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而且還有可能出現(xiàn)經(jīng)濟發(fā)展而女性社會地位下降的局面。如上一部分我們就說到改換工作,反而使流動婦女整體狀況變壞的情形。這些不平等狀況會對流動婦女的整體發(fā)展起著負面作用,鼓勵她們從經(jīng)濟上更加依賴男性,從思想上更加接受女性的從屬地位,最終促使她們接受采用其他手段來獲取社會資源的傾向,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
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表明,男女兩性認知能力上的差異是由于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即使真的有性別差別存在,量也是很小的,很容易被個體差異或沒有控制的其他因素所掩蓋。在中國,男尊女卑的觀念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已滲透、融化在社會生活、社會習(xí)俗的方方面面,積淀在社會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之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行為和心理。隨著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走出家庭,成為職業(yè)女性,男女交往機會越來越多,都可能導(dǎo)致男女之間性格的“對流”,從而縮小兩性個性人格上的差異,改變?nèi)藗兊男詣e觀念和社會期待,流動婦女也能獲得它帶來的外溢效應(yīng)。顯然,改善流動婦女地位,需提高包含流動婦女在內(nèi)的所有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女性在整個社會的地位。
總的來說,流動婦女走出農(nóng)村,走出家庭,參與社會勞動,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流動婦女的職業(yè)生活,明晰的個人收入,促使她們的社會地位、社會心理、家庭地位發(fā)生相應(yīng)變化。它可以充分開發(fā)利用社會人力資源,為流動婦女的自立創(chuàng)造條件,更好地展示人類社會在工業(yè)化進程中農(nóng)村女性群體的新形象。農(nóng)村婦女的真正解放是對我們這個社會進步發(fā)展的最好證明。
【廈門流動人口工資收入影響因素中的性別差異論文】相關(guān)文章:
血液檢驗影響因素論文10-08
影響醫(yī)德檔案管理因素論文10-08
小學(xué)體育游戲設(shè)計的影響因素教育論文10-06
建筑工程質(zhì)量影響因素的論文10-06
建筑工程質(zhì)量影響因素論文10-08
機械數(shù)控加工影響因素及對策論文10-12
建筑工程管理影響因素探析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