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獨立學院中外國文學課程的閱讀教學
獨立學院中外國文學課程的閱讀教學論文,下面小編為你帶來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探究,歡迎閱讀。謝謝!
摘 要:外國文學經(jīng)典文本的閱讀教學因為學生的功利化心態(tài)、對作品的陌生化、閱讀選擇的輕松化和教師的程式化處理而產(chǎn)生了多種弊端,為消除弊端我們倡導研讀經(jīng)典,鼓勵和指導學生對經(jīng)典文本多元化接受,通過“引導—強化—深入”一系列的訓練,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建構學生的人文品格,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深厚人文情懷和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并就這一訓練建構相應的綜合考核體系。
關鍵詞:外國文學史教學;研讀經(jīng)典;多元化接受;考核
外國文學史作為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和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專業(yè)必修課,在協(xié)同其他語言和文學學科夯實專業(yè)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成為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知識儲備,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增強中西文化交融的思辨能力的重要學科。從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各個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師做進行了相應的教學改革,分別從轉變教學理念、改善教學策略、加強教材建設、調整課程設置、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等方面做了較為充分詳細的研究,也獲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閱讀教學以及成績評定這方面還有所欠缺。筆者就這個理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一些淺見。
一、獨立學院外國文學史閱讀教學的目前狀況
研讀外國文學中的經(jīng)典文本,既應是一種審美的體驗,又是理解外國各民族歷史文化的獨到切入點和透視點,這既適合大學生的接受能力,又符合時代的需求,但是現(xiàn)實的狀況卻令人堪憂。
(一)從學生的接受程度來看,學生的整體人文素質令人堪憂
市場環(huán)境和獨立學院的就業(yè)狀況,使學生們壓力重重,難以自拔。學生上外國文學課的功利心理較強,拿學分、得學位的欲求遠遠大于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喜愛。大學生文學底蘊正逐漸缺失,他們在一種不自覺的狀態(tài)下逐漸疏離中外文學名著。
更為普遍的情形是,因為外國文學是一種有著鮮明個性的異質文化,學生們對其存在著時代、民族、文化的隔膜,缺乏歷史現(xiàn)場感,或者缺少必要的閱讀感受經(jīng)驗,擔心難以記憶作品中較長外國人名等,學生對外國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并不感興趣,這勢必造成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障礙,導致接受與對話的“曲高和寡”的尷尬境遇。
再者,處在聲訊和網(wǎng)絡的時代,即使選擇閱讀,學生們更為熱衷的是網(wǎng)絡小說、都市小說、流行閱讀,而這些快餐式閱讀獲得的更多的是感官上的輕松、表層上的愉悅,大部分與精神、靈魂、思想、哲學等理由距離較遠。名著被冷落的命運從側面反映出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引發(fā)學校小環(huán)境和學生內環(huán)境的變化,給外國文學教學造成一定的困境。
(二)從我們以往的教學來看,外國文學史注重文學史的梳理,而對經(jīng)典文本的關注似乎有些淡化和疏離
我們都知道“文學是人學”,但無論是文學史教材,還是在我們的講授過程中,我們卻往往將文學史處理成為文學大事記和作家作品論的相加,所注重的往往是一些作家,而忽視了文學作品所描寫的文學人物,忽視了他們在各種各樣的欲望和意志支配下活動著、較量著、掙扎著的心靈流變歷程。
本來是絢麗多彩的文學現(xiàn)象,卻有意無意被擠壓成干巴巴的“教科書語言”,教師講授和學生筆記中更多的是些“反映”“揭露”“體現(xiàn)”“揭示”“表現(xiàn)”等字眼,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故事是離奇曲折的,思想是厚重深刻的,藝術手法是新穎獨特的,語言是生動形象的,凡此種種,文學史由此喪失了文學審美的生命力。
學生們的功利化心態(tài)、對外國文學名著的陌生化、閱讀的輕松化傾向,教師們教學中的技術化、程式化、概念化處理,導致了外國文學課程閱讀教學的種種弊端。針對上述教師教學中的教學傾向、學生普遍的學習目前狀況,我們倡導在外國文學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研讀經(jīng)典,強化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消解師生間交流的障礙。
二、獨立學院外國文學史閱讀教學的現(xiàn)實作用
(一)研讀經(jīng)典文本是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基礎
外國文學史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文學史觀,提高獨立分析文學現(xiàn)象與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yǎng),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注重文學經(jīng)典的教育,充分張揚文學性、人文性的教育,通過文學教育,重建學生對文學的信念。
(二)研讀經(jīng)典文本是學習外國文學史的必經(jīng)之路
正如柳鳴九先生在他的《法蘭西文學大師十論》的序言中提到文學發(fā)展史時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學歷史,實際上是一部又一部,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作品產(chǎn)生、流通與承繼的過程,歸根結底,可以說就是作家作品的出現(xiàn)史。”又說:“離開了作家作品,就沒有文學史上的流派,就沒有文學史上的策略與主義,就沒有文學的階段與分期,當然更沒有后代批評家、理論家攀附于其上的種種觀念、理論、術語、概念以及純理論的高談闊論。”因此,外國文學作品之于外國文學史,正像是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三)研讀經(jīng)典文本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極佳手段
關懷生命和提升人文情懷是文學教育的根本。早在19世紀丹麥的著名文學史家勃蘭兌斯在他的《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的引言中曾講到:“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作用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
外國文學作品是以人本觀念為價值坐標的文學形態(tài),蘊涵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從古希臘到當代,其間造就了一大批偉大的、優(yōu)秀的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他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堪稱經(jīng)典的作品,這些經(jīng)典文本,往往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歷史文化最完美的體現(xiàn),是作家們以完美的藝術語言和形式把所在時代的真善美和假丑惡,以其特有的情感體驗表達了出來。引導學生去研讀經(jīng)典文本,可以使他們關照社會和自身、體驗人生、凈化心靈、愉悅情感。
三、獨立學院外國文學史閱讀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在外國文學課程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和鼓勵學生對經(jīng)典文本做出多元化的接受,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德國學者伽達默爾說過:“凡有理解,就有不同。”學生們讀的形式要多樣,教師對學生讀的指導和訓練也要有層次,要使學生能充分進行悟讀。
第一,引導。強調閱讀教學,教師指導的第一步就是“版本選擇”。讓學生們都讀原著并不現(xiàn)實,也沒有必要,而每一部名著均有良莠不齊的不同譯本,有的多達幾十種,如《紅與黑》《簡愛》等,譯者的水平、譯作的優(yōu)劣,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學生對文本的把握、解讀和判斷。
因此,教師應該提高甄別優(yōu)秀外國文學名著譯本的能力,同時對于學生的閱讀書目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引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辨別分析一些作品,要用分析的眼光來審視這些作品,可以選擇一些名家名譯或者專業(yè)出版社出版的譯本來讀。比如《茶花女》我們選擇鄭克魯譯的,《德伯家的苔絲》選擇張谷若譯的;出版社我們可以選擇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的。這里就有了一個遴選標準的理由,在這分析辨別篩選的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鑒別力,從他們關注的重點也能考察學生的歷史眼光和歷史態(tài)度。
考慮到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教師在指導學生選擇精品版本閱讀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由外國文學作品改編的視聽影像的方式對強化對作品的直觀認識和理解。視聽影像以經(jīng)典文本為依托,通過光影、色彩、聲響交匯的生動逼真的動感時空直觀地訴諸人的視聽,展外國文學經(jīng)典文本中所描繪的生動豐富的社會生活場景。外國文學教學中一些文化背景、特定時空等通過影視要比口頭講授更容易接受,“影視文化的心理親和力和傳統(tǒng)的強制性灌輸相比,更能滲透進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之中”。
遠至古希臘神話故事、荷馬史詩,近至當代文學作品,歐美的影視導演、音樂家們都對這些作品做了不同程度的改編。如貝多芬的《D小調第16鋼琴奏鳴曲》是受到了莎劇《暴風雨》的啟迪寫成的;阿哥桑德羅斯等三位雕塑家的《拉奧孔》則取材于古希臘神話故事;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迄今有不下五個版本的改編電影。課堂上適度的音頻整理提供,希望對您的論文寫作有幫助.、視頻資料的展示以及課后學生們自己的完整觀看,能夠使他們越過研讀原著的障礙,迅速、感性地掌握一系列文學常識。學生的接受路徑是由影像到文本,先接觸名著影視,之后看經(jīng)典文本,名著影視起到了普及文學名著的作用,同時也能讓學生全方位地把握不同藝術當中的文學性。
第二,強化。在督促學生閱讀世界文學名著方面可以采用“一讀二寫三談”的激勵策略。一讀,指要學生一個月讀一本名著,一個學期最少讀五本;二寫,指讀書時要做好讀書筆記,讀完后要寫讀后感或者短篇論文;三談,指與同學要談書,與教師要談書,在讀書報告會上談閱讀體會。通過這些措施,使閱讀名著成為學生們的常態(tài)。一個學期深入研討五六本名著,寫出五六篇短篇論文,則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寫作能力會大大提高,圍繞作品研討所讀的文學史、文化史、美學理論等材料也才會學得牢。
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先愿意讀名著讀文本,偏重個人的審美趣味,注重文本本身,不用太顧及歷史的鏈條,從閱讀中獲得直觀感受,然后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并調動自身儲備的一些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知識,盡可能地將第一印象與所想象和理解的歷史現(xiàn)象融合起來,從而獲得歷史現(xiàn)場感,把握時代的脈搏,揭示出時代主題,由此上溯他們人生觀、文學觀的思想淵源以及傳統(tǒng)承繼關系,然后從歷史發(fā)展的鏈條中考察文本,確定其特色價值影響與地位。
第三,深入。文本接受,只有通過自身體悟,學生才能真正讀有所獲,真正成為永久性的智力成果。指導和鼓勵學生對經(jīng)典文本做出多元化的接受,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一定要因文而異,要摒棄種種“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做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突出重點,引導探究、發(fā)現(xiàn),逐漸掌握策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編排話劇不失為一種深入理解經(jīng)典文本的手段。編排話劇是讓學生直接走進文本、與教師一起再創(chuàng)造的教學活動。劇本一般以外國文學課程中介紹的戲劇文本為主,如莎劇《威尼斯商人》和《哈姆萊特》、莫里哀的《偽君子》、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也可以將傳統(tǒng)小說改編成戲劇來表演,如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
教師要在學期初給學生指明這一教學策略,布置好這一教學任務,并讓學生自由分組,選取需要表演的劇本或自己改編劇本。課后,全班同學圍繞各自的劇團,集體鉆研劇本主人公的性格與命運,揣摩他們的動作與表情,斟酌他們的語言。如此,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均得到了較好的發(fā)揮。在相應的教學內容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以劇中人的身份表演,教學形式的新奇會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們充分的準備和精彩的表演會使師生均領悟到編排話劇的魅力,并從中體會到成就感。
四、高校外國文學史閱讀教學的成績評定
在外國文學課程的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版本的選擇,視聽影像的滲透,一讀二寫三談的訓練,以及編排話劇的實踐,學生閱讀鑒賞外國文學經(jīng)典文本的水平達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閱讀教學的改革相應地也需要對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作出改革。
外國文學教師要突破傳統(tǒng)筆試考核策略的禁錮,轉變傳統(tǒng)一張試卷定乾坤的考試模式,采用多元評價標準。可以將外國文學課程分為文學史與作品閱讀兩部分考核。文學史部分的考核可構建出由平時作業(yè)、課堂表現(xiàn)、小論文、閉卷或開卷考試等內容組成的綜合考核體系。
而考核作品閱讀應強調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業(yè)務素質為目標,轉變傳統(tǒng)的只注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評價體系,建立了評價主體與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學業(yè)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動態(tài)化評價體系?梢圆捎冒姹究疾、讀書筆記、讀后感、學科小論文、讀書報告會、讀書研討會等筆試、口試、辯論的形式完成。這樣,加大了平時考查成績的比例,且整門課程的考核既重基礎知識,更注重考核學生發(fā)現(xiàn)理由、分析理由、運用知識解決理由的實際能力,評價結果更加準確和客觀。
參考文獻:
〔1〕伊塞爾.文本的召喚結構[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
〔2〕(丹麥)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3〕柳鳴九.法蘭西文學大師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寧宗一.心靈史 心態(tài)史 經(jīng)典文本[J].青年思想家,2005.5-6.
【獨立學院中外國文學課程的閱讀教學】相關文章:
試論獨立學院通信原理課程教學的探索及實踐10-05
建立醫(yī)科獨立學院藥學課程體系的實踐與體會論文10-12
探討優(yōu)化獨立學院國際經(jīng)濟與貿易專業(yè)課程10-26
獨立學院行政管理10-08
獨立學院旅游管理教學論文10-09
獨立學院電聲樂教學10-07
論獨立學院法學教育的轉型論文10-08
獨立學院寢室文化優(yōu)秀論文10-11
獨立學院大學物理教學探討10-26